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生命詩情.jpg 病床邊的溫柔.jpg                

103年1~6月[余德慧人文療遇生命---生命詩情]讀書會,要讀7本書,這是第1,2本。

   許禮安醫師曾在安寧病房主辦生死學讀書會,一直都透過廣泛閱讀來吸取精神養分與建構夢想世界。103年1~6月以心靈工坊整理出版余德慧教授生命詩情》為主軸,延伸閱讀余老師在書中推薦的生死關懷書籍, 繼續推動余德慧老師的生命理念。    

        閱讀《生命詩情》、《病床邊的溫柔》心得

生命詩情》,作者:余德慧。  心靈工坊出版, 2013年9月初版一刷。

《病床邊的溫柔》,作者:范丹伯(J.H.van den Berg), 譯者:石世明。

               心靈工坊出版,2011年10月初版十二刷

    《生命詩情》有五篇推薦序,分別是余德慧老師的好友以及他的高徒所寫;一篇前言<身心靈書籍的演變>是作者寫於2009年,刊登在《書香兩岸》第九期;內容分三輯:輯一˙瀕臨/生死道場,為16本書寫序,這期六個月的讀書會,禮安老師在此輯選了四本,包括這次要讀的《病床邊的溫柔》,還有我們讀書會曾經讀過的兩本書《死前活一次》、《好走》;輯二˙靈知/身心轉化,也為16本書寫序,這裡有一本書是六月要讀的;輯三˙秘思/詩意綿延,為15本書寫序,有一本三月要讀的書。最後<致謝>,說這本書能順利整理編排並集結成冊,有許許多多的感謝,這是一定要的啦!

    我把47篇序文分6梯次要看完,一月讀書會,我看了輯一的《真巧!我們都是人》的序文<面對生死的姿態>、《如果只有一年:若只剩一年可活,你要做些什麼?》序文<知死猶生:學習瀕臨經驗,吸進千江月>、《死前活一次》序文<死亡之臉>;還有這次《病床邊的溫柔》的序文<簡單說心坎>;輯二的《靈知•天使•夢境》的序文<靈魂深心:我的靈知思維>、《阿保美代心靈漫畫(1-9冊)》序文<心中的精靈>、《這一生為何而來:靈界導師的十門課》序文<冥視裡的呵護>;輯三的《恐怖:起源、發展和演變》序文<在無意識底下的恐怖史學>、《道德的重量:不安年代中的希望與救贖》序文<從真實道德看見「終極關懷」>。

    讓我最雀躍想買來看的書是《阿保美代心靈漫畫(1-9冊)》,他說:「精靈是淚光中的伴侶:小精靈不是神,是自然的寶貝,是花,是草,是一切。」、「天使在花草間休息」,讓我想到童話的拇指姑娘;「與物相依走出活路:以物道情,是讓我們的心情走出活路,阿保美代運用了天使來紓解我們的痛。」、「分享物不如轉讓情」,有一個父親與孩子的對話,教小孩學會分享;「關照的心靈築成一片天:在我們的世界裡有許多『物』,如果這些『物』都能夠用我們關照的心靈去道情,我們就不會有乾枯的心靈:望著星光,我們有精靈的天使;倘佯森林流水,我們有山神;望著雨絲,我們有晶瑩的小雨滴快樂地跑來跑去。精靈原本在人間,我們之間以小精靈的心築成一片天。」(p.146~158)

    《病床邊的溫柔》全書只有少少的125頁,有四篇專家寫的推薦文章,一篇譯者序和一篇作者序,內容有前言和6篇文章:1.生病是什麼意思? 2.訪客箴言3.躺的型態和意義4.復原中,病人的病床5.病人和醫生6.一般性敘述。封面介紹說它是「第一本探討生病心理學的經典著作」。

    第一篇推薦序是已故現象心理學大師余德慧教授所撰<簡單說心坎>,題目下的真好,簡單說,就說到心坎裡了。他說這本書是范丹伯醫師在帶領實習醫生時,發現醫學訓練很容易忽略病人的主觀感受,而他對病人的主觀世界充滿細膩的心思,特寫這本小書給實習醫生們。余老師介紹這本書給他的學生石世明,石世明覺得要教病人家屬與訪客,懂得如何來到病床邊與病人同在,所以將它翻譯出來。余老師說「這本文字淺白的書卻說著最深刻的東西,所以閱讀它需要緩慢,不能心急,才能品嘗病人的生病現象:與世界的遙遠、時間的緩慢、空間的收縮。…他以在醫院裡陪伴病人的經驗說慈悲與溫柔是陪伴的不二法門,可惜在那悲苦的環境之下,人往往容易失去耐性或者陪病久了,變得只盡責任,心情卻麻木。後來發現,由志工來陪家屬,再由家屬來陪伴病人,可以把慈悲與溫柔重新撿回來。」(p.7)我要好好體會、學習。我在安寧病房也有這個經驗,有些家屬對我們的陪伴,是很有感受的,再把這陪伴化成助力,繼續陪親人走下去

    再來是賴其萬醫師的推薦序<體貼的佳作>。他說「本書是在探討病人因為生病所引起的心理調適問題。作者由病人的立場來闡述許多平常沒有生病的人所不會想到的問題,更特別的是作者利用他敏銳的觀察力,提出探訪病人可能對病人所產生的影響。」(p.8~9)

    <細細品味>是賴明亮醫師的推薦序。「本書對於病人於臥榻上種種不便,有極為深刻的觀察及說明,對於醫生及傳教士的角色,更有貼切的剖析,令人深思,對醫學生、護校生而言,尤值得細細品味閱讀的。」(p.13)

