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0412-2.JPG 10412-3.JPG  10412-1.JPG

    104年8-12月[中日美安寧生死文化分享]讀書會,這是12月要讀的三本書。

閱讀《大往生》、《生命自主》、《好命到終老》心得

1.《大往生》,作者:中村仁一,譯者:蕭雲菁。 三采文化2013年6月出版。

2.《生命自主》,中村仁一/久坂部羊 合著。 三采文化2013年11月出版。

3.《好命到終老》,作者:蔡宏斌。 貓頭鷹出版社 2014年1月初版。

 

《大往生---最先進的醫療技術無法帶給你最幸福的生命終點》

    「這是一本最有勇氣也最禁忌的書,打破傳統醫學思考、顛覆你對生死刻板印象」,書的封面如是說。書的封底說:這是一本教你如何看待生老病死、最撼動人心的面對死亡指導書,如何迎接生命終點,由你自己決定!」本書有:

推薦序1、2、3

前言  「死法」就是「活法」的表現

第一章  醫療行為妨礙「安詳死亡」

第二章  「竭盡所能治療」就是「盡可能讓你痛苦」

第三章  癌症不去管它並不會痛

第四章  認真思考自己之死、就能改變活法

第五章  別被「健康」耍得團團轉、別胡亂抵抗「死亡」,醫療只能限定使用

終章    我的生前葬

後記    思考自己之死

推薦序1→ <絕對不能當惡魔妨礙自然死>

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 陳秀丹

    「書中提到老人家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死給人看』,也就是設法在讓人守候的情況下自然死亡,病人不只要有決心和期望,更要有莫大的信念與覺悟,因為這個過程,不僅是將死亡這個自然活動,以原有形態讓周圍的人看,同時也是醫療相關人員視察自然往生的機會。」(p.3)

    「此外,中村先生舉辦多年『思考死亡的集會』與『模擬葬禮的集會』,透過生前告別式、讓與會者穿著自備的壽衣躺入棺木裏。此時,你就能清楚的知道在那非常有限的空間裏,能帶走的東西是極少的。透過這樣的歷練,引導人們去檢視日常生活中哪些東西是必需品,必須保留;哪些東西是非必需品,不必再買,甚至可以送人或丟棄,以保有多餘的空間與金錢。感情的處理也是一樣的,當每個人將物質慾望降到最低,時時想到『斷、捨、離』,就會有心思去追求心靈的提升。這樣的集會,引人深思,也真的很酷,因為在台灣很少有人會去做類似被認為是『觸霉頭』的事。但唯有真誠的面對死亡,才能激發人們真正的去過活每一天。」(p.4-5)

推薦序2→ <「什麼也不要做」,也是一種體貼>

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兼內科部加護病房主任 黃瑞仁

「作者在書中提到一句話,讓我印象十分深刻:『什麼也不要做,也是一種體貼。』作者提倡『自然死』的觀念就是:『陪在老人家身旁,就什麼也不要做,只要靜靜地守候老人家走就夠了。最體貼的方式,就是『什麼也不要做』。」(p.7)

推薦序3→ <「善終」才是真正的孝順與愛>

台灣安寧療護推手、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教授 趙可式

「讀完全書,才能體會作者苦心,他想要表達的是現代過度醫療所造成的悲慘歹終,如何地不符合人性。」(p.10)

前言  「死法」就是「活法」的表現

    「在被醫院宣告放棄的老人住的安養中心裡,服務已經進入第十二年的我,經歷了非常難得的體驗,那就是我親眼目睹了幾百個案例:直到最後都沒有打點滴,也沒有戴氧氣罩的『自然死』。」(p.20)

    「『死亡』是一種自然的活動,原本應進行得寧靜又安詳,卻因為醫療深深參與其中,反而變得悲慘、變得非人性。或許現實生活裡,最害怕死的其實是醫師,因為不斷親眼目睹悲慘的死。即使是癌症,如果不去動它,其實完全不會痛,也能死得很安詳。我從以前就一直認為『要死就死於癌症』,而在親眼見證六、七十例老人家的癌症自然死之後,我更是如此確信。尤其是已結束繁衍任務的老人家,最好的方式就是『癌死』。」(p.21)

