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1180100_調整大小.JPG P1180108_調整大小.JPG  

      104年[余德慧人文療遇生命]讀書會要讀兩本書,這是第一本。

  閱讀《宗教療癒與身體人文空間》3 心得

作者:余德慧。  出版社:心靈工坊。  出版日期:2014/09/01 初版一刷。

這次把《宗教療癒與身體人文空間》這本書讀完了。讀第十講「意象與幻化生成」、第十一講「反身性」、第十二講「巴塔耶的聖性世界」、第十三講「暫歇語:出離 作為宗教療癒的基礎」,以及附錄:「修行療癒的迷思及其進路」。書後有14本「宗教療癒」課堂指定閱讀文本和10本「宗教療癒」閱讀延伸資料的「延伸閱讀」目錄和最後的「致謝」。

    第十講「意象與幻化生成」

這一講就是在說「意象」、「內在性」和「幻化生成」。他說:「『意象』是進入宗教療癒『內在性』的敲門磚。我們人類擁有『幻化生成』的能力,你的形體當然不會變,但是你的『內在性』的『幻化生成』就是會變。療癒的重點在於你必須要透過『幻化生成』來獲得更大的自由,獲得更大的遼闊感覺。」 (p.294)

意象(image):迎面而來的影像作用

「意象」就是你腦袋裡真實的東西,也是一直被誤解為妄想的東西。然而意象不是妄想,你內心的所有東西,其實都是一種「幻化生成」的作用,你內心的內容物都是直接進來的狀態。譬如我夢見了上帝,這是不是因為我心中有上帝?要注意,意象並不是意義。當你看見一個人叫祂上帝的時候,這是意義,可是真正的意象還保持在影像的鮮活狀態中,它就以「感覺影像」的方式直接對你發生作用;意象也不是象徵,如果我們夢見耶穌的話,祂也可以不是耶穌,但祂應該就是我們心裡面有個意象直接出來作用了,這個「影像的直接作用」就是我說的「意象的作用」。(p.295~296)

「意象」可以說是如同人在做夢時那迎面而來的經驗,是你必須直接經驗了才知道的。跟大家說一個我自己的夢,我以前常會夢見我帶著一個女孩子跟她說:「我們去租房子。」因為我把這個女孩認定是我的太太,所以會這樣說,等到我們租好房子後,我就跟她說這房子有多棒多棒,這時我才發現我根本不認識她,可是她的影像已經進來對我發生作用了。這裡我們看到,夢的影像本身,已經把我們內心裡的某種很原初的東西,以夢的方式呈現出來了。(p.296)

這裡我們談到的「意象」,也可以說是進入宗教療癒的「內在性」的一個敲門磚;此外,意象並不會只在我們的夢中出現,當我們張眼做白日夢時,也會碰到「意象」。

文學家的意象性

當一個文學家在寫作的時候,他就是在他的「意象」裡進行著體驗。這裡有提到諾貝爾文學奬得主的土耳其作家奧罕˙帕慕克,他所寫的小說,每一頁都會讓你被「纏住」;張愛玲出生在顯赫的家族背景裡,這樣的人一生下來就是貴氣,貴氣就成為她寫作時的一個意象;還有滿腦子充滿著豐富意象的錢鍾書,他是國學大家錢基博的兒子,錢基博從小就把他訓練得聰明得不得了,所以他從小就是滿肚子的錦繡河山。他被關時,在沒有書讀的情況下怎麼辦?那就寫小說。他所寫的小說不亞於張愛玲,在他的小說裡,有一種東西簡單來講就是「纏綿」。好的小說就是會有一股纏綿,像我們讀帕慕克的書也會讀到一股纏綿,會帶著你「扭」下去。當我們閱讀這些纏綿的小說時,常常會感覺沈重,為什麼沈重還要看呢?因為當人進入他的內在性之後,就會碰觸到「迴盪」的經驗。

「迴盪」現象

什麼是「迴盪」的經驗?假定你的內心裡有個洞,當這個洞有什麼東西冒出來時,它就會形成一種不規則運動,就好像你對井裡大喊一聲,你的聲音就會在這井裡撞來盪去,撞到底部又會反射、散射開來,而出現各種不同的聲音,這就是「迴盪」。也就是說,一個東西要出來,就要撞到你的很多個「觸點」,才會到你身上。

