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0926讀書.JPG  1060926讀的書.JPG  

   106年 8~12月[心理陪伴安寧人生]讀書會, 要讀6本書, 這是九月讀的書。 

     閱讀《說不出的故事,最想被聽見》心得
      史戴分˙格羅茲(Stephen Lynch)/著。劉嘉路/譯
                圓神2014年2月初版
史戴分•格羅茲 Stephen Grosz
    來自美國印第安納州,在柏克萊和牛津大學完成學業。他在過去的25年裡擔任心理分析師,此外也在倫敦大學學院的心理分析學院授課。他寫的文章發表於《金融時報週末雜誌》和英國文學雜誌《格蘭塔》。本書是他第一本著作。
    全書有兩篇「推薦序」,賴佩霞的<因為寂寞的人太多,我們更需要彼此的陪伴與聆聽>以及蘇絢慧的<請在說不出的故事中,聽懂自己>,作者的「前言」,和作者把他從五萬個診療時數中,篩選出31個精彩生命案例,寫成「啟程」、「說謊」、「愛,或被愛」、「轉變」、「離開」等五個主題。
    賴佩霞(魅麗雜誌發行人/作家)在序中用了27個「你可知道,……」。讀完,才發現賴佩霞很認真讀這本書,她把書中31個精彩故事,用了27則「你可知道」歸納這些生命案例重點,讀第二遍時,我按圖索驥,一一把故事給對上了。
推薦序→ <因為寂寞的人太多,我們更需要彼此的陪伴與聆聽>
      賴佩霞(魅麗雜誌發行人/作家)
    「作者史戴分•格羅茲是一位文學造詣非常深而且經驗豐富的心理分析師,書中描述他跟診療個案之間的真誠交流,不斷沖刷我心中殘留對人的質疑。不知道是我個人的經驗與否,我相信這樣的關係應該是每個人心中都渴望擁有的心靈撫慰,換句話說,是人與人之間對『信任』渴望的一種滿足。(005頁)
    我總覺得這個世界上孤獨、寂寞的人太多了。太多的傷痛被隱藏在心裡深處,因為不相信會有人不批判,因此,便把它牢牢鎖進陰暗的角落。透過本書,多多少少可以讓作者與個案之間的情誼,填補對該慾望的滿足:彼此支持、信任、了解、陪伴、敘述、見證,不被批評、嘲笑、譏諷。這些孤獨、不為人知的私密故事透過另一個人的參與而轉變。不由得讓我想起《失落的幸福經典》中寫著:『只要有人相信你會成功,你就不會失敗』。(005-006頁)
    試問,我們身邊是否有真心相信我們會成功的人?就算有,你相信嗎?作者在此扮演的,是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渴望擁有的聲音:包容自己的不堪吧!我看到這本書的特有價值,篇篇都蘊藏了撫慰人心的神秘療效,我們各自的傷痛也在閱讀中得到療癒。(006頁)
    除了人性關懷,由於故事的真實性,也大大滿足我們窺探別人隱私的好奇。其中一篇讓我好感動,由於現代媒體的嗜血,這樣的故事根本不復存在。
    『某位具高度社會地位的71歲教授,決定在晚年讓一直壓抑的需求浮上台面 同志情。一個是社會輿論的壓力,一個是內心的渴望,煎熬中他向妻子坦誠無法離開情人的痛苦,而同時仍希望擁有這個美滿的婚姻,終究,她是他畢生最要好的朋友,他並不想離婚。多年後,《泰晤士報》報導該人物的卓越貢獻,以及辭世時妻子如何緊握他的手,陪他走完最後旅程的溫馨畫面。』(這個故事在「愛,或被愛」之<回到家> ,第89~95頁)
    我心想,要是他生前選擇出櫃,故事被披露,媒體、輿論將如何渲染?斐短流長,人言可畏。看完這個故事,我猜,像這樣的故事應該還很多,只可惜我們無法深入了解。人們粗俗的行徑,大大讓如此令人生敬的故事流失,除了心理診療室,坦誠,似乎越來越不可能了。(007頁)
    此書,值得一看。因為有很多美好的故事正在世界各地的診療室裡發生著……而我們並不知道。」(007頁)
    接著,序裡寫了27個「你可知道,……」,我也找出了故事的標題。
☆ 你可知道,讚美,會造成孩子「人格上」的傷害?