    老人家難免會有身體不舒服的情形,這是很正常的事,而且這些不舒服,幾乎都與老化有關,並非去看醫師、吃藥後,就能完全治好,所以我們應像以前的老人家一樣認清,明白上了年紀後就是會這樣。……既然人類是生物,就不可能逃避老化後死亡的命運,就算有最先進的醫療或再生醫療,說穿了也都成立在『老死』的框架內,所以我認為老人家,最好不要靠近這種東西。不過度依賴醫療,能好好接受老化,並陪著疾病一起走,才是老人家活得輕鬆的王道。」(p.22)

    「老人家最後應盡的任務,就是盡量自然地『死給人看』。不過『死法』就是『活法』的表現,今天是昨天的延續,絕不可能出現與昨天全然不同的今天。這就表示最重要的,就是今天的活法,包含現在的生活方式、與周遭旁人的互動方式、醫療的利用方式等, 都會被呈現在死亡的過程裡。」(p.23)

    我覺得以上這些話就是本書的重點。

    再來本書六章的主要內容,就如封底寫的

「幸福好命的終老」→與疾病和死亡有關的新事實:

即使是癌末,也可以沒有任何痛苦而死亡!

大多數人不是死於「癌症」,而是死於「接受癌症的治療」!

不是因為不吃而死,而是因為「死時到了」才不吃。

很多人認為罹癌是很苦的事,其實治療癌症才是違反自然、痛苦的事!

不要把老當成病,「本來隨著年齡老化,身體哪裡會變差就是正常的」,原因就是老化,所以不需要醫生和藥這些東西!

       第一章  醫療行為妨礙「安詳死亡」

對醫療行為的主觀認定

    由我發起,已邁入第十六年的「思考自己之死的集會」,向參加人員提出的問題,共有十五題,請做做看自己總共有幾題是○。

對治療的主觀認定度測驗(或稱為信任度測驗)

1.只要身體稍有不適就立刻去看醫師

    真正能治癒疾病的核心力量,還是病人自己的自然治癒力。藥物其實只是支援物資,醫護人員也不過是支援者罷了。感冒等大部分原因來自病毒的症狀,只能藉由好好靜養、保溫、攝取營養、發燒等方式,以自己的力量來治好,即使去看醫師,也不會比較快好。

2.不吃藥,病就不可能會好

    其實微微發燒、流點鼻水、有些咳嗽、喉嚨稍微會痛等症狀都是身體想要自行治癒的自我反應,也是一種警戒訊號,如果強行抑制這些反應的出現,就會妨礙「自然治癒」,當然就會更慢才治好。

3.找不出病名就會覺得不安

    不同於感染症,重病(不治之症)與生活習慣病,原因來自體質或素質(基因問題)、不良生活習慣、老化等非常多樣的因素,基本上無法特定是出自哪個因素,因此無法去除或擊退,當然就不可能根治。

4.既然都去看醫生了,當然要拿藥才能回家

    其實藥物都是有化學物質構成,對身體來說,當然都是異物,所以沒有哪種藥物是有益身體或被身體所需的,應該是在衡量服藥過後的利益得失,覺得利益比較大時,才使用藥物。

5.醫師對任何疾病都很清楚

    就實際情形來說,要面對面告訴病人「我不清楚」,確實需要相當的勇氣,所以若醫師能毫無顧忌地說出來,表示這名醫師非常清楚自己瞭解什麼、不瞭解什麼,這反而才是值得信任的醫師。

