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健康促進概論

什麼是健康促進(health promotion)

 (1970以後才提出的)

1.健康促進簡單的定義:健康促進=健康教育+健康政策。

2.健康促進是目前公共衛生所要追求的一個理想。

3.健康促進是一種新的策略、新的工作方法。

4.Tannahill認為健康促進透過衛生教育(health education)、預防(prevention)及健康保護(health protection)三個層面的努力,來增強正向健康與預防負向的健康。所以,健康教育是健康促進的方法之一,是公共衛生所要追求的一個理想。

5.Green(1984):健康促進是指結合教育的和環境的支持,使民眾能採取有益健康的行動及生活方式。

6.WHO,1984:Ottawa渥太華憲章將健康促進定義為(廣義):「是人們能夠強化其掌控並增進自身健康的過程」(Health promotion is the process of enabling people to increase control over and improve their health.)

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的比較:

    健康促進≠疾病預防

1.健康促進(Health promotion):健康民眾為了過更健康的生活而從事有益健康的活動,所以健康促進包括衛生教育、政策、環境。對象是健康的人,採取的是有益健康的行為。比較積極。

2.疾病預防(Disease prevention):因為疾病開始與某項危險因子,疾病預防是去除危險因子或行為。比較消極。疾病預防分三段:

(1)防止疾病發生(衛生教育的重點  發現及減少危險因子)

(2)早期診斷健康的問題(衛生教育的重點  鼓勵篩檢)

(3)殘障的限制及復健(衛生教育的重點  教育遵醫囑行為)

參考http://www.org.tw/taitam/fame/health­­_pormotion.htm

傳染病參考http://www.healyknol.com/artieles/special/infection/

所以要預防傳染病的傳播就是要做好健康管理,讓每個人都健康。

健康促進的重要

    世界組織這一項研究中發現,人類的健康與壽命60%取決於自己(生活型態),15%取決於遺傳因素,10%取決於社會因素(安定或動盪),8%取決於醫療條件,7%取決於氣候(酷熱或嚴寒等)。(引自時報周刊民79)

    而透過健康教育,可使每個人了解健康的重要性,認識危害健康的各種因素,進而培養對自己的健康負責任的態度,建立正確的健康行為和生活型態。

健康教育的目標:

(一)強化健康觀念,以提升實踐健康的生活。

(二)充實健康知識,以提升適應現代生活的壓力。

(三)增進健康態度,以促進健康行為的發展。

(四)培養健康習慣,以奠定全民健康的基礎。

(五)學習健康技能,以有效運用於日常生活中。

健康促進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1.營養。 2.菸。 3.酒及其他藥物。 4.家庭計劃。 5.體能活動與體適能。 6.心理健康與心理失調。 7.暴力與虐待行為。 8.教育與社區組織計劃。

健康促進的場所(setting):

1.個人健康促進。

2.職場健康促進。 (1)學校。(2)醫院。(3)公司。

3.社區健康營造。

健康促進的行動綱領、工作項目(The five priority area of action)

1.建立健康的公共政策 (build healthy public policy)

2.創造支持性的環境 (create supportive environment)

3.強化社區行動 (strengthen community action)

4.發展個人技巧 (develop personal skills)

5.重新定位健康服務 (reorient health services)

    健康促進瞭望   主題報導

         高齡友善健康照護機構全面普及化

    高齡海嘯來臨,臺灣在1993年老年人口比率已達7%,進入高齡化社會,在2013年達到12%,預估2018年達14%進入高齡社會,且2025年達20%進入超高齡社會,屆時,平均每5人就有一位65歲以上老人。國民健康署於2009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結果顯示,近九成(86.2%)老人表示曾經診斷出至少有一項慢性病,而患有三項以上慢性病的老人比率達五成。另從2011年的健保統計資料來看,有將近94.5%的老人曾經就診健保門診(中醫除外),平均每人每年就診次數達24次。因此,如何提供對長者友善、專業、有尊嚴的醫療環境,延緩失能發生,實為當務之急。

    為了協助健康護照機構因應人口老化,國民健康署自2011年起,於全國推動高齡友善健康照護機構認證,訂定管理政策、溝通與服務、照護流程、物理環境等四大標準,讓臺灣成為全球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以政府力量推動高齡友善健康照護認證的國家。

    為全面輔導醫療院所導入推動,於2014年推動高齡友善健康照護機構全面普及化計劃,預計2015年底達到200家高齡友善健康照護機構之目標。至今(2015年2月),已有104家機構(101家醫院、2家長期照護機構、1家衛生所)通過認證,可以提供一個符合長者特殊需要的友善、支持、尊重與可近的療癒環境,讓長者在老化過程獲致最大健康的機會。並且在認證效應的帶動下,經認證的健康照護機構將會是民眾的優先選擇,也鼓勵更多健康照護機構一同加入推動高齡友善健康照護的行列,從態度與文化上開始改變,從流程與細節中找出創新的空間,成為增進長輩健康與尊嚴的重要守護者。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網站

(http://www.hpa.gov.tw/BHPNet/Web/Column/ColumnContent.aspx?id=201503230001)

             健康促進暸望  主題報導

                   防癌靠運氣???

