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5576_調整大小.JPG     IMG_5577_調整大小.JPG

閱讀《陪你善終:跟隨臨床宗教師走入靈性困擾與靈性照顧之旅

                   讀書摘要與心得

 蓮花基金會策劃。釋惠敏/導讀  釋慧哲,釋普安等/著  三應20232月初版

目錄

作者群簡介

推薦序一  補上一堂人人必修的生命課題

推薦序二  為臨終往生之路點亮心燈

推薦序三  臨床宗教師,佛教史創舉

各界推薦

作者序一  安寧行者的殷殷期盼

作者序二  靈性之旅,與病人共在

導讀    探索善終旅程

Chapter1  超越時空的存在——靈性與靈性照顧緣起

[關於靈性]看見靈性的力量

‧靈性何以顯露?‧靈性的定義

[靈性照顧]那些說不出的苦——靈性照顧的核心

‧安靈緩和醫療‧台灣本土化靈性照顧模式發展

‧你好,我是臨床佛教宗教師

Chapter2  當生命失落時——存在價值的追尋與探索

[靈性困擾]自我尊嚴感受損與喪失

‧外觀改變、毀損——傷殘‧孤獨‧自我封閉、退縮行為

‧有形無形的「失落」‧尊嚴療法緣起

[靈性照顧]關係建立——靈性照顧的第一步

‧接受‧傾聽同理‧情緒支持

Chapter3  當失去一切希望時——照見生命意義之行旅

[靈性困擾]自我放棄

‧生命無意義無價值‧受苦無意義無價值‧不願成為他人的負擔

‧缺乏支持系統‧自殺傾向、行為

[靈性照顧]關係建立——靈性照顧基礎

‧生命回顧‧肯定生命意義與價值

Chapter4  生命的幾許問號——一場不斷捨下的學習

[靈性困擾]不捨

‧不甘願——不情願‧放不下——生命最深刻的牽掛‧不放心

[靈性照顧]協助病人面對病情的調適

‧協助病情告知‧協助與癌細胞和平共處‧六大法門之一:數息療法

Chapter5  究竟是誰的錯?——找到安頓自己的力量

[靈性困擾]不能原諒(寬恕)

‧不能原諒別人‧他人不能原諒自己‧不能原諒自己

靈性照顧】協助關係和解

‧與他人的和解——原諒他人與被原諒

‧與自己的和解——原諒自己

Chapter6  我想回家了——人生最後的想望

[靈性困擾]心願未了

[靈性照顧]協助心願完成

‧心願達成‧象徵性達成心願‧安撫、祝福

Chapter7  執著的是什麼?——直視生命中最艱鉅的挑戰

[靈性困擾]死亡恐懼

‧瀕死痛苦——對死亡過程與狀態的恐懼‧不願和親人分離

‧潛藏死亡恐懼的夢‧失去世間身外物‧死後歸處

[靈性照顧]協助降低死亡恐懼

‧確信死後歸處‧加強宗教信念及儀式

‧討論後事準備‧來生期待——願與行

Chapter8   王爺啊,為什麼是我?——建立超越生死的智慧

[靈性困擾]對正法認識不正確

‧信仰/宗教課題‧不能接受病情與死亡‧做錯了

[靈性照顧]六大法門——生死智慧的學習

‧眾善法門——肯定人生,迎接來生‧皈依法門——予方向,去恐懼

‧懺悔法門——除煩惱,淨身心‧念佛法門——啟智慧,求安定

‧臨終說法與助念——提正念,撫家屬

Chapter9  去西方聖境玩——奧祕的瀕死歷程

[關於瀕死]瀕死現象評估

‧瀕死症狀(生理)‧譫妄(臨終前躁動)

‧四大分解——地、水、火、風‧臨死覺知

[靈性照顧]瀕死階段的陪伴與引導

‧說明四大分解,降低死亡恐懼

‧引導四道:道謝、道歉、道愛、道別

Chapter10   陪父親善終——生死兩相安

[關於悲傷]家屬的悲傷現象

‧悲傷的定義與反應‧多元悲傷理論‧預期與非預期性悲傷

[靈性照顧]家屬的悲傷撫慰

‧預期性悲傷陪伴‧非預期性悲傷陪伴‧往生助念悲傷調適

‧往生後悲傷關懷(遺眷)

內容簡介

【第一本有系統談靈性課題與靈性照顧鉅作,最實用的靈性陪伴指引】

        探索「善終」旅程,描摹出獨一無二的生死智慧圖像

             補上一堂人人必修的生命課題

當摯愛的親友面臨死亡,如何協助他們走完人生?

當留下來的家屬面臨失落,如何陪伴他們走過悲傷?

        邀請你跟隨臨床宗教師的腳步,

走入末期病人的靈性世界,看見生死變化、靈性跌宕昇華的歷程……

認識生命終了的靈性課題,走出不一樣的生命樣貌……

關於本書

    善終,沒有所謂的SOP,卻有可遵循的脈絡指引,

    善終,從好好活著、好好道別開始……

    面對醫療的極限,死亡的不可逆,末期病人往往有看不見、說不出的痛或苦,甚至連自己都不自覺,也就是現代醫學難以解釋、臨床上常見的「靈性課題」或「靈性困擾」。

  《陪你善終》結集十二位臨床宗教師二十餘年實務經驗與中西論點,深刻描繪末期病人生死變化歷程,超過一百七十則臨床真實故事與引導智慧,陪伴照顧無數病人安詳告別人生,生死都尊嚴。

  書中的每一位臨終病人,以身示範,用生命教會我們了悟生死,為每位珍視生命的讀者提供善終指引。

關於臨床宗教師

  臨床宗教師,經專業培訓,站在安寧靈性照顧第一線,最了解如何陪伴末期病人善別、善終。

  他們主要責任是維持病人的生命力,協助病人面對「靈性課題」(生死困頓),啟發病人內在生命力量,克服死亡恐懼,引導病人「瀕死前的準備」,以及「來生準備」。

  臨床宗教師雖然不是治癒者,卻是安寧療護專業團隊的核心成員之一,和醫護人員角色不同而形成互補,主要是超越宗教——靈性層面的陪伴照顧。

    本書的封底有9位國內知名人士推薦,說這本書是「國內第一本兼具理論與實務談善終的書,家家必備的人生寶典」、「值得人手一冊的好書」、「一本難得的教戰手冊」、「一本可以提升心靈,創造幸福的書,也是每個人畢生必讀的書」、「當前最完整的一本靈性陪伴照護工具書」、「家庭必備的生死工具書」。

    在南華大學生死學系蔡昌雄助理教授,寫的推薦序二<為臨終往生之路點亮心燈>,有歸納本書各章節的內容:

