生命夢屋 [生命夢屋]封底

102年[余德慧人文療遇生命]讀書會要讀10本書,這是第2本.

閱讀《生命夢屋》心得

  余德慧/著  張老師文化。 2010年12月二版1刷

    「余德慧作品集」有四本書,集結了余德慧教授於1987年到1994年期間所發表的文章。《生命夢屋》是余德慧作品集3,1994年1月初版,2010年12月二版。這本書有總序「寫作因緣」、初版序「為失敗而活」、輯一:進入生命,有五篇文章、輯二:閱讀生命語絲,有四篇文章。每篇文章都有它的重點說明。

輯一:進入生命

「我再看我」:表面的生活日漸無聊,引發對自己的不滿,進而開啟思索生活的另一層面---精神生活的另一個進路,以豐富生活,使生活具有意義。

「望穿生命秋水」:若能坦然面對死亡,從前世生命觀的角度看待這一生的生命,不過是千古生命巨流中的一個形式的轉化而已,如能超越生命、達觀生死,生命便充滿活潑的生機。

「春蝶再生」:汲汲營營所獲取的名位與成功,在午夜夢迴時,往往令人惆悵,為追求成功而使真正的自我淪喪,是現代人普遍的悲哀。

「生命的夢屋」:不必在意「夢」揭露什麼奧秘,或者夢裡的喻像是什麼?也不必去解夢,只是把夢當作是生命的經驗,生命就可因而立體化豐富起來。

「已知之外」:人們不自覺地把自己朝向「有用」的目的走去,而把生命的奧秘視為無用的,生命因而被割裂成兩個世界---「功能世界」與「奧秘世界」。

輯二:閱讀生命語絲

「得意忘言」:說話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呈現。說話會帶來親密,也會帶來破壞;說話會帶來舒適,也會帶來痛苦,這端視於是否理解言外之意,以及是否有默契。

「閱讀生命的語絲」:具有生命力的語絲是一種撞擊,是一種革命,因為它革除人們理所當然的想法,使人進一步地自我思考,為滿溢的思路,打開一片新天地。

「東道西路兩相通」:西方的人本心理學與中國的道學思想---「心學」與「理學」是相互呼應的,它們都有個共同點,以「人的精神領域」作為研究的對象,所思考的問題與「人的生活世界」息息相關。

「文字生繭」:標語不一定是指示、希望、規定,有時反映出「擔憂」的心緒,有時形同具文,有時是口號,有時是令人感到酸楚的形式主義,而被人諷笑,因為事情的真實面,正是標語字面反面的意思。

看完它,心得是這本書裡有許多作者對生命、生活的態度。在初版序「為失敗而活」中,作者說他嚮往簡單的生活,而簡單的生活是在現實生活裡用「為失敗而活」的心情來過日子,這裡的「失敗」,他說是崩毀的感覺。

這種感覺,我在輯一的「望穿生命秋水」文章中讀到了(p.34~53)。他從自己的午夢寫起,寫到「生命的深淵」:我們的潛意識永遠潛存著死亡的恐懼;只要我們活著,潛意識就存在著死亡的意象。在這生死相對的人生裡,我們是不是有著更高的智慧來教導我們。接著就是請大家來看教導我們認識生死的故事了。

美國邁阿密大學醫學院精神科主任布萊恩•魏斯醫師(Dr.Brian Weiss)在1980年治療一位女病人,透過病人在催眠的敘述下,生命輪迴的前世景象,歷歷如目,使這位自認為科學家的精神醫師突然間改變了對人生的觀照。魏斯在他的日記上寫到:「在第一次治療凱瑟琳時,我從來不知道我的生命居然被顛覆了---這個擔驚受怕的女子坐在我的前面,居然是個催化劑,把我的生命完全改觀了。」