6.生病時打針最快好

    採用肌肉或血管注射的方式,能讓藥物百分之百立刻進入體內,所以呈現的效果也比較快,但我仍要重申一次,治療疾病的主角,絕非藥物。

7.經常幫人做檢查的醫師就是熱心的好醫師

    一般來說,只要詳細聽取病歷內容,再仔細診療身體狀況,約有八成的病例,能被診斷出病情來,檢查純粹只是為了證明診斷無誤而已。……不過我還是得附帶說明,既然長期在服用對身體而言屬於異物的藥,那麼就安全性來說,確實有必要及早確認藥物的副作用,這當然也是檢查的意義之一,這一點倒是千萬別忘了。

8.向醫師問東問西是很失禮的行為

畢竟是自己的身體,攸關自己的健康,所以一定要問到自己能接受為止。

9.醫師是專家,一定會告訴我最好的治療法

我也相信醫師身為專家,一定會推薦病人接受醫師認為最好的治療法,問題是今日最好的治療法,不見得只有一種。……因為臟器一旦被切除,或被放射線灼傷過,是絕對不可能再回復原本的模樣,所以一定要慎重再慎重,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再做出最終的判斷。……疾病是攸關自己性命的重要大事,怎能完全操縱在別人手上?

10.愈是大醫院值得信任的醫師就愈多

其實真正重要的信任依據,是這名醫師到底在哪裡累積了經驗?花了多久時間?經驗過哪些內容?但幾乎都沒這方面的訊息。

11.要住院就找大醫院或教學醫院才能安心

    今日愈來愈浮上檯面的醫療疏失,大多都是教學醫院,顯示以往大家都以為非常安全的醫療機構,實際上並非如此。不過這也只表示,被爆出來的以教學醫院居多而已,不代表其他醫院就足以讓人安心。值不值得信任的醫院,完全由病人自己判斷。

12.外科教授的開刀技術都很好

    教授的甄選基準,並沒有列入手術厲不厲害這一項,大都都是審查研究論文的數量及內容,等於都是研究型的教授。當然不可否認,其中也有很會操刀的教授,但那純屬教授個人的資質,而非因為是教授就很厲害,以前甚至聽說有教授從沒開過刀呢!

13.上過媒體的醫師都是名醫

    就現在的日本來說,並沒有客觀的資訊,足以佐證這些醫師的技術很好。

14.醫學博士的技術都很好

    醫學博士就是研究型教授,因為無關技術好壞,是完全以學問方面的業績來評價,再授予學位。

15.復健是愈做愈有效

    一般來說,不論如何努力復健,只要經過三到六個月左右,狀態就會固定下來,之後雖然也要努力維持固有的狀態,以免繼續變差,但如果持續拼命復健下去,就會讓珍貴的剩餘人生,變成「練習人生」了。

    舉例來說,如果是手腳斷了,大概沒有人會認為,還能再重新長出手腳來,比較容易死心;但如果是手腳癱瘓的話,有些人就會認為只要努力,也許還能再重新動起來,因此不論要花五年還是十年,都願意努力做復健。看到這樣的人,在浪費自己的人生,我都會替他覺得可憐。(p.27~41)

作者說:總共有多少個○呢?在我們「奇人」和「怪人」很多的「集會」裡,有愈來愈多參加人員,都是零個○,不愧是參加過聚會的人。(p.28)

   第二章「竭盡所能治療」就是「盡可能讓你痛苦」

自然死的過程

自然死的實際狀況,就是「餓死」(「飢餓」、「脫水」),但一般來說,只要聽到「飢餓」和「脫水」,就覺得情況很悲慘。但其實將死之際的「飢餓」和「脫水」,狀況並不相同,因為生命之火已快要消失,在這種情形下,根本一點也不會餓,也不會渴。當生命力已非常衰弱,「飢餓」時,腦內會分泌嗎啡物質,讓人充滿愉悅,也會有滿滿的幸福感。「脫水」時,會因為血液變濃稠的緣故,讓人意識指數降低,陷入朦朧的狀態。(p.79)