    首先,點出超越時空存在的事實,作為臨終靈性照顧的最高宗旨。因為倘若生命因死亡而完全滅絕,不留任何精神生命蛛絲馬跡的空間,對於遭遇困頓的臨終受苦者,就沒有任何希望或出路可言。庫柏勒‧羅斯醫師的研究早已指明,支撐病人走過末期病痛的關鍵要素就是,對病癒或生命的出路始終不懈的懷抱著希望。這是書中第一章內容。

其次,是指出當生命陷落時、失去希望時,以及此時所產生的對生命出路疑惑。這是書中第二、三、四章處理的主題,也是解決生命困頓課題的基礎。所謂「登高自卑,行遠自邇」,若不能釐清生命病痛苦難的因由,無法與臨終處境的苦難共處,只是一味侈談超越,是絕對無法達到善終目的的。

再者,就是進入身心安頓的課題,探究罪疚感的消弭、心願的完成及面對執著之苦,這些臨床上常見的臨終心靈課題,也分別是五、六、七章論述的主題。

最後,要處理的就是生死超越的智慧,也就是臨終生命轉化、死後生命歸趨於極樂淨土的課題,同時兼及論述過程中家屬如何陪伴的課題。而這一切最終都指向了臨終靈性照顧的終極目標——善終。(p.012013)

由法鼓山文理學院前校長、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及法鼓文理學院名譽教授,釋惠敏,所寫的—導讀—<探索善終旅程>,探索「善終」旅程書之三種讀法,可交互運用。

(一)目錄鳥瞰:

    每章由(1)名言開章與章節目錄、(2)導言與代表案例、(3)靈性困擾或議題、(4)「靈性照顧」組成,因此我們很容易從各個章節的兩重目錄、主副標題,鳥瞰本書全景掌握旅程大要。

(二)隨機選讀:由於本書主題結構清晰、層次分明,讀者也可以隨著個人因緣或機遇,選取個別章節或案例閱讀,開卷有益。

(三)逐章精讀:順著本書的章節編排系統,每次不必求多量或速度,仔細品味咀嚼每個案例,或一次(時、天、週)一例,觀想體會他們的生命歸鄉或轉運之旅。(p.031032)

我逐章精讀,現在就來寫我看這本書的學習與收穫。

第一章  超越時空的存在——靈性與靈性照顧緣起

    這章有4個案例故事。我看到何謂「靈性」、靈性何以顯露? 還有介紹安寧緩和醫療(p.049051),和台灣本土靈性照顧模式發展歷程。

[關於靈性]---看見靈性的力量

靈性何以顯露?

    在安寧療護臨床上,我們常被問靈性是什麼?靈性在哪裡?簡潔來說,靈性其實不是「什麼」,而是存於我們一念之間的正向力量,若用科學方法來探討無形的「靈性」有其極限。

「有人看到嬰兒純潔無邪的笑容,一陣會心喜悅掠過;有人遇見宗教法師,不必言語,就莫名哭泣起來;在困頓悲苦中,看見苦難的自己,也能悲憫他人的苦難……

這就是「靈性」的顯露,雖然看不見、摸不到,卻能感知、能察覺到;所以看不見、摸不著,並不代表不存在。根據我們的臨床經驗,病人愈接近死亡,愈需要靈性照顧者的陪伴;然而,愈接近死亡,靈性也愈能顯露,病人往往能展現出不可思議的內在力量。(p.045046)

台灣本土靈性照顧模式發展歷程:(p.052055)

˙靈性健康共融模式:趙可式教授於1992年提倡。其特色有基督宗教十字架概念的立體延伸。

˙本土化靈性照顧模式:蓮花基金會委託台大家醫科主任陳慶餘及惠敏法師帶領的台大緩和醫療團隊提出。此模式經歷20多年的臨床運用,逐漸成為台灣安寧緩和醫療的一大特色,也是本書的論述基礎。

˙「促發概念」臨終照顧模式:由南華大學生死學教授蔡昌雄提出,以「意識光譜」看死亡,死亡是屬於「超個人」事件,要以心理靈性諮商的角度,給予臨終病人的心理與靈性的協助。

˙「存有相隨」二元複合的臨終陪伴模式:由余德慧教授帶領花蓮慈濟醫院「心蓮病房」安寧團隊提出。余德慧教授提到,做靈性照顧需要對病人的全景有所認識,溫暖與全面了然的交談,臨終處境下,即使是沈默的陪伴,也能與病人的靈性在一起。

˙「五面向、三階段」的靈性照顧模式:由邱仲峯教授帶領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腫瘤病房團隊,以關懷末期病人與家屬的經驗,提出靈性關懷的「五面向、三階段」。

    最後寫這章的宗教師父說:

「死亡是生命的必然,在我們心目中,每一位臨終病人都是老師,用生命教會我們了悟生死、實踐佛法的慈悲。」

第二章  當生命失落時——存在價值的追尋與探索

    這章有14個案例故事。靈性照顧的第一步,就是彼此間建立信任的關係,並傾聽同理。

[靈性困擾]---自我尊嚴感受損與喪失

    在本土化靈性照顧模式中,對「自我尊嚴感受損或喪失」的詮釋是——因疾病所造成的挫敗或形象上的毁損,病人認為自己的疾病是上天的懲罰,或與家人價值衝突、甚至擔心被家人遺棄,自覺不平與無用;或者由於對病痛的恐懼,不惜犧牲尊嚴懇求醫師給藥;或對疾病、死亡的害怕恐懼,造成自我封閉、退縮,不與人互動。(p.074)

[靈性照顧]---關係建立——靈性照顧的第一步

臨床宗教師親和與微笑的形象,是重要的第一印象,最容易讓身心靈已疲憊脆弱的病人放下心防,彼此間建立信任的關係,一旦病人接受或有需求,信任關係就容易建立。

傾聽同理,是靈性陪伴或照顧、建立關係必備的核心態度與基礎能力。

傾聽同理,就是用心傾聽病人內心深處的聲音,設身處地進入病人的世界與他們同在,試著以他們的眼睛觀看他們眼中的世界,與之有共鳴、共感的經驗,並以關切而非責備回應,彷彿能說出對方的內心感受,是一種心靈交會。

在臨床上,當病人說出困難時,我們通常不會直接或急著給予答案,而是先引導他們看問題找答案,或表達將與病人一起加油努力;然後,經與安寧團隊討論後,再行處理。當然,有時也視病人情況而定,適時提出建議。就是

要能換位感受病人的「需要」,而不是我們自己「想要」給病人的方法

    視情況而定,我們可能會握著病人的手,傾聽病人的感受及想法,以及心中的痛苦、無助、不安,讓他們知道仍然有人陪伴,這樣往往會帶給病人很大力量及安慰。(p.088090)

