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讀的兩本書  在人生的最後旅館, 學習說再見3 最後的笑顏2  

  105年2~6月[中美日韓德馬生死安寧]讀書會,這兩本是四月讀的書。

            讀書心得

第一本:《最後的笑顏:莎喲娜啦,讓我們笑著說再見》

第二本:《在人生的最後旅館,練習說再見:接受生命離去,找到活在當下的力量》

         最後的笑顏:莎喲娜啦,讓我們笑著說再見

      笹原留似子/著,常純敏/譯。 四塊玉文創 2015年3月出版。

    全書有前言、八章節(64篇關於告別的人生現場)、後記。作者用短短兩頁的【前言】,說明這本書的誕生。

    2011年3月11日襲擊日本的東日本大地震,引起強大海嘯。摯愛驟然被死神帶走,家屬被迫目睹那慘遭海嘯吞噬、嚴重損壞,而且是地震後過了數天、數十天的故人遺體,不得不與大量罹難者告別。其中也有不少人由於太過震驚,甚至沒有瞻仰遺體就送走了往生者。

    作者難以接受這種「家屬沒有好好面對死亡的場合、沒有與摯愛告別的場合」,她想替家屬,甚至於往生者盡一點力! 於是開始尋訪各個災區的太平間,擔任大體修復義工。人們從新聞或電視得知她的故事,全國各地的鼓勵「接踵而來」。她想要大家知道應該如何面對死亡,一方面也為了答謝全國人民的聲援,當出版社問她何不把過去的體驗和想法寫成書時,便有了本書的誕生。

    她寫些什麼:「死亡是什麼?死亡現場會發生什麼?我在送行現場感覺到什麼?傳達了什麼?請恕我冒昧撰寫這些內容。」

    作者的職業是納棺師,納棺師的工作是在替亡者送行的現場,讓亡者恢復安詳的表情,替大體淨身,穿上壽衣,置入棺木內。

    《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在2008年榮獲美國奧斯卡金像奬最佳外語片,讓納棺師一詞廣為人知,電影裡有要家屬在旁觀禮的入殮場景。作者則在2007年11月以修復納棺師出任株式會社「櫻」的負責人時,創立了全新的入殮方法:那並非讓家屬在旁觀禮,而是一邊聆聽他們的要求,一起進行入殮的「參與型入殮」。例如請家屬幫忙淨身、與孩子或孫子一起替亡者化妝、一起更衣。

    她認為這種「參與型入殮」的方法,能幫助家屬面對親人的死亡。有助人們在紛亂的情緒中,將摯愛之死接納為人生中的重要里程碑。書中的第一章到第五章,共38篇,就是她的體驗---幫亡者修復後,家屬「溢於言表」的感謝。

    無論遺體是何種狀態,她都會利用各種技術,將臉孔恢復成與生前相同的表情,並且盡可能面帶微笑。如此修復完成後,家屬瞻仰遺體時,不少人會詫異落淚道:「恢復原狀了!」透過大體修復,家屬就能接受事實、接納死亡。讓家屬記住亡者最後那張美好面容,共享回憶。她認為這才是往生者亦能感到開心的送別的方式。

    接下來的第六章到第八章,作者用日記式的記載,寫出她在311東日本大地震的震驚和她悲天憫人地為那慘遭海嘯吞噬、嚴重損壞的同胞遺體做修復義工的種種,從3月11日寫到5月15日。

   第一章「正因為是無可取代的瞬間」,第一個故事<好高、好高~~>,才20多歲的媽媽過世時即將臨盆,就這樣她帶著肚子裡的嬰兒,一起去了另一個世界。外公說:「一次也好,我真想抱抱外孫……」,火化後小嬰兒的骨骸蜷縮在媽媽肚子的位置。火化場的工作人員把小嬰兒的骨骸放進小型骨灰罈後交給外公,說:「外公,這給您。」外公一面流淚道謝,一面緊抱著。就在下一瞬間,外公突然將骨灰罈舉到半空:「喏~~好高、好高~~好高、好高~~好高、好高……」,作者說:這位外公應該是以最棒的形式跟女兒告別,並將第一個外孫送往天國吧;他或許是將悲傷轉化成珍貴回憶,才終於能說了再見。