    有多家媒體報導《科學》期刊發表的美國ㄧ項癌症研究,指出多數癌症病發主因是「運氣差」。其實該研究係比較不同組織或部位之癌症發生率差異,進而指出主要差異,是各部位幹細胞分裂總量的不同,導致基因突變機率隨之不同,故以“運氣”(細胞是否發生突變)來解釋人們會得哪個部位的癌症。但該研究亦進一步分析某些癌症包括常見的吸菸者肺癌、大腸癌、病毒性肝癌等,來自於環境及遺傳之發生率比運氣更高。因此,該研究建議對這些癌症加強預防工作(例如避免菸害、少吃燻烤紅肉、多運動、增加蔬果攝取、預防或治療病毒性肝炎等);同時,對能篩檢的癌症應定期篩檢,對無法有效篩檢的癌症則應注意身體的異常癥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可以降低癌症對生命的威脅。

    癌症生成原因包括細胞分裂的隨機突變(運氣)、遺傳、環境(指遺傳以外的因素,包括菸害、病毒、生活習慣、空氣污染等)三大類。不良生活習慣已知會增加罹癌的機會,世界衛生組織報告也指出,菸、酒、不健康飲食、缺乏身體活動及肥胖等都是誘發癌症的主要危險因子,並表示至少有1/3的癌症是可以預防的。因此,國民健康署邱淑媞署長呼籲「癌症預防不能靠運氣,生活形態的改變、定期篩檢才是穩紮穩打的做法」。

    邱署長進一步提出防癌要從日常生活做起,把握五大原則「拒菸、拒檳及避免過度飲酒」,「維持健康體位」,「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及「健康飲食」(有計畫的攝取蔬果五穀,減少紅肉和加工肉品,選擇少油、少糖及少鹽的食物),並「定期接受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是面對癌症的積極態度

    自民國71年起,癌症即高居國人死亡率第1名,本署100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平均每5分40秒就有1人罹癌,統計處102年統計資料每11分44秒即有1人死於癌症,確實癌症對我們生命健康的威脅已愈來愈大。癌症可說是多重因素長期累積所造成的結果,邱署長表示:菸的成分中有7千多種化學物質,其中有93種致癌及有毒物,包括肺癌、口腔癌、食道癌及乳癌等都有密切關係;檳榔子致癌亦由國際癌症研究總署證明。除此之外,肥胖、不當的飲食、缺乏運動等生活型態與癌症亦有相關性,以大腸癌為例,肥胖的人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1~2倍,21~25%的大腸癌可歸因於身體活動不足、無規律運動等。邱署長呼籲,大家應力行良好生活習慣,並善加利用本署已提供的四大癌症免費篩檢,包括子宮頸癌、乳癌、大腸癌及口腔癌,為自己的健康把關。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網站

(http://www.hpa.gov.tw/BHPNet/Web/Column/ColumnContent.aspx?id=201502100001)

                    健康促進理論介紹

健康的定義

    健康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有人認為健康是單指身體上的健康,也有人認為尚包括心理上的健康,更有大多數的人認為健康應該是包括生理、心理、及社會多元化的健康。Pender(1996)定義健康是先天與後天獲得的自我潛能實現,藉由實行目標導向行為、勝任的自我照護及滿意於自己與別人的關係,並能調整適應外界環境,以維持其結構的完整及和諧。

    Smith(1981)將健康的定義歸納為四種模式,每一種模式都存在健康疾病連續體(extreme of health-illness continuum),認為健康是一種比較性用詞,如此時的健康與彼時的健康狀況比較之,而非絕對性的具有漸進性變化的特性。其模式如下:

(一)臨床模式 (Clinical model)。(二)角色執行模式(Role-performance model)。(三)調適模式(Adaptive model)。(四)安寧幸福模式(Eudemonistic model)。

    整體而言,此四者間可視為循序漸進擴展的健康概念,臨床、角色執行模式是以生理、社會的穩定性維持(maintenance of stability);調適及安寧幸福模式則以改變與成長為導向。

    Larson(1999)指出健康概念可分為下列四個模型:

(一)醫療模式(Medical model)。(二)世界衛生組織模式(WHO model)。(三)幸福模式(Wellness model)。(四)環境模式(Environmental model)。

Ness(1997)對於健康的定義強調兩個主題,及穩定(stability)與現實(actualization),穩定強調維持安定、和諧和平衡;現實強調心靈、身體、靈魂和環境的相關性,以及發揮人類的潛能。

