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200794_exposure_調整大小.JPG P1200793_exposure_調整大小.JPG  

        106年2~6月[歡喜悲傷安寧走過]讀書會,要讀8本書,這是五月讀的書。

閱讀《其實我們都受傷了:在關係中療癒傷痛,學習成長》心得

             蘇絢慧/著。 寶瓶文化2013年4月初版。

    這本書有【自序】一篇   看見關係中帶著傷的「我們」;書分三章:第一章「論關係」,第二章「療癒關係中受了傷的我和你」,第三章「創造互為主體的關係」;還有最後的「一些建議」。

    她的【自序】,一開始就說:「當我是小孩時,我的父母長年的缺席,讓我難以用『一個小孩』的身分與角色被疼愛、被無條件的接納與支持。大部分的時候,我都活得戰戰兢兢,害怕一不注意或一不留神,周圍照顧者就會像強大的巨人一般,毫不心軟的對我痛打一頓、痛罵一番,或是擔憂會再度遭遇被遺棄的可能。

因此我很懂得看臉色,很懂得分辨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也強迫自己要學會許多不同家庭、不同大人的規則,如此只是為了能夠平安活下去。

在那些還弄不懂人生是怎麼一回事的年紀,我學會的是競爭、較量、比較與佔有。

漸漸的,人的年齡是長大了,但始終沒有被愛滿足的心靈,開始想要用自己的辦法去尋找、去試探、去嘗試、去爭取……那個可能愛我的對象,諸如:同學、朋友、老師、長輩……

心靈的飢餓,總是讓自己想像著會有那麼一個人完美的愛著我;會包容我、接納我、無條件支持我、無論何時都會在我需要時關注我、隨時隨地的在乎我與保護我……

而我也在這樣無意識的追逐遊戲中,玩了十多年的人際心理遊戲。

直到,前所未有的重大失落,以及面臨到幾乎是一無所有的人生窘況來臨,我被迫(被環境與這樣的現實所迫)反思我自己,徹底誠實的面對我自己。

但當我終於有一點點懂得何謂接納時,我對自己有了一絲的慈悲與柔軟,我才開始可以觀看我自己。當我不再拿著大刀大槍對待自己時,內心的自己才願意誠實的揭開內在的世界,將在黑暗中隱藏的部分坦露在光下,被我好好的凝視、被我好好的接觸與靠近,進而撫慰。

我一層一層的揭開自己的生命過往記憶,發現自幼以來,不被好好的像一個完整的「人」對待,所以我是不完整而偏頗的。我的生存必須要應付很多要求與評價,否則便會招來重重責難和強烈的批評。為了獲得安全感,我不停地討好別人,順應別人,以別人的喜好標準當作自己追求的目標,以期待被喜愛或被接受,減少被指責與批評的機會。」(p.9~12)

    作者說她寫這本書的小小心願是:「我們都可以不在關係中受苦受傷了,而是讓關係的存在使我們更好,讓我們彼此都成為更完整的我,更成熟也更加具有超越性的我。並且在關係的互助與互相扶持中,真正學會了幸福,也容許幸福在我們的生命裡發生。」(p.15)

    我實在是太幸運與幸福了。爸媽是大家族中的長男和長女,我是家族中第一位孫女,受寵的程度可想而知,我阿姨說大家都想盡辦法要抱我、逗我玩。我覺得我是在「被喜愛」的環境中茁壯,所以我的人生到現在一直都很順遂,鮮少有挫折,而我也在「愛」的環抱中學會克服種種逆境。

    第一章 論關係」,我看到了這一段話:

「在健康與安全依戀關係中長大的孩子,可以在穩定、信任、尊重與親近的氛圍下,成長與茁壯。他被視為一個完整的生命個體,他的主要照顧者則是一個成熟穩定的生命個體,孩子不僅在關係中被尊重、被欣賞、被支持,也同時被滋養成為一個獨立的生命體。他會在關係中,體驗到一種有界線,有原則,同時仍有愛與安全為基礎的信任關係。他不需要在關係中,害怕被丟棄、被拒絕、被忽略、被懲罰的可能,而不斷累積恐懼情緒、無助情緒、擔憂情緒與挫折情緒。

在穩定與信任的關係中,孩子體會到的環境也是安定與安全的,孩子不需要時時刻刻以敏感的神經,小心注意任何可能危害他個體生存安全的改變,他也不會時常感受到自己的脆弱與無助情緒,而產生強烈起伏的身心反應。當然也不需要在不穩定的情緒中,對自己與對環境及他人形成負向的觀感與概念。」(p.35-36)

    健康、安全、穩定與信任,是我們當父母要給孩子快樂成長的要件,我有接收到我父母給我的,我對我的孩子也做到了。

    第二章 療癒關係中受了傷的我和你」,這一章是書的重點(p.44~211),她寫了15個「在關係中」要如何如何:

    在關係中,先看見自己的價值

    在關係中,不是要做好人,而是做真實的人

    在關係中,先饒了自己

    在關係中,先從自己改變

    在關係中,要能安心

    在關係中,表達與拒絕都是權利

    在關係中,漸漸成熟

    在關係中,分辨投射與指認出移情

    在關係中,真誠承認脆弱

    在關係中,放下防衛,停止攻擊

    在關係中,停止當受害者,願意為自我負責

    在關係中,沒有理所當然

    在關係中,樂於成全與分享

    在關係中,願意彼此同理

    在關係中,回歸真我

    我在<在關係中,真誠承認脆弱>看到這句話:「在人生中,你不一定都要知道怎麼辦,你不一定都要看起來很行,你也不一定總是要看起來很優雅、很能面對。畢竟,身為真實的人類,我們總有茫然、徬徨、害怕與無助的時候。」(p.119),看來「示弱」真的可以幫助我們處理一些做不太到的事。

