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07年6月讀的書.JPG 107年6月讀書之一.JPG  107年6月讀書之二.JPG

        107年1~6月讀書會讀的書,這是6月要讀的兩本書。

   閱讀《關於變老這件事》、《快樂變老》心得
1.《關於變老這件事》
安妮˙卡普芙/著。王 方/譯。 時報文化 2016年8月初版。
2.《快樂變老:如何活得優雅又有價值的熟年哲學》(初版書名:《我還年輕》)
丹尼爾˙克萊恩/著。廖婉如/譯。 馬可孛羅文化 2016年11月二版。

           《關於變老這件事》
這本書的封底有這三段話,是這本書要告訴我們的重點:
你害怕變老嗎?
關於「變老」這件事,我們總是充滿著疑惑和未知 「變老對我們的意義為何?」「我們該如何面對熟齡生活?」「為什麼我們如此在意變老?」我們的社會越來越害怕變老,大家漸漸將年齡增長視為學問,不計代價想避免老化,企圖消除一切的歲月痕跡。
作者安妮˙卡普芙翻轉了人們對「年長」的定義:藉由爬梳「年紀」如何被歷史、文化及社會所定義和侷限,並舉出古今實例讓我們看見盲點、突破舊有思維,她向我們證明 老後的日子一樣可以過得既活躍有充實豐富。
這本書能啟發我們破除對於長者的既定印象,解放我們對於一個人該如何生活的刻板想像,並拒絕描繪單一的老後生活藍圖。一旦我們能將增加中的年齡看作人生必經的過程,變老的挑戰將無異於生命的其他任何挑戰,並不足懼。
這本書的目錄
前言:不斷成長的自己
第一章 變老這件事
第二章 為什麼我們恐懼老化?
第三章 擁抱增加中的年紀
第四章 年輕世代VS年長世代的異與同
第五章 連變老都有性別差異?
第六章 面對死亡
第七章 檢視我們的生命週期
結論:重新定義自己的生命歷程
延伸閱讀