【宗教師是師父,自有其莊嚴,病人會起恭敬心。我們志工也會握著病人的手傾聽、陪伴,他們也會感謝。宗教師有受過「安寧緩和靈性關懷」培訓,可做靈性層面的陪伴照顧。】

第三章  當失去一切希望時——照見生命意義之行旅

這章有11個案例故事。有多位病人對於他的病痛選擇「自殺」想結束苦痛。在「靈性困擾」說這是「自我放棄」:當一個人是認為失去一切希望時,就容易陷入「自我放棄」的狀態,最後甚至走向彷如精神上的死去。(p.108)

在本土化靈性照顧模式中如此詮釋「自我放棄」——

認為死亡是不得不接受的結果(無助),被動性接受死亡,以消極態度忍受身心病苦,不尋求問題之解決,認為早點死亡是解脫的最好方式;對醫療採取不合作態度,難與醫療團隊成員建立關係;臨床上出現典型的憂鬱症狀,甚至有自殺傾向的意志消沉症候群。

深陷癌末痛苦的病人,往往在幾經抗癌搏鬥之後,才頹喪的帶著身心疼痛進入安寧病房,因此,緩解症狀與提振生存意志,為照顧的首要課題(p.110)

[靈性照顧]---關係建立——靈性照顧基礎

這裡有提到生命回顧

什麼是生命回顧?是指透過回憶,漸進式的回到過去經驗的意識中,特別是對未解決的衝突;然後以分析和評價觀點回顧過去,將過去的生活視為有意義、價值的經驗;從過程中獲得自我肯定與滿足,體會生命存在的價值,降低對死亡的恐懼和焦慮,以達到自我統整(search for identity)的發展任務——這樣的過程,精神科醫師巴特勒(Robert N. Butler)稱為「生命回顧」。(p.120)

˙末期病人生命回顧的運用

本土化靈性照顧模式也將「生命回顧」納入架構中,定位在病人「接受死亡」到「感應靈性的存在」之間的歷程。因為如果病人不能接受死亡,內心往往還不甘願,這時要引導病人做生命回顧很容易引排斥。所以,病人了解病情與接受死亡是「生命回顧」很重要的基礎,因為要讓病人從「疾病的治療」轉向「死亡準備」。

生命回顧是靈性照顧、關係建立基本且重要的運用方法,因為不僅是病人病史,我們更關注疾病背後的「生命史」。就靈性照顧的觀點,如果沒有經過生命回顧歷程,我們很難了解末期病人當前的認知、想法和困擾,是從什麼基礎上發展形塑而來;末期病人若不經生命回顧的歷程,難以統整過去,心中未盡之事或困擾若無法釋懷,將留下遺憾,甚至影響來生……

以臨床宗教師的角度定義「生命回顧」——「生命」指的是「一生的使命」;「顧」指的是關注、檢視;即引導病人在臨終前檢視過去一生的使命,進而產生內在的力量,學習超越生死障礙的能力。(p.122)

生命回顧是一個動態的流動過程,宗教師說在臨床施作可分為三部曲——

ㄧ、回顧——病人回憶、述說過去的故事,肯定好的部分。

二、從中檢視尚未完成的事(遺憾),協助在有限的生命期中完成(能完成的部分)或突破(不能完成的部分),往提升內在力量或換醒靈性力量的方向努力。

三、最後透過法門引導、臨床開示,體悟生死智慧,產生超越生死痛苦的積極性力量(靈性力量)。(p.123126)

第四章  生命的幾許問號——一場不斷捨下的學習

這章有16個案例故事。

[靈性困擾]---不捨

    本土化靈性照護模式詮釋,當疾病愈走到晚期,自我控制能力漸失,末期病人意識到死亡正在逼近時,會有四種不捨的心態出現:「不甘願」、「放不下」、「不放心」及「做錯了」。不過,基於臨床經驗,本書將「做錯了」心態歸類於「對正法認識不正確」項中。

    不捨,指的是當末期病人面臨「死亡」課題時,還執著於擁有的人事物、乃至無形的社會名譽地位,不願意放棄的心態,造成心靈的不平靜,成為靈性課題或困擾。而人生最大的不捨,其實就是生命

不甘願——不情願

不甘願,指的是病人過去的「付出」(希望)與現在的「得到」(目前身心狀況)之間產生落差,所以會有不甘願的情緒。

放不下——生命最深刻的牽掛

放不下,指的是因病人自己的牽掛(包括:身體、財務、名譽、眷屬等)無法放下,產生的靈性課題。

不放心

不放心,指的是病人對家人未來的生活不放心,仍有罣礙,乃至造成照顧困擾,需專業人員介入。(p.150157)

[靈性照顧]---協助病人面對病情的調適

    宗教師協助病情告知:雖然疾病層面是醫療人員的責任範疇,但因為病情而產生的困擾,家屬或醫療人員難以處理,就需要臨床宗教師的協助了。

    本土化靈性照顧架構將「病情告知」放在「緩解病人整體性疼痛」後的第一次序,因為安寧緩和醫療照顧目標是「善終」,讓生死兩相安。

    然而,善終的前提是——病人要知曉病情,這樣就不會有太多不切實際的期待,如打更多點滴、做更多檢查、使用更多藥物與治療等,也才有時間在自己的意願下作死亡準備。不然,當病情愈來愈惡化時,病人會開始出現諸多靈性不安的現象,最後可能帶著遺憾離世

    隨著病情進展不同,告知的時間點也有不同,以下三種時機狀況比較容易做病情告知——確立病情時、對積極治療無反應時、病情惡化或多重器官衰竭時。 (p.158161)

這一章,宗教師還有教我們一個六大法門之一:數息療法

數息療法,運用在臨床實務上,是當末期病人呼吸改變及焦慮緊張時,讓他們能放鬆及練習專注力。

    數息,字義上就是數呼吸,將心專注在數字上,以達到放鬆、靜心的目的。吸氣時不數,吐氣時才數,如此從一數到十,再回頭從一開始數。呼吸時保持自然呼吸,不刻意控制。或等到病人比較專注時,可把數字拿掉,單純專注在一呼一吸上,然後將注意力放在眉心即可。

    臨床運作後,我們也發現疾病後期,病人往往沒辦法自行數息了,這時可由我們視病人喘息狀態「數」數字,病人只要跟著一呼一吸即可;方法上也不一定要從一數到十再重頭來,有的臨床宗教師則會一直數下去,藉此增強病人的信心,或觀察病人的專注力,彈性變化數息方法。(p.170171)

另外,宗教師還談到「觀想」,它是禪修方法之一,是有對象的觀察,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心覺察,從粗略輪廓到細節,但不等於想像。簡單來說,就是想一個方法,把自己的心念集中某一個觀察對象上,抽絲剝繭般層層觀照。

    臨床上,引導病人觀想痛,通常是為了轉移焦點,讓病人不要一直把心放在疼痛上,在移情作用下,減緩病人的焦慮或壓力,病人往往就覺得沒那麼痛了。觀想,不僅可以用在減緩疼痛上,當病人陷入嗜睡或昏迷中,一樣可以觀想祝福病人,更可廣泛運用在心願完成、懺悔、臨終意念等——當想見的人、想說的話、想說聲對不起的人、想去的地方,已無緣相見,無法到達……都可透過觀想完成。

另外,親友的陪伴、鼓勵或心理支持,甚至宗教的祈禱或祝福等,都有益於病人對病情的調適,間接對疼痛感也有減緩作用。(p.172175)

第五章  究竟是誰的錯?找到安頓自己的力量

4個個案故事,是關於「原諒」。這章前面有四行黑大字:

每一段關係的惡化,其實都有你我的一分「貢獻」!

