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詩情.jpg 我願意陪伴你.jpg  

103年1~6月[余德慧人文療遇生命---生命詩情]讀書會,要讀7本書,這是第1,3本。

      閱讀《生命詩情》、《我願意陪伴你》心得

《生命詩情》,作者:余德慧。  心靈工坊出版, 2013年9月初版一刷。

《我願意陪伴你:點亮生命的九堂課》,作者:史丹˙高伯格(Stan Goldber)。

  譯者:張美惠。  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2012年10月初版2刷。

這個月的《生命詩情》我讀了六本書的推薦序,有1.《如果只有一年:若只剩一年可活,你要做些什麼?》(p.59~63)、2.《西藏生死書》(p.70~72)、3.《死時誰為你哭泣:101則以終為始的人生智慧》(p.73~75)、4. 《我願意陪伴你:點亮生命的九堂課》(p.84~87)、5.《好走:臨終時刻的心靈轉化》(p.117~126)、6.《生命的禮物:給心理治療師的85則備忘錄》(p.264~271)。

    《如果只有一年:若只剩一年可活,你要做些什麼?》這本書的推薦序---<知死猶生:學習瀕臨經驗,吸進千江月>,我在上個月已讀過。因為讀史丹的《我願意陪伴你:點亮生命的九堂課》第六章<矛盾的希望>,他說:「我在切除攝護腺之後不久讀了這本書。」所以我再次讀它。余德慧教授為這本書寫的推薦序標題為<知死猶生:學習瀕臨經驗,吸進千江月>,他說:「『瀕臨經驗』是個『知死猶生』的經驗,也就是完全受恩於死亡的眷顧,所生出的新生活。」(p.60)

當一個癌症病人被推進臨終病房,也有非常不一樣的態度,有人雖已藥石罔效,卻不願進入這個不再做積極醫療的地方,被家屬連哄帶騙送進來,有人則早在聞知癌末,即決定放棄積極治療,努力面對死亡。」(p.60)

在我看來,就是本書所謂的『大死一番,卻活始得』,徹底地把從前生命的習氣逐漸改正,朝向一種舒緩放鬆、了無罣礙的路上走去。」(p.61)

我相信許多人在進入中老年都有這樣的急迫感,可是很少有入門的書提供這樣的訓練,…很感謝作者拉維(Stephen Levine)為我們介紹入門的路子。首先他把這樣的精神轉向重生的景象告訴我們:精神的重生是對過往習氣的完全棄絕,使得我們逐漸獲得一種身體衰老卻活活潑潑的生命感,『讓生命豁然開朗,無限曠達』,主要的原因乃在於我們的真心百分之百實踐本心,每做一樣事情,已經不再牽掛個人利益,而是將真心用在每一時刻、每件事情。例如,專心與人說話而不必顧慮與他說話有何利益寧願去做一件心裡最想做的事而不必顧及自己的身分地位」(p.61~62)所以史丹在讀完拉維這本《如果只有一年:若只剩一年可活,你要做些什麼?》後,我認為他就有這樣的體會:「沒有希望並不是負面的狀態,希望消失反而讓我真真正正活在當下,因為我知道自己隨時可能死掉。就我對攝護腺癌的認識以及我一向其差無比的『運氣』,把每一天當作最後一天來過是很有道理的。……我在切除攝護腺之後不久讀了這本書,當時我的預後還不確定。那時候感覺一年似乎很長。幾個月過去,我從那本書裡得到的領悟慢慢消失,因為死亡的可能性逐漸從我的思維飄走,心中的希望愈來愈強烈。但到了第二輪賀爾蒙注射之後,我變得更能專注聆聽安寧病房的病人說話。我看到他們每做一件事都充滿強烈的生命力,不論是和我打招呼、思索他們的一生,或是享受一匙冰淇淋。我不再浪費精力期盼能控制住癌細胞,因為我太忙於用心活著!」(《我願意陪伴你:點亮生命的九堂課》p.202)

    《西藏生死書》的推薦序題為「《西藏生死書》的冥思」。他說:「終究我們還是會回到『瀕臨』的現場。感通生死才是人活著最終的心靈痊癒。因此活著本身即是瀕臨。」余德慧教授說每天床前讀幾頁,可以作為「成住壞空」的警覺;我也是每天床前讀幾頁,但也是在用心過生活嗎? 我一直停在第五章。慚愧!