「啟程」之 <空洞的讚美>】(039頁)
☆ 你可知道,妄想症,是因為無法承受「被遺忘」的悲哀?
「愛,或被愛」之 <寧可被傷害,也不願被遺忘>】(096頁)
☆ 你可知道,謊話連篇,為的是要紀念過世的母親?
「說謊」之 <謊言背後的秘密>】(057頁)
☆ 你可知道,父母特有的嫉妒,終身阻隔了跟子女的關係?
「愛,或被愛」之 <父母對孩子的妒忌>】(104頁)
☆ 你可知道,外遇不斷,是來自嫉妒太太與兒子的親密?
「說謊」之 <沒有性關係的性交易>】(079頁)
☆ 你可知道,頻繁的性事,成了抵抗憂鬱、虛空的替代品?
「愛,或被愛」之 <不可能的渴望>】(108頁)
☆ 你可知道,越抗拒,心裡其實越渴望?
「說謊」之 <越抗拒的,越渴望>】(083頁)
☆ 你可知道,怪異的行為背後,只因有說不出口的話?
「啟程」之 <說不出的故事>】(023頁)
☆ 你可知道,責備別人,能激發我們的優越感,規避自省?
???】(對不起,我找不到!)
☆ 你可知道,幽默,是一種隱藏傷痛的技巧?
「啟程」之 <笑聲過後>】(032頁)
☆ 你可知道,害怕失去的恐懼,讓我們失去更多?
「轉變」之 <害怕失去的恐懼,讓我們更容易失去>】(131頁)
☆ 你可知道,面對改變,我們會猶豫,因為改變挾帶著損失?
「轉變」之 <害怕失去的恐懼,讓我們更容易失去>】(131頁)
☆ 你可知道,「我不想做」代表一種與世隔絕的態度?
「轉變」之 <否定讓我們推開愛>】(135頁)
☆ 你可知道,焦慮是促成人們改變的動力,父母不應該替孩子承擔?
「離開」之 <從夢境中醒來>】(218頁)
☆ 你可知道,與其「勸服」,我們可以幫助人「理解」?
「轉變」之 <否定讓我們推開愛>】(135頁)
☆ 你可知道,成功毀了許多人,同時,我們也毀了許多該有的成功?
「轉變」之 <遺失皮夾的代價>】(140頁)
☆ 你可知道,許多父母藉由讓孩子成為問題,而規避夫妻之間的問題?
「轉變」之 <當家庭改變之後……>】(146頁)
☆ 你可知道,我們利用新聞裡的災難及別人的悲慘來讓自己分心,而忽略切身的責任?
「轉變」之 <落入危機的惡性循環>】(151頁)
☆ 你可知道,嬰兒撩起多少母親內心的盛怒?
「愛,或被愛」之 <包覆糖衣的憎惡>】(113頁)
☆ 你可知道,為了滿足跟人的連結,我們會引爆多少令人震驚的事?
「啟程」之 <痛苦帶來的禮物>】(043頁)
☆ 你可知道,看似不起眼的童年事件,讓人囚困一生?
「啟程」之 <安全屋>,或是<說不出的故事>的彼得】(047,023頁)
☆ 你可知道,「相思病」是一種心理習慣?
「愛,或被愛」之 <相思把愛推得更遠>】(121頁)
☆ 你可知道,「令人乏味」是一種挑釁?
「轉變」之 <單調乏味的律師>】(155頁)
☆ 你可知道,沉默是為了要讓時光停滯?
「離開」之 <走過寂靜>】(207頁)
☆ 你可知道,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我們不惜激怒別人?
