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200791_exposure_調整大小.JPG  P1200788_exposure_調整大小.JPG

    106年2~6月[歡喜悲傷安寧走過]讀書會,要讀8本書,這是六月讀的書。

閱讀《當你失去親愛的人:走過悲傷的幽谷》和《成年孤兒》心得

1.《當你失去親愛的人:走過悲傷的幽谷》散文選

      焦桐/主編。二魚文化2013年6月初版

2.《成年孤兒》(The Orphaned Adult)

亞歷山大˙李維(Alexander Levy)/著,洪明月/譯。寶瓶文化2016年2月出版。

    當你失去親愛的人:走過悲傷的幽谷》散文選

    這本書由焦桐主編。讀他的編序<告別之後>,讓我想到這期讀書會讀的第一本書→《你走了以後,我一個人的旅程》林書宇的百日告白。

    同樣都是痛失愛妻,林書宇在愛妻百日後走了一趟北海道,把守喪、百日圓滿期間的情事,完成一本書,編寫了一部劇本,導出一齣好戲「告別百日」。焦桐的愛妻住安寧病房交代不急救,安寧而逝。他用哭來想念愛妻,失去她的第二天,他就神志恍惚了,大約哭了兩個半月,發現作詩可以療癒他的傷痛,通過創作,他發現了一條救贖的道路。於是他去集合了一些作家在失去親愛的人時的創作,把它們編輯成這本深情的文集。

    他在【編序.告別之後】寫到:「…然則到時候,我卻抱著她,目睹她的呼吸逐漸衰弱,心裡不斷吶喊:誰來搶救她!好心的醫師,好心的護士,快來救我老婆。

    彷彿告別,她勉力睜開翳黃的眼睛看我,隨即閤上,用力吸一口氣,停止了呼吸。好像一扇門當著我砰然關閉,鎖上。」(p.8) 看到這裡,我的心好痛!我沒看到先夫「勉力睜開眼睛看我,隨即閤上,用力吸一口氣,停止了呼吸。」他就在我深夜守候至黎明時的一個打盹兒,悄然辭世,他不忍讓我驚嚇……

焦桐又寫道:「到頭來發現流淚那麼傷元氣,走在街上,總覺得疲憊。我明白這是自然定律,天天在發生。卻不想這樣過日子了,希望快一點擺脫悲傷的凌遲;遺憾不可能快。往事如狂浪不斷轟擊,驚愕,困惑,暴風般襲捲了我。最後的場景尤其如潮湧現,她的話語,表情,形容,行為,不斷拍打著精神感官,滌蕩破碎的記憶。一些珍惜的已然粉碎,被捲走了。」(p.11)

有一天他走在景美溪堤岸,他說:「走路時忽然出現了詩句,回家寫在紙上,邊寫邊流淚。那大概就是悲劇的淨化作用了。這六、七年來專注於研究飲食,無暇作詩,現在又狂熱地作詩,一首首『絕望的戀歌』慢慢形成了輪廓,每一首都是療癒的痕跡。通過創作,我好像發現了一條救贖的道路。」(p.12-13)

    他在【編序.告別之後】最後寫:「當你失去親愛的人,怎麼辦?這是一本深情的文集,按懷念對象編排,包括祖母(楊索),父親(洪素麗、蔡怡、黃錦樹、朱天心、向鴻全、陳銘磻、駱以軍、韓良露),公公(簡媜),母親(劉墉、廖玉蕙、奚淞、鍾怡雯、高大鵬),丈夫(童元方),兒子(李黎、陳義芝、黃春明)。

    這些文章都帶著洗滌作用,讀之令人動容,日光般,透露走出悲傷的道路。我珍愛這些文章,我們需要這些寶貴的經驗。」(p.13)

    讀完它,我最感哀傷的竟然是寫失去孩子的悲慟。這20位作者,很多都是體悟「書寫」是可以療癒喪親之慟的。您來讀這本書,也會有您的感受。誠如焦桐所說: 我們需要這些寶貴的經驗。」