    《死時誰為你哭泣:101則以終為始的人生智慧》的推薦序題為「以終為始的人生智慧」。他說:「這本書提出一百種死亡前的生活態度。其實,我們也可以想出更多的人生最後階段的生活藝術,只要我們願意承認死亡已經是我『個人』需要面對的課題。朝向死亡前的生活經營,並非要去趕著做『未完成的心願』,而是踏踏實實的生活。

記得《奇蹟》的作者吉兒˙泰勒說,人非常需要他人的護持。我相信死前的生活最大的幸福就是『與人和樂』與世界重新和好,那麼我們的內在性也會獲得資糧,含笑而終。……這本書從非常基礎的地方下手,簡單易行。這是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

    《我願意陪伴你:點亮生命的九堂課》的推薦序題為「伴行黃泉路」。他說:「癌症、安寧病友常常出現相陪的現象。如果你不在他們相陪的現場,你一定無法體會『存有相陪』是什麼意思:無言相對、雙手輕握對方、無意間擠出來的笑以及偶發的一言半語

『存有相陪』是個比較難懂的概念,但本書卻將之娓娓鋪陳,只露一點痕跡。這點痕跡就放在書的章節標題。例如第一章『寬恕』,但整章並沒有動人的寬恕故事,反而是一些作者與其他志工陪著病人過世的經過,即使如何對不起妻兒,也不意味著一定要來個病榻大和解。可是在體驗的解讀裡,寬恕卻絲絲入扣。……當病人渴望見其女兒一面,彷彿只有當面的懺悔才表現寬恕。然而,世事難料,這對臨終處境特別如此,志工們在知道病人的女兒早就過世之後,並不急著把話帶到,還是如一般日子說話、陪伴,表面上志工沒有促成『寬恕』事件的發生,其實懂的人反而會知道志工的深意:渴望見女兒的心願會變成病人殘缺的動力,亦即,因為宿願未能實現反而出現懸念的動力,透過志工陪伴而獲得一吐心願的機會,這對臨終者來說反而是深刻的經驗」看過這本書後,更能知道余德慧教授「導讀」的精準。

    《好走:臨終時刻的心靈轉化》的推薦序題為「讀這本書的人是幸福的」。他說:「記得2000年,這本書剛在美國出版,我如獲至寶,……這本書結合了超個體(transpersonal)心理學、蘇菲教派、西藏大圓滿教法、東方佛禪思想以及實際臨終照顧的經驗,把整個臨終照顧的過程給出一個說法。這是很不容易的過程,作者凱塞林˙辛格(Kathleen Dowling Singh,Ph.D.)是個資深的臨終陪伴宗教師,也是臨終照顧的心理師,她的細膩、安靜、堅定與深刻,把靈性不落俗套地點出來。」余德慧教授說這本書曾經陪伴他一年;我們的讀書會也在民國100年12閱讀過它。

    《生命的禮物:給心理治療師的85則備忘錄》的推薦序題為「生命禮物」。他說:「這本書的主要讀者應是心理治療界的心理師,但對心理治療剛入門的學子卻更重要,因為存在治療涉及許多心理治療非常基礎的探問,而且其清除初學者的困惑比較徹底,也容易幫助入門的心理師或準心理師建立堅實的地基。對那些正在接受心理治療的人來說,這本書可以幫助他善用心理治療,甚至可以幫助他鑑別他的治療師心性的高度。」余德慧教授最後還說,在這本書可以看到作者亞隆散發出存在治療成熟的芳香,也多了溫馨的諄諄善誘,更有老者提攜後進的風範。