    作者在前言中,用吉娜一家人來寫人們對「老化」的恐懼與害怕。一開場就寫過30歲生日的吉娜一大早就發現了第二根白髮;她56歲的媽媽莎拉,上完皮拉提斯課後,再趕去診所打膠原蛋白,還計劃做個假日水療;她62歲的爸爸克里夫,準備嘗試高空跳傘,還要參加一個由《長生不老》一書作者主講的講座。
    雖然吉娜的父母看似絲毫不在意老化,但他們其實和吉娜一樣為此感到心慌 他們害怕變老。
    這一家的兩代人都十分關注自己身上出現的老化跡象:莎拉很愛拿網路上「越來越難看的名人」跟自己比較,吉娜則是擔心過了生日就代表青春將一去不復返;老一輩的人拒絕承認自己正逐漸變老,年輕一輩則是為此深感恐懼。
    所以作者在人們「否認和恐懼」以外,她認為可以找出第三條路來面對年齡增長。也就是這本書所要陳述的,變老的過程也可以豐富又充滿動力,讓人有無限的成長性。
    作者說:「我們即將在書裡細細解釋的這第三種變老方式,絕對更有效且更吸引人。事實上,人類自出生起就開啟了逐漸老化的過程,老化並不侷限在人生的最後階段,期間更是充滿自我成長的機會 成長本來就是人生目的之一。我們首先必須打破根深蒂固的老化迷思、承認變老是人生必經的道路,才能深入探討這個概念:不論是因為良好的基因組成、手頭闊綽,或者只是單純運氣好,能夠持續變老就是福氣。 (p.15)
    這本書寫出來的目的在於呼籲大家抗老唯一的方法並非不要老化,我們希望大家跳脫傳統思想,不要再先入為主的認為年紀多大就該有什麼樣的行為舉止、說話方式,甚至生活態度。根據精神分析學家唐納德˙威尼科特(Donald Woods Winnicott)的說法,要活得有創意,人就必須保留很大一部分的「自己」。本書提倡鼓勵與反思、連接年輕和逐漸老去的自己,但絕對不會假裝年紀大了就不需面對侮辱和挑戰:我們在整個生命週期中從頭到尾都是自己,只是年紀有所變化。」(p.18)
    作者如何發展、貫串這本《關於變老這件事》?他寫道:「我將利用接下來的章節敘述老化如何作為一種終身演進的過程、我們為什麼該擁抱年齡的增長,並且利用吉娜和她的父母作為例子說明我們有多麼受制於對老化的恐懼。接著,我將舉幾個全心擁抱老化的例子,探討大家如何跟隨這些人的腳步,再來譜出歷史和文化上人類如何發展面對老化的態度,證明年齡隔離主義受到的挑戰。我也將用一整個章節探討性別之間看待老化的不同方式,以及近年來連男性都無可避免的老化自我審視趨勢。接著,按照猶太智者拉比 札爾曼˙莎克特 薩羅米(Zalman Schachter-Shalomi)的說法,「死亡並不是宇宙生成的錯誤」,說明從小開始接觸老化概念其實可以減緩我們對衰老的恐懼。死亡因此變成「生命之弧」的最後一部分,讓我們將生活經驗串成一個有意義的連結。」(p.21-22)
    接著,我要分享我讀到的每一章節,跟作者的共鳴:
第一章 變老這件事
    變老當然不只是生理上的狀態改變,它同時牽涉心理、智力、社會和文化層面的進程,單單把它想成換種責任來承擔實在是不太公平,其中的複雜程度和豐富的經驗完全就被忽視掉了。我們在身體慢慢變化的同時逐漸成熟(除非硬撐著堅持什麼都還跟以前一樣),變老因此不代表陳舊,而是全新的成長。(p.36)
放下包袱,往前更進一步
    佛洛伊德(Freud)定義出「反應」與「處理」之間的差別:前者只是不斷重新經歷創傷的過程,後者則代表雖然不忘受創或喪親的經歷,卻能夠平心接受過去,改變自己,進而恢復活力。雖然有時候我們需要借助專業人士的幫助,但這對變老過程極其重要,它使我們能夠放下身邊過重的行李繼續人生旅途。(p.44)
    下一章將談到充滿年齡歧視的現代生活,但有意思的是,老年生活的前景卻也從未如此令人期待。……接下來我們將舉些「創意過老後生活」的例子;這裡所謂創意不一定指真正進行創作,而是說人們不論遇到哪些失望與失落,都能運用自己的想像力和適應力面對人生各個階段。(p.45-46)
第二章 為什麼我們恐懼老化?
    到了某個時間點嘗試凍齡只會變成白費力氣,你要不走向死亡、要不開始顯老 但是接受老化、拒絕年齡歧視絕對會讓你受用一輩子。假如有一種生活方式可以保證變老過程豐富多元,那一定就是反對年齡歧視、積極地接受年齡增長了。活在當下,不要試著凍結時光。(p.83)
第三章 擁抱增加中的年紀
    作者舉出一對七十多歲的老夫妻在暴風雪中無法徒步到女兒、女婿家中吃晚餐,沒有計程車司機願意在尖峰時刻停下來載他們,女兒家中也無人接聽電話,米勒先生就走進披薩店訂一份外送的特大披薩,然後他們也跟著這個披薩一起被送到女兒家吃晚餐了。他們所展現危機處理機制都十分令人欽佩 身為老年醫學家的美國女婿基恩˙科恩,每次講述這個故事時,都是用來說明老化的頭腦同樣可以擁有迅速的反應能力。
放下生命的重擔
    我們常談到人生因為年紀漸大而逐漸萎縮,但真正脫離我們的其實是生活中那些不必要的東西。法國女星娜塔莉˙貝伊(Nathalie Baye)在63歲時寫道:「老化的訣竅在於你得同時減輕一點重量。」輕一點意味著不要把自己壓得扁扁的、一次處理一件事不貪多,還有學會拒絕。然而,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可能得放下舊有的執著和委屈。中年和老年使你我能夠回頭為當時錯過的好東西傷心、為悲慘的事難過 它給我們機會走出痛苦、損失和沒能解決的衝突,讓我們放手,不再拖著一個日益沉重的包袱在身後。(p.119)