沒有人是偶然進入我們的生命,也許將教會我們什麼?

有時或許不是不原諒,而是不知該如何原諒?

因為原諒不是心軟,而是需要智慧……      (p.179)

[靈性困擾]---不能原諒(寬恕)

不能原諒,指的是臨終病人不能停止或改變會傷害自己和傷害他人的一種情緒,如憤怒、怨恨、自責等。尤其怨恨的情緒最具破壞力,容易造成臨終前的不安。

在臨床上,我們發現不論是對他人或自己的疏忽、過失或錯誤的行為,長期累積下來的「負面情緒」,其實才是對身、心、靈最大的傷害。

有些病人可能不能原諒別人;有些病人可能不被別人原諒;有些病人可能自責無法原諒自己;有些病人可能兩兩情緒並存,產生愛恨交織的苦痛,進而造成靈性困擾。(p.191)

他人不能原諒自己

橫梗在病人心中過意不去的人事,臨終前容易浮現,那是當前最困擾病人的心結;如果是造成他人的傷害或損害時,會渴望得到原諒,不然將造成臨終時的阻礙。

生命末期能勇敢說出過往不堪的事件,代表病人已意識到自己的傷害行為,請求原諒是人生最後的救贖。然而,在臨床上,多數病人無法如願以償,想見的人未必見得到,對方也未必能原諒。

在引導病人道歉或勸說時,我們也反省著,如果我們是那個受傷害或受辱的人,是否能真心原諒並放下?實際上,要放下心中那份糾葛幽微的心結,從來都不是件易事。(p.193)

不能原諒自己

如果曾經犯下錯誤,涉及罪惡感、羞恥感、悲傷,甚至創傷(如某人的死亡是自己造成的)等,感到深層的自責、遺憾或內疚,若沒有及時獲得紓解,臨終時往往會帶著「希望被原諒」及「不能原諒自己」的包袱,痛苦不已。

臨床上我們常見女性病人因曾經墮胎而感到自責、愧疚或罪惡,臨終前深受靈性困擾,可能夢見或看見孩子來找她,可能瀕死前還牽掛不安……(p.194195)

[靈性照顧]---協助關係和解

臨床上通常是和病人建立信任關係後,生命回顧時,透過病人的訴說,了解其生命脈絡,發覺不能原諒的心結所在,這時我們會適時協助關係和解。只是,要把成年累積的糾葛心結打開,猶如揭瘡疤一般,難免會有陣痛,需要時間緩解。

臨床上我們會傾聽同理病人的訴說,當病人覺得被支持或理解了,情緒往往會在一次次的傾訴中逐漸釋放;如果願意勇敢面對了,那就是和解機會的開始。關係和解,包含與他人的和解、和自己和解,也就是原諒別人,被原諒與原諒自己。(p.197)

與自己的和解——原諒自己

原諒自己、與自己和解最困難的是,必須有解開心結的意願,自己要願意敞開心門。有些病人面對的,是生命中達不到理想的恐懼、憤怒或挫折陰影;有些病人因為需要他人照顧,容易產生失望、愧疚,甚至罪惡感……臨床上,我們在生命回顧過程中,會用不同角度或立場詮釋發生的事件,找到比較客觀、合理的解釋,以肯定對方人生切入,引導病人看見原本看不到的生命意義或價值。

有些病人面對的是更深的自責或罪惡感,有時生命意義的肯定或敘事治療仍難解心結,這時我們也會建議宗教性的懺悔及儀式,可能是最直接有益的方法。 (p.202)

第六章  我想回家了——人生最後的想望

病人想回家了。心願未了,如何協助心願完成?這裡有13個個案故事。

[靈性困擾]---心願未了

    落葉歸根——「回家」幾乎是每個人生命最後的心願;臨終病人想回家時,往往多半自覺「時間到了」,可能是一種臨死覺知。

    在臨床上,大多數臨終病人都希望在家往生。但實際上,回家的路究竟有多遙遠?我們看過不少家屬不願讓病人回家:可能擔心無法照護,萬一臨時出什麼狀況怎麼辦?這方面其實有居家安寧可協助;可能家屬都忙於工作,沒有人願意承擔,只能將病人送進安養機構;可能認為病人還有時間,不急於一時;可能是家庭恩怨糾葛,甚至有家屬覺得晦氣或不祥……

因此,臨終前「回家」成為最難實現的心願,天天在醫療現場上演著。有病人不禁感嘆,養兒防老的觀念已經落伍了,也懊悔沒有為自己後半生著想或做準備。(p.212213)

在本土化靈性照顧模式中「心願未了」的定義是——在臨終前與善終有關的未竟事宜,極可能會讓病人到最後一刻仍死不瞑目。(p.214)

[靈性照顧]---協助心願完成

心願完成,對末期病人來說,可能是一生使命的完成;可能是補齊人生缺角的圓滿;可能是人生遺憾轉化成無憾;可能是關係彌補或愛的連結;可能是生命意義的完成;可能是生命價值的肯定……

團隊會視每個病人的情況與需求,盡可能溝通協助完成心願,如結婚,會建議提前施以簡單隆重儀式;如外出,則需要醫療團隊出行;如回家,則可能需說服家屬……(p.217)

【我們安寧團隊有為病人辦五十年的金婚儀式;有為病人想去看海賊王,醫療團隊帶著病人坐救護車到九族文化村玩一整天;想回家的病人,醫生一定盡力成全;甚至有病人希望他回家後,醫生去他在屏東縣大武的家看他,也看看他的家!我們也曾經帶病人去衛武營公園踏青,現場還有團體演奏二胡,有一位插鼻胃管的病人,試著吃我們帶去的食物,她回到護理之家後不久竟然可以把鼻胃管拔掉,可以用嘴巴進食了;還有跟著去的外傭一直問,什麼時候還要再來呀!】

    從我們在臨床上所累積的靈性照顧經驗來看,年長者渴望回家往生的心願,能展現出強大的支撐力量,往往讓醫療數據失準,若這時只依數字來判斷,可能會錯失時機,留下遺憾。(p.218)

象徵性達成心願

當病人的心願無法達成時,我們可換另一種形式,如觀想或冥想,用「心」觀想想去的地方、想做的事、想說的話,象徵性的達成心願。又如有病人想去西藏,自然去不了,但其實可以透過觀看西藏風光影片,觀想自己置身其中,隨著影像遊歷西藏各地,也是另類的心願完成。(p.220)

【我們有一位病人想去看極光,她都準備好了,但卻住進安寧病房。一段時間後,她去當天使了!她的朋友幫她穿上那一套她準備要去看極光的衣服,她安祥「飛逝」去看極光了!】

第七章  執著的是什麼?直視生命中最艱鉅的挑戰

「死亡」或許不值得恐懼,讓人恐懼的,其實是我們面對死亡的態度!