<一首莊嚴的安魂曲>,作者:向鴻全

    「父親往生後的這一段時間,我一直無法從與他沉默的訣別中走出來,我近乎無能地讓自己處在一種漂流失重的狀態,生活唯一的支持,大概就是閱讀療治喪父之痛的書。

    每天晚上,我不斷翻撫朱天心的《漫遊者》、張大春的《聆聽父親》、駱以軍的《遠方》,和我的小說家朋友吳明益的《蝶道》,他們用書寫重新建構起父親在他們心中的永恆形象,以及試圖用書寫抵抗悲傷的姿態,在許多重要時刻安慰了我的心靈   縱然我揣想任何人在面臨生離死別時的情緒應該都是一樣悲傷,但是我發現透過書寫,這些巨大的悲傷可以轉化為更強大的驅力,讓我們有能力面對死亡,以及種種面對死亡時的複雜情緒。

    在這種尋找父親書寫的自我治療過程裏,我讀到陳映真先生在<生死>一文中描寫他經歷重大手術的過程,寬厚的小說家似乎感受到關於生病這件事,除了病人的真實感受外,病人家屬所經受的壓力可能也不亞於病人自己,所以整篇作品讀來並沒有令人畏懼病痛與死亡之感,反而處處流露出對照顧家屬的細心體貼,即使描寫到自己的病痛,竟也是那麼令人安心地說『沒有痛苦,但覺如在暗室中最深沉甚至舒適的酣睡』。小說家的筆,溫熱而充滿感情,拯救了在夜裡不斷回想父親最後歲月面容的我。」(p.68-70)

    最後他寫說:「陳映真先生用文字吹奏出一首莊嚴的安魂曲,除了撫慰了病床上的生命外,更安撫了所有病床邊的心靈,小說家用文字掙脫生命的困頓束縛,如同《約伯記》裏所說:『唯有我一人脫逃,來給你報信。』

但願所有我們因未知而心生擔憂恐懼的黑暗,都會是最深沉的酣睡。」(p.76)

    透過閱讀,他找到撫慰傷痛的文字以及讓他面對、安定的方法。

<父親的鞋>,作者:駱以軍

    「父親剛過去時,我被一種劇烈的生理上的顫慄給攫取,整個人失控的抽搐哭泣:『啊!真的死去了?』但之後卻慢慢被一群(母親的朋友)嗡嗡轟轟低沉經文聲給鎮攝撫平,安定下來。」(p.88) 先夫辭世,在安寧病房停留助念8小時,隨著誦唸「阿彌陀佛」聲中,我真的平靜、安定下來了。

    作者說他父親的病已拖了三年,如今走得安詳,他更多的心情是父親受苦了,而不是失去摯愛之人的驚恐哀慟。父親留一口氣回家,回家後,他寫道:「他被檯上來預放在客廳的停靈床上,護士撤除他身上的一些管子,蓋上金黃色的往生被。…臨終的散潰時刻,我們仍得跌坐在一屋子影影幢幢的念經人中間,唇乾舌躁,全身酸痛,把單ㄧ的個人身體,透過喉頭唱頌的佛號,被編納吸收進一個共鳴的,不帶感情的巨大集體。」(p.91) 那一年,我兒子全程8小時的為父助念,應該也是「唇乾舌躁」,他認為是為人子者送父親一程該做的事。

作者全家助念十幾個小時後,唐老師將往生被掀開,像展示一件發光的神器,「恭喜,現瑞相了。」,父親的臉帶著神祕的笑意。於是全家七手八腳地幫父親穿壽衣:

「因為父親去世的時間實在太匆促了,母親從夾層閣樓找到一件寶藍色絲絨長袍,卻發現胸襟下方有一個小小的菸蒂掉落燎燒的小黑洞;要找穿在水腫身體的合身大褲子,卻找來了一條僅及膝蓋的睡褲   這怎麼去見祖先? 母親又爬上閣樓找到一條簇新的西裝長褲,眾人七手八腳把睡褲褪下,再又扛又抱地替父親換上這件西裝褲,大家都說好帥喔。   像在哄一個要去遠方見一群陌生人的靦腆孩子。這時我注意到兩個褲腳的下邊全被蠹蟲蛀呈鋸齒狀,母親在人群混亂中靜靜蹲下將西裝褲的鋸齒擺反折至內面。」