第四章 年輕世代VS年長世代的異與同
    1972年,麥姬˙孔恩創立灰豹組織,意在使年輕人與老年人互相連結。她相信那些生活緊張、父母致力打拼的孩子應該多與那些有深刻見解的老人相處。
孔恩自己身體力行世代共存的概念。從70歲起到89歲時過世,她都與年輕室友共居在費城的一間房子,而且堅持自己扮演的絕對不是母親的角色,也絕對沒有倚老賣老,「我喜歡跟他們分享自己生活,也喜歡聽他們談論他們的事情…年輕人可以藉由與60、70、80歲的人們交談,知道壞事來來去去、理解歷史和社會變遷會影響自己的人生,或者認識生命有其限制。」
    跨世代的友誼和工作關係不只意味著把年輕人與老年人團結起來,重點更在於讓大家打開心房,樂意與各個年齡層的人交流,和不論少年、青少年、青年、中年及老年人做朋友。如此還會幫助你我了解自己的生活其實不斷在變化、相信不管幾歲都可以找到不同年齡而志同道合的夥伴,甚至消除我們一直被灌輸的僵化思考、不再認定到了某個年紀一定會如何、必須要怎樣才行。透過如此的交往,我們更能夠學習理解自己可以從任何年紀的人身上學習,並能夠得到啟發。擁抱不同年齡層的人就是擁抱的老化過程本身的另一種方式。(p.162-164)
第五章 連變老都有性別差異?
    人不可能重活某個階段,我們必定隨著年歲增加變得與其他人越來越不一樣。世界上根本沒有所謂變老或「完美地」變老的標準,最好的辦法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走。(p.193)
第六章 面對死亡
直視死亡
    還有另一種看待死亡的方式讓老化過程比較輕鬆 很矛盾的就是更常去思考死亡、將死亡帶入日常生活。人類需要死亡一生陪伴而非任其一生追趕。很病態嗎? 不,這就是佛教思想。(p.202)
    承認自己生命有限並不容易,也無法瞬間完成 那是終其一生必須面對的挑戰。死亡當然很嚇人,光是它的存在就夠可怕的;如同伍迪˙艾倫(Woody Allen)所言:「我不怕死,只是不想成為當事人。」接受死亡會讓人為自己難過,也可能讓我們想到生活中的挫折或自己曾讓人失望而感到憤怒(所以才說要儘早開始思考,讓我們有足夠的時間改變);它要求大家放下人類萬能的信念、感受浮生有限。死亡使人謙卑。雖然死亡只能屬於個人經驗(就算死於戰爭或飛機失事,每個人還是各自分別過世),但和眾人一同接受這個事實或許讓人比較不孤單、壓力較小。(p.204)
第七章 檢視我們的生命週期
得與失之間
    悲嘆與感激是另外兩項該為老化所準備的能力,在變老的過程中也絕對用得上。根據艾瑞克森的說法,老後是放下的年代 放下朋友、過去所扮演的角色,甚至曾經擁有過的事物,人生每個階段都必須拋去某些依戀才有空間向前繼續發展。失去與終結都如喪親般痛楚,但特別在變動較大的過渡時期,這些必定一再發生;要是不想阻礙自己向前,就承認並悼念它們吧。不論幾歲這都是老化的「發展任務」之一。(p.223-224)
令人心滿意足的老後生活
    老化無論如何都會帶來某些損失、帶走身體健康,但持續積極參與生活的人在總是能在慢下腳步之餘保持一定的熱情。那些活得最快樂的人不但關心自己給後代留下什麼,他們同時也能夠持續向比自己年長老、年幼的人學習。(p.231-232)
結論:重新定義自己的生命歷程
    本書希望讀者重新定義自己的老化過程,不要避之唯恐不及,甚至有點貿然地建議大家不要害怕或拒絕與衰老過程,反而應該欣然接受---人類可以隨著年齡增長變得更加重要。為了達到目的,大家必須努力矯正舊有的想法:我們必須正視脆弱與死亡,不能假裝他們不存在;接受死亡將使你我更看清事實真相,它提醒我們生命有限,那我們捫心自問:「走到生命的盡頭,這件事情做與不做,會如何?」
    大家也記得要正視整個生命週期,別想要刪除那些令人害怕的年紀,落入瘋狂的「現在主義」;相反的,唯有理解人生有限、鼓起勇氣面對將來無法避免的損失,我們才有可能將活力和樂趣發揮到極致。(p.241-242)
「如何自在地變老?」看到這所謂勵志書籍的最後幾頁,它卻告訴你你得自己摸索……
    好吧:「完美地變老」的最佳配方應該是「好好活著」。日本有一位禪師,在病危之際弟子們走遍了全東京的店舖找尋他最喜歡的蛋糕;儘管身體虛弱,禪師最後還是高高興興地一口一口地啃著。當他的精力實在所剩不多,追隨者們湊上前問他有沒有遺言交代?「有,」他一邊嚥下最後一口氣一邊回答,「蛋糕很好吃。」
    願你我的蛋糕同樣美味。(p.244-245)
這是書的最後一段話,讓我想到作者在第一章「變老這件事」說的:「每個人都是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成長。」, 所以她也要我們自己摸索「如何自在地變老」,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特的。