《我願意陪伴你:點亮生命的九堂課》,我愛這本書。它得到「亞馬遜網路書店五顆星最高評價」,其中喬治˙馬克兒童安寧病院執行董事葛蘭斯基如是說:「作者在這本精彩好書裡,分享他自己對死亡將屆的體驗,以及從安寧病房患者身上學到的智慧。凡是希望在生命中得到情感連結與喜樂的人,我建議都應該看這本書。」

    本書有五位名人為它寫推薦序,分別是趙可式教授的<出生入死:臨終與死亡的體驗開啟生命的智慧>、陳榮基董事長的<以寬恕、感恩與勇氣面對生命的終點>、余德慧教授的<伴行黃泉路>、蔣欣欣教授的<分享苦難中的平安>、呂素貞藝術治療師的<有品質的陪伴>。

    再來是前言<生死交界>,是作者的序言吧。他說:「對我而言,陪伴臨終者的經驗為我開啟了智慧之門,那是我透過其他任何經驗都無法發現的。我的老師(安寧病房的病人和工作人員)一再讓我明白,不要追求理解,而要直接去做簡單的事,從清尿壺,到將一匙冰淇淋送進一個無法使用雙手的人的口中。」(p.44)他用英譯本《死亡藝術之書》的一段話作為結語:懂得死才知生的真義,凡學會認真活的人  必然已學習過死亡

    書分九章,一後記,最後還有「給安寧療護志工的實用建議」。我是安寧志工,所以先看建議,發現給家屬看更有幫助,因為我也曾經是安寧家屬。他的建議有:1.放鬆。2.善待自己。3.說話時要坐著。4.減少噪音。5.在協助與放手之間取得平衡。6.創造祥和的環境。7.不要爭辯。8.禮讚生命。9.臨終者的興趣可能會改變。10.不要以當事人似乎不存在的方式談論他。11.多聽少說。12.不要只倚賴語言來溝通。13.在小地方表達同情(例如送一束花,或在他痛苦時坐在旁邊陪伴)。14.討論死亡。15.完成未竟之事。16.表達感謝。17.寬恕與尋求寬恕。18.不要在臨終者面前過度悲傷。19.提供食物與飲水(如果臨終者決定不再吃喝,要尊重其決定,身體知道何時無法再接受營養)。20.尊重當事人的經驗。21.允許對方離開。22.死亡到來時該怎麼做(以當事人的生命歷史作為指引,例如有人不喜被碰觸,有人希望被抱著)。23.死亡之後(你只須坐著,什麼都不用做。這時很適合省思他的生與死對你有什麼意義。如果有宗教儀式,可以開始進行)。

    第一章<寬恕>,寫作者第一次值班當安寧志工,陪伴吉姆的過程,才領悟尋求寬恕的真義。這裡作者有看過一本書《最後的擁抱》,他說:「作者一再提到臨終者的一種經驗,就是感覺即將展開一段必要的旅程,但因某些因素而無法踏出去。例如有人說他找不到鑰匙開啟一扇門;有人鮮明地描述他們已經準備好展開旅程,但必須找到某種必要的東西(類似護照)才能啟程;也有人要等到和某人道別後才能離開。作者指出,這些都是很普遍的訊號,代表臨終者必須解決某些事才能安心上路。但一個人如何能控制死亡的時間呢?這是我想不通的。」(p.48)這本《最後的擁抱》我們的讀書會在101年3月讀過。

    第二章「放下」,是寫病人辛蒂和辛蒂的母親安娜,教作者「放下」這一課。其中讓我也覺得為難的一句話是安娜說的:「我怎麼能告訴我的孩子她可以安心去死?」就像前陣子我陪一位太太,她怎麼樣都不告訴先生罹癌的事。我說「他知道住安寧病房嗎?」太太說「他只知道住院,我讓他住單人房就是不讓其他的病友或家屬、訪客的談話讓他知道他得到癌症。」天啊! 那病人如何處理他要處理或要完成的事呢!不過他們請假去照全家福,病人難道心裡不知道嗎? (上演諜對諜喔!) 此時他已不能言語了,手也無力握筆寫字。