    讀到這裡,腦海中先父將我兒子也是他的第一個外孫,高舉在半空中玩耍的畫面揮之不去,我不禁潸然淚下。

    第二章「肉體滅亡這件事」的<眼睛睜開、出血>這篇文章,讓我解一些疑惑。她說:「死人一旦受傷,照樣會流血,而且會流個不停。因為人往生後,身體結痂功能既已停止。」(p.30) 我想到我姑丈在遠洋漁船上被纜繩打到,大量內出血而死,姑姑去港邊迎接大體時,他的五官有流血;先父在高醫插管急救半天後,醫生說這個病人拖不過晚上,我媽要求要爸爸回家往生;當我遠在美國的二妹在第三天一早回家奔喪時,躺在冰櫃的老爸鼻孔流血了! 他們都受傷了,而我們家屬更是哀淒。

    <為什麼會產生水泡和屍斑?>,讓我學習到要多說鼓勵和讚美的話。作者說:「隨著經驗的累積,我透過處理遺體所了解的事情也越來越多。往生者是死得很痛苦?或是安詳溘逝?在醫院奮戰多久?是如何撒手塵寰的……我從遺體狀態察覺當事人曾經感到疼痛、受過苦楚時,就把它當成我和亡者之間的祕密。然後,知道亡者受過苦楚時,我就說:『他生前是很努力的人吧。』而知道亡者曾經感到疼痛的話,我則告訴家屬:『他好像在說,謝謝大家的鼓勵。』我也常說:『他說不定是想向你們表達感謝之意。』如此一來,就不會再有人提到『怨念』『詛咒』『放不下』之類的字眼,其實大家都不想談那種事。

    處理遺體所感受到的,就是不管是怎樣的往生者,他們每個人都教導我努力活著的意義。」(p.36~37)

    <大體發出呻吟>,死人會發出聲音,難道他還沒死? 作者說第一次聽到時也真的嚇得魂飛天外,她替往者穿壽衣時,大體發出「嗚~~」的聲音……她說「那不是靈異現象,而是我們扶起往生者的身體時,累積於胃部的氣體,通過氣管觸動聲帶所產生的聲音。機率不高,但確實可能發生。」我在網路有查到資料。

    作者希望更多人曉得自殺不為人知的一面,在第45~46頁寫了一篇<溺水和自殺>。她說:「另一種觸目傷心的特殊遺體則是自殺。有不少自殺後的慘狀,令家屬不勝悲慟。我甚至覺得人們要是曉得上吊的遺體是什麼模樣,自殺案例說不定也會減少,上吊者不但脖子伸的老長,舌頭也掉在外頭。」她還警告年輕人,法律規定:自殺會被脫光驗屍喔!

    第四章「天使們」,故事的主角都是小孩子。有踢爺爺一下,想讓往生的爺爺生氣,讓爺爺復活的孫子。幫奶奶化妝的三姊妹。四歲當奶奶的「納棺師」,還柔聲勸慰哭泣不已的家屬說:「不要緊,奶奶只是稍微睡一下而已。」還有送爺爺「特急券」,是要讓他坐去星星的車票;折紙鶴給腳不好的奶奶騎去天堂。

    第六章「那一天3˙11」的 <3/20臨時太平間>這篇文章中,作者說出她想為311大地震、海嘯往生者修復大體的開始。

    「我和她的相遇,是在陸前高田市的太平間。在那裡,我初次清楚瞭解到,三一一東日本大地震究竟造成了什麼。鋪滿藍色的塑膠布的地板上,只見那小小的、小小的身軀孤伶伶地夾雜在成年人的遺體中,那景象深深刺痛我的心。       地震後第九天。她是三歲左右的可愛女孩。我很想替那完全變了模樣的外觀做些什麼,一定能夠將她修復成原本可愛、討喜的樣貌,因為我擁有那種技術。然而,我不能那麼做,因為她身分不明。法律的高牆阻擋在我眼前。回想起來,當時的悔恨是一切的開端。」(前言。p.2)

    她無能為力,因為法律禁止外人觸摸身分不明的遺體。但同時的這一天,她為一位受海嘯襲擊的17歲女高中生修復遺體,讓爸爸、媽媽和奶奶好好地跟她道別。這是作者的第一場為海嘯罹難者的入殮。

    第八章「各界援助」的 <4/20牽手同行>,她這樣寫著:

「每個臨時太平間都有許多人開口請我修復大體。既然有緣,我亦不拒絕。這是我跟初次到太平間相遇的女孩之間的約定。為了不再後悔,我要珍惜所有緣分;…太平間亦不時可以看見美好景象,諸如遺族互相幫忙、警方的關懷體貼、孩童們的祈禱等等。…可是,這陣子又運來了新發現的大量遺體。我擔心的是那些身分不明的遺體,尤其是裝在小型屍袋的。我的口袋裡總是放著糖果餅乾,一遇見這種遺體,就合掌祈禱,將零食當成供品獻給他們。

某些孩童遺體一直身分不明,亦無家屬領回,那真是令人心酸的景象;可是,我什麼事都不能做。唯一能做的,就是向旁邊同樣身分不明的成人請求:『老婆婆,對不起喔。你隔壁有一個很小的小朋友,可以請您前往另一個世界時,牽著他同行嗎?』我悄悄合掌懇求。」真是慈悲啊!