 


              《快樂變老》
    這本書裡一直有個「伊比鳩魯」,於是我就去google他:
「伊比鳩魯(Ἐπίκουρος,前341年-前270年)古希臘哲學家、伊比鳩魯學派的創始人。伊比鳩魯成功地發展了阿瑞斯提普斯(Aristippus)的享樂主義,並將之與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結合起來。他的學說的主要宗旨就是要達到不受干擾的寧靜狀態。」
    書的封面說:第一本寫給熟齡者的心靈處方,帶著哲學家的生命智慧。有6位「名人」推薦它。讀完它,我覺得書的封底這一段來自編輯的話已經把整本書的精華寫出,請看:
「令我們富足的不是我們擁有什麼,而是享受什麼。」 伊比鳩魯
希臘伊德拉島上的老人知足常樂!
73歲的作者,想找一個最舒服的方式來度過人生這個階段。因此,來到伊德拉島。置身在滿布岩石但艷陽高照的景致裡,讀著古希臘哲學家伊比鳩魯的作品。他的終極問題是:「人該如何充分利用這一生?」伊比鳩魯的回答是:最美好的生活就是快樂的生活,充滿愉悅的生活。
「安穩地停泊在港灣中。」 伊比鳩魯相信老年是人生的頂峰。人漸漸老了之後因為「無須擔憂未來」,所以心智上會得到一種獨特的自由,品嚐時間的質而非量,去選擇體驗生命的方式,過著安住當下、自己想過的生活。
熟年階段提供了饒富意義的契機,這契機是年輕歲月不可能有的。別錯失純粹當個真誠而知足的人會有的永恆感,懷有哲思地悅納自己,享受單純的快樂吧。
作者旁徵博引古今哲學,令人會心的雋語俯拾即是,就像一位一起探險的友伴,以幽默獨到的筆觸提出熟年優雅心境的透徹見解。選擇伊比鳩魯式的圓滿生活:當我們體會睿智哲人的真知灼見,就可以做出真誠的選擇,護衛真正的幸福,過我們想過的黃金歲月。
跟著伊比鳩魯、柏拉圖、亞里斯多德、海德格、尼采、康德、蒙田、齊克果,一起叩問生命的熟年書寫。