此外,人在將死之際,呼吸狀態也會變差,呼吸的目的,在於將空氣裡的氧氣送進體內,再將體內產生的二氧化碳排出體外。當這種功能無法充分進行時,表示氧氣不足,身體陷入缺氧狀態,或體內囤積過多二氧化碳,無法順利排出體外。陷入缺氧狀態時,腦內會分泌嗎啡物質,讓人感覺不會很痛苦;至於二氧化碳則具有麻醉作用,同樣能幫助預防死亡時的痛苦。由此可見,死亡是非常自然的一種活動,並沒有想像中的可怕,甚至不會有疼痛和苦楚,也不會有不安與恐懼以及寂寞,而是會在有如半夢半醒的朦朧狀態裡,前往另一個世界。(p.80~81)

「衰老而死」的過程為七~十天

如果不打點滴,也完全不喝水的話,大概需要幾天時間才會死亡?就我的觀察,大多都在七天到十天左右。至於排尿情形,如果是天數比較短就去世的話,有時甚至會直到當天都還有排尿的情形,不過一般來說,至少到死亡前二、三天,都還會有排尿的現象。

    沒喝水為什麼還會排尿?這是因為人類為了生存,會設法維持體溫在三十六度左右,心臟也會努力跳動,當然也會呼吸,因此需要最低限度的熱量,而在製造這些熱量的過程中,會產生水和二氧化碳,所以才會以尿液的形態,被排出體外。

    此外,在「脫水」狀態下,體溫會上升到三十八度左右,有時甚至上升到三十九度半。這種情形就像轉動汽車的引擎時,車子會變熱一樣,如果此時要冷卻車子,就需要冷卻水,否則車子就會過熱燒壞。人體的構造也是一樣,在製造熱量的過程中,會自然地產生熱度,所以需要水分來冷卻,但因為病人一滴水都沒有喝,在冷卻水不足的情況下,體溫當然就會上升。

    此時病人會陷入安詳睡著的狀態,一點痛苦也沒有,但如果在意的話,你可以在病患的額頭上貼個涼貼布。此時若有浮腫的情形,浮腫處的水分就會被身體使用,就連癌性腹膜炎的腹水,也會被身體使用而消失。(p.89~91)

    有位住同和園九十四歲的女性,平了美國泰莉˙夏佛女士維持十四天才往生的世界紀錄。當時家屬整天陪在她身旁,而她本身除了因脫水造成發燒症狀外,一直都處在安詳的睡眠狀態裡,所以家屬也無所事事,幾乎都在一旁看書或打盹。或許是因為事前我告知家屬,病人本身並不會有痛苦或寂寞的感覺,即使在家人打盹時走了,也不必因此介意,因為陪在她身旁就已經具有很大的意義了。當這名女士過世時,家屬還深有所感地頻頻表示「原來人們死去的過程,可以如此安詳,看來死亡並不可怕」。(p.91~92)

看到這裡,我心裡的一些疑問就「迎刃而解」了!

「讓家人守候你走」是老人家最後應盡的任務

    要「讓人守候」時,病人本人不只要有決心和期望,更要有莫大的「信念」與「覺悟」,因為這個過程,不僅是將「死亡」這種自然活動,以原有形態讓周圍的人看,同時也是教育不曾見過「自然死」的醫療相關人員的機會。(p.110)「讓人守候」強調的是「你幫我」,也是老人家讓周圍的人,親眼見證「什麼叫自然死」的機會,更是老人家此生最後應盡的任務。(p.113)

第三章  癌症不去管它並不會痛

要死就死於癌症

為什麼我會主張要死最好是癌死,主要有二個理由:

第一個理由是,我認為讓周遭的人看著自己死去,是身為一個人,此生中最後的任務,而且我個人很喜歡一點一滴慢慢衰老而去的感覺,所以癌症是最適合的方式。

第二個理由是,我一向以「不叫救護車、不搭救護車、不住院」為座右銘,而癌症相較之下,直到最後都能讓人意識比較清楚,容易表達自己的意思,所以是最好的方式。

    癌死讓我們因此能有機會確實處理完身邊的事,也能好好向照顧我們的人道謝及道別,是非常理想的死亡方式。(p.116~117)