    作者在【後記】中對遺族說出真心關懷的話:

「人類擁有智慧。以前,送別故人的喪禮花費許多時間追念故人。然後,遺族在那漫長期間,慢慢適應少了故人的生活。可是現在,喪禮期間變短,成了著重形式的儀式。

現代人生活忙碌,亦無時間接納寂寞,排憂解愁;可這麼一來,就錯失機會好好面對這個必然到來的死亡。而那些在悲傷中拼命思索的人,到頭來能夠守護他們的大人也就越來越少了。支持者必須有耐心,相信對方的心,相伴在旁。體驗過摯愛親人『死亡』的人,許多都能成為好的支持者。直到遺族憑自己的力量重新站起來為止,我期盼能夠在旁邊守護他們的大人越來越多。人類真的很堅強。正因為珍視亡者,大家必然都有重新站起來的一刻。

    話雖如此,大可不必認為自己得趕快重新振作、行動如昔。花時間好好回憶彼此共度的時光,緬懷摯愛。然後,慢慢地、緩緩地適應新生活就好。如此一來,更能體會出理所當然的生活瑣事,是多麼彌足珍貴。更進一步地說,亦能成為我們察覺『活著』這件事本身就是美好奇蹟的契機。」

    是啊! 請容許我悲傷,照著自己的腳步緩緩走出傷慟,一定會覺得「活著真好」!

    最後附上我偶然在網路上看到的資料,真神奇:

殯葬業者的恐怖經驗  遺體竟然會說話?

作者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 NOWnews – 2016年3月21日 下午2:40

面對已逝之人,許多人雖以尊敬為先,但看到屍體那幕,還是會不禁害怕地逃之夭夭,所以對從事相關行業的殯葬業者,他們的工作更顯得偉大。

從事與生死相關工作的人,處理屍體是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花大量的時間與死者相處,想必其中隱藏很多故事,讓人好奇是否有遇過靈異事件。

國外網站「Ranker」從知名論壇Reddit上,彙整出網友分享自己的恐怖工作經驗。

一、我曾經負責處理器官捐贈,有一次來了一具很新鮮的死者,我抓住他的手要抬起手臂時,他的手指卻突然握住我的手,嚇死我了!

二、如果死者的肺部含有空氣,在移動時,空氣會從口中釋放,會發出些許聲音,當房間只有你一人時,簡直會嚇死!

三、我是護士,曾經遇到詭異的閃爍燈是在太平間,燈平常都沒事,但每次有新遺體進來時,燈就會不自覺閃爍,屢試不爽。

四、我曾經有一次要負責清洗一位逝者的眼睛,結果當我拉開他的眼瞼,那裡沒有眼球。

 

  在人生的最後旅館,練習說再見:接受生命離去,找到活在當下的力量

       金女煥/著,王品涵/譯。 高寶國際出版 2014年6月出版。

      這本書有自序一、五章節,每章節各有5篇文章、尾聲一、附錄一和本書參考文獻,有30本書。

    作者在39歲才重返醫學院,完成家庭醫學科的學業,以安寧療護醫師的身分,服務於韓國大邱醫療院安寧館。她熱愛安寧療護,因為她知道安寧療護的好、美、妙。

    她不顧家人的反對聲浪,一心一意地想要從事安寧療護,全是因為在實習期間遇見一位膽囊癌患者。故事寫在第二章的<成為「超讚醫師」的理由> :