「轉變」之 <憤怒幫我們驅離悲傷>】(167頁)
☆ 你可知道,別人的失敗,帶給人不為人知的滿足感?
「轉變」之 <當你身為病人……>】(176頁)
☆ 你可知道,父母支吾不語,是為了不讓恐懼進駐孩子的心?
「轉變」之 <回鄉之路>】(188頁)
作者在「前言」中介紹這本書:
    我到目前為止花了五萬個小時以上的時間跟病人相處,這份工作的內容也就是這本書的內容。
    我們多數人都曾經在生命的每個時刻或階段,感覺自己陷入當下,走不出來;被一時的念頭或愚蠢的選擇給絆住;被不幸或恐懼給綁架,甚至被自己的過往所囚禁。我們覺得自己無法往前繼續行走,同時卻又相信一定有個可行的辦法。曾經有位病人天真地跟我說:「我想要改變,但又不願意讓生活有所變化。」我的工作就是幫助人們改變,這本書談的也是改變。改變和失去緊密相連,我們不可能不丟棄一些事物就達到改變,因此你們也會在書中發現,「失去」在故事裡如影隨形。(19-20頁)
    31個精彩的生命故事,我想分享三個:
1.空洞的讚美 (039~042頁)
    作者由聽到托兒所的老師對他女兒畫圖的讚美說起。他認為,現今的社會,我們習慣無節制地讚美自己的孩子。如果我們只是讚美,卻無法了解孩子和他的世界,以及他的感覺,那麼讚美就等同批評,最終也只是顯現我們的不在乎。
    這也就回到他原先的問題:如果讚美無法建立孩子的自信,那什麼才可以?
    讓他想到他剛取得心理分析師的資格後不久,和高齡80的夏洛蒂˙史迪格里茲討論上述的問題。夏洛蒂是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約瑟夫˙史迪格里茲的母親,在北印地安那大學教授「閱讀障礙」多年。她告訴作者「一個小孩做了他應該做的,或做得到的事之後,我不會稱讚他。」但是「當他做了真的很困難的事情,像是跟人分享他的玩具或展現耐心,我才開口稱讚。我也認為說『謝謝你』是很重要的。當孩子耐心地等我拿點心給他們,或耐心地等我幫他們的時候,我會對他們說『謝謝』。但是當孩子玩耍或閱讀的時候,我不會稱讚他們。」夏洛蒂把焦點放在孩子做了什麼、怎麼辦到的。
    有一次,他看著夏洛蒂和一個四歲男孩相處的情形。男孩畫著圖,然後他停下來抬頭看著她,或許是希望得到幾句稱讚。夏洛蒂微笑著說:「你的圖裡面用了很多藍色唷。」男孩回答:「那是我奶奶家附近的一個池塘,上面有一座橋。」他拿起了棕色蠟筆,接著說:「我畫給你看。」夏洛蒂和男孩不疾不徐地說話, 但更重要的是,她觀察也傾聽。她參與其中。
    所以作者認為:「參與其中」能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因為這讓孩子明白自己值得被重視、傾聽。沒有了這一塊,孩子可能會轉而相信他做的事情只是為了獲得讚賞,而不是成就感。如果我們自己都不聽孩子說話,怎能期望孩子學會傾聽呢?不管跟孩子在一起,或跟朋友,甚至是自己,「參與其中」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話說回來,和讚美比起來,讓別人專注在我們身上的「傾聽」,不是我們更渴望得到的東西嗎?