    這章有26個個案故事。文章一開始,就有一個長達12頁的宗教師陪伴病人安詳往生的故事。(p.227239)真覺得這個病人真幸福!師父陪他、指導他念佛,也幫他渡過想在家裡往生時的種種「逆境」,同時也安撫焦躁不安的家屬。

[靈性困擾]---死亡恐懼

人生終極問題,其實就是生死問題。死亡恐懼,指的是病人想到死亡時、死亡後可能會發生的各種情況,而產生害怕、恐懼的情緒,造成靈性不安或困擾的現象。(p.240)

不論病人是否做好死亡準備,臨終前如果心中還有罣礙,或無法信賴自己或信賴自己的信仰,或急於往生而無法平靜,無法順其自然,都可能出現瀕死痛苦,在死亡過程中充滿恐懼。(p.246)

[靈性照顧]---協助降低死亡恐懼

就靈性照顧目的來說,就是協助病人消除煩惱(困擾、恐懼),懷著求生淨土或對來世的冀望,把握當下的生命為未來努力。如何協助末期病人降低死亡恐懼?是我們靈性照顧的核心目標任務之一(p.257)

降低死亡恐懼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病人內心恐懼的是什麼。如果是不知未來要去哪兒?那麼要溝通的是「死後歸處」;此生生命結束應何去何從?也就是先確定下一段旅程要去哪裡?有信心想去那裡。這是「指向、指路」的課題。當病人確信死後歸處後,往往比較不會那麼焦慮或害怕、恐懼死亡,因為知道家在哪裡了,有一種歸屬的安定感。所以,在確信死後歸處後,我們會視病人情況,是否加強該宗教信念或儀式,以降低其死亡恐懼。(p.258261)

宗教儀式,如佛教的皈依、超薦、灑淨、懺悔等;基督宗教的受洗、禱告等;或一般民間信仰的神明加持、收驚、祭改等,只要能降低病人的死亡恐懼,臨床上都不排斥病人或家屬採用,並且鼓勵病人能依持自己信仰的宗教加持,起到安定內心的作用。(p.262)

第八章  王爺啊,為什麼是我?建立超越生死的智慧

此章有38個個案故事。文章一開始,就是一位肝癌末期病人重修家廟的故事。王先生有一間家廟,供奉王爺,家族事業發展頗順遂,大家都深信是得自王爺的庇佑。然而,家廟竣工前半年,他確診肝癌末期……他認為自己造了很多善因,得到的卻是惡果,他說王爺都沒有保佑他!

宗教師跟他說:「世上沒有巧合或偶然的事,有因就有果,每一件事情都是有意義的。這一切應該就是您有特別因緣與天命,說不定是王爺派您來完成這個任務,一旦任務完成,王爺就希望您趕快回去幫忙……

王先生靜默下來,陷入沉思,一陣子後很開心的說,「師父,謝謝你,我了解了。」

    後來,王先生於生日前一天安詳往生了。辦完告別式後,王太太表示,那天居家護理師和宗教師離開後,先生就開始交代她後事了……

「我可能時間到了,或許我這一輩子就是要來完成這個任務(重建家廟)的!請把我的骨灰甕放在……牌位要安厝在王爺廟,我要去王爺那邊修行了。我希望妳以後要好好護持這間廟……」,「我這一生沒有遺憾了!」(p.274)

這章,宗教師父還為我們介紹六大照顧法門。

[靈性照顧]---六大法門——生死智慧的學習

    在安寧療護中,為了讓臨終病人與家屬安心,不留遺憾,會引導家屬與病人相互四道人生——道謝、道愛、道歉、道別,以及互相祝福。

    「四道」很重要,但對佛教的臨終關懷還不圓滿,不足以產生即將面對死亡未知世界的力量,需要有連結現在與未來的法門學習。於是,本土化靈性照顧模式發展出六大照顧法門——

眾善法門——肯定人生,迎接來生

皈依法門——予方向,去恐懼

懺悔法門——除煩惱、淨身心

數息療法(詳見第四章)

念佛法門——啟智慧,求安定

臨終說法與助念——提正念、撫家屬

    這六大照顧法門,在第289333頁有詳細說明,也有許多對應的案例故事。

    只要能啟發病人的善念、善心、善行,正向思維或信念,肯定生命意義,進而提升內在力量,幫助病人面對生死課題甚至來生的任何一種方法,如生命回顧、原諒、四道人生……以及各正信宗教、民間一般信仰導人向善之法等,都可稱為成為「眾善法門」。(p.290)

臨床上的「皈依法門」,是為末期病人建立依持、努力的方向與目標,願意以佛法為引導者,學習生死智慧,也就是從追求身體的治癒,轉向追求心性的成長,提升內在力量,為自己未來歸處做準備,能無所畏懼地面對死亡。(p.292)「皈依不是結束,而是學習生死智慧的開始。」(p.297)

「懺悔法門」:懺悔,不僅是獲得別人的原諒,也是對自己的交代,更是放過自己生命中老是糾纏的心結,和過去生命和解。它是淨化身心的力量,是消除煩惱的方法,是佛教修行的第一步與日常功課,人人都適用。(p.298)

懺悔分為「事懺」與「理懺」。透過生命回顧,我們通常會運用「慈悲」與「智慧」兩層次引導懺悔。(p.303304)

「念佛法門」:

如何念佛?念佛不多求,關鍵是要「念念相續,至心稱念,一心不亂。」印光大師認為,念佛必須具備三到——口念、耳聽、心到,三者同時相應。不但口念或唱,耳朵聽得清清楚楚,心裡也要跟著音聲起念,了了分明,如此,才容易達到「一心不亂」的境界。

然而,末期病人容易因身體疼痛,致心煩亂不已,怎麼辦?我們認為,病中心情煩亂無可避免,但在胡思亂想時不要刻意壓抑,要觀察自己究竟在想什麼,想完後要記得回來念佛就好。專心念佛,可以讓信念漸漸清楚、穩定,心清淨了,內心的智慧,就像一把鋒利的寶劍,可切開解開煩惱。(p.313314)