    當我翻開書的第一頁時,寫著「外面陽光燦爛,我們微笑變老」,讀到最後一頁,寫著「今天過得很開心,明天也要繼續期待」。起承轉折,真有意思,讓我覺得要「快樂變老」。
書套最後有「熟齡族的快樂處方」:
自在  伊比鳩魯式的生活是嚮往個人的怡然自得
陪伴  無所求的友誼是愉悅生活的第一要件
看開  練習對無法操之在己的事放手
慢活  人生需要大把時間來細嚼慢嚥
回憶  以成熟睿智的方式來緬懷過往
婚姻  一起邁入熟齡的老伴越顯重要
勇氣  適可而止的中庸之道讓生活變好
怕老  不如好好想想熟年階段怎麼利用最好
宗教  能夠單純快樂地活著就是莫大幸福
本書的目錄
前言 狄米崔小館的ㄧ桌
第一章 古希臘的橄欖樹
第二章 無人的陽台
第三章 塔索被雨濺濕的照片
第四章 青春之美的西洛可風
第五章 綿羊項上鈴鐺叮咚響
第六章 伊菲珍妮雅的客人
第七章 卡米尼灣的火燒船
尾聲 歸鄉
謝詞
擇錄每一章中,我認為的「好文」,分享之:
前言 狄米崔小館的一桌---尋找老年哲學
    法國哲學家卡繆在小說《墮落》裡說:「哎!人過了某一個年紀,就必須為自己的相貌負責。」塔索想必贊同:男人的臉孔透露了許多真相,累積著所有的選擇,以及隨之而來的歷練。島上居民說,歷經千錘百鍊的男人,老來會有張看起來通透練達的臉,這相貌是他掙來的,其驚人的美是活得淋漓盡致的人才顯現得出來的。(p.10-11)
    一個真誠老人會誠實面對他還有多少耳聰目明、腦筋清楚的歲月。他會想要以最恰當的方式充分利用這段時間。我也在想,他也許會感覺到,這樣的人生階段提供了饒富意義的契機,這契機是年輕歲月不可能有的。(p.17)
第一章 古希臘的橄欖樹---伊比鳩魯的圓滿哲學
    伊比鳩魯提出他的終極問題:「人該如何充分利用這一生?」經過多年的深思,伊比鳩魯的答案是,最美好的生活就是快樂的生活,充滿愉悅的生活。(p.20)
    伊比鳩魯相信老年是人生的頂峰,黃金歲月。在《梵諦岡語錄》這本文集裡,他的言說被記載道:「年輕人不應該被視為幸運兒,幸運兒應該是生活過得好的老年人。因為正值青春的年輕人大多因著機緣漂泊,在個人信念上搖擺不定,老年人則是停靠在港灣中,護衛著真正的幸福。」(p.24-25)
    在老年選擇伊比鳩魯式的自由,對我來說感覺實在太對了。這個時機點很棒,因為對於我們這些年過六十五,沒住到山林裡或住到公社的老人,都可以享有這種自由。總的來說,我們是有退休金的人,即使那些錢不夠我們天天大啖美食,甚或住在華屋美廈裡,伊比鳩魯的哲學也會教我們如何清心寡欲,品嘗這種自由的甜美。(p.42)
    在伊比鳩魯的快樂清單中,陪伴位居首位。他寫道:「在智慧所能成就的美滿人生裡,擁有友情顯然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所謂友情的快樂,是指人與人互動的各種面向,從跟近親的朋友經常深入討論哲學問題,到在街頭上和認識或不認識的人隨性交談,都算在內。(p.45-46)
第二章 無人的陽台---時間與忘憂珠
    上了年紀的人行動緩慢。來到伊德拉島,我倒是清楚看見了緩慢非比尋常的好處。緩慢有種優雅,我發現自己輕易地融入其中,在緩慢中我覺得行止流暢,甚至帶有一些美感,讓人想到打太極拳那種行雲流水的質感,但完全沒有打太極拳的一招半式。有時候,我會不慌不忙地從椅子上起身,先是測試一下平衡感,然後小心翼翼地打挺身子站直,接著踱方步走到窗邊,自覺在跳著老人最自然優雅的舞步。念頭和動作一致。沒錯,我正屈服於上了年紀的限制,但一點都不覺得挫折,事實上有時還覺得十足有尊嚴。(p.61-62)
    純粹玩樂的唯一目標就是單純去玩樂。我們甚至不是為了開心而去玩樂;我們純粹只是要玩得開心。只要問問小孩子就知道,或者問問聒噪的幼熊:他之所以去玩不是為了找樂子,他只不過是有美妙的時間去玩。(p.72)
第三章 塔索被雨濺濕的照片---論獨思
    伊比鳩魯和柏拉圖都認為,老年人擁有獨特的機會進行無拘無束、海闊天空的思考。……我們老人就是有時間悠哉地閒思逸想,推敲某些想法,要想多久、要想多深入都可以。在寫給梅諾瑟斯(Menoeceus)的一封信裡,伊比鳩魯提到,老年人處於可以敞開心靈接受新觀念的絕佳地位上,「因為他無須擔心未來」。老人不必為下一步發愁,因為棋局已經結束。他可以隨心所欲地想任何事。(p.92-93)