    再來作者說他們遇到整個入殮過程最恐怖荒誕的狀況:「找不到一雙父親穿得下的鞋子。」最後竟然是穿作者穿在腳上的仿冒名牌鞋。他寫到:「於是,在一番擠撐拉下,像奇幻的喜劇,我的父親,這一生最後的一雙鞋,竟是穿在我腳上剝下的仿冒名牌鞋。」(p.95)

    也算是圓滿結局了,作者寫說:「那像是我父親最後會心傳給我的某個秘密的耳語。他最後終穿上了我時髦鞋子,搭配那一身寶藍綠緞長袍(襟口有一個煙燎的小洞)和西裝褲(褲腳又不小心會掉下一圈鋸齒),像離家一輩子終於返鄉的老遊子。見到那些祖先,我祖母,或他遙遠時光的年少同伴,他會滑稽又炫耀地撈起褲腳給他們看,讓他們摸摸研究:『看看,這是克拉克的鞋子,我兒子的老闆說這雙鞋最少要一萬塊嚇。』(p.95)

    他們幫父親穿壽衣、入殮的許多動作,描繪得栩栩如生。現代這些事情應該都是禮儀公司來處理了。

<第二個爸爸   叩別公公姚鴻鈞大人>,作者:簡媜

    簡媜喊她公公叫爸爸。文章中可看出這位姚鴻鈞大人一生的操守與慈悲的付出。作者寫出「爸爸的人生講座」:

第一講:鎮定、堅毅與信心。 第二講:鴛鴦夫妻。 第三講:親情。 第四講:勤儉節約。 第五講:慈悲與感謝。

而這每一講都是公公用腳步印成的。

    這位有文采的媳婦為寫這家族的故事向公公請示時,他毫不遲疑地答應,於是「連續數日,您坐在客廳椅上蓋著毛毯,從清末曾祖說起,我振筆而書;您急切的語聲與嚴重的咳嗽揉雜著,搏鬥著,霎時一室如小舟,飄搖於時代洪流與生命暗礁之中,幾度翻浪騰空,終於在臺灣找到風平浪靜的光陰,扎根而成蔭。」(p.128)

    媳婦問了最後一個問題:「回想這一生,有沒有覺得遺憾的地方?」公公毫不遲疑地說:「沒有,我是充滿感謝,沒有遺憾。」

    文章後面有一段話,我覺得很好:「每一個生命都必須結束,不得抗拒,方能讓位給源源不絕的新生命!差別只在於,離開的時候是否一生無憾?送別的人是否讓他無憾?

    再怎麼堅強的人在親倫面前都是戀戀不捨的;父母捨不得天使子女,兒女捨不得慈藹父母,夫捨不得完美妻子,妻捨不得那說不盡美好的恩愛丈夫。是以,人生不在於長短,在於屋簷下攢存的是親情祖產還是累世冤債?在於行路中,鑄造的是閃亮德操還是貪婪之刃?在於兩手伸出,是掠奪還是布施?壽夭榮枯,豈是人能算計的,冥神最後只得到一副破損不堪的身軀,那豐饒的回憶與滿懷溫暖的思念,留下來了,繼續陪伴親愛的家人。且在一遍又一遍的複誦中,成為故事、立下典範。」(p.131-132)

    有這位爸爸真好!他一生的慈悲與對人的感恩、感謝,當他的子孫輩是有福氣的。

<二十年後---《悲懷書簡》與我>,作者:李黎

    作者說:「《悲懷書簡》裡的文字是二十年前開始寫下的,也就是我的孩子才離去不久我就動筆了。寫了整整一年,然後大致按照書寫的時序,整理之後出了書。

    二十年是漫長的歲月。當時出書的一個主要的念頭是:寫下來,印出來,記憶就保存下來了。在書的序言裡我開頭第一句寫著:『這是ㄧ本為生命中有過大失落的人所寫的書。』當時亦是實情。但以當時的心情,書寫,首要還是療傷,是為著安撫自己和逝者的靈魂。