癌症是那邊的世界派來「迎接的使者」

    癌症是老化的結果,當然會隨著高齡化社會的發展,讓越來越多人死於癌症。完成生殖的任務後就死,是自然界裡的「不成文規定」,所以就生物來說,過了賞味期限後,老人家所罹患的癌症,就是自然界在提醒「已經完成任務了,可以歸去了」,不妨認為這是「那邊的世界派來的使者」。所以反而更應該好好對待這個使者,怎能讓它照射放射線,還用抗癌藥物來攻擊它? 既然這麼不懂得尊重它,極盡所能在欺負它,也難怪它會大發雷霆,故意讓人疼痛起來。其實只要不對它出手,努力與它共存,就能順利的安詳而死。(p.125~127)

      第四章  認真思考自己之死、就能改變活法

思考「死亡」就是在確認活法

    如同早在二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佛就已頓悟,「死」也是一種「苦」(Duhkha、無法滿足人所願),所以再怎麼思考如何死亡,也無濟於事。不妨認為「死」決定於當時的緣分,決定於自然的命運。

    舉例來說,儘管我的座右銘是「不叫救護車、不搭救護車、不住院」,但萬一我是倒在路旁,恐怕就會被迫搬上救護車,也會被迫接受所有可能的醫療,最後才死去。若真是如此的話,我會認為那也是當時的緣分注定,是不可避免的命運。(p.176)

為「思考自己之死」所應採取的具體行動

有十五原則:

 1.拍遺照。 2.公證遺囑。 3.備好道別的信函、錄音帶、錄影帶。 4.假設「只有六個月餘命」來依優先順序寫出想做的事。 5.備好壽衣。 6.備好骨甕。 7.備好棺木(試躺看看)。 8.完成生前意願書。 9.完成捐贈大體及器官的手續。 10.備好墓地或靈園。 11.取得戒名。 12.完成灑骨灰的手續。 13.在人生的重要階段裡舉辦「生前葬派對」。 14.抓住機會與家人及周遭人談論有關「死亡」的話題。 15.整理物品。(p.177~178)

在7.備好棺木(試躺看看)中,作者說:我最推薦的就是這個「實際躺進棺材裡」的行動,因為這時就能深深體會到,我們最後都會被扒光衣物,只換上薄薄的衣服,被塞進不到半張榻榻米大,完全無法翻身的狹小空間裡,以往的什麼地位、名譽、權力、財產,一項也帶不進去。到了這個地步,就會發現原本的執著都淡化了,雖然畢竟還是活著,所以很遺憾地,無法完全消除這些執著,但只要能淡化執著,人生觀就會產生變化,也能進一步整理身邊的物品。躺進棺材後,最先應做的事,就是好好回顧自己的人生,等到有辦法肯定自己的人生後,再來思考今後該如何活下去。(p.183~184)

  第五章別被「健康」耍得團團轉、別胡亂抵抗「死亡」,醫療只能限定使用

自然界生物只要結束生殖任務就會死

    在「回程」的人生裡,免不了要面對「老」、「病」、「死」的問題。基本上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謹記下列幾點:陪伴「老」走下去,不要拒絕,與「病」共存,但別受其束縛,別被「健康」耍得團團轉,別胡亂抵抗「死亡」,醫療只能限定使用。

做為生物,一旦過了賞味期限,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將「老去的姿態」、「走向死亡的姿態」,原原本本的「呈現」、「留下」、「傳達」給後繼的人明白。不能只是因為自己方便,就自私地一味活著,應該察覺多虧有眾多他人的協助,自己才能存活,好好珍惜這個「緣分」。別以為看得見、聽得到、能咀嚼、能吞嚥、能坐、能站、能走、能挖鼻孔、能擦屁股、能排尿、能排便等,都是理所當然的事,因為唯有生過病,才能體會健康的可貴,唯有遭遇過歹運、不幸,才能明白平凡生活的可貴。(p.201~202)

   終章  我的生前葬

作者回顧他以往的人生,整理出四個重要的轉捩點:

    首先是他結識了會一直用「聰穎」這種優雅的單字誇他的摩登嬤。(所以我說,在讚美中長大的孩子,懂得感激,他在第238頁<整理自己的歷史>中說:「甚至原以為我是靠自己的力量念完大學,其實並不然,可以說是眾人代替我的父母,為我出學費,才順利畢業。」,讚美和鼓勵會讓人更求上進的!)