「那位曾經在教會擔任過牧師的爺爺,他的腹部被插著協助排出膽汁的管子。管子ㄧ旦堵塞住,就必須得重新再做更換新管的手術,所以我每天都要用食鹽水幫這位爺爺清洗管子,即使只是將食鹽水倒入、換掉的簡單步驟,都會讓牧師爺爺感到非常痛苦,若沒能控制好癌症所引起的疼痛,更是會讓他發瘋似地哀號。而每當看見那些來醫院探望牧師的人聚集在走廊上竊竊私語的樣子,總讓我心裡有一角是感到很心寒的。即便不是因為罪有應得而罹患癌症,卻仍必須被視為同因犯錯而受懲罰的囚犯一樣,牧師當時的身影,在我心裡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像。成為家庭醫學科專科醫師以後,我了解到原來透過現代醫學,能夠有效降低百分之九十七因癌症所引起的疼痛感,於是我便決心走向這條路,因我認為再也沒有比去為像牧師一樣飽受癌症折磨的病人找回身為人的尊嚴,還要更具意義的事了。」(p.93-94)

    這本書是她當了五年的安寧療護醫師,把在安寧病房的用心、經歷、領悟,寫出來。她在自序---<如果現在覺得很辛苦,那就先從結局開始吧!> 裡說:

「我希望大家可以到安寧療護病房來試著接觸自己的『結局』;並不是一定得等到死亡已經窮追自己不放時,才要到安寧療護病房來,而是希望大家能在身體還很健康的時候,就能到這裡來跟提早離開人世的前輩們學習死亡。你必須經歷過和已產生感情的病人道別,才會懂得當自己離開人世時,如何留下一些美好的話語給那些還在世的人,也才會知道如何寫下妥善的事前醫療指示書與遺書。死亡,不是一件可以自學的事情,不是從『我』,而是得從『別人』身上學來的,因此,必須投資時間和心力才能約略體會。」(p.9)

    「這本書並不是一本敘述著『罹癌後來到安寧療護病房,整理的人生種種問題,並幸福死去』的死亡童話故事,而是提前離開人世的人們,留給我們的心靈小語,述說著他們站在人生的懸崖邊,如何克服了人生與死亡的五個階段。

    我在編寫這本書時,並非只是『寫作』,而是一個『見證』病人故事的過程。當我見證著這些結局,我想要告訴各位的事實是,在安寧療護病房裡的人並非『死去』,而是『活下去』; 他們不是被動地『被救活』,而是主動地『活下去』。

    我希望可以透過這本書告訴大家一些醫學常識,只要病人願意接受治療,還是能在死去之前舒服地活著;也想告訴各位,唯有仰賴社福志工的強大治癒力,才能將我們從冷不防找上門的死亡暴力中,成功地救援出來。

    我想要與你分享的正是這些關於『死亡』,亦是『活著』的故事。透過我在安寧病房的這些經歷,願能幫助你找到克服死亡恐懼的希望訊息,並讓這些平凡人的結局故事,成為你面對自己最後一程時的一盞明燈。」(p.10)

    作者的用心和經歷,在五個章節,25篇文章中可以被看見。她說:「有時候我會覺得安寧療護醫院裡的十四間病房,就像是十四本小說。當然,我們不能將病人生命的最後一刻,都當作只是個故事結局般的那麼簡單,溫暖的故事有它的溫暖之處,惋惜的故事有它的惋惜之處,都是非常珍貴的寶物。他們所留下的故事,一頁一頁都成為使我們好好繼續活下去的指引,而親眼目睹過死亡,才會懂得活著的真義。」(p.20)

    她愛安寧療護,在這「小宇宙」中有許多領悟和所得:

「就像一碗粥,必須經過努力和時間的淬煉才能完成一樣,我也是到了中年即將邁入老年之際,才懂得要好好熬煮自己的美味人生,而且是在被稱為『死亡病房』的安寧療護病房裡所領悟到的。」(p.17)

「我來到安寧病房,才知道原來能安詳離世的病人們都有這一些共同點,他們非常清楚知道兩件事:一是『壞消息』,他們知道自己罹癌而且明白即使做再多治療也於事無補的事實;二是『正面的死亡觀』,他們認為死亡並非人生的失敗,而是每個人都必經的過程。」(p.31)

「安寧療護病房是學習生與死的教科書。」(p.78)

「當我來到安寧療護病房之後,我所學習到的不僅僅只是『幸福、愛情、理解、憐憫』等這幾個溫馨的詞彙,還了解到原來人與人之間的金錢與愛,就像是盤根錯節在一起的絲線般,層層交織,甚至會衍生出各種糾紛悲劇。」(p.78)

「在他們所剩不多的日子裡,透過醫學、社會、心靈層面的照顧,進而對他們的人生進行撫慰,這就是安寧療護的醫療團隊正在從事的工作。」(p.109)