    作者用一位智者寫的一篇題為<落葉>的文章中,敘述了一位森林僧的頓悟來說明「死亡的本質」:

    一位簡樸的僧人獨自在森林的茅篷裡靜坐。一天深夜,山林裡颳起強烈的暴風雨。黎明時分,風停雨住,僧人走出茅篷視察災情。突然吸引著他的,不是許多連根拔起的樹和散落地面的斷枝殘榦,而是鋪滿森林地上那一層厚厚的落葉。地面上大部分的葉子都是年老枯焦的黃葉,但也有些是綠葉,而這些綠葉當中有的還非常鮮嫩,顏色翠碧,可能在幾個小時前才剛從芽苞裡萌發出來呢。當下,這位僧人的心明白了死亡的本質:

    當死亡的風暴吹襲著人們,通常帶走的是年老的人--那些「斑駁枯焦的葉子」;同時也帶走很多中年的人,像那些發黃的葉子;可是正值黃金年華的年輕人也會死亡,正似那些早落的鮮嫩綠葉。有時候死亡奪走年輕孩子寶貴的生命,就如大自然的風暴奪走了一些新發的葉芽一樣。死亡的本質就是這樣,正如森林中的暴風雨是大自然的本質一樣。(p.218-219)

智者的故事當然富有啟示,但接下來我們的疑問是:「為什麼是我?為什麼是我的孩子?」這也是我曾經常向「老天」或「命運」問過的問題。是啊,新出芽的綠葉也會被吹掉,但為什麼偏偏是我的那一片呢?後來--經過了許多年的學習和思索,我終於比較能夠換個角度看待這個疑問了:首先,為什麼不該是我?為什麼該是別人?為什麼發生在自己身上就是不公平,那麼發生在別人身上呢?其次,為什麼當好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時候,就多半不會問「為什麼是我?」、「為什麼我如此幸運?」(p.219-220)

作者接著寫說:「當我們想念著先我們而去的所愛之人,我們記住他們,同時希望這個世界也有其他的人記得他們。而最最美好的,莫過於化悲痛為慈悲。

    我認識、也聽說許多父母,以去世的子女名義成立慈善或教育基金會,或為有特殊意義的機構做義工,或捐贈書籍回饋鄉里……。多麼不可思議啊:即使是如死亡這樣絕望的事,都能經由慈悲的力量,轉化成帶來希望的行為。也唯有如此,逝者中斷的生命記憶才能延續,才不會在我們走後便被這個世界遺忘。」(p.222-223)

她舉史丹福大學建校歷史。一百多年前,一場傷寒症奪去了史丹福夫婦15歲獨子的生命。就在兒子病逝那一天,這對還在震驚悲悼中的父母親,決定以他們愛子的名字,在家鄉設立一所教育機構。「從此,加州的孩子就是我們的孩子。」他們這麼說。

    從此,不僅是加州,全世界許多優秀的孩子,都來到這處曾是那個早逝的男孩騎馬馳騁的莊園裡上學。悲傷的淚水可以侵蝕臉頰,也可以化為滋潤枯草的春雨。

<為了下一次的重逢>,作者:陳義芝

作者在痛失小兒子,三年後寫的文章。寫父母的傷心哀慟,父親三年後才敢重看當年小兒子的遺物;孩子的母親,痛入骨髓,甚至肩頸韌帶斷裂!他們夫婦皈依道場,念誦經典就是要化給逝去的兒子。他藉著讀有關喪失兒女的人寫的文章和皈依佛法來撫慰傷痛。

    在文章中我覺得對大家最有幫助的是在第234-235頁中,他朋友對他失子之慟的安慰:

    「我同時檢視三年前朋友針對這一傷痛意外寫來的信。發覺能安慰人的,不是『請節哀』、『請保重』、『請儘快走出陰霾』的話,而是同聲一哭的無助,像李黎說的『有一種痛是澈骨的,有一種傷是永難癒合的』,像隱地說的『人在最難過的時候,別人是無法安慰的,所有的語言均變成多餘』,像董橋說的『人生路上布滿地雷,人人難免,我於是越老越宿命』,也像張曉風說的:

    『極大的悲傷和遽痛,把我們陷入驚竦和耗弱,這種經驗因為極難告人,我們因而又陷入孤單,甚至發現自己變成另一國另一族的,跟這忙碌的、熱衷的、歡娛的、嬉笑的世界完全格格不入……但,無論如何,偶然,也讓自己從哀傷的囚牢中被帶出來放風一下吧!』

她告訴我的是『死』而『再生』的道理,當我搖晃地走出囚牢才約略有一點懂了。」

<國峻不回來吃飯>,作者:黃春明

作者的兒子死了,他比較能接受事實,孩子的媽媽卻是無法承受這個打擊。他寫了一首小詩,來說出心中無可言喻的痛。

國峻

我知道你不回來吃晚飯  我就先吃了  媽媽總是說等一下

 等久了,她就不吃了  那包米吃了好久,還是那麼多

 還多了一些象鼻蟲

媽媽知道你不回來吃飯  她就不想燒飯了

她和大同電鍋也都忘了  到底多少米要加多少水?

 我到今天才知道  媽媽生下來就是為你燒飯的

現在你不回來吃飯  媽媽什麼事都沒了

媽媽什麼事都不想做  連吃飯也不想

國峻

一年了,你都沒有回來吃飯

我在家炒過幾次米粉請你的好友

楊澤、焦桐、悔之、栗兒……

還有袁哲生,噢,袁哲生沒有

他三月間來向你借汪曾祺的集子

還對著你的掛相說了些話

他跟你一樣:不回家吃飯了

我們知道你不回來吃飯  就沒有等你  也故意不談你

可是,你不回來吃飯  那個位子永遠在那裡啊

你的好友笑我  說我愛吃酸的  所以飯菜都加了醋

天大的冤枉  滿桌的酸香酸味哪裡來?

望梅止渴吧  你不回來吃飯

望著那個空位叫誰不心酸?

國峻

四年後,2008年,黃春明喜獲金孫,寫下:<但是已經很完美了>

我的心曾經失去一塊肉  你卻來給我補上

  雖然在傷口還留有痕跡  但是已經很完美了。

………………

洪蘭在2004年讀到黃春明為逝去的兒子寫的這首小詩,她寫了<相信我,你沒有>這篇文章,焦桐把它收錄在這本書的最後一篇,全篇就在為黃春明寫的這首小詩做註解。她寫:

「讀完,難過得不得了,連嘴裡的一口饅頭都忘了咀嚼。天下想要自殺的孩子都應該先來看一看這篇<國峻不回來吃飯>的小詩。

    看看一個做爸爸的人如何用日常生活的語言輕描淡寫地說出心中無可言喻的痛。我小時候看<販馬記>李奇哭監時,有一句『人生三苦:幼年喪父,中年喪夫,老年喪子』。黃春明不老,但喪子之痛無論任何年齡層的感受都一樣。

    這篇文章是生命教育最好的材料,真該收入國文課本,讓所有孩子都讀到。」

    看完整首小詩,洪蘭說她想拿大杖揍國峻,她寫:「你怎麼可以對你的父母做出這種事呢?你難道不知道死者已矣,生者長戚戚嗎?你何忍讓你的父母身受這種思念的煎熬呢?要知道那個心中的空位是沒有人可以替代的。」

    最後洪蘭說:「所有動過自殺念頭的朋友,請把這首小詩剪下來,放在你的皮夾裡,當你想做傻事時,拿出來看一下,你以為你瀟灑的走了,你沒有。相信我,你沒有。」(p.252)

    我結婚時就已經沒有了婆婆,我的公公逝於民國86年,我的父親在民國92年逝世,我的丈夫於民國97年辭世;我的母親尚健在。讀完這本書的所有故事後,我更敬愛我堅強的母親,也更疼愛我的一對兒女,因為他們健康,我才能如此愉快地活著。

 