2.父母對孩子的妒忌 (104-107頁)
    作者治療過一位叫「愛蜜拉」的病人。她27歲時遭遇嚴重車禍,兩年後,她想讓生活步入軌道,但卻發現,自己很難跟母親談到生活中的美好事情。「只要有什麼好事發生在我身上,她就會說『但憑主的安排。』」她對母親談到對蜜月的種種安排,結果換來更多的「但憑主的安排」。
    作者跟她說:「就我看來,妳母親對於保護女兒不受他人妒忌的想法,其實源自她本身的妒忌情緒。」愛蜜拉後來想一想,覺得母親的情緒很有可能是懷念自己的早期生活。母親說她生命中最快樂的時光是她結婚後第一年的生活,那時他們住在法國。「對我即將到來的幸福,媽媽也許難以坦然接受。我滿心期待著婚姻和孩子,她現在是個寡婦,除了回憶,什麼都沒了。」愛蜜拉責備自己太不體貼,沒有考慮母親的感受,在不經意間引起母親的欣羨和妒忌。
    作者說:「我們時常會羨慕孩子擁有的寶物---身心健全的發展、充滿活力、自在歡喜,以及物質上的舒適等。但在這之上,我們更羨慕孩子的潛能。」於是他舉羅伯特對他描繪的夢境,還有一位從小在貧困環境長大的母親,興奮地為女兒買了一套羊毛套裝,不到幾小時,卻不小心錯把套裝放進洗衣機,整件套裝因此毁了。(他說,妒忌有時會躲藏在「懲罰」的外衣底下)。另一位父親很喜歡批評個性活潑的兒子,說些像是「厚臉皮」或「太早熟」的話,來挫挫兒子的銳氣,等等的例子。他說:「我在這裡指的妒忌和欣羨,主要是無意識地。它們形跡鬼祟、不願意被人發現。我們頂多只能在夢中一窺形跡,或是偶爾無意自眼神或話語中洩漏。當我們羨慕孩子的時候,我們會欺瞞自己、告訴自己:我們的孩子太自以為是,我們才值得這許多的好事和機會。
    我們不需要當上父母,也能夠體會這種獨特的妒忌。運動教練可能會妒忌他指導的選手,教師會妒忌他的學生,心理諮商師也會羨慕他的病人。有時候,我們會遇見既年輕又聰明,甚至還很有錢的病人。在自己的日常生活裡,心理諮商師總有無法解決的難題,卻能幫助病人解決同樣的事情,這也就引起了他對病人的妒忌。每個『做父母的』都可能因為這種特有的妒忌之情,而影響了親子關係。
    我們要面對的問題是:我們有可能及時跳脫這種陷阱,接受自己,並真心享受孩子的成就和喜悅嗎?說得極端些,妒忌孩子的心理可說是心理學上的大災難,因為我們失去了自己內在的平靜,也同時失去了孩子的愛。
    於是他再舉史坦利的故事。史坦利,77歲,喪妻,有四個子女。因為年齡,體力、活力大不如前,他不想表現出羨慕別人的情緒,不出外旅行,只願意跟那些他輕視的人來往;他跟孩子們在一起時顯得相當不自在,他會對每個孩子抱怨其他的孩子:例如抱怨他們的先生或妻子、他們送的生日禮物或打電話問候的次數。史坦利的行為讓他的孩子漸漸退出他的生活,結果只讓他更確信他的孩子都是自私的。有一次他描述他的女兒來訪的過程。女兒本來一年有好幾次會帶著先生和孩子們來探望他,但現在她都是一個人來,而且次數降低到一年只探望一次。當史坦利說到自己在機場咖啡廳和女兒握手道別的場景時,他流下眼淚。他回憶小時候女兒在房間唸故事給泰迪熊聽的情景。但這份回憶與感傷很快就被一長串的牢騷和不滿給驅走了,他叨唸著來訪時間過於短暫,與分別時送的廉價禮物。女兒再度被自己的父親所擊敗。他對於孩子的愛,終究抵擋不住內心日益壯大的妒忌怪獸。
3.回鄉之路 (188-197頁)
    為了迎接父親80歲生日,作者和妻子安排了一趟匈牙利的旅行。從布達佩斯出發,一直到喀爾巴阡山脈為終點,沿途把父親童年生長過的地標都安排進去:他出生的屋子、上學的學校、爺爺奶奶的農場,以及成長的鄉村景致。