    第三章「無條件的付出」,病人席德讓作者知道「出於真心,何須言謝」的付出。讓我也更喜歡這句「快樂是付出,擁有是捨得」的人生智慧。

    第四章「用心溝通」,有作者自己和艾莉莎、華利斯、麥可、愛麗絲四個癌症病人的故事。作者為艾莉莎按摩腳讓她舒服地睡著,體驗了一生最成功的溝通經驗;我在安寧病房幫病人做美足護理時,也讓病人舒服地睡著;讓病人舒服地小便,降低了體溫;按摩到家屬看到我就想到「美足護理」。作者把罹患水腦的華利斯抱在胸前,刻意讓自己的呼吸放慢和病人同步,用呼吸跟華利斯溝通,減輕他的痛苦。麥可生來即多重障礙,腦部還長腫瘤,作者在他疼痛發作時,陪伴著他,讓他不要打頭部被腫瘤壓迫的地方。他還為嚴重失聰的愛麗絲吹奏「愛之笛」,減輕她的煩躁不安,終於在音樂聲中睡著。

    第五章「同情」,有作者陪伴尼克和瑪麗的故事。瑪麗的女兒吉兒說:「你們的慈善改變了她。安寧院關閉前兩週,我們談到你們每個人對她的意義,如何讓她更能接受死亡。你們用兩個月的同情讓她忘記一輩子的悲慘。」(p.171)這本書裡會用到許多「同情」這個詞,我想它是「慈悲」吧!

    第六章「矛盾的希望」,寫一個想與愛人共同生活,但這夢想卻慘遭破滅的故事。主角是喬伊絲,她是曾經幫助數百孩童閱讀的志工。作者說她將十五年的光陰虛擲在一個無法實現的夢,也未能認清自己做了多少好事,並從中找到戰勝痛苦的力量。

    第七章「無差別的愛」,主角是安德莉亞,她是位有才華的音樂家,也是一位畫家。作者對她的陪伴與愛是「靈性連結」,他說:「我對安德莉亞的愛是不求回報的照顧,是明白我與另一個人深刻連結。」

    第八章「再論寬恕」,奈德讓作者明白,每個人的行為準則都不會一樣,當別人的準繩跟你不同時,你如果無法寬恕他們而憤慨,這是多麼愚蠢啊!

    第九章「頓悟」,是寫作者的大舅子湯姆罹癌,作者一家人陪伴他到死的過程。湯姆臨終時,只有溫蒂和潔西卡(作者的太太和女兒)陪他,他和兒子正在搭飛機的途中,他用電話先跟湯姆說:「湯姆,我知道你聽得見。我答應要幫助你上路,但是我和賈斯汀至少要一小時才會到達羅得戴堡。我知道你很害怕,潔西卡和溫蒂會在旁邊幫助你。我們都愛你,湯姆,如果你能等,我們會去陪在你旁邊。如果不能等,儘管放手沒關係。」(p.252) 接著教女兒如何做:「保持房間安靜,不要有電話或大聲說話。我知道很難,但妳和媽媽要保持鎮定。妳們愈平靜,湯姆就愈安詳。接近最後時,呼與吸之間會有愈來愈長的時間沒有聲音。你會聽到更多像現在這種咯咯聲,你和媽媽要坐在旁邊輕輕握著他的手。如果他躁動起來,放開她的手。妳講完電話後,去對他說他對妳有多重要,媽媽也是。媽媽也可以談談他們一起長大的美好時光。態度要保持正向,這是最重要的。」 (p.252)

    當然作者有趕上跟湯姆道別的時間,「『湯姆,我在這裡。』我說著親吻他的額頭。潔西卡和溫蒂都很平靜。『看吧,潔西卡,我就知道妳可以的。』」,最後作者寫的那一段話讓我很震撼,他說:「我的旅程並不是為了幫助湯姆和家人做好面對湯姆之死的準備,那是附帶的結果。我這趟旅程的目的一直只有一個,就是幫助家人準備好面對我自己的死亡。

    讀完它,我想我也可以像作者那樣幫助自己和家人面對我的死亡了。

    甜甜分享於103年2月21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甜甜夫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