              《成年孤兒

【作者簡介】

    本書作者亞歷山大.李維醫師,從事臨床心理治療工作已逾40年。這樣的資深心理學家,面對父母相繼離世的巨變,他同樣經歷了無比失落與沉重哀傷,甚至一度無力從哀痛中脫離。這時候他尋遍指引,卻發現人們對於「成年喪親」竟是如此迴避,而當他親身走過了那一段自我療癒旅程,便決定寫下這本書,從心理出發,擴及人際情感、身體健康、財務現實,以充滿包容、理解和關懷之筆,指引我們,為終將到來的那一刻預先做好準備。

    透過這場獨一無二的療癒之旅,我們能將幫助自己和身邊親愛的家人、朋友,面對未知、恐懼與不安,不再逃避或擔憂,更不再茫然無助。

【推薦序】    <難以躲避的失喪> /蘇絢慧

台灣對於心理相關的專業人士總有一個迷失,覺得身為一個心理專業者,應該就是一個完美強大的人,沒有情緒、沒有困惑,不需要調適,也不需要經歷任何「凡夫俗子」該經歷的生命困頓及調適歷程。(009)

《成年孤兒》的作者是一位醫師,從事臨床心理治療已逾四十年。在親身喪失至親之後,處在哀痛中難以脫離,親自寫下了這本喪慟之書。即使是一名有豐富臨床診療經驗的醫師,也無可迴避地必須面對生命的悲、歡、離、合,也需要去體會生命裡那些痛徹心扉的生離和死別。(010)

關於喪親的體會,極其難受,對於一般人,任誰都想逃避或閃過。對於任何心理或具權威的專業者來說,只要躲進權威形象裡,或是讓一個智識說法合理化,我們就可以壓抑著那些感受,並且避免經歷。特別是成年的喪親者,更是被社會期待與要求成為一個堅強、冷靜、快速經歷失喪歷程的人,彷彿這種事和吃飯、睡覺一樣,不應該有什麼太多感覺或太長的反應。(010-011)

所以,成年的遭喪者,必須壓抑自己內在的真實感受,暗自哀悼。如果無法坦然接納自己哀悼的人,只能躲藏在黑暗角落裡,獨自舔傷,又痛惡自己的脆弱,加以無情地,如同外在人們的對待一樣,冷言冷語。(011)

這本書讓我們可以更懂得尊重成年的失喪之痛,也更深入地了解這獨特的痛。同時,我想這本書可以是一份提醒,關於生命「難以躲避的失喪」。(011)

《成年孤兒》能讓我們對於成年失去雙親的哀傷,有更多寬厚的理解和接納,畢竟,失去雙親之後,「社會」將成為他最重要的支持者及接觸者。社會若能涵納及支持成年喪親者有哀傷權利經驗完成自己的哀悼,那麼,從哀傷歷程中,好好地告別所愛的雙親,正是宣告自己要以勇氣,獨自負擔自己生命責任的決定。(012)

【前言】

    作者說:「在我摯愛的父母過世後,我開始有一種想法   應該要有人將這種經歷寫成一本書,我甚至相信,我自己就是那個應該寫這本書的人。

    於是,我開始與失去雙親的人們交談,到圖書館裡做了一些研究、整理筆記,並且開始撰寫這類的文章到處發表。經由許多人的支持,這本書誕生了。」

全書分為九章:

第一章 我不再是誰的小孩了    失親之後,陪自己走過悲傷旅程

第二章 和自己同哀傷    回憶,是一切的開始

第三章 我的身分到底是什麼?    直到父母過世了,我們才會真正長大

第四章 在熟悉的地方見到你    失去,帶來了深刻的連結

第五章 為何是現在?    愛與婚姻、朋友、家庭,變得不一樣了

第六章 生命的那一方    父母,宛如我們心中的永恆

第七章 來勢洶洶的哀傷風暴    我們愈想逃避,愈可能迷失方向

第八章 學會在哀傷之海中泅泳    健康、休息,與一些小而簡單的技巧

第九章 失去父母的這堂課    以愛與勇氣,跟失落的自己和好

這本書的每一章節,都有作者臨床病人的小故事和作者回憶跟他父母親生前的互動。他寫得很流暢,我想分享第八章「學會在哀傷之海中泅泳    健康、休息,與一些小而簡單的技巧」(218-249頁)

「我該怎麼度過這個時期?」:

    對大多數的人而言, 這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小心翼翼地維持呼吸:

    我們該如何度過緊隨著父母過世而來的這段超現實時刻?在如此混亂的時期,我們該如何航行於所有的混亂、痛苦、悲傷、懊悔,並讓布滿我們全身、心理及精神上的痛苦得以解放?我們該如何超越那些我們稱為「哀傷」的一切?的確有方法能幫我們度過喪親的害怕與掙扎,讓我們控制自己想要逃避的念頭, 接納那種不熟悉的感覺,並找到所需要的支持。這些都像呼吸一樣基本。

任其發展:

    學習哀傷,有點像是在學游泳。處於哀傷之中,就像在游泳池一樣,順應它的方法就是任其發展。

運用小而簡單的技巧:

一次跨出一小步--- 試想著你今年要爬的所有樓梯,若要現在一下子走完,那有多累人啊!想像一下你下週必須完成的所有工作,要是想在晚飯前一次全部做完,簡直沒辦法!食物必須分次吃,一次只能跨出一步,然後再接著下一步,工作也是要我們著手做了才會完成。哀傷,也是需要隨著時間慢慢度過的。

先度過接下來的幾秒鐘--- 如果害怕面對自己時,請把注意力集中在一段少一點的時間內,並且停止驚慌。你可以想像熬過下一個鐘頭會是什麼情況嗎?如果你還是感到害怕,那麼半個小時如何?15分鐘?1分鐘?幾秒鐘?無論如何,在面對「未來的日子」之前,你得先學習會度過接下來的幾秒鐘。

    就在你度過了接下來的幾秒鐘後,只需要再面對接下去的幾秒鐘便是了。

先從一件簡單的工作開始--- 看我們能不能只專注在那件事情上面。唯有縮短注意力並專注於當下這一刻,才能有所突破。

健康非常重要:

    哀傷的人會精疲力竭。哀傷牽動的情緒,悲痛、憤怒、害怕、自責等等,這些都需要體力。哀傷需要體力一天至少吃一頓健康的餐點從容、小心而正常的呼吸

作者從瑜珈老師那裡學來的呼吸方法:

    雙手置於腹部,手指要正好放在皮帶下方。現在想像著:有一根繩子輕輕貼著你的身體,就在肚臍下面。當你要吸氣時,拉一下繩子未固定的一端;當你要呼氣時就放手。像這樣做幾分鐘的呼吸,當你覺得需要吸氣時就拉一下那根繩子,呼氣時就把它放開。拉,吸。放鬆,呼,進,出,進,出。

    接著,試著把繩子鬆開一些,看你是不是可以吸得更深一點。逐漸地,你會感覺到放在下腹部的手指可以隨著你的吸氣、呼氣而移動。在你每次吸氣時,你的手都會移動,因為腹部會因吸氣而鼓脹,便將它們提起。它們也會在你每次呼氣時,因腹部的回復而移動位置。就在你鼓脹和平復時,手指也會隨之上下移動,但是你的胸口並沒有動。感覺一下每次腹部膨脹時,肚子上的皮帶所帶來的壓力;感覺每次你呼氣時,那種下沉的感覺   這是腹式呼吸。這就是如何正確而小心地呼吸,確保你不會過度換氣,也不會窒息。

尋求外在支持:

我們需要協助---如果你透露自己的需求,別人將能提供許多協助幫你減輕負擔。

別立刻急著做決定---等到準備好做其他決定時再說。一個經驗豐富的專家,在這個時候往往能幫上很大的忙。總之,不要企圖自己去處理這一切。

回應白目哀悼語的兩句話---有時候,可能有人會讓你感到失望,尤其是一些生性熱心的人,他們想幫忙,卻不知從何幫起,你可能會被他們出於好意的笨拙惹惱。原諒他們,到別處尋求協助吧,讓事情簡單些。有些人不知如何表達哀悼,他們可能會說:「我知道你現在一定很難過。」也可能會說:「他們年紀大了,而且病了那麼久,這下你可鬆一口氣了。」甚至還有人會說:「哦!我的老天,都已經過了好幾個禮拜了,你怎麼還那麼難過?」語氣之意外,就像是他們不允許你繼續傷心一樣。