    透過網路,作者聯絡上來自烏克蘭利維夫市的導遊 亞里士˙杜奈。他擅長搜尋早被遺忘的村落。亞里士身兼偵探和翻譯,時常會和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孤立而離群索居的人們的後代合作。他們先到父親14~18歲求學的穆卡切沃,再到父親出生之地馬喀羅沃小村子,父親指著他的堂兄弟、爺爺奶奶,以及曾祖父母住過的房子,明明就很熟悉,但是就是不確認是不是他們以前的房子。幾次的不確認,他父親看完每到過的地方後調頭就走,讓作者確實生起無名火,他認為導遊亞理士已經幫他們找到所有的地方,也幫他們做許多許多事了。亞里士說:「就你的父親來看,所有的東西都在那裡,但是他卻看不到。」「每個人處理這種事情的角度是不一樣的。」
    後來,作者回到倫敦,投入心理分析的工作時,覺得他父親的選擇性記憶,可能在傳達一項很簡單的心理事實:「當他所愛的人都不在了,我們所造訪的地方也就不再是他熟悉的地方了。」
    從那次的旅行也讓他明白,那場大屠殺剝奪父親回憶童年的機會。他父親被迫遠離自己的家鄉,先是到爺爺奶奶的農場,後來則到學校。而作者用不曾有過的方式,看見了父親被忽略的感受,看見了大屠殺遮掩父親小時候的艱苦。能夠安全躲過那一場毁滅之災,父親對他的後代所能說的也只剩一句:「我很幸運了。」
    旅行回來八個月後,他的女兒克萊拉出生了。克萊拉五歲的時候,有一天他無意間聽到作者和父親講電話,聊起父親的表親托碧的故事。他掛上電話之後,女兒從走廊走過來問起關於她聽到的事情。此時作者說:「要回答女兒關於奧斯威辛和納粹的問題,我發現自己不斷掙扎著找尋合適的字眼。我體會到那股要將恐懼排除在孩子內心之外的衝動,也就是在這時,我終於體會到父親那時支吾不語的心情了。」
    在蘇絢慧的推薦序 <請在說不出的故事中,聽懂自己>中,我學到她說的:「為什麼心裡諮商的歷程,治療師需要長時間並規律地在諮商室中聆聽當事人?那是因為人的外表行為如果缺乏生命脈絡的理解、缺乏內心深入探索、缺乏早年生命經驗故事的聆聽的話,我們就無法看懂與聽懂一個人所謂的行為問題的底層,究竟隱藏著什麼樣的心理癥結與存在的未竟情感,或未正視的關係失落。」(011頁)
    最後以她的這段話:「如果你真的有意願善待生命,真的有意願成為一個理解生命的人,那麼,你需要能夠好好聆聽他人在生命中,那些說不出的故事,並且試著體會在難以開口說出的故事中,最渴望被聽見、被聽懂的心聲。不論是陪伴他人的生命,還是對待自己的生命,都需如此。」(013頁)為讀書心得劃下句點。我想「專注傾聽」是安寧志工很重要的陪伴。
        甜甜 完成於106年9月25日, 分享於106年9月26日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的朋友從Line傳一篇文章給我,它是龍應台寫的<小三>。當我讀完<父母對孩子的妒忌>這個故事後,我就想把<小三>這篇文章附在讀書心得裡,讓當父母的和為人子女者都能有所「拿捏」!

                                             小三

                    作者: 龍應台
     談到兒子的女朋友,美君,我真的被打敗了。
     人生裡有很多角色扮演,而誠實的人在不同角色之間必須有一致性。一個在廣場上慷慨激昂演講自由民主的鬥士,回到家裡卻是一個暴力丈夫、獨裁父親?一個出書教導青年如何奮發向上的教授,把學生的成果拿來做自己的論文?一個專門諮詢婚姻美滿的專欄作者,被發現戴著口罩和情人暗巷牽手?