意象與療癒

這裡談到陳樹菊女士。她的意象就是一個非常深刻的小人物對他人的行善。今天美國頒百大英雄奬給她,不就把這個原來深層的意象給摧毁了?但類似這種摧毁人的內心的「意象性」的事,在我們社會中經常可以看到。每當我們的社會輿論,把孩子們本來很有意象性的東西,變成什麼之光的表面性說法時,這就毀壞我們的靈魂了。類似的事情,商人當然做得更多!商人若是沒有把自己徹底地反轉的話,沒有把自己求利的追逐全部放掉的話,宗教療癒是永遠不可能發生的;很多世俗中人來說也一樣,人若想要修行,就得開始放棄自己的舊有習性,徹底地反轉自己。(p.303)

幻化生成的能力

我們人類擁有「幻化生成」的能力,就好像說,你可以變成一名女人,可以變成狼,可以變成蝴蝶、老鼠。你說我怎麼可能會變?你的形體當然不會變,但是你的「內在性」的「幻化生成」就是會變。……你是有能力改變自己舊有不好的東西,你有能力讓自己「新陳代謝」,你要相信自己可以像流水一樣變化。所有療癒的重點,在於你讓自己保持「幻化生成」的能力。而不是受苦了還保持在固有的自我狀態裡。

療癒是「動詞」,療癒的重點要放在「幻化生成」這個動詞上,而不是放在最後到底生成出什麼東西來?生成出什麼東西是可以改變的。所謂的「幻化生成」,也是人的不斷新陳代謝的過程,修行其實就是種「新陳代謝」的過程。(p.305~306)

修行:與他者遭逢

每一個人一定要開放,不要用成見去看人,因為成見是關著門,只有開放,你才會碰到自己所不知道的東西,也才會有與「他者」的遭逢;「他者」就是我所不知道的東西,所以說,修行就是跟「他者」遭逢,修行就是把整個人打開來迎向「他者」。余老師舉一則美國的萬佛聖城兩位法師的故事給大家看→→有兩位法師用三跪一拜的方式走遍南加州,這麼長時間的跪拜,使得這兩位法師迎向完全不知道的東西,當中沒有一天的經驗是一樣。其中一位法師說:「我覺得觀世音菩薩就在我的前面,我就跪拜下去,我真的看到菩薩了,我就再跪拜下去。」旁邊的人說沒看到,法師說我就是看到了。

關於這樣的經驗,你可以把它叫做「妄想」,但這不就是他自己的內在性所引發出來的東西嗎?如果你們真的像西藏人,或者像這兩位師父去大禮拜的話,我想一趟路跪拜下來,你絕對會變得不一樣。這裡真正發生的變化,就是我們「內在性」的「幻化生成」的作用。(p.307~308)

第十一講「反身性」

「反身性」和「無限遠」是宗教療癒中兩個非常關鍵性的概念,它直接關乎你對宗教療癒的心感,也就是你對宗教療癒的心領神會。

「無限遠」在第九講<凝視空間與無限遠>談過,余老師說,無限遠一定有方向。當無限遠的那個點出現時,你的全部都會被引導出來。在第279頁「勾起無限遠之物」,他舉許多例子來說明「無限遠」: S.H.E.的MV4講一個故事→→兩個在上海談戀愛的戀人,後來戰亂,女人逃到台灣來,男人留在大陸,守著一個盒子留在那裏。那個盒子就是他的無限遠,男人從來就不肯打開那個盒子,那個盒子是不能打開。雖然他明明知道盒子放的可能是女生的頭髮或指甲之類,可是就不能打開,經過了幾十年;另外類似的例子是一位葉先生,他愛上當年老師的太太,他知道這是一個禁忌,他絕對不能愛上老師的太太,所以就做了一個雕塑,把老師的太太雕塑起來。後來他從台北到花蓮,把那個雕塑用報紙包起來,從此沒打開過,那個東西就是無限遠;再舉個例子,媽媽為了送你一個鉛筆盒,結果被車子撞死了,鉛筆盒掉落在旁邊,那鉛筆盒變成了一個永遠的無限遠的點。那這個無限遠的點是什麼,就是無限悲哀、無比的哀傷,都凝聚在那個鉛筆盒裡了。有很多東西不能移動你的心智,移動不了你的心,但這小小的盒子、雕塑、鉛筆盒能把你的心打碎,所以它有鉅力萬鈞的能量,有點像核能的鈾原子一樣。