臨床上的「臨終說法與助念」,即以「隨習、隨念、隨願」為基礎觀念,透過陪伴、照顧、引導,希望病人生起善心、善念乃至善行,以紓解病人臨終時的恐懼不安,維持正念,對家屬也有安撫作用,可說是「生死兩相安」。(p.320)

當病人及家屬處於平靜、安定的狀態下,我們才會開始進行臨終說法。首先,希望讓病人安心向此生告別。其次,希望讓病人和家屬彼此安心道別,告別此生的關係。最後,希望讓病人保持安定狀態,維持「正念」,提升內在力量,專注於來生去處的功課,在法門上用功。(p.322326)

助念,是指幫助臨終的人提起正念,念念現前之意;所以助念並非人往生後才念,若能在瀕死或彌留階段開始,更能受益。臨終助念,是佛教淨土信仰中特有的臨終處理儀式,是只指人臨命終前或後,請善友(善知識)或僧侶幫助念佛,用念佛的功德,協助走完人生最後的旅程。 (p.332)

第九章  去西方聖境玩——奧祕的瀕死歷程

    這章有37個個案故事。是瀕死現象評估和瀕死階段的陪伴與引導。

[關於瀕死]---瀕死現象評估

末期病人隨著身體衰微,全身器官漸次衰竭、失去功能,身心靈會產生各種不同面向的變化與痛苦,就稱為「瀕死現象」或「瀕死徵象」。

瀕死症狀(生理)

    當病人處於瀕死階段,臨床上可能出現下列症狀或現象——

    愈來愈疲倦、虛弱及嗜睡(睡眠時間愈來愈長,且不易叫醒);食欲降低;對周遭發生的事變得漠不關心;視力聽力減退,對於時間、地點和人物混淆不清;躁動不安,手腳冰冷,且身體靠床側膚色漸深,呈現青紫或青藍色;大、小便失禁,尿液顏色改變或尿量減少,甚至無尿;因疼痛或各種症狀增加,藥物控制更加困難;呼吸時喉嚨會發出聲音——瀕死嘎嘎聲(死前喉音);出現不規則的呼吸型態或暫時停止呼吸……(p.343344)

四大分解——地、水、火、風

佛教認為,地、水、火、風是構成物質世界的基本元素,因遍布大千世界,故稱成為「四大」。四大調和,人健康無病;四大不調則病;四大衰退則老;四大分散則死。

    人在死亡過程,身體從「四大不調或衰退」進入「四大分解或崩解」的狀態,也就是醫學上的全身器官系統會逐漸衰竭……(p.352)

˙地大分解,壓力來自四方

「地大」有硬、粗、重的特性,分解或崩解時,身體失去支持力量,臨終病人會感到身體僵硬,壓力自四方而來,也像是有座山壓過來,覺得沉重痛苦,任何姿勢都不舒適……

在醫學臨床發現,病人可能出現以下現象——意識時清醒時混亂,對時、地、物混淆,煩躁不安,辨識能力低,漸漸處於嗜睡、昏沉狀態;還有言語減少,兩頰下陷,吞嚥困難(喝流質易嗆到),沒有食欲,筋肉顫動、鏡面舌(舌面無苔光滑如鏡)、舌頭內縮、牙齒出現斑點,牙關緊閉,還有耳垂縮……(p.356)

˙水大分解,濕寒逼人

水大有流、濕的特質,分解或崩解時,身體內的水分可能透過各種管道排出體外,流的速度或濕的輕重程度則因人而異。有些病人可能額頭開始盜汗或冒冷汗,擦拭了又冒出,整張臉及頭髮都濕黏;有些病人則全身不停冒汗,導致衣服、枕頭、被單都濕黏;有些病人可能看到水來了、下大雨了,淹水了;有些病人覺得水龍頭沒關,一直漏水;甚至感到波浪滔天,要趕快跑,趕快上船,甚至做出划水動作……

醫學臨床發現,病人可能有如下徵象——心跳不規則、血壓開始下降、全身冒冷汗、四肢發冷,冷得打顫,甚至開始發紫、大小便失禁、尿量減少、水腫漸消、鞏膜水腫……

臨床上,為避免病人呼吸停止後還大量排除便溺弄髒身體,護理人員會使用紙尿褲。不過,有些人愛乾淨,生前就不吃東西,或提前排泄,讓身體排空。(p.359360)

【看到這個描述,讓我想到先夫在安寧病房臨終前的徵象,他就是「水大分解」。】

˙火大分解,彷如烈火來襲

    火大有溫、熱的特性,當火大分解或崩解時,體溫控制失調,人覺得燥熱,乃至像火燒般;然而,體溫卻開始降低,摸起來是涼的。

    醫學臨床發現,病人可能有如下徵象——口鼻完全乾澀,從四肢開始變冷延至心臟,幾乎不能喝和消化任何東西,體內卻熱如火……(p.363)

【這個描述,讓我想到先夫的姊姊在安寧病房臨終前的徵象,她就是「火大分解」。】

˙風大分解,呼吸型態改變

    風大有輕、推動與停止的特性,當風大分解時,呼吸型態會開始改變,呼吸可能變長、變短、變淺、變慢、變快、變細微,甚至暫時停止呼吸;病人的心陷入昏亂,對外在世界的人或物變得模糊,慢慢失去感知;有的病人可能感覺浮在半空中,甚至出現離體經驗。

    醫學臨床發現,病人可能有如下徵象——呼吸費力、張口呼吸、呼吸急促、鼻翼兩側扇動(兒童尤其明顯)、呼吸變慢、陳施氏呼吸(364頁說:病人開始出現呼吸費力、呼吸由淺慢逐漸加深加快,然後又逐漸變淺變慢,而後呼吸暫停數十秒,如此周而復始。)、喟嘆式呼吸(364頁說:病人感到胸悶,胸部好像被塞滿,而發出粗重喘息聲;有些病人則是長長吸一口氣,然後像嘆氣一樣呼出來。)、發出瀕死嘎嘎聲、雙眼上翻……(p.366367)

臨死覺知

    病人感知「自己即將死亡」、「時間快到了」的自覺,稱為「臨死覺知」。根據我們臨床經驗,它有時比「瀕死症狀」或「生命徵象」更能準確判斷是否將死亡。「臨死覺知」會透過不同的形式表現:

‧我要回家、我要回去了

‧看見已逝的親人來迎接

‧要去旅行或看到交通工具

‧預知死亡時間(自知時至)

‧看到要去的地方,或去到想去的地方

‧臨終顯像     (p.367379)