「在安寧療護醫院裡,志工替病人做的第一次沖澡具有很大的意義,因為病人在沖澡的過程裡,能夠透過他人雙手撫慰自己無法動彈的身體,去感受一下人間的溫暖,然後也了解到自己現在已經到了無法自己洗澡的現實情況,而感到哀傷。」(p.143-144)

(我想:身為安寧志工的我,應該更溫柔地幫病人洗澡。其實在洗澡的互動中,我向病人老師學習到許許多多的人生態度。)

「我在安寧療護工作的期間,得到了兩個寶貴的體悟:第一個是,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擁有各式各樣專長的能人。第二個是,他們願意將自己所擁有的才能,不求回報地默默分享出去。(p.159)

(故事寫在第四章的<幸福送貨員:「楊董和那些員工們」>,是在說安寧志工們喜悅的付出。作者在第一章的<枯萎的花朵也很美麗>一文中是如此的讚揚安寧志工:安寧志工服務,是人助人的最高尚服務,也是在所有志工服務中最辛苦的工作。身為志工,必須在病人連嚥下一口水的力氣都沒有時,為他們用水沾濕乾裂的嘴唇,和或是幫病人們用心擦拭流著膿血的身軀。)

「人生很苦,要和癌症一起走的人生,更苦。然而,我想說一句心底話,那就是溫暖的身體接觸,能夠撫慰病人的絕望和孤獨。為此,我們必須先療癒好自己的孤獨才行。安寧療護,能讓我們熬過自己的孤獨,同時去擁抱別人的孤獨。」(p.172)

    作者想告訴我們的一些醫學常識:

「抑制癌症疼痛的止痛藥是不會上癮的,也不會讓癌症病情惡化,所以沒有必要非得等到最後一刻才用。再者,要是真的在最後一刻才使用止痛藥的話,可能會因為身體一下子沒有辦法適應而引起各種副作用,反而讓病人陷入更危險的情況。」(p.47-48)

「每個人從臨終階段到真正死去的時間長短都不一樣,但是,大部分的人在臨終前幾天開始,就會變得食欲不振,睡眠時間則會變長,甚至,有些人會睡上個三、四天時間,中間短暫醒來看看家人的臉,接著又再度陷入深沉的睡眠。

    身體會開始出現脫水現象,並停止分泌活動,無法再進行大、小便,肺部的黏液也會開始減少。除此之外,腹部的痛感會減輕,不會再有嘔吐感,也不再咳嗽。這時候的身體會變得更舒坦許多。雖然有些患者在末期會出現精神錯亂的現象,但通常醫院會適當地替病人開藥。

    大致上,臨走的病人看起來都會像是在安穩沉睡一般,而如果家屬悲傷地痛苦哀號,也會看見病人在最後一刻流下眼淚等反應。家屬們會緊抓著病人的手,讓病人知道他不是自己孤單一個人,或是會放一些宗教的音樂給病人聽,像是聖經或是一些宗教經典。有時,到了最後一刻,還會出現所謂肺部囉音的呼吸聲。

    隨著臨終時間的逼近,呼吸節奏會變得不穩定,身體和臉部肌肉會出現不自覺的動彈與收縮,身體開始停止大、小便,瞳孔則會放大。一旦肌肉弛緩,心跳停止,生命就會宣告終結。臨床醫學上所指的「垂死和死亡」,其實並非大家想像中的那麼困難。」(p.56-57)

「因為韓國人對於含有鴉片成分的止痛藥的知識了解不夠,資訊也不足,所以就讓死亡過程經歷得比較痛苦。…只要對症下藥,使用適量的嗎啡,就能在15分鐘之內,有效解決掉比分娩疼痛更劇烈的癌痛。」(p.155)

「嗎啡本身已經含有解毒劑,只要好好遵照使用方法,它比任何的藥物都來得安全。由於大家對癌痛以及含鴉片成分的止痛劑有著錯誤認知,所以就得讓身體飽受無意義的疼痛折磨,最多數病人的認知中,最常出現的誤解之一就是『要是常常使用鴉片類的止痛劑會因此染上毒癮』。沒想到這根本是錯誤的觀念,卻反而是大家最常擔心的部分。」(p.156)

「身為安寧療護醫師,我只想要提出一點小叮嚀,那就是當您大限將至的時候,不要拒絕神賜與人間的最佳禮物---嗎啡,請您務必接受它。我大膽地推測那是因為神要我們不痛苦地死去,祂希望如此一來,我們才能夠正視死亡的真面目。死亡的真面目是平靜的,但人們卻只是因為疼痛,而將死亡曲解成黑暗且可怕的。沒有痛苦的死亡,絕非暴力。」(p.158)