那「反身性」是什麼? 它是被動,無作為。這裡余老師先讓我們區分「反身」和「反身性」。他說「反身」涉及有作為的人、事、物,不管是反身、反思或自作自受,這都是一種「反身」,人習慣作為一個主動者。而「反身性」是包含反身的運動,但它不是主動者。他以土為例,當植物的根紮進土裡時,有沒有跟土接觸? 有,是結結實實地接觸了。那土有沒有主動者的作為? 沒有。那它有沒有本質上的的作為?有。所以我們就清楚了,土沒有主動的行為,但卻有本質的作為。

「反身性」這個「性」指的是本質性的問題,不是作為的問題。「作為」與「本質」兩者不一樣。我們必須瞭解「反身性」不是因為刻意發展什麼作為而出現,而是反身於它的本質,這種反身是自己沉到自己,自身沉沒到自身。我們回來看土的性質,土的性質便是自身回到自身。不管你在土裡種了多少樹,它還是保持著自身的返回,不會因此就變成了其他東西,此外,土不會自己有所作為,它永遠保持自身的狀態,但它不是死的東西,它有一種本質的反身性,就是它自身返回自身的力量。(p.311~313)

沉默的事物

我們還是可以有作為,但對作為要有正確的認識:作為必須維持它原來的性質,要明白他的有限性。舉例來說,我家的皮皮(狗)訓練牠吃飯時要先鞠躬,想要吃好吃的,就要唱「哈里路亞」。牠本來都學會了,可是當我把零食藏起來不給牠時,牠的這些行為也消失了。所以,先前那些對牠的訓練都是有限的。那什麼叫本質?皮皮晚上不上床睡覺,窩在沙發上,不管我怎麼叫,牠都不理我,甚至躲在椅子下我拉不到的地方。那麼,如何應用本質性的東西把牠叫出來呢?很簡單,我只要把肉塊拿出來,把裝食物的塑膠桶子搖一搖,不管當時牠在哪個地方,牠就立刻跑出來了,這就是本質。

今天你的身體能夠健康地活著,不是因為你做了什麼作為,不要去相信那作為所含的成份,你要把它當作是有限的東西。舉個例子,一位運動相關學系的教授,他原是一名名體育選手,才三十幾歲,每天早上和下午都各慢跑八公里,身體非常健壯。可是他到東華任教不到一年就過世了,死因出在肝臟,因為他從大學開始每天都吃牛排,吃到他的心血管都快阻塞,肝臟的解毒功能也消失了。他死得很突然,幾天前大家才看到他在跑步,然後突然就接到死訊。你說:「他每天都運動,怎麼這麼年輕就死了?」

問題不在他每天都有運動,慢跑是一個作為,可是身體的本質呢?你的心血管有沒有阻塞?你的冠狀動脈還通不通?我們知道心肌梗塞最主要的原因是血管阻塞,肌肉沒有血,沒有血就收縮不來,只要一兩下收縮不來,它的血就上不去,就會心肌梗塞。所以基本上問題不在你的作為,你再怎麼運動,你血管阻塞的情形不會改變。你吃那麼多油脂,那些東西直接進到身體裡,它不會通知你,它是默默、被動地在你的身體裡作反身。

沉默的事物就是被動的反身性,他會構成一種真理性的結果。如果你只看作為,拿作為來思考的話,那你也會像一般人說出:「他常運動,他年紀這麼輕,怎麼就過世了呢?」這樣的話。因為你只看到作為,而沒有看到本質性的東西。所以照顧你的身體,但不要完全相信你的照顧作為。……如果你的作為一直在干涉本質,那會變得很危險。例如我們的醫療作為都是對抗性的醫療介入,所以後來的結局都不好。(p.317~319)

心理治療到頭來只有一件事,就是人自己治療自己,沒有「心理治療大師治好我」這種事!到頭來都是自己治療自己,所以你必須在心理治療裡頭發掘自我治療的機制。(p.321)……我講了這些花花草草的事情,就是希望大家可以認識到一些本質性的東西。像寵物治療,我們之所以透過寵物而獲得療癒,乃在於與寵物的相處激發了我們自身的療癒機制,而不是因為寵物為我們做了什麼才引發我們的療癒機制。(p.322)接著余老師講一個道士作法的故事,我覺得這也是「讓人自己治療自己」的心理治療。