[靈性照顧]---瀕死階段的陪伴與引導

說明四大分解,降低死亡恐懼

    四大分解過程,會很痛苦嗎? 不只病人,也是許多人心中的大哉問!宗教師為我們一一說明。

˙地大分解的陪伴

    地大分解時,會看到病人坐立難安,上上下下,身體動來動去,手揮來揮去,好像一直想抓住什麼似的,或出現下墜、摔倒、重壓等意想情境與景象。這時我們可能會輕握他的手,或視情況輕摟或擁抱……總之,要讓病人覺得處在舒適的環境,有安全感;然後,試著觀察或了解病人是否還有牽掛之人或事,或處在什麼意想情境,視情況協助。(p.387)

˙水大分解的陪伴

水大分解時,病人的普遍現象是流口水,開始冒冷汗,四肢冰冷,全身濕黏,像掉進水裡般,寒氣逼人……

病人流口水、冒汗時,可隨時擦拭,或用溫水擦拭,盡可能讓皮膚保持乾爽、通風狀態。保暖時不要使用電毯,避免造成傷害;大小便失禁,通常會使用尿布或看護墊,讓病人保持清潔和舒適。(p.389)

【護理師很細心地教我幫先夫擦拭凹陷的胸骨「積水」處,我說那是「小池塘」!並和我一起幫他換一套乾淨舒爽的衣服。我真的很感謝,因為當時我不太會護理他。】

    有些病人臨終前會淚眼含眶(鞏膜水腫、荔枝眼)或流淚,家屬容易誤以為是靈性不安或放不下家人而難過,其實這是水大分解的正常現象。由於循環系統衰竭,眼部周圍肌肉僵硬,淚腺不受控,淚液無法進入鼻腔,於是外溢出來,成為臨終前最後一行眼淚。(p.390391)

˙火大分解的陪伴

火大分解時,病人可能會一直拉領子、扯衣服,甚至脫衣服,有些病人會說「怎麼會這麼熱啊」或直喊「熱,很熱……」或有的病人會說,「房子燒起來了!」所以,可能12月天還要求吹冷氣或吃冰。

    然而,只要觸摸他們的手或腳,可能是涼的或冰涼的。通常家屬會因為摸到體溫很低,就一直幫病人加棉被,結果病人就一直踢棉被。所以,這時候不要因為病人手腳冰冷就加蓋棉被、衣服,或開暖氣、關窗戶……

臨床上,大部分病人都會喊「裡面很熱,我想吃冰涼的東西」,原則上就是順著病人的覺受。這時我們可能會拿出小冰球讓病人含著,病人往往會露出舒服、滿足的表情說,「很好,很舒服。」

火大分解到後期,病人往往很難開口說話了。如果觀察病人的嘴巴,會發現嘴唇乾乾的,有時甚至像裂開一般;如果病人牙齒還可以打開,可將冰濕的海綿棒放到嘴巴裡,像刷牙般塗抹一遍,在嘴裡幫他們做濕潤……

如果牙齒無法打開,可直接用冰濕海綿棒滋潤嘴唇,或讓病人啜抿一下,這樣嘴巴也有冰涼的感覺,舒緩情緒與症狀。有些病人若出現任何與火有關的意想情境或景象時,一樣視為真實發生的事;解除危機後,若了解意想原因,我們會進一步引導,從根源上減緩病人的死亡恐懼。(p.391392)

˙風大分解的陪伴

風大分解時,可發現病人呼吸型態開始改變,呼吸不順暢,出現張口呼吸,呼吸速率和深度不規則,然後可能出現各式呼吸喘,甚至暫時停止呼吸……

如果需要醫療處置,可能使用藥物或戴上鼻導管或氧氣罩,以減緩呼吸的不適。在照顧上會抬高床頭,調整成病人感到舒適的姿勢,視現場情況,利用室內空調或小風扇、開窗等,讓空氣流通,因為清涼的風可讓病人感覺呼吸順暢。

有些病人會發出「瀕死嘎嘎聲」,往往讓家屬、甚至沒經驗的護理師誤以為是痰太多,進而要求或替病人抽痰。事實上,病人並不會因此感到不舒服,此時抽痰反而會造成病人的痛苦。這主要是因為病人無力將聚積在喉頭的分泌物咳出,或肺部分泌物增加引起。這種狀態下不清痰,而是調整姿勢。通常只要抬高病人的頭部約30度或讓病人側睡,就可讓呼吸聲變小,也可用棉棒將口腔內分泌物清出。

    我們這階段的陪伴,著重於病人是否心理上接受這樣的狀態,可能運用「數息療法」或「數息念佛」等,同理安撫,輕握他的手。 (p.393394)

當病人呼出最後一口氣,突然間呼吸停止了,心跳停止了,瞳孔渙散放大且無反應,一切生命徵象都停止了,也就是醫學宣告的「死亡」。那麼如何知道病人已經死亡,而不是暫時停止呼吸呢?原則上,大致判斷如下——沒有呼吸,也沒有脈搏心跳;雙眼瞪著,且眼皮微微張開;搖晃叫喚病人或與他對話沒有反應;大、小便失禁;顳顎(下巴)關節鬆弛,嘴巴微張。(p.396)

【我想這對在家往生的病人的家屬是很重要的訊息。】

引導四道:到謝、道歉、道愛、道別

    人生終須一別。如何與生命告別,是安寧照顧重要的一環。「四道」人生習題——道謝(謝謝)、道歉(對不起)、道愛(我愛你)、道別(再見),這是病人與家屬送給彼此最珍貴的禮物,被廣泛利用於安寧界等。

    就理念上而言,四道,並非臨終時才做,學習「活著」四道,更勝於「臨終」四道。臨床上,要做好「四道」需要時間沉澱、反思與彼此都覺得舒服的節奏,也就是適合的時機或機緣,才能好好說出心裡話。實務上,四道並不一定全做,多半是道謝,然後承諾會好好照顧自己、家人彼此照顧等,請病人安心,其實這就是道別的意義了。(p.397398)

第十章  陪父親善終——生死兩相安

這章有14個個案故事。一開頭就是宗教師寫自己陪伴父親善終的故事,很圓滿。

[關於悲傷]---家屬的悲傷現象

悲傷的定義與反應

悲傷,是指一個人失去所愛的經驗,也就是一個人失去任何人事物(失落),引發的一連串的反應,包含生理、心理、認知及行為等。

悲傷的反應:

感覺:悲哀、憤怒、愧疚感與自責、痛苦、焦慮、孤獨感、疲倦、無助感、驚嚇、苦苦思念、解脫感與輕鬆、麻木……

生理感官知覺:胃部空虛、胸部緊迫、喉嚨發緊、對聲音敏感、一種人格解組感覺、呼吸急促,有窒息感、肌肉軟弱無力、缺乏精力(無精打采)、口乾口苦……

認知:震驚與不相信、困惑(失魂落魄)、沉迷於對逝者的思念、感到逝者仍然存在、幻覺……

行為:失眠、食欲障礙、心不在焉、社會退縮、夢到逝者、避免提起失去的親人、尋求與呼喚、嘆氣、坐立不安、過動、哭泣、舊地重遊及隨身攜帶遺物、珍藏遺物……(p.423424)