    而在<在關係中,願意彼此同理>中看到了同理心與同情心的不同:

同理心,就是讓兩個「不同」的人,能彼此體會與感受對方的感覺與情緒的能力,好讓我們可以離開「自我中心」的位置,去理解與體會另一個他人的情感變化與歷程。

也因為人類有同理心的能力,我們的世界才不至於情感冷漠,也才不是全然的孤立,而能與人有了情感的共鳴與連結。

而同理心相較於同情心的不同之處在於,同情心不必然要瞭解對方的感受,反而是以自己的主觀體會去想像對方的處境與遭遇,失去瞭解對方的情境脈絡就擅自解讀對方的需要。在這種擅自解讀中,不僅未能尊重對方的個體性,更可能誤解了對方真正的感受與處境,同時剝奪了對方的生命力量。(p.180)

    也在<在關係中,樂於成全與分享>中,看到作者難過的「過往回憶」:

她在國小五年級時被選出來代表班上參加演講比賽,沒想到意外的獲得了年級的第二名,拿回了獎狀。

放學後她帶著不可思議的感覺與興奮感,趕回家想告訴祖母,當時祖母是她的主要撫養者,祖母的回應對她來說是很重要的。當她難掩開心,急速地奔跑回家,把奬狀遞到祖母面前興奮的說:「阿嬤,我參加演講比賽,得到第二名,老師說我很厲害……」她祖母並未多看一眼獎狀,只是用冷靜又有一些不以為然的口氣說:「又不是第一名,有什麼好高興。」

    作者說:「那時就像有一盆大冰水,從我頭頂澆灌而下,瞬間將我的熱情與興奮急凍。」(p.169) 唉!怎麼會這樣? 在小學我也是常常拿獎狀的,我們全家都很開心,它們可都是我們家的寶呀! 先父辭世後的第10年,我妹妹把家裡幫我收藏的一些獎狀拿來給我,我如獲至寶,喜極而泣!

    第三章 創造互為主體的關係」,作者寫出十個要素:

第一要素---勇於接受給予與照顧、接受愛,但不是索求照顧與討愛

第二要素---勇於建立信任與依靠感,但不是賴、綁、黏

第三要素---樂於分享與付出,但不是交易計算

第四要素---樂於提升自我,而不是拒絕改變

第五要素---以愛維繫關係,而不是以罪惡感維繫關係

第六要素---尊重與接納彼此的感受、想法,而不是剝奪與漠視對方的感受、想法

第七要素---共同創造兩人要的關係,尊重彼此需求,而不是任由一方控制、決定

第八要素---願意為對方成為一個更好相處的人,停止無意識的投射與發洩

第九要素---樂於滋長正向經驗,停止複製負向傷害(那些羞辱與恐嚇)

第十要素---願意離開「小我」的自我中心,一同進入我們的世界,並且不因此害怕失去真我,接受我們本來的不同。

    在<第一要素---勇於接受給予與照顧、接受愛,但不是索求照顧與討愛>,我看到作者「寄人籬下」之苦:

「大約四、五歲時,我的父親將我寄放在他的一個朋友家。由於我是單親家庭的孩子,若是父親有困難照顧我,便會將我寄放在親戚或是他的一些朋友家。

那一次的記憶之所以這麼深刻,是因為在那個家庭中除了我父親的朋友外,還有他的妻子與女兒。那女兒和我差不多年紀,我和她被對待的方式差異甚大。由於我是被寄放的,我的父親所留下的照顧費不多,且又為期多日,超過他原本該來將我接走的時間。因此那太太對我的態度十分不屑,並且常常羞辱我是沒有人要的小孩,是個麻煩。

當我看見這個滿臉怒氣的太太被她的先生拉進去房間,不想讓我聽見更多難聽的話語時,我還是忍不住的,充滿恐懼的將耳朵貼在門上,想聽見那太太究竟在發怒些什麼。因此我聽見她沒好氣的說:『她爸爸留下的那一點錢哪夠用,我們哪有那麼多錢白養他的小孩?』

這句話從那時烙印在我的心上,成為我日後不斷要求自己與斥責自己不該需要他人的照顧與幫助的禁令。」(p.220-221)

    真是讓人心疼!這個親身經歷,就回應到作者的自序:「大部分的時候,我都活得戰戰兢兢,害怕一不注意或一不留神,周圍照顧者就會像強大的巨人一般,毫不心軟的對我痛打一頓、痛罵一番,或是擔憂會再度遭遇被遺棄的可能。也強迫自己要學會許多不同家庭、不同大人的規則,如此只是為了能夠平安活下去。」

看完這本書,我想要分享一直貼在書桌前的「親職座右銘」:

    在關愛中長大的孩子,富有愛心。

    在信任中長大的孩子,滿懷自信。

    在鼓勵中長大的孩子,富進取心。

    在讚美中長大的孩子,懂得感激。

    在耐心中長大的孩子,處世堅忍。

    在誠實中長大的孩子,光明磊落。

    在批評中長大的孩子,學會譴責。

    在敵對中長大的孩子,常懷敵意。

    在嘲笑中長大的孩子,畏首畏尾。

    在羞辱中長大的孩子,容易自卑。

 

    甜甜 分享於106年5月23日

arrow
arrow

    甜甜夫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