凱瑟琳是個典型的恐懼症患者。他用科學的方法治療她,在18個月的精神醫療裡,魏斯幫助她說出內心的困擾;根據魏斯的經驗,只要病人能夠說出一些過去的問題,病情應該可以減輕。可是凱瑟琳的病情始終未曾好轉,這使得魏斯感到自己碰到一堵鐵牆,他勸凱瑟琳做催眠治療。凱瑟琳不肯,後來是凱瑟琳隨她男友到埃及開羅,一進入古埃及博物館,她忽然有似曾相似的感覺,當導遊在解說時,她會不自主地矯正他。凱瑟琳自己也覺得莫名其妙,回邁阿密後,她就心不甘情不願地答應魏斯醫師做催眠治療了。

在催眠治療中,凱瑟琳回到六歲時,她開始鮮明地「看到」那次被人推下水的景象,魏斯告訴她,這件事情已經過去了,她的呼吸又回復正常。當凱瑟琳回憶到三歲時,更壞的事情發生了:在黑暗中,她那滿嘴酒氣的父親摸她的下部,她開始哭,她的父親卻用嘴壓在她哭著的小嘴,使她幾乎無法呼吸。魏斯想,這就對了,這點被凱瑟琳意識到,等於打開了她壓抑之門。魏斯輕柔地告訴她,一切都過去了。催眠之後,他們也討論了這些幼年的傷害事件。(原來凱瑟琳怕水、怕坐飛機、怕黑、也害怕死亡,就是這些原因啊!

魏斯的經驗,凱瑟琳的症狀會好轉了,但是事與願違。魏斯再度催眠治療,把她引到兩歲,但無事發生,魏斯又把年齡往一歲走,凱瑟琳卻說出一些魏斯連想都沒想過的事:「我看到一道通往一個建築物的台階,那是一個好大好白的建築物,白色的拱門,沒有門道…我穿著一件長袍,很粗的料子,我的頭髮紮起來,長長的金髮…魏斯搞迷糊了,不知道怎麼一回事,問她現在幾歲,名字是什麼,只聽到凱瑟琳喃喃地說:「我是亞洛達…18歲,我看到建築物的前頭是個市場,許多籃子,每個人把籃子頂在肩頭。我們住在一個山谷區…沒有水。這是公元前1863年,這個地區一片荒涼、多沙、天氣很熱,有座井、沒有河流…魏斯又問凱薩琳記得什麼,她又說了她的兩個「前世」,一次是公元1756年,她是西班牙人,名叫露薏莎,56歲。當時由於瘟疫,許多人都生病,露薏莎也正病著。另一次,她是個妓女。

經過這次的「前世揭露」,凱瑟琳的病情才開始好轉,年輕的嫵媚又回到她的臉上。魏斯醫師卻沒有這麼好過,他翻查有關「前世」的書籍,又不信「輪迴」的情況下,疑惑重重。

美國神經與精神醫學之父梅爾(Dr.Adolph Meyer)教他的學生時,總喜歡說一句話:「不要在不癢的地方搔。」意思是「不要去碰沒有發作的部分」。亞隆說,「死亡」的陰影在人生遍處莫不癢,而魏斯正是被搔到癢處。這個癢處並不是「前世」在凱瑟琳的口中說出,而是「前世」的概念突然把「死亡」的意義做了一個很大的轉換:我們並不只是活在肉身的數十個寒暑,而是我們活在一個千萬年的時間視框裡;當我們說「看遍一生」,並不是只是回顧眼前這個肉身的一生,而是把千年萬年的一生一生翻轉著看,像瀏覽著千年的日記(p.45)

所謂的「我」,突然化身為千千萬萬,時而為高官,時而為奴僕,時而得意一生,接著可能窮蹇一輩子。在一個「一生」裡,我們只看到一個「我」,在缺乏「前世觀」的視框下,我們總是固執地把這一個「我」緊緊地懷抱著,把它過度認真地對待;可是,一旦把這個「我」放在縱觀千古裡的眾「我」們來看,它只是我們亙古生命中的一個人相。於是我們把自己放在「不只一生」的觀照裡,「我」突然被提升到一個較高智慧的位置來觀想。---那是一種超越生死的解放感裡。(p.45~46)