道士做法生產「心驚膽跳」

宗教療癒不是強調哪一種宗教的作法能讓你得療癒。然而,為什麼巫師及道士會讓人覺得有療癒的效果呢?如果你有去過他們的辦事現場,你就會知道,當有人的家裡「不乾淨」而請道士來淨化時,道士拿起法器在那邊搖,這看起來很可笑,但你會發現到有一些很特別的東西。有一次我去朋友家,道士在他房間裡作法,我看了當場就被嚇壞了。那個道士的動作很大,刀子亮晃晃的,人跪在那邊,刀子在他頭上不停穿梭揮舞,你會覺得真的是腥風血雨,只有「心驚膽跳」四個字可以形容的。「心驚膽跳」意味著你的身體整個在振動,這些東西激發你身體很奇怪的感覺,他們(道士、乩童)就是透過這些不尋常的東西在你的身體佈一些局。所以你不要傻傻的問「那些髒東西都清除掉了嗎?」那些東西都在你的心裡面。我看那位朋友整個晚上都跪在那邊,汗一直流,我才知道自己的認知是錯誤的。原來真正的效果是發生在人的自身,而不是真的把不潔淨的東西被驅除了。(p.323)

「反身性」一定是跟被動性連在一起。你不去找它,它會來找你,橫豎你去找它你也是找不到。譬如說「生命」就是一個最大的被動,不管你要怎樣養生或幹嘛,到頭來你還是會死,你怎麼做都沒用。

第十二講「巴塔耶的聖性世界」

我實在看不懂,因為我沒看過《巴塔耶:消盡》這本書。

【編按】:本講次進行的方式,是同學逐章對《巴塔耶:消盡》一書進行導讀。同學每報告一章,余德慧教授就講解一章,或進行課堂問答,如此緊逐章地進行下去。在謄稿與編輯上,對於同學的報告,我們選擇濃縮章節報告中的主旨,在其中放入余老師在隨後講解中將指涉到的字句、段落或概念,如此,讀者較易聚焦在余老師的講解上,又能抓住課堂文本的要旨。

「這就是我們要學的,當我們一無所有的時候,我們就要開始面對自然,面對著所有東西都不是我所擁有的狀態。」(p.333) 這是余老師回答學生的話,放在這一講的最前面,我想是它的重點。我分享余老師介紹的巴塔耶和對神祕家的基本認識。

關於巴塔耶

巴塔耶是法國的哲學家,是我從事宗教療癒研究時第一個認識的人物,而且是我到目前為止最重視的「宗教療癒者」。他的宗教療癒理論舉世無雙,很可惜卻被世人看作瘋子,得到一些非常難聽的稱號,被認為是一個「惡人」。可是,「惡人」卻是一個神聖之人,一個真正的神聖者。他在九十幾歲才過世,過世時整個肉身都爛掉了,他的活,已經不活在這個肉體裡面了,他在死前還在趕出版的東西,得了癌症全身都快爛光了還在那兒寫,描寫這個場景的人說自己根本不敢看他,他根本已經不是一個人了。他也不醫療自己的病,就讓他發爛,他的「活著」已經沒有身體了。(p.334)

余老師說:所以我們不要以為神聖是一種金碧輝煌的東西,那是你妄想而來的。真正的神聖是毛骨悚然的事,為什麼呢?因為它就在你所能「想」的之外。

巴塔耶說的神秘家,我認為也就是我們所謂的修行人。關於神秘家第一個基本認識是:「讓我們感受到的是那汩汩流動的零維度空白。這是我們最珍貴的自我療癒泉源,一種上天賜予的心藥,有時它會給我們至高性的感受,有時它給我們神聖感。我們因為感動而獲得療癒,有時因為感動改變身心狀況。但這藥雖然發生在自己內在,卻不是自己給的,是奧秘。」

第二個基本認識是:「當消盡帶來充實的生命感,會啟動人與奧秘的聯繫。密契經驗指的是:人忽然獲知自己在未知世界的關連,忽然發現自己處在浩瀚的宇宙世界,忽然生命感脫離制約,迎向一種非常自由的精神領域。」(p.360)

這就是修行人,真正的宗教者就是神秘家。這裡的自由是不需要刻意維持的,他(神秘家)就是自由本身。

第十三講「暫歇語:出離作為宗教療癒的基礎」

什麼是「宗教療癒」?「宗教療癒」所事為何?宗教療癒不是指人透過宗教修行,提升了存有的境界,不是成佛論,不是要取得大自在的境界論,不是往生極樂的依止觀,而是人偏離他的存有習性、逾越他的存有範疇的「出離論」(Ex-cedence)。

