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10月要讀兩本書,這是第2本。
閱讀《癌症心理師的療心錦囊》讀書摘要與心得
商沛宇/著 寶瓶文化 2023年7月出版
目錄
│推薦序│當我臨終時 文◎馮以量 009
│推薦序│最要感謝的就是你自己 文◎蔡佳璇 014
│推薦序│不對病友說加油,我還能夠說什麼?做什麼? 文◎謝采倪 018
│前言│從自我關懷到彼此照顧 024
一、別獨自面對,讓我們一起走過
──維繫有品質的人際相處
人際連結也可能是把雙面刃──人際關係的重點在「品質」 038
│療心錦囊│好好關心,而不變成壓力 045
謝謝你們來找我玩──讓病人安心倚靠 047
│療心錦囊│除了「病」之外,還有更多的部分是「人」 055
我想親自跟你們每個人說說話──生前同樂會 058
│療心錦囊│愛讓我們相聚 066
靈魂飽滿的拼字大王──活出想讓大家記得的樣子 068
│療心錦囊│病人是自己生命經驗的專家 075
二、給自己寬容,生病不是任何人的錯
──增進自我的心理復原力
請告訴我要怎麼解決──情緒有話要說 078
│療心錦囊│身旁的我們,做個「稱職的垃圾桶」也很好 087
他們都說我不夠堅強──生病不是任何人的錯 089
│療心錦囊│增進面對疾病時的「心理復原力」 097
擁有一個可以用生命去愛的人──知道自己為何而戰 100
│療心錦囊│建立「篤定」的力量和信念 107
先生緣,主人福──不讓你孤零零地經歷這一切 110
│療心錦囊│寫下來,主動提出溝通 119
世界這麼可愛,我卻要走了──找回生活的掌控權 121
│療心錦囊│最要感謝的人是你自己 127
三、照顧者好受,更能幫助病人好過
──關懷家屬的心情和感受
我擔心他知道自己的病情,會失去求生意志──「病情告知」的糾結 130
│療心錦囊│關於病情告知的四點思考 138
看著他這麼痛苦,我卻幫不上忙──家屬的自我關照 141
│療心錦囊│探索生命課題,進而增加照顧能量 147
我的努力,好像都沒有人看到──彼此好好地承接和包容 149
│療心錦囊│適當的表達與溝通,讓關係更靠近 159
每一個決定都好難,好像我在代替他決定生死──當無能為力湧現 162
│療心錦囊│發揮「同理心」的力量 170
很難有做好心理準備的一天──家屬的哀傷與疾病調適 172
│療心錦囊│焦慮與煩惱是調適的必經之路,沒有捷徑 180
孩子,媽媽捨不得你這麼辛苦──白髮人送黑髮人 182
│療心錦囊│談論死亡的勇氣 190
四、收藏回憶,好好陪你走一程
──愛要及時
該怎麼留下一些東西給家人?──病人的愛與堅持(上) 192
│療心錦囊│最後一段路,不只是受苦與忍耐 197
我想陪兒子過完今年的生日──為男孩的預期性哀傷做準備(中) 198
你上天堂,還是要保護我和媽媽喔──兒童的病情告知與哀傷輔導(下) 204
│療心錦囊│陪伴孩子與支持妻子,同樣重要 211
你們在這裡,讓我不孤單──心理照顧不只是談話,更可以用「做」的 214
│療心錦囊│在最後這段日子裡,共同創造回憶 221
遺族追蹤關懷電訪──尊重哀傷 223
│療心錦囊│透過陪伴,協助家屬找到適應的力量 231
在生命的最後,你要怎麼活著?──「預立醫療照護諮商」是必要的溝通 233
│療心錦囊│那些我們從不曾好好談過的事 240
│後記│身為一個癌症心理師 243
│特別收錄│癌症病友及家屬如何獲得心理協助 250
★內容簡介
「如何面對癌症?」
當生命中最翻天覆地的暴浪襲來,別獨自哭泣……
商沛宇(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臨床心理師):
「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才會生這種病?」病人悲憤自問。
生病不是任何人的錯,但此時,「加油」或建議不是解答,那無助,需要我們專注地聽,這正是最珍貴的療癒。
身為癌症關懷的臨床心理師,商沛宇細細傾聽著眾多家庭,從他們的故事深深地看見:病人不只是病人,家屬不只是家屬,在這場聞之色變的疾病之外,他們還是有壓力需宣洩、有心情想傾訴、有日子要繼續好好過──有著自己獨特生命故事的人。
然而,隨身體腫瘤相伴而生的「心理腫瘤」肆虐內心,讓想說的話卡住了,情感停滯,使彼此在這場艱辛的治療戰役中備感孤單。
.病人的情緒需要出口→身旁的我們,如何做個「稱職的垃圾桶」?