海德格在《存在與時間》的鉅著裡提到,人有兩種基本的存在樣態:一是「沒有死亡意識」的世界,那是一種以俗世價值的「物」為人生存在的目標;當我們迷戀在功成名就時,功成名就的價值不容許我們去思考死亡。在這樣的世界裡,死亡要被排斥在意識之外,假裝它不存在,或者獨斷地主張「一死百了」的便宜話頭。生活在這般世界的人往往必須以競爭的心虛張聲勢,活在不能太真誠的生活。另一個世界叫做「靈犀意識」在這個意識世界裡,人們知道肉身的脆弱,但在精神上,你必須用心地去承擔活著的責任;人會變得靈犀,乃是理解到「死亡」的存在,使自己必須很真誠去過很貼近自己的生活

蘇俄的小說家杜斯妥耶夫斯基在29歲時,曾經在行刑隊下令開槍之前的一分鐘被釋放,而使其一生從俗世的思維轉入靈犀意識。《戰爭與和平》的主人翁皮耶也經歷過這種轉化。皮耶的前半生過著官僚式的空洞生活,而當他被拿破崙的軍隊逮捕,站在行刑隊的面前等死,就在最後一分鐘被釋放了,從此以後,他的生命變得神采飛揚,因為他開始懂得為自己活著承擔完全的責任。所以,「死亡」是在發現自己殞落之際,產生一種承擔的勇氣

面對死亡才懂得真正的活→作者還舉例一個酒鬼,看了自己醉死又活過來的錄影帶,才教他憬然大悟,開始思索他的一生是要怎麼過的;一個腎臟病女病人,換腎移植手術非常成功,使她有重生的感覺。她感嘆道:第一個「我」已經死在洗腎的時候,不敢面對死亡,是個俗世的「我」。第二個「我」是個再生的人,從死裡生出來…第一個「我」是個對人世輕忽的小孩,她只是「被日子過」,只會抱怨人生不公平,…這個「我」被一切膚淺事物所絆鎖著。第二個「我」…就是現在的「我」,我被生命奇妙陶醉著;看那蔚藍的天空,那美麗的花朵,我才知道真正的生活是什麼……我因為面對死亡才懂得真正的活(p.49~50)

美國有一位參議員紐柏格在獲知自己的癌症已到末期,他才幡然了悟生命的真誠是什麼意思。在死之前,他提到自己生命的變化:我產生了一種永不悔改的變化;對於名位、權力,對於功名成就都已經是浮雲一般。…反之,我開始對以前理所當然的事視為恩賜---能夠與朋友共餐的快樂,搔搔狗兒的耳朵,聽牠打嗝;能有老妻相伴,在床上有把暈黃的床燈,靜靜地讀著書,看著雜誌;即使是喝杯果汁,我也覺得是生命的恩賜,這是我第一次領略到生命的救贖,我知道我的肉體將毀,才使我捕捉到人生的真義?(p.50~51)

不再渴求,全然滿足→作者繼續寫道:紐柏格的第二個世界正是讀者熟悉的阿保美代文學---在阿保美代的世界裡,自己與這個世界是如此真誠的擁抱,一個小小的散步,踩著落葉細細地品味,領略自然的美;與人說話,不再害怕,不再虛飾,因為曾經面對過死亡的心已經沒有什麼好怕了。真誠感成為生活的核心

宗教的誠摯往往強調的是「不再渴求」,放到真實的經驗裡,只有曾經接近死亡的人才能領略。精神分析大師卡爾•榮格(Garl Jung)在經驗「生死一線」的心臟病發作時,就體驗到這種人世間「不再渴求」的意義。他心臟病發作而瀕臨死亡之際,他感到自己好像浮在地球的表面,逐漸要離開這個星球。他知道這生就要過去了,雖然那時感覺很痛苦,可是卻賦予他一種全然的滿足。榮格說,那時他覺得「不再有任何渴求」,一種很自由平和的心情,一種深刻的解脫。後來,榮格發現自己又被拉回人世時,他感受到一股難忍的壓制感,好像又要回到「小盒子」的約束,他才理解到在人世間,生活原來就是一間囚牢,人被人世的諸種業力緊緊地攫住。