    如何面對這些尷尬的時刻呢?我覺得可以用兩句應酬話來回答:「是的,沒錯。謝謝你。」還有:「是的,這是很艱難的。」    饒了我吧!我可沒辦法利用我早已枯竭的心靈來回答每一個問題。而且更重要的是,我還必須忍住不去為一些人缺乏表達同情的技巧而生氣。原諒他們可以讓事情單純些。

加入支持團體---假如你的生活周遭沒有夠善解人意的朋友,或是你不願讓自己的問題造成別人的負擔,可以加入一個支援哀傷或復健的機構。這些支持團體的廣告大多刊登於報紙、雜誌和網路上。

尋求專業協助---正值哀傷時,尋求專業協助也會有幫助。比如宗教、社工、心理醫生、精神科或看護,都能協助我們面對哀傷。

擁有屬於自己的紀念物:

只要能讓你想起他們---整理為紀念雙親所栽種的花園、一張讓自己想起父親的大沙發、父親所畫的大型風景畫、一張高速公路收費單。

可以帶來安慰的紀念品---去一片紀念樹林種ㄧ棵小樹苗。

一點一滴交換回憶---家庭中的成員和親近的朋友們,通常會在葬禮過後或接下來的幾個月期間,很自然地開始交換一些趣事,以及他們與逝者之間的點點滴滴。這些故事很自然地表達出每個人對逝者的懷念,也等於是給予那些被遺留下來的人一張通行證,一張前往追憶逝者的通行證。

休息一下:

喝酒沒有幫助---想要藉由酒精尋求解脫,那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早已失去活力而鬱鬱寡歡的喪親者,需要的是低調和平靜的心情,而不是去冒著依賴酒精和生病的危險。

做一些快樂而有趣的事情---找出可以激勵你並使你復原的方法,然後去實行。去看一場電影、看看電視或是跟朋友上餐廳吃飯。讀一些喜歡的詩、聽聽音樂,或是到一個風景宜人的地方散步。泡一個溫暖放鬆的澡。開心地去跳個舞、打場保齡球。上上教堂。到鄉下兜個風。吃個冰淇淋。按摩一下或修個指甲。開車上高速公路,把所有車窗打開,盡可能地放聲唱歌。任何快樂而有趣的事情,都可以為傷痛的憔悴心靈提供滋養。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哀傷方式---在哀傷的時期,有的人不但哭,而且是放聲痛哭。有人則隨時都在生氣,甚至會打人。有些人會穿上奇裝異服,有的人則好幾天不洗澡。一般的哀傷表現方式範圍很廣,包括了所有我們不願也不肯想像的種種。哀傷的目標無法預期,也不能完美。目的,只是要度過它而已。

禱告:

    每當有人想要尋求度過這種巨大悲傷的方法時,我通常都會建議禱告。你想怎麼禱告都行、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為人代禱也有用。

心存信念:

    想要安然度過痛苦又需索無度的哀傷時期,我們需要的是相信重生,以及接納人生是可以預期的,我們要有信心地認為「這份哀傷終究會過去」。

情況總會改變的、陽光會再度燦爛

注意小而簡單的暗示:

    對我們大多數人而言,知道哀傷總會有個結束的時刻,就是自由的第一道曙光。

    總有一天,當我們一覺醒來後,便會感到一切又恢復正常。我們會開始想一些人們醒來後會想到的事情:背痛啦、時刻表啦,或是收音機的某個節目。我們醒過來後,會很意外地發現自己已經不再哀傷。這就是哀傷衰退的前兆,也是重新振作的時刻。它保證了我們可以撐過來,也代表了「哀傷總會過去的」。

    到了那時,我們便明白該是恢復信心的時候了。而在那個早晨到來之前,需要保持小而簡單的原則。

    我想這些方法是會幫助我度過「喪親」時期的。但是我還是相信我的生命教育老師   許禮安醫師,他告訴我的:請依照你自己的腳步,慢慢走過悲傷。

                 甜甜 完成於106年6月27日

 

arrow
arrow

    甜甜夫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