.疾病的巨變,讓人茫然到底為何而活→從可以做到的一小步開始,逐步建立穩定的掌控感,找回治療動機。
.「都是因為我不夠堅強」→面對自身這場病,如何強化心理復原力?
.「看他這麼痛苦,我卻幫不上忙」→身為陪伴者,如何透過自我關懷,增加照顧能量?
這是一本極少見,為癌症病友與陪伴者而寫的「心理」照顧專書。從相伴的珍貴生命經驗中,沛宇心理師整理出癌症心理協助的四大重點,提供實用方法及思考:
病家的人際聯繫x病人的心理復原力x家屬的自我關懷x最後的安寧照顧
病痛沒有人能代受,但,愛可以成為最堅定的守護力量。衷心期盼本書成為一座幫助溝通的心橋,牽繫起病友與陪伴者,以愛相依,不再孤單。
--- 本書封底 ---
★本書特色
˙如何增進面對疾病時的「心理復原力」?
現在的心理健康概念,強調的已不是「挫折忍受度」,而是「復原力」。也就是說在遇到壓力或困難時,需要的不只是一直忍耐、強迫自己樂觀和勇敢,更重要的是,我們有沒有辦法好好消化挫折、恐懼、失落等感受和心情,運用身邊的資源,找到適合自己特質的方式,從壓力或挫折中適應、復原,甚至在過程中有所成長或改變。
大腦是可以學習和鍛鍊的,可以透過這些方法增進面對疾病時的心理復原力:1.列出自己的「情緒急救錦囊」;2.練習自我覺察;3.訓練彈性思考;4.保有人際互動。
˙「沛宇對一位覺得自己不夠堅強的病人說:『把心裡複雜的感受簡化為挫折忍受度太低,對你來說並不公平。』我讀到這裡,很感動、也很喜歡這份體諒。要是有一個心理師,如沛宇一樣能接得住我的種種,那該有多好。」
──摘自馮以量推薦序。
˙「商沛宇臨床心理師是我的前同事,在安寧療護與心理腫瘤領域深耕多年,一直用最真誠、最貼近的陪伴,和個案發展出生病以外的豐厚故事。我在閱讀的時候忍不住想,要是當年剛進入癌症中心工作時能有這本書,該有多好。」──摘自蔡佳璇推薦序。
˙「很多陪病者,常聽到『病人不喜歡聽到加油』的建議。但如果不能講加油,到底還能夠說什麼?做什麼呢?這個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但沛宇以她的經歷所寫下的這本書,幫我們歸納出許多參考和建議,帶給我們許多靈感。
──摘自謝采倪推薦序。
作者在│前言│從自我關懷到彼此照顧,告訴我們她因何寫這本書;她想讓這本為癌症病友與陪伴者而寫的「心理」照顧專書,我們看了有何感受。她寫道:
一位病情持續惡化的癌症病人在我們會談後,問我:「你有沒有想過把你的這些經驗寫成書?」
「可是我不確定把這些經驗寫出來,能帶給讀者什麼幫助。」
話才說完,病人看著我的眼睛,嚴肅且堅定地告訴我:
「身為病人,我們只是想要有東西按圖索驥,我們會從中找到自己想要的。像我,安寧、對之後的事情一點也不了解。這個時候,如果有一些別人的經驗可以參照,讓我能有個心理準備,知道自己將來可能面臨哪些狀況,這對我來說就非常有幫助了。而且看到別人的經驗,我也會感覺自己不這麼孤單。」
聽了她的這番話,我告訴自己一定要好好地完成這本書。
這是一本由許多珍貴、深刻的生命故事匯集而成的經驗集錦,每篇文末並針對協助、陪伴或自我照顧,提供了方法、概念及思考。起心動念,是以數年來服務於安寧病房、癌症醫院的臨床心理照顧經驗,為癌症病人和家屬、親友而寫,希望讓有需要的人在遭逢生命巨變的時候,心裡能夠有所依循,從中獲得支持與幫助。
書中呈現了多元的癌症照護模式和階段,包括:腫瘤科病房、門診、安寧病房、安寧居家訪視、遺囑的哀傷輔導、「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等,以及在癌症治療與照護的過程中,從病人本人、照顧者、親友到子女,不同的角色及身分,所面臨的不同處境和心理議題。(p.024~025)