    臺大醫院緩和病房護理長王浴的推薦序<我的護理之鑰>如此說:病人生活在「現象我」的世界裡,其主觀感受沒有對錯可言,照顧者如何同理他的感受,進而滿足他的需求,才是最重要的。由「現象學」的角度從事護理工作,可說是我的護理之鑰。……有人說,死亡是成長的最後階段,面對死亡時有無限的發展潛能。從這個角度來看,病人真的是我們的老師。訪客如能抱著這樣的心情,相信探病將不再是痛苦的差事。(p.15~17)

    譯者石世明的序< 人在哪裡尋求依靠? >,說一個安寧病房病人的故事---橘子汽水。才知道,如此有限的生命,如此關鍵的時刻,病人懇切渴望的東西,並不是健康人所關心的攸關生命意義或是價值的東西,它只是一瓶芬達橘子汽水。「你們想的和我所要的不一樣!」,我才知道我在安寧病房的親人,不能言語時,他要的,有時是我想不到的。在「世事紛擾,紅塵小歇」這段小文裡,病人的經驗,讓病人突然發現:「已經有好幾年了,我沒有隔著這麼遙遠的距離,聽著街道上的聲音。」為什麼健康的人聽不到身邊的聲音,甚至說不出自己每天使用的毛毯的顏色呢?這讓我想到許多人的「想當然而」、「理所當然」,就像每天晚上睡覺,明天一早就會醒過來一樣的自然;曾經我在網路上看到的一個故事,熟戀的男女朋友,男友讓女友深夜獨自坐計程車回家,事情發生了,警察問當天女友的穿著,男友一臉茫然…

    生病的經驗讓我們知道,原來健康的人多半都活在「事情之中」,事情指向計畫的未來;而生病的人,陷入「沒有事情」的狀態,於是人回到了當下。(p.20~21)

    作者序說:本書講的是一個生病的人遭遇到的種種問題,但不是從醫療的角度來談。是從病人受到病痛的打擊,生命必須面臨忽然的改變來談。生病的心理到底是什麼,值得我們細細描述。尤其是當病人懷疑、害怕甚或知道,復原的可能性很渺茫,這場病可能是椎心刺骨的憾事,這樣的病情更值得我們研究。因此本書的重點是長期的病患,他們可能從此一病不起,病床終成壽寢。要把生病的心理學說得完滿,就得把訪客包括進來。長期臥床的病人如何看待自己,有很大的成分來自於訪客的舉止:訪客如何進門、如何坐在病人身邊、如何說話。所以提出一些訪客箴言,以免好意探病反而探出了差錯。最後,因為醫生來到病床與訪客的探病截然不同,我們也要對醫生照料病人提出一些要領說明。(p.26~27)

    生病是什麼? 就是讓我們「從常態生活缺席」,並「活在受限的當下」。當疾病駐進,就是告訴我們「正常的生活抵達了終點,另一個完全未知的生活才要啟程。對不可預知的未來的信念開始動搖,對自己硬朗的身體失去信心---即使理論上能接受生命的種種敗象,世間的一切已經不再如往昔般確定。」

    「最後的時光彌足珍貴」,這也是作者的觀察。當健康的生活狀態關上大門,驅策生命做出新的應答。…確定自己即將死亡,反而讓日子更加鮮活起來;相形之下,慢性的疾病更強烈地向我們顯示,健康是個恩賜。這令人訝異的發現,從此和病榻生活如影隨形,不曾消失。(p.48~49)

    訪客箴言:

1.舉止合宜:訪客要試著從病人的世界去理解他,訪客所談的主題,必須是在病人的生病狀態下有意義的。不要刻意表現什麼,只要平常心、一般的舉止就可以。

2.從容不迫:不一定要在病人身邊待很久。病人是有時間的,但是一場急促的談話很容易打亂了病床上特有的時間感,讓病人感到迷惑、不知所措,並且沮喪。

3.安然而坐:即使只能夠待五分鐘,我們還是建議訪客坐下來。也應該脫下外套、拿下帽子。如果我們坐在椅子上,仍然穿戴外套和帽子,這跟站著和病人講話是同樣意思,表示我們隨時都可能起身而去。此外,最好不要將外套或是帽子放在病床上,因為病床是病人的領域。

4.適當距離:距離太靠近,有意無意地侵入了對話的適當距離。病人會被迫退到不舒服的位置或知道訪客愛好杯中物或是個老菸槍。還有,當訪客空手來到,一件禮物都沒有帶時,對病人來說,反而是件寬慰的事呢

5.別忘了生病的事實:訪客要謹記的是,探病時,病人可能注意到自己有些苦惱,期待訪客離開後,快快請護士過來。其中一個可能的症狀就是頻尿。所以超過十五分鐘的談話可能是他負荷不了的

6.沒有「理所當然」這回事:別把病床視為理所當然,給病人機會說說心裡的感受,訪客要有勇氣去聽病人的埋怨,即使心裡有譜,知道病人要說什麼。

7.不顯露對病體的嫌惡

8.不避談病情的嚴重性

9.別中斷討論

10.病人絕非「一件物品」,更不是「話題」。如果訪客們在病房裡討論病人,很容易把病人看做一件物品,或是一株長得不是很好看的植物,病人經驗到的感受,就如同那隻被觀察的手一樣。

    我在照顧親人時沒接觸到這本書,現在看到了,可以做為我以後當病人或家屬或訪客的圭臬。謝謝所有對這本書做出貢獻的人。

          甜甜分享於103年元月17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甜甜夫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