兩種立命觀

兩種立命觀:水平軸的生活世界,追求的就是我們最熟悉的立德、立言、立功,各種對於外部世界的想往追求;而垂直軸的「立命觀」根本就不在意這些,甚至連你是什麼人都不談,它是一種生命現象。這裡余老師說:宗教療癒談的是怎麼認識自己的命?談人要以自己的經驗來認識生命。

他再用一些自然發生的例子,來說明垂直軸的生命現象。他說他自己一路讀書到台大教書,這都不是刻意求來的,一切就是自然發生。有人會說你的運氣很好,這其實不是運氣好,而是人的命就是這樣一路鑽過去。

多數人都不曉得有很多事情其實是條件碰上了,所以就成了。郭台銘、王永慶、張忠謀,他們不過就是轉個身就變成了郭台銘、王永慶、張忠謀。命的發展是當某些潛在的東西碰上了,就直接抵達了。一切就是自然發生了。曾經有人問余老師,為什麼花蓮老一輩的政治人物的學歷普遍都不高?然而有的人書讀得再高,就是當選不了。就像東華大學以前有一名博士生要出來選里長,結果就是槓龜。為什麼?他說:這是他們的命在本質上就是不一樣。

體驗摸索的生命能力

在我們人的存在裡頭,有一塊叫做「命的地帶」。如果你們想要認識自己的命的自然本質,你們必須把現在用世俗觀點所建立的對於世界的認識,給很大程度的抹掉才有可能。……我發現還是有不少人,可以逃脫認識自己命的本質的障礙。他們的逃脫有幾個很重要的因素,最重要的是他們有過許多的生命經驗,而且對於這些經驗能夠細細的體會。譬如說很多人讀書,都喜歡讀那種已被整理好的東西,不管是講義還是參考書。可是讀這些書,除了對考試有幫助外,你們記得千萬要把它們丟掉。因為這就好像是讓你吃過度精緻的白米、麵包般,也許你會吃飽,但閱讀中最有營養的雜質成分都被剔除了。在雜質裡所包含的挫折、失敗的各種生命經驗,才是人生中的深刻體會,人只有在遇上了深刻的生命經驗的時候,才會處於摸索生命的狀態。這種摸索也許痛苦也許喜悅,但是人就是要在真實的生活經驗裡去摸索、去認識世界。(p.379)

余老師提到閱讀余舜德寫的學習品茶的身體經驗的文章。他說:「如果你從來沒有相關的泡茶、品茶的身體經驗的話,你面對茶葉就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余舜德完全使用自己的身體經驗在談茶葉的文化。」另外還舉跟茶湯有關的故事,在書中的381頁,日本人千利休和豐臣秀吉的故事。豐臣秀吉稱王之後,他看到千利休才是真正的生命的帝王,而他只是世界的王,就要千利休死! 接著再說另一則也是細細體驗生命經驗的日本人故事,就是諾貝爾物理奬得主:湯川秀樹。湯川秀樹說小時候爸爸、老師讓他讀《論語》和各種書籍,這讓他養成了閱讀各種不同東西的習慣。在吸收各種不同東西的過程中,養出了一種高度綜合的能力;雖然表面上看來,讀各種書跟他的物理學成就沒有關係,可是你們要知道,他的生命經驗是靠吃五穀雜糧長出來的,是有豐富、充滿雜質的生命經驗。而宗教療癒就是要你們去經驗、去摸到、去認識自己的命的根柢。

以出離論為基礎的宗教療癒

你就讓自己去直接經驗各種你原先不會經驗的人事物吧!讓自己的生活回復到擁有各種意外的雜訊。讓我以練書法來做說明,你想想看,如果你每天練習寫一缸水的書法,你可以變成大師嗎?並不會吧!王羲之講得很清楚,他說:「萬物皆備於我。」這是什麼意思?這是指你要去看鴨、看鵝走路、要去看魚游泳、要去體驗風的吹拂,要去靜觀流水,要讓你的心直接感觸到物質世界的錦繡河山。你再用這個東西來寫書法,而不是拿名家的摹本來反覆仿寫,這樣寫再多,心中還是沒有錦繡山河、還是沒有豐富的生命經驗。當你沒有碰觸到命的感動經驗時,你是寫不出來的。(p.386)