    第二個轉捩點是父親的死,讓他努力成為醫師,走上不一樣的人生。(他沒山可以靠了,把「吃苦當吃補」來努力!)

    迷上猜謎是他人生第三個轉捩點,他為了要參加猜謎遊戲,手上隨時有三本書,《廣辭苑》、《現代用語基礎知識》、《外來語辭典》,讓他增加了許多雜學知識和語彙。(多讀書,就能讓我們見識廣!)

    最後的一大轉捩點,就是與佛教結緣。

    作者在240頁和247頁寫的「生前意願書」,其一就是他的預立醫囑,其二就是他的告別式要如何做。最後有他的「贈言」:

1.起身只需半帖大,就寢一帖大,即使得到全天下,僅吃二合半。(意思就是要盡量將慾望降低到最小極限。)

2.聽天命盡人事。

3.重視緣分。

4.澀柿的澀味,隨著時間的經過會轉為甜味。

5.要明瞭人生也是一種「苦」(Duhkha、無法如人所願)。

    要明瞭人生也是一種「苦」,這句話源自二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佛對生、老、病、死的「苦」頓悟而來,意指這些苦都無法如人所願,是一個永恆的真理。儘管時代演變,今日醫學多少有些發達,但這個真理仍不變。

 

        《生命自主---最先進的醫療是救命? 還是延長痛苦?》

    這本書是中村仁一醫師繼佳評如潮的《大往生》之後,與兼具暢銷書作家身分的居家照護醫師---久坂部羊深入對談。

    本書有八章和後記兩篇:

第一章  活太久,很可怕

第二章  可以相信醫生嗎?

第三章  自然死並不可怕

第四章  為什麼「要死就死於癌症」?

第五章  為什麼醫生也會得癌症?

第六章  帶給患者「虛假的希望」,就是詐欺

第七章  尊嚴死的理想和現實距離

第八章  如願的死法要提早規劃

後記    中村仁一 

        久坂部羊

    看完這本書,我想好在我先看完《大往生》。因為《生命自主》裡面許多的內容我在《大往生》都看過。它是以《大往生》這本書為主,藉由兩個擁有共同想法的醫師的對談,將「關於醫學的極限,以及末期醫療的悲慘現實,這類不中聽的說法」,向人們傳遞真正的事實。

    先分享兩位作者所寫的【後記】:

中村仁一:

    《生命自主》這本書的書名是「如願的死法」(日文原書名),但是「死法」真要如自己所願,其實是極為困難的,不對,應該是要想成「死法」根本不會如自己所願,這就是我的結論

    在二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佛頓悟到「死」即為「苦」(Duhkha,指無法隨心所欲之事)。我認為這是個超越時空、永遠的真理。因此,在我的立場,我認為「死期」與「死法」是沒辦法照自己的意思發生的。(這在《大往生》第四章  「認真思考自己之死、就能改變活法」的 <思考「死亡」就是在確認活法>中就提到,第176頁)

    但是我也認為,雖然「死法」不能如己所願,但是,到死之前的「生存方式」卻是可以做到的。如果到死之前的「生存方式」過得充實,那麼無論死法如何,也能夠讓人感到心滿意足。(p.184)

    中村醫師也在後記說明《大往生---最先進的醫療技術無法帶給你最幸福的生命終點》是繼《不逃避老與死的法》、《幸福的臨終---不經過「醫師」之手而死的死法》之後,三部曲中的完結篇,因為「有了實際案例的經驗之後,讓我更確定了一些一直以來模糊不清的事」,所以《大往生》是前兩冊的精華。

久坂部羊:

    我很敬愛的一位漫畫家水木茂先生,他曾經寫下這麼一句話:「從古至今,沒有人可以妥善地整理人生後才死去。」

    看來,無論是誰,都很難以自己想要的方式死亡。不但如此,以現今日本的醫療狀況,一個不小心,還很可能落入極其悲慘的死狀。(我想台灣的醫療狀況也是啦!)