    我自認是個講究事理邏輯、主張開放寬容的自由主義信仰者,可是,當兒子真的有了一個「看起來非常認真」的女朋友時,我發現自己只有一個感覺:和兒子之間,有了「小三」
    我一瞬間退到了原始部落的母獸起點。
    然後一貫誠實地和飛力普分享內心的掙扎:終於明白了為什麼中國古典小說裡,都是婆婆折磨媳婦的故事;為什麼那麼多關於媳婦吞金、跳水、喝農藥自盡的故事;終於明白了為什麼會有那種我從前覺得無聊透頂的所謂機智問答——「你媽和你妻同時溺水,你救誰?」
    原來,「婆婆」和「媳婦」這兩個位置是天生相剋的:兩個女人同時愛一個男人。
    我跟飛力普說:我也想毒死她呢……
    他說:神經病!
    全球化的意思就是,你最親密的人,住在萬里之遙,所以我的考驗,一般也不發生,直到有一次到歐洲出差,約飛力普來我的城市會合。
    「我得帶她一起。」做兒子的說。
    「可是幾乎半年不見你了,」做母親的故作平靜地說,「我想和兒子獨處幾天。這不難理解吧?」
     電話上一陣沈默。做母親的等著。
     最後兒子開口了。「媽,」他說,「我知道這對你很不容易,但是你必須學習接受。要不就是我和她一起來,要不就是我也不來了。你決定。」
    我在電話裡安靜了片刻。母獸受傷情緒一時調整不過來,想對著電話掉幾滴眼淚,但是對兒子的尊敬是油然而生的。傷心的同時我在想:是的,孩子,如果倫理變成壓迫,親情變成綁架,你就應該是那個站起來大聲說「不」的人。
    後來當然是他們兩人手牽手同來。後來當然是我見到了一個美麗、聰明、自信又有獨立想法的年輕「小三」。後來當然是我又失落又委屈又掙扎地強迫自己「學習接受」,接受什麼?
    接受自己過去哺過乳、洗過澡、一輩子牽掛著、愛著的男人,其實是另一個女人未來將一輩子牽掛、愛著的男人;你們兩個女人短暫交會於現在,但是你屬於過去,她屬於未來。對兒子的人生幸福而言,她,比你重要多了。
絕對不要
    四年的「母獸自我再教育」下來,又看到一些其他母獸的行為,我已經有些心碎的體會可以分享了,主要是你「絕對不要做」的十件事:
一、絕對不要對兒子說她的壞話;那是道德壞榜樣,而且,別以為他不會在枕頭上一一告訴她。
二、絕對不要指揮她怎麼帶孩子。孩子是她的。別忘了她也是全權母獸。
三、絕對不要事先不約就突然出現在他們家門口。你或許以為是驚喜,在她是驚嚇。
四、絕對不要在偶爾幫他們看小孩時,「順便」移動他們的家具。女人和貓一樣,家具換位置會抓狂、得內傷。
五、絕對不要在家族聚會拍合照時對她揮手說,「你走開一下,這張只要原生家庭成員。」
六、絕對不要期待他們所有的假期都來你這裡過。因為,如果你是她媽,你會希望每次放假,她都帶著你的兒子回她的家。
七、絕對不要說你兒子多好——他的好與不好,難道她不知道嗎?妳只不過在酸酸地暗示,她沒你兒子好。唉,何苦呢?
八、絕對不要給「金玉良言」。你喜歡過你婆婆的「金玉良言」嗎?
九、絕對不要認為她應該伺候你的兒子。如果你是她媽,你會希望她的男朋友伺候她,剝好蝦子光溜溜地一隻一隻送到她嘴裡。
十、絕對不要問兒子:「如果我跟她都掉到水裡,你先救誰?」兒子若是誠實作答,你要傷心。
    所以,就認了吧。「小三」不會對你像女兒般的親,可是,她會愛你所愛的人,給你所愛的人帶來幸福。母獸,這還不值得你全心擁抱嗎?    

       (資料來源:網路)

 

 

arrow
arrow

    甜甜夫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