榮格停留在這瀕死狀態好幾個禮拜,他說,這是他一生最美妙的經驗,「整個身子懸浮在空中,自己像是在宇宙子宮裡被呵護著,那是無盡的空曠虛無,但深度的快樂使我不會害怕,那時我心裡想著:這真是無可倫比的福祚,其美妙處難以言喻」。榮格的意思很清楚:「唯有捨棄,才能再生(p.52)

望盡千帆,身心安頓魏斯醫師在經歷過凱瑟琳的「前世」敘述,也發生了類似的改變,他說:「日復一日地聽著凱瑟琳的說話錄音帶,我的疑慮漸次消融,我的生活變得很單純,更容易滿足。我不屑再與人玩人情的把戲,不再以自己的身分做虛矯的身段,我變得更坦誠,更直接。」魏斯覺得,如果世俗的繁華不能幫我們找到安心立命的智慧,那麼我們必須用另外一種意識來完成仁愛與簡樸;在那種意識裡,我們有著對亙古生命在一起的輪迴,有著對人類望盡千帆的「終極關懷」。一旦我們跳過那道閾限,眼前頓然開朗,一切身心終將安頓(p.53)

再來分享「生命的夢屋」。作者寫道:「夢不是用來當工具的,夢是生與死之間的生活,入夢的意思是把白天的日子結束,讓白天的生命死去,而讓生命在另一個幽冥的世界活過來;夢醒時分,則是在幽冥世界死去,到另一個意識的世界活過來。每天就這樣死去活來,活來死去,輪迴不已。」(p.71)

好個「死去活來,活來死去」!我會作夢,但是醒來很快就忘記夢境,難道在夢的世界裡也有「夢婆湯」?還是真的「睡死」了,就覺得只是睡去了,怎麼醒來就天亮了!這段時間發生什麼事,都全然不知呢。

輯二裡我最想分享「文字生繭」這篇的一小段,它是關於「標語」。

標語是文字的現身。我們選擇性地讓某些文字現身總是有理由的。其實也不是什麼偉大的道理,而是一種直覺的力量要逼著標語現身,那就是「有些事希望發生卻沒有發生」、「有些事想做卻做不到」、「有些事不該做卻做了」。

於是,標語是在苦難的時候出現。經常吵架的人群會出現「我們要和諧相處」;在空氣很髒的地方出現「保持空氣新鮮」;而在會很吵的地方出現「保持寧靜」;在最可能出現偷竊的地方出現「謹防扒手」;在車禍最經常發生的地方出現「小心開車」;在動盪不安的地方出現「和平相處」;在最容易抽菸的地方出現「禁止抽菸」;在西方文化衝擊的地方出現「維護優良傳統文化」;在傳統道德搖搖欲墜的地方出現「發揚道德勇氣」;在不注重飲食衛生的地方出現「注意飲食衛生」;在被資本主義威脅的地方出現「社會主義的建設」。

所以,標語出現的地方,即意味著那個地方有某種危險性---「不准踏草皮」的標語總是插在被踐踏的草地上;在「不准釣魚」的地方經常被釣魚(p.178~179)

看到這裡,我一直點頭大笑!這是我們現在的社會現象啊!這些標語就是代表社會大眾「意志的包裝」、「安慰與嘲諷」,甚至是「危險的指標」和「擔憂的現身」。但是請不要忘記在標語上加個「請」字,如「請勿踐踏草皮」、「請保持寧靜」、「請勿抽菸」、「請小心駕駛」,以表示禮貌,不然會被人說「沒禮貌!」哈哈!

甜甜完成於102年4月22日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閱讀《生命夢屋》心得
    全站熱搜

    甜甜夫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