    處在高齡者醫療現場的我,每天都為此感到相當痛心,究竟該怎麼做,才能改善這種充滿危機的情況呢? 就在我為此傷神之際,報紙書籍廣告中,一句強烈的標題映入我的眼簾。

    《大往生---最先進的醫療技術無法帶給你最幸福的生命終點》文案中那句:「要死就死於『癌症』。但是,不接受治療。」更是讓我拍案叫絕,完全是哥白尼式的轉變哪!(p.189)

    趕緊找來閱讀後,更發現那句有違常識的文案,其實是基於作者豐富的體驗,在冷靜下獲得的結論。我一定要見這位作者一面,親自向他討教。於是聯絡了幻冬舍的志儀保博先生。

    很幸運的,作者中村仁一先生表示願意和我相見,讓這次的對談得以實現。在談著死亡跟老化的話題時,我感覺充滿活潑開朗的氣氛,我想正是因為我們正面地看待死亡與老化,所以才能如此吧!(p.190)

    要實現如願的死法,其實並不簡單,但是,也並非完全不可能。提示就是,別去想「要完成如願的死法」這件事。這個提示看起來好像會讓人更混亂,不過,只要讀過書中的對談,相信便能明白其中的真意。(p.191)

[內文分享]:

        第一章  活太久,很可怕

中村醫師:畢竟「老化」就像一條單行道,等待在盡頭的就是死亡哪!(p.14。《大往生》203頁也有這句話。)

久坂部醫師:老化並不是一種疾病,所以也無法醫治。

中村:其實,別讓「身體去配合心境」,應由「心境來配合身體」。(p.17~18)

久坂部:即使一直喊著「好想死」,但果然還是很害怕死。

中村:會說「想早點死」的老人家,通常心情都是「不希望長壽到給周圍的人帶來麻煩」。…其實,人年紀大了以後,身體會出狀況是很正常的,像以前的老人家就不會在意必須接受旁人的照顧。正面看待變老這件事,其實就是給自己最好的回報。(p.29)

        第二章  可以相信醫生嗎?

對90歲的人做心肺復甦術應該嗎?

久坂部:假如當親生父母在自己面前生命垂危時,被告知:「並不是沒有救回來的可能性。」人還都是會「希望盡全力搶救」吧!在這種場合下,能夠說出「已經不必了」這句話的,實在是少之又少。

中村:其實一開始,與急救醫師對話之前,就可以選擇不叫救護車。因為一旦坐上了救護車,就等於默示: 「希望你們盡全力搶救。」在急救現場,只要人被送來了,能夠做的就得都做。(p.36)

久坂部:所以,超過八十歲的人,心臟不好的人,或是隨時都可能倒下的高齡者,最好先做出「無論如何都不叫救護車」的決定。(p.37)

(看到這裡,我一直在想該如何跟我83歲的老媽「啟齒」。)

        第三章  自然死並不可怕

讓老人乾死,是最不痛苦的

中村:就連全心投入到府診療、提供居家照護的開業醫師也曾對我說,要他們最後都不做任何事是非常困難的。

久坂部:要避免這種無謂的抵抗,就必須先對家屬進行教育。在開始臨終照護之前,我都會說明接下來將發生的事。

中村:這就是臨終照護醫師的職責啊!我也是時時告訴自己,要幫助家屬消除擔憂,比如跟他們說:「因為意識程度會降低、腦內啡會分泌,所以患者完全不會感到痛苦的。」(p.58~59)

    接著說呼吸,脫水,體溫升高這些問題在《大往生》的第二章,<自然死的過程>、<「衰老而死」的過程為七到十天>都有提到。

        第四章  為什麼「要死就死於癌症」?