第四章 青春之美的西洛可風---存在的真誠
    當齊克果要我們直視死亡並在恐懼中顫抖,辛納屈要我們當面向死亡哀悽地致意,同時愉快地緬懷青春歲月的甜美。我不認辛納屈的方式比不上齊克果的真誠。(p.126)
第五章 綿羊項上鈴鐺叮咚響---通透練達到進入形而上
    不老族毫不懷疑又一絲不苟地貫徹的養生習慣和自我節制,能為他勇健的老年多添幾年?或只是無情地延長他衰敗老朽的老年。誰也料不到。但我的疑問還在,那就是以長壽之名,我願意死心踏地放棄多少樂趣?如果不及時行樂,要等到什麼時候?等到老到病懨懨再也踏不出病房外那時候嗎?
    有個老笑話這麼說:一對死於空難的老夫妻上了天堂。天使迎接他們,並帶他們四處走走看看。不久老先生餓了,問說有沒有什麼可以吃。天使指著擺著麵食、起司、牛排和奶油甜點的豐盛自助餐檯說:「當然有,請自便。你可以盡量吃,不必擔心健康的問題。」他們走向自助餐檯時,老先生對太太說:「妳看,葛萊蒂絲,要不是妳每早要我吃那噁心的燕麥麩,我10年前就可以享受這一頓了!」
還是趁老年享樂吧,別等到上天堂。(p.139-140)
第六章 伊菲珍妮雅的客人---論斯多葛哲學和老年
    斯多葛學派會建議我們,別理會老朽的老年從我們這兒奪走的,藉此擺脫我們對它的憤怒與恐懼。畢竟,它不是操之在我們手上。摒除所有慾望,我們就不會有老年憂鬱。…我還是從斯多葛學派汲取了一個頗具說服力的觀念,那就是對無法操之在己的事放手。(p.160-161)
    如果我們還能自行呼吸,身上也沒有難以忍受的疼痛,可是生活已經近乎毫無品質,該怎麼辦呢?很可能的情況是,在那個時間點上,我們也沒有什麼法子 不管理性或力氣 去終結「活得不好」。事先交代某人替我們做決定 甚至給他/她一張詳細定義了我們想要「解脫」的情況和狀態 往往也是不了了之。到最後,親戚和朋友都沒有執行那個決定的意志力,這很可以理解。我們只能苟延殘喘。(p.164-165)
第七章 卡米尼灣的火燒船---進入靈性層面正是時候
    作者受邀去他朋友塔索家過復活節吃晚餐,他說他感受到「置身於一群好人之中的莊嚴崇高」。最後他起身舉杯,說:「能夠在這裡是我莫大的榮幸,」然後微笑補了一句,「事實上,能夠單純活著就是莫大的榮幸。」(p.193)
尾聲 歸鄉---安住當下的老年
    我遠行期間,阿姆斯特丹的編輯委派芙芮琪(作者的太太)到佛羅里達待了幾天,去調查一個新的美國現象:為了財務的緣故重返職場的老人。
    芙芮琪在佛羅里達的一些受訪者說,重新投入職場把他們累垮了。很多人找到的工作不如壯年時的有趣,這讓他們很灰心。但為數不小的人坦言,靠退休金他們「勉強過得下去」,但不願意降低生活條件和一般的生活方式而這麼做。我在想,這些人是否願意聽從伊比鳩魯的教誨 清心寡欲,享受老年的清福。
    不過芙芮琪也告訴我,這些老人當中很多提到,重回職場讓他們重拾活力,重新當個有用的人感覺很好,純粹很忙碌也讓他們感到滿足。有個老人家還說,她感覺像是「重新活過來」。(p.196)
    「老年怎麼過最好?」這問題,絕不可能有精確的答案。事實上,答案海闊天空,可能性無限。……要忠於自己,一個人必須自行決定會帶給自己快樂的事為何。(p.197-198)
專心變老
    也許佛教的止觀概念是老年要活得真誠優質的最寶貴方式。也許不論我們做什麼,我們都必須專心於我們老了:這是我們尚能十足清醒的人生最後階段,這階段的時間有限而且時時在減少,而且在這階段我們擁有空前絕後的特殊機會。也許如果我們盡可能地留心於目前的人生階段,如何渡過這些年的最圓滿答案會自行向我們開顯,我們不需嚴格照著睿智哲人的指示去做,而是去體會他們的真知灼見。
    單純只是去留意諸如柏拉圖、伊比鳩魯、塞內加、蒙田、沙特和艾瑞克森之流深思明辨後建議的老年選項,我們就可以做出真誠的選擇,過我們想過的最後歲月。我們可以試試看他們的想法是否合適,看看他們和我們所考慮的價值是否吻合。也許明哲地變老就是這個意思。(p.200)