謝謝每一位和我相遇的個案,謝謝你們用生命教會了我許多事,也謝謝你們給了我撰寫與分享的勇氣。
文章一開始所寫的那位癌症病人,當時在我離開病房前,向我要了名片,轉頭叮嚀身旁的家人:「到時候,記得幫我買下來。」如今,雖然她來不及看到這段話,但我還是想說:謝謝你的鼓勵和期待,讓我有力量完成這項約定。
由衷地希望,這本書可以讓更多的病人、家屬與親友,在這段不容易的人生旅程中,有機會感受到自己沒有這麼孤單。 (p.029)
心理師(作者,以下我用心理師稱之)在臨危受命去跟病人或家屬「協商」時,我發現她有三個法寶:尊重、感謝和傾聽。
一、別獨自面對,讓我們一起走過──維繫有品質的人際相處
在<我想親自跟你們每個人說說話──生前同樂會>裡:
當心理師知道住病房的女孩的心願是「我想親自跟你們每個人說說話」時,她請團隊和女孩的家人、閨蜜,為她辦了一場「生前同樂會」,這是一場不留遺憾的告別。幾天後,女孩回到主的身邊了。
在電梯口,心理師鞠躬送她最後一程,在心裡默默地對她說:
謝謝你教會我對生命的勇敢和熱情。
謝謝你讓我認識你、你的家人和朋友們,見識到人與人之間這麼堅定的情誼與互相付出。
謝謝你讓我擁有這麼一個美好且難忘的經驗,足以讓我懷念一輩子。
【在安寧病房陪伴,志工我如果有機會送往生者到電梯前,鞠躬時,我會說:「祝福您,一路好走!」】
在<靈魂飽滿的拼字大王──活出想讓大家記得的樣子>裡:
心理師受到家屬的託付,來探視喬伯伯。他對於心理師提出與疾病相關的提問,一律回答自己「保持樂觀」。
後來喬伯伯說「可以問點別的嗎?」
「好,我們就談你想談的吧!」
心理師決定拋下那些既有的目標和期待,全心全意地尊重眼前的喬伯伯,「我決定就做他想做的事,讓他快樂。」她試著放鬆心情,陪伴他、聆聽他的故事,好好地走入他的生命。
有一回喬伯伯很自豪的說自己非常擅長記英文單字。心理師上網收集了10個艱難的英文單字,準備驗證他的說辭是否屬實。果真,「一百分!」於是心理師帶著安寧團隊的夥伴一起頒獎給他一張獨一無二的「拼字大王」獎狀!他很珍惜,說要放到山窮水盡的那一天。果真,在喬伯伯告別式會場裡的照片,就有擺著這一張獎狀,家屬還附上訊息:
「爸爸生前很珍視安寧團隊頒發給他的這張獎狀,我們特地把它佈置在會場,讓來賓也能夠一同分享爸爸的這份榮耀。」
心理師在「療心錦囊」說:
照顧喬伯伯的經驗,啟發我試著重新定義安寧工作者的專業展現。比起執著於過去以自己為主體的「專業」評估和介入,我選擇全然地尊重眼前的這個人,把他視為他的生命經驗的專家。秉持著好奇心,與他共同探索他生命的獨特之處,陪伴他一起看到他人生的亮點,再次體驗它、豐富它,並就要為這些重要的片刻賦予意義。
或許正因如此,喬伯伯有機會跳脫「末期病人」的角色,不再只被困在單薄的生命故事裡,甚至能夠在生命終點之前,活出他想要讓大家記得的樣子。
喬伯伯往生時,我在他耳邊輕聲對他說:「謝謝你教會我的一切,謝謝你傳授我你畢生的智慧,你的靈魂和精神永遠在我心裡。」
以前。我總是似懂非懂地說「病人是我們的老師」。但直到遇見喬伯伯,我深刻體會到,眼前的病人是如何用那生命的菁華、靈魂的力量,灌溉和滋養著我們,也才真正懂了,什麼是末期病人的幽谷伴行。(p.075~076)
【「病人是我們的老師」,是要用心去做陪伴,才能學習、領悟到的。】
二、給自己寬容,生病不是任何人的錯──增進自我的心理復原力
在<請告訴我要怎麼解決──情緒有話要說>中:
心理師在跟病人鐵哥之間的對話裡,發現鐵哥氣整個醫院、氣現在這麼進步的醫療知識,竟然沒有辦法幫他解決疾病的問題。於是,她放慢速度,試著從每一次簡短的回應中,去同理他對內和對外的挫折感、無助與氣憤。她也發覺安寧心理師工作的另一個可能性:當個稱職的垃圾桶。
在「療心錦囊」,她說:
「在面對身邊罹患重大疾病或是病況惡化的病友或其家屬時,我們很可能都會經歷到這種感覺自己幫不上忙、無能為力的心情,這時候常常不自覺地變得心急,好像非得給出實質的建議或做法才有價值,才算得上協助。
然而,從陪伴末期病人的經驗中,我漸漸發覺:當我們不知道還能為對方做些什麼的時候,或許專心地當個垃圾桶,做個好的「傾聽者」,也是另一種可行的方向。
一旦我們能將注意力放在對方身上,不被自己當下的焦慮、煩躁牽著走,就更能去理解眼前的這個人,站在他的角度思考,更有餘裕好好地聽他說完他想說的話,看到他背後真正的心情和需求。」 (p.087~088)
在<擁有一個可以用生命去愛的人──知道自己為何而戰>中:
小如和心理師會談後,心理師發現小如喪親(姊姊因車禍喪生)的哀傷,是讓她無法下定決心全心投入治療的主因。於是心理師試著讓小如明白,允許自己哀傷是重要的,讓姐姐的精神持續活在她的生命中也是重要的。隨著與姊姊之間重建連結,小如開始思考要怎樣為自己的健康付出更多努力,怎樣讓自己盡量不受影響、更穩定地完成治療的療程。
在「療心錦囊」她說:
身為心理師的工作,便是要協助病人把心中隱微的力量、價值觀,以及不容易說出口的在乎,提升至意識層次,覺察自己「為何而活」、「為何而戰」。切記,這些難能可貴的動機和動力,並不是由他人「強加」或「給予」病人的。而是病人透過被關心、被支持、被聆聽、被理解的經驗,自己自然而然產生的頓悟或覺察。(p.108)
三、照顧者好受,更能幫助病人好過──關懷家屬的心情和感受
在<我擔心他知道自己的病情,會失去求生意志──「病情告知」的糾結>中:
心理師受醫師之託到病房關心照顧丈夫的妻子的身心壓力,王太太想盡辦法不讓先生知道他的病情。
心理師在「療心錦囊」說:
臨床上,常見到家屬擔心病人在聽到病情惡化的消息後會大受打擊,而選擇刻意隱瞞病況,或善意「輕描淡寫」地回應病人的疑惑。
之所以難向病人告知和溝通病況,背後至少隱含了三種可能的心情:
˙不捨與貼心:不忍心澆熄病人心裡的最後一絲希望。
˙焦慮與恐懼:不曉得該怎麼去面對、照顧病人在聽到真實病況後的反應。
˙失落與傷心:面對將失去至親的那份預期,身為情感連結最深的人,也有自己的哀傷需要消化及調適。(p.138)
在<很難有做好心理準備的一天──家屬的哀傷與疾病調適>裡:
腫瘤科病房打了一通照會電話,希望心理師去探視一位焦慮的病人妻子。起初這位人妻有所防備和顧慮,她認為心理諮商也沒辦法解決他們的問題。心理師釋出誠意說:「或許聊聊照顧的感受,能讓你感覺比較舒暢一些。」於是人妻說出了她擔心,但也說出他們夫妻倆共同去旅遊的美好回憶。
她深深嘆口氣:「我們治療的狀況一言難盡,但是,也幸好我們有好好把握這幾年的時間,一起去很多地方玩。」
心理師拍拍她的肩,肯定他們夫妻兩人互相扶持、把握當下,並且也提醒她除了看顧病人外,也要好好照顧自己,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事後,心理師不斷思索著要如何回報給腫瘤科團隊,才能夠回應他們照會心理師的期待——希望讓妻子不要再那麼焦慮與哀傷,但另一方面也盡量讓他們能更貼近這位妻子。
苦思之中,她想到以前進行安寧居家訪視的時候,一位年輕家屬說的話:
安寧居家護理師溫柔地提醒:媽媽的狀況和上週比起來差很多,血壓也降低,很可能就這一、兩個禮拜了,可能要先有一些心理準備。
男孩的淚水突然簌簌地流下來。他說,他老早就開始告訴自己要做心理準備,可是卻怎麼也沒有準備好的一天。
他說:「你們看過籃球比賽嗎?這就很像是一場籃球賽,你明知道比分很懸殊,鐵定會輸,卻必須繼續留在場上把比賽打完。要打四節,比賽才會結束。留在場上的時間是最讓人覺得煎熬的,明知逆轉無望,還是必須不斷地鼓舞自己『不可以放棄』,催眠自己『比賽還沒結束』,還是要想盡各種策略來取分,直到時間終了的那一刻……」
這是他陪伴母親最深刻的體悟。
心理師感嘆:或許這也是腫瘤科病房那位妻子的心情吧。她並不是不知道先生的病情正在惡化,也不是沒有意識到,他們很可能沒辦法再過以前那種平實、能外出旅遊的日子。只是事情的變化超乎預料,她心裡還有好多好多對先生的不捨、心疼和不甘。
在情感上,她還很難接受這是一場「真的回不去了」的比賽。她就像是那些還留在賽場上的人,即便比分懸殊,仍不想放棄任何一個可能逆轉的機會,所以她比任何人都在意先生的每一個風吹草動。
心理師在「療心錦囊」說:
最後,我回報腫瘤科團隊:
「面對病人的病況突然惡化,妻子處在哀傷與疾病調適的歷程中。雖然我們都希望她可以不要那麼焦慮、不要那麼煩惱,但這就是一條必經之路,沒有捷徑,也不會有特效藥。
面對可能即將失去一輩子形影不離的另一半,他的這些不捨、傷心、失落、焦慮與害怕,都是正常的情緒反應。
有的時候,她只是需要再多一點點的時間,以及我們多一些的同理和包容,她就有辦法一步一步地走完這段路。」(p.174~181)
看到這個回報,我讚嘆作者的睿智與用心。
四、收藏回憶,好好陪你走一程──愛要及時
在<該怎麼留下一些東西給家人?──病人的愛與堅持(上)
<我想陪兒子過完今年的生日──為男孩的預期性哀傷做準備(中)
<你上天堂,還是要保護我和媽媽喔──兒童的病情告知與哀傷輔導(下)
寫一位年輕癌症病人在安寧病房和兒子、妻子互動的故事。最終爸爸沒等到兒子的真正生日,在兒子生日的前一天離世了!在團隊的努力協助下,爸爸留給兒子一本生前蘊含著豐富父愛的日記;病人也和妻子補拍婚紗照。我想病人是對病痛折磨的無奈,但應該也是無憾了。
在「療心錦囊」,她說:
陪伴孩子與支持妻子,同樣重要。
1.引導孩子共同參與,重拾安全感與效能感
2.協助媽媽穩定情緒,她就有能力幫助孩子
3.保護孩子的同時大人也要照顧好自己。
我們要先好好地看見與照料自己的哀傷、失落,才能有更多的心理空間及力量,細緻地去陪伴孩子的每一種情緒與行為反應,攜手走過生命的幽谷。
(p.211~212)
作者說:傾聽就是最好的陪伴。這是我當安寧志工必須好好學習的,而尊重病人、感謝病人和家屬讓我陪伴、適時讚美,這也是我要時時謹記在心要做的。
一本好的書,是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嘗的,就像在<遺族追蹤關懷電訪──尊重哀傷>裡,心理師說:「她的回饋讓我體會到:如果我撥打的一百通電話裡,有那麼一通電話,剛好成為一位喪親家屬在情緒浪潮來襲時能牢牢抓住的浮木,讓他/她得以好好喘口氣,生活再繼續地前進——那麼,這就是遺族追蹤關懷電訪存在的意義吧。」(p.230) 很多美好的事物和我們人與人之間的相遇,我一直都相信,「老天自有安排」。
甜甜 完成於113年10月18日,同日分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