    Baumann(1961)以201位臨床病人和262位醫學院學生為對象,分析其對所謂健康良好人的看法,發現可分為三類:一是具有健康的感覺(feeling of well-being),二是沒有生病的症狀(absence of symptoms of disease),三是能執行身體狀況良好人應該做的事,半數以上研究對象認為健康是包含多向度的概念。

    Natapoff(1978)則對264位一、四、七年級的學生探討其健康概念,結果發現最多被描述的健康定義為:感覺良好(67%)、能做一個人想做的事(61%)、沒有生病(48%)。此結果與Baumann的結果相似。

    綜合上述可知,人類對於健康的看法已從「無病就是健康」轉變成「健康是要能充分發揮自己並自我實現」,也就是從只看生理層面的健康擴展至生理、心理、社會、靈性各方面整體都考量的健康,而這種改變是因為人類已漸漸朝向多面向的角度思考所造成的。

健康促進的概念

    「健康促進」(Health promotion)的概念源自於1975年Pender所發表的文章「預防性健康行為的概念模式」(A Conceptual Model for Preventive Health Behavior),文中解釋「健康促進」是個體在預防疾病時,影響個體做決定與行動的因素。而健康促進模式是一個探討影響人類整體行為因素的架構,它整合護理與行為科學,並讓我們了解生理、心理、社會之間相互影響的過程,健康促進是指引個體、家庭、社區趨向增進安是幸福的狀態,也是實現潛能的一種健康照護(Pender,1987)。它有兩大模式:

一、Pender健康促進模式。

二、國內陳紫郎先生的健康促進模式。

    講義最後一篇文章是<健康促進概念的起源>,它是國立台北護理學院醫護教育研究所 高玉秀副教授的文章。

 

    這次上課,老師讓我們看了兩個投影片:

一、「當生命陷落時,你也在繞圈子嗎?很棒的照片和音樂,在You Tube可找到。我在網路找到它的文字內容:

---摘錄自 流傳的電子郵件  作者﹕何權峰 (暢銷心靈作家)

有一則唐僧取經的寓言故事:

    唐僧玄奘大師前往西天取經時所騎的白馬,原只是長安城中一家磨坊裡的一匹普通白馬。這匹馬並沒有什麼出眾之處,只不過一生下來就在磨坊工作,身強體健,吃苦耐勞,從不搗亂。

    玄奘大師心想:西方天竺取經路途遙遠,去時要當坐騎,回程時要負馱經書。況且自己的騎術又不是很好,還是挑選忠實可靠的馬吧。選來選去,就選中了磨坊裡的這匹馬。

    這一去,就是十七年。待唐僧返回東土大唐,已是名滿天下的傳奇英雄,這匹馬也成了取經的功臣,被譽為「大唐第一名馬」。

    當白馬衣錦還鄉,來到昔日的磨坊看望老朋友。一大群驢子和老馬圍著白馬,聽白馬講西天途中的見聞以及今日的榮耀,大家都稱羨不已。

    白馬很平靜地說:「各位,我也沒有什麼了不起,只不過有幸被玄奘大師選中,一步一步西去東回而已。這十七年間,大家也沒閒著,只不過你們是在家門口來回的打轉。其實,我走一步,你也在走一步,咱們走過的路還是一般長,也一樣的辛苦」。

    眾驢子和馬都靜了下來。是啊 ! 自己也沒閒著啊。怎麼人家就「功成名就」,自己還是老樣子呢?這話真的很發人深省。

    如果你在房間裡一圈又一圈地走,你可以走上幾百公里的路,但不管你走多少年,還是無法從房間走出去。但是如果你知道門在哪裡,那麼,很快就可以走出去了。

我們一生一直都在繞圈子……一圈又一圈。我們就像那些驢子和馬,每天也沒有閒著;並不是我們不努力,而是不知道「為了什麼」而努力。

我們一生也都在受苦,但「除了痛苦」之外,並沒有從中學到什麼?似乎所有人都繞不出那個圈子。

我非常認同俄國最偉大的小說家、心理學家和哲學家   杜斯妥也夫斯基所說的一句話:「我只害怕一件事情,我怕我不值得自己所受的苦」。他說得對,如果你已經承受了痛苦,欠缺的是去領悟痛苦以外的感受。

千萬別白白受苦了,否則那輪迴的圈子一定會再繞回來。

記得心理學家法蘭克爾寫過:「活著就是要受苦,受苦是要找到受苦的意義」。

成長的過程是苦的,但是當你越堅持這種內在轉化的過程,你越會發現喜悅、平靜和智慧~穿透到你的內在,你就能離苦得樂。

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自我成長,最大的快樂也是自我成長   只要你找得到那個意義。

二、「

    讓我們看了各式各樣的傘,有的很有創意。

            甜甜完成於104年12月2日上課後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銀髮族與樂齡學習 第十三講
    全站熱搜

    甜甜夫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