    志工的故事寫在第一章的<枯萎的花朵也很美麗>,主角是美香小姐;第四章的<幸福送貨員:「楊董和那些員工們」>,主角是醫院志工代表楊乙天先生和一群為病人演奏、沖澡、按摩、歌唱、送飲食、撫慰心靈的志工。

    安寧病房的團隊就是在幫病人做疼痛控制和症狀控制,有兩個故事讓我看起來真是心疼。就是第一章的<比起「過去的人生」,更應緊握「剩下的人生」>,英淑大嬸的先生和二兒子因為怕止痛藥會讓她染上毒癮,竟然不給她吃止痛藥。作者寫:「最終,英淑大嬸在治療疼痛的安寧療護病房裡,也依然沒辦法脫離肉體上的折磨,痛苦地離開了這個世界。大嬸走後,替她整理床鋪的護士告訴我一個淒涼的事實,原來之前我開給她的止痛藥,全都被原封不動地藏了起來。」真是悽慘!

    另一個是第三章的<請現在就停止無法致勝的搏鬥>,一對夫妻對止痛藥的認知是毒品,所以先生不給罹癌的妻子吃醫生開止痛藥,取代服藥的是蜂針療法和咖啡灌腸治療。溝通無效,金醫師就想把他們轉給別的主治醫師,先生急了說:「我會把老婆帶到安寧療護醫院來的,然後,會讓她服用止痛藥的。」果真,病人乖乖服用了止痛藥後,馬上就像是脫離了折磨一般,食量也大增。

    在第一章的<若想要一場完美結局,就請面對「痛苦的真相」>,是個「病情告知」的故事。70多歲的泰浩爺爺和80歲的賢宇爺爺在被告知病情後,都去完成他們想做的最後一件事。作者說:「是時候離開了」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如果妄自斷言病人會承受不了打擊而選擇對他們隱瞞病情的話,反而會讓患者無法承受虛幻的希望背後所浮現的絕望,並且否定掉自身的現實處境,如此一來,將讓病人永遠喪失遊歷剩餘人生的機會。

尾聲】--- <生命的最後,會告訴你答案>

「除了我賦予自己的責任感之外,究竟是什麼讓我如此沉迷於安寧療護呢?大概是因為人過了中年,做自己應該做的事,要比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來得更有吸引力吧!」(p.213-214)

「哪怕只是在微不足道的世界一角,我也希望自己能夠綻放光芒,希望能夠讓那些踏上一去不復返的旅程的人,感受到這個世界真的是一個美好的地方。期望在未來某天,我必須像我的病人一樣,搭上小獨木舟、渡過忘川河的時候,是能夠帶著裝滿悸動的行囊離去;又或者,說穿了,其實我並不是在照顧病人,而是在照顧自己的未來罷了。」(p.214)

「我想透過這本書傳達,當我們遭逢根本沒有贏面的絕望處境時,當我們耗盡心力都原諒不了某個人時、當我們心中泛起今天就此了結的偏激念頭時……這些時候,請到安寧療護醫院走一趟。

    死亡,就是一切問題的答案。好的病人用好的方式、難受的病人用難受的方式告訴了我人生的秘密,我將自己的所見所聞,寫進了這本書裡。

    我能夠寫下這些文章,全仰賴我的病人賦予我的力量。而如同深夜裡閃耀的星星一般,我想要成為他們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遇見的,最後一位熱情醫生。」(p.214-215)

【附錄】--- <安寧療護醫師金女煥的十個善終真心提醒>

1 別為了明天而放掉今天的幸福

2 健康的時候,請到安寧療護醫院從事志工服務

3 就算是壞消息,也要確實了解

4 請現在就說出要留到最後才肯說出口的話

5 別將死亡視為不幸

6 請選擇一位能夠有效舒緩疼痛的主治醫師

7 健康的時候,請試著想像自己的結尾

8請找一個即使到了最後關頭,都能夠讓自己開心的興趣

9 即使你離去了,你的財產仍會留下

10 請讓代理人變成能夠一起善終的人

    我覺得安寧病房的團隊成員都要看這本書,讓醫護人員能應對不安心的病人和家屬;也會鼓勵團隊,尤其是志工們。最好是每個人都來讀它,讓大家能好好善終。

       甜甜 完成於105年4月26日

arrow
arrow

    甜甜夫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