    以上就是我讀《關於變老這件事》和《快樂變老》這兩本書的心得。

            甜甜 分享於107年6月26日

        我還想跟大家分享一篇我朋友在Line上傳給我的文章:

                <天黑以前的風景>

    茅盾文學獎得主周大新,66歲,是中國軍人,官拜少將,最近出版最新長篇小說《天黑得很慢》,關切老齡化社會龐大人群的湧動,以及他們憂慮的心境,十分轟動。前幾天周大新在《文彙報》又寫了《為天黑以前的風景,鋪一層溫暖的底色》一文,現摘錄其中部分。

    文中寫道:米蘭˙昆德拉 Milan Kundera有句話:老人是對老年一無所知的孩子。很多老人並沒有做好面對老年的準備,以為這段路,與以前走過的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路段,沒有太大的不同,但他們不知道,雖然路面還是原來的路面,但此段路的沿途風景,與以往走過的相比,已相去甚遠。

    人從60歲進入老境,到天完全黑下來置身黑暗世界,這段時間裡有些風景應該被記住。記住了,就會心中有數,不會慌張。

第一種風景,是陪伴身邊的人越來越少,必須學會獨自生活和品嘗孤獨。

第二種風景,是社會關注度越來越小。得學會安靜的呆在一角,欣賞後來者的熱鬧和風光,而不能忌妒抱怨。

第三種風景,是前行路上險情不斷,得學會與疾病共處,帶病生活,視病如友,不要再幻想身無一點疾病,想重新生龍活虎是不可能的。

第四種風景,是準備在床上生活,重新返回幼年狀態。經過人生無所不能的奮鬥,最終還要回到人生原點~~床,去接受別人照料,並準備騎鶴遠遁。

第五種風景是沿途騙子很多,對此得提高警惕,抱緊錢包,別輕易上當,把錢用在刀刃上。

    天黑之前,人生最後一段路途的光線會逐漸變暗,且越來越暗,再換乘另外的交通工具,順利走到生命的終點,無悔地進入另一個世界。

arrow
arrow

    甜甜夫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