不罹癌的唯一方法就是在罹癌前死亡

中村:提高癌症風險的最大危險因子還是老化,年紀變得愈大,就愈容易罹患癌症。如果不想得癌症那就不要變老。這種事無法預防。真的想要全面預防癌症的話,就只有在罹患癌症之前先死掉。(p.79)

    在《大往生》的第三章「癌症不去管它並不會痛」,就有它詳細的說明。

從幾歲開始就可以不管癌症?

中村:若是已經結束繁殖期的人,罹患癌症就完全不是什麼值得訝異的事了。

久坂部:人類大概到幾歲才會結束繁殖期呢?

中村:等過了六十歲以後,就可以去想自己的繁殖期已經結束了。(p.81~82)

久坂部:這個世界上,的確存在著人類的力量怎樣都無法改變的事。一直不知道自己得了癌症,後來因發現太晚而死亡,這種情況其實是最好的;萬一知道了,就提起勇氣去面對醫療的極限,並且在此前提下,去思考應該如何度過人生剩下的寶貴時間。把時間浪費在只會縮短壽命的無意義治療上,只有百害而無一益。這是我想一再強調的觀念。(p.92)

        第八章  如願的死法要提早規劃

回顧人生的計畫,早點做比較好

中村:每個人在繁殖期結束之後,都應該盤點自己的人生、讓人生暫時告一段落。人在過了60歲、回顧自己的人生時,幾乎沒有人會覺得「自己的前半生真是過得亂七八糟」。我想大部分的人都是會肯定過去,認為「自己度過了還不算壞的人生」。如此一來,自然便會了解:「什麼才是對現在的自己最重要的事?」、「往後的人生該如何度過?」,因為如果確認自己度過了值得肯定的人生,便能夠將「老化」與「死亡」放進自己的視野裡,去思考將來的事。(p.154)

踏入棺材後,第一次領悟到的事

    寫在本書的第156~157頁裡。在《大往生》的第四章<為「思考自己之死」所應採取的具體行動>的15項裡的第7項就寫得很清楚了。

什麼是大往生?

中村:最基本的條件就是自己有沒有產生滿足感吧!如果可以感到心滿意足、平靜安詳地死去,應該就稱得上是大往生了吧!

    最後,我想用中村醫師在本章最後的對話來回應到他的結論。「再壞的結果,若是自己做的決定,人就能死心。不過,比任何事更重要的,還是讓自己活得心滿意足。死亡的方式會發生在自己意想不到之處,無法讓人稱心如意的;但是,生存方式卻能夠在自己的思考範圍內獲得充實。不去在意結果,但是把死亡放進視野,然後將可能如願的事如願地完成,這樣就足夠了,剩下的,就交給上天吧!」(p.183)

把死亡放進自己的視野裡」,這句話出現在中村醫師的對話中有三次以上之多,講三次以上,表示它很重要,很重要喔!

 

    《好命到終老---預立醫囑、安寧緩和、遺物遺產、善終指引完全指南》

    這是一本工具書,就如篇者在<如何使用本書>中說:本書雖是指引手冊,但沒有絕對的閱讀順序,也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你可以依照自己的需求,翻閱想要了解的章節進行閱讀,並依照自己的喜好,安排專屬於你的人生完美謝幕篇,讓自己與家人都能好命到終老。

    它還附贈一本「以防萬一筆記本」,可以跟親友道別、寫出遺產處理或借貸、契約、還有預立醫療自主計畫,並且可以規劃自己的告別式和葬禮,以及心願的完成。哇!都沒有秘密了,一切透明公開。

    人死了,一切化為塵埃,有這麼詳盡的規劃,希望活著的人真的能尊重我, 如我所願。

          甜甜 完成於104年12月 22日

arrow
arrow

    甜甜夫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