我們整個療癒的觀念裡面最重要的東西就是:你怎麼從「自我的視域」,轉到「生命的視域」,這「運轉」是個核心的概念。我們問:「這運轉怎麼會發生?在哪裡發生?」當大家更深入認識這門課,就會知道,它發生的處所就是在我們的內在經驗(experience of immanence),內在經驗是一種出離人類主體之外的地方。它的目的是,我離開了以人作為主體,嘗試讓生命復權,也就是由生命本身來恢復權力的嘗試。什麼是「內在」經驗的「外的經驗」?為什麼叫「外經驗」?我們過往都習慣把我當作我,現在唯有在「我」之外,才好不容易能夠豁出去,獲得「出離到我之外」的經驗。(p.388~389)

弘一法師的出離

最後余老師用兩個例子來說明「出離」,也結束這一講課。

我們來講關於「出離論」的真實例子,其中最有名的人物就是弘一法師。他本名李叔同,是一個藝術之心很豐富的人。真正的藝術是很孤獨的,藝術家就是很明顯的交錯、出入於世界跟非世界的經驗之間的人。李叔同他不太跟人家講他的內心世界,所以對他來講,他在一個晚上就決定好要出家,而且出家的時候連衣服都沒有帶,也沒跟家人講,他太太還追到寺院去,哭得死去活來。他兒子在六、七十歲接受訪問時也說:「我對我的父親有怨。」所以李叔同在世界裡就是個不良父親、不良丈夫,是個拋家棄子、沒有責任感、自私自利的一個人。可是他在人生最後的歲月,寫下四個字:「悲欣交集」,不久就離世。他就是我們看到的出離世間,走入自己的修行命的人。

另一個例子,是我以前在安寧病房看到的。當一名病人過世後,真正受到療癒的是陪伴的志工。志工原本都不講,只說在病人往生後,他自己一直在病床前面流眼淚。兩、三個月後的一次活動中,他才在營火堆旁講出真正的心裡話。他說在病人過世的那天晚上,他突然對自己的生命產生了一種強烈的回顧,他回想小時候,自己很喜歡一雙鞋子,可是爸媽怎樣都不肯買給他,他那時就決定,將來長大後,一定要賺錢買這雙喜歡的鞋。一直到那天晚上,當他看著病人過世,他才突然覺醒過來,看到支配自己二、三十年來的生命樣態,他突然就從過去的生命樣態中醒了過來,嚎啕大哭。所以,你們可以看出來,真正獲得恩典、受恩的人是那陪伴的志工,他在病人示現的終極的生命處境中受恩,開始走上翻轉自己生命習性的路。

附錄---「修行療癒的迷思及其進路」。本文原發表於第十一期《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2011年6月,p86-108。

余老師發表的文章很有深度,沒有上課的口語化了,我讀得有點辛苦,畢竟我不是他的授業學生。所以我把余老師在附錄寫的主旨抄錄下來,跟大家分享:

本文旨在就宗教修行的「療癒觀」進行現象學還原的探討,方法是將各宗教教門的修行論述加以括弧起來,存而不論,而直接回溯到人類神話本原之處探討促成「修行」這概念形成的底蘊。修行的目的論在教門之內非常清楚,但一旦將教門括弧起來,修行目的變成既複雜又捉摸不定的東西(The Thing),殊少人知道修行的最終效果是什麼。這是否意味著:修行只是教門規約的產物,而無所謂非教門的修行?本文並不接受此觀點,而認為若是將「修行」本身做現象學的還原,當會發現「修行」的出現並非孤立的,而是與人類的意識發展息息相關,一路相陪。透過還原分析,本文略過教門修行意識,指出修行療癒的幾個本質性的範疇,其中以指出「身體性空間」作為療癒的處所,而諸修行法門則屬操作平台,將實相的外處性轉向虛相的內在幻念生成,修行者以遊於幻抵達其內在性的質變。這個進路有效消除實相修行與虛相修行的背反問題。

讀完《宗教療癒與身體人文空間》這本書,我最喜歡的是余老師用許多故事來說明一些專有名詞和他想讓學生懂得的課程內容。但是讀完它,我覺得讀最順的是上一回的:第六講到第九講。

     甜甜 完成於104年4月27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甜甜夫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