【當我失去親人時,這些反應或多或少都有。剛開始就想到用我的眼帶著「他」去巴黎看女兒;我每次去京都自助旅行,一定去嵐山,帶著「他」去走渡月橋, 因為我們一起去的時候,導遊只讓我們看人群熙熙攘攘的渡月橋,沒讓我們攜手走過。第一次走過渡月橋,我還帶著「他」去坐人力車!有一陣子我還常常騎車在等紅綠燈的時候,輕哼起《望你早歸》。】

預期性與非預期性悲傷

    預期性悲傷是指,發生在將死亡之前,當病人或家屬知道死亡不可避免時,所發生一連串的悲傷反應。不僅家屬,末期病人其實對於喪失身體(認知)功能、身分、角色、未來希望等,也會出現預期性悲傷反應。

「非預期性悲傷」則發生在意料之外、突然、毫無防備的狀態下,如:意外死亡、自殺、突發疾病……

就臨床觀察,末期病人家屬的預期性悲傷反應與喪親後的悲傷反應有所不同;在認知與行為方面,家屬因為病人尚未往生,還沒有經歷真正的失落,往往還抱持希望,尋找另類治療,期待奇蹟出現,和喪親後無法挽回的心境迥然不同。(p.426427)

[靈性照顧]---家屬的悲傷撫慰

因為失去,所以悲傷!因為有愛,才有悲傷。

每個人都會經歷失去摯愛而悲傷,只是悲傷程度會因與逝者的關係而有所不同,關係較為緊密者,如夫妻、父母、子女等,生活圈緊扣,悲傷程度會更深;而病人的死亡情境及善終過程,也會影響家屬悲傷的程度。(p.429)

就本土化靈性照顧來說,臨床宗教師從疾病晚期即一路陪伴病人,協助告知病情,透過生命回顧探尋此生的存在意義與人生價值,完成未了的心願,引導家屬與病人「四道人生」,彼此好好說再見,並進一步引導學習生死智慧,讓病人求往生變成一種「希望」,然後帶著「希望」為自己的人生做準備……

臨床陪伴過程中,照顧者(家屬)也參與了病人的生死歷程,共同學習生死智慧,往往比較能將悲傷情緒轉化成「祝福」,因而我們不只和病人建立了信任關係,和照顧者也有某種革命情感的連結以及默契存在。所以,在病人往生後,有些家屬會主動聯繫,我們也會視情況關懷,有助於往後的悲傷陪伴。(p.430)

預期性悲傷陪伴

「預期性悲傷陪伴」不全然是負向影響,它往往可讓家屬有更多時間準備,把握時間處理未盡事宜,提前適應死亡即將帶來的衝擊與變化,可說是一種適應機制。

臨床上常見家屬忌諱談論死亡議題,於是,病人的「死亡恐懼」與家屬的「預期性悲傷」相互影響,讓病人與家屬同時陷入困境中,無法正向互動。這時我們會適時介入,因為如果沒有適時引導與學習,可能致使病人無法善終,家屬也因而轉成更強烈的喪親悲傷。(p.431)

當預期性悲傷達到頂點,情緒ㄧ經紓解,代表已然接受失落的事實,同時也經驗了預期性悲傷的痛苦。臨床上,這時如果家屬接受臨床宗教師的引導,往往能減緩預期性悲傷強度,有益於日後的悲傷調適,及早恢復正常生活。(p.436)

非預習性悲傷陪伴

在毫無心理準備的狀態下經歷失落,非預期性悲傷帶來的影響較為劇烈。由於死亡來得突然,事先沒有警訊,家屬往往呈現震驚、難以置信、無法接受的心理狀態。因為來不及告別,有許多未完成的遺憾,家屬容易出現自責、內疚、憤怒,甚至社會退縮等悲傷情緒,在調適歷程中更會面臨來回擺盪的悲傷、罪惡感與愧疚感情緒……

在悲傷歷程中,我們不會制止或規勸,而是傾聽、陪伴與接納,給予溫暖,支持他們允許自己悲傷,不要壓抑,將悲傷情緒表達出來。視家屬悲傷強度與否,我們可以創造連結的機會,或尋找適合的方法引導,如:觀想(冥想)、死亡冥想等,讓家屬說出想說的話,有機會與逝者道別等。

如果悲傷情緒還是愈走愈下坡,可能就需要心理諮商等專業的協助。(p.437440)

往生助念悲傷調適

助念,是佛教淨土信仰中特有的善終儀式。

聖嚴法師曾為「助念」下定義,就是以柔和的聲音、慈悲的心、堅定的信念,在亡者身旁誦念「阿彌陀佛」名號。「助念」可說是一種臨終關懷,能讓「亡者靈安,生者心安」,進而讓悲傷的家屬達到療癒的過程。(p.440)

【在為親人助念八小時時,誦念「阿彌陀佛」的佛號聲,我和孩子都可以感受到安定且心靜的力量。】

    臨床上,經過「往生助念」,往生者可能出現種種瑞相——臉色轉紅、嘴唇變得紅潤、面帶微笑、身體由僵硬變得柔軟等,甚至滿室傳來異香、出現不可思議的景象……親眼見證瑞相祥兆,家屬都會感到欣慰,進而緩解悲傷情緒。親自參與助念,可讓家屬覺得自己還能為往生者做一些事,賦予祝福與功德,以減輕心中的愧疚感;能感受到親人之間的凝聚力與相互扶持,獲得支持的力量;相信親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心生慰藉,有助於悲傷的調適。(p.442)

往生後悲傷關懷(遺眷)

摯愛的親人離開了,沒有人不悲傷;然而,每個人的悲傷歷程沒有S O P(標準程序),我們尊重每個人悲傷調適或平復的步調與歷程。

當病人處於瀕死階段,如果家屬情緒反應過大,安寧團隊會評估是否為高危險哀傷族群,再列為追蹤關懷對象,後續也可能由志工或轉介社區持續關懷。如果參與告別式,我們會與家屬聊聊,了解他們的現況。如果家庭系統支持良好,基本上就不再追蹤關懷;如果支持系統不強或獨居等,就會定期關懷了解情況,直到確定家屬回復正常生活。(p.443)

面臨失落時,可以悲傷,可以流淚,也可以靜靜的思念,允許自己以自己的哀悼方式走過……唯有與悲傷同行共處,好好活著,才能給逝者留下最好的存在意義。

悲傷,其實沒有真正完全走過的一天,失落是永遠的失去,但摯愛的親人會留在心中,當某一種情境出現,情緒依然會被引發出來,因為愛與失去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已失去的親人只是轉化成另一種方式,在他方陪伴自己未來的每一天。(p.445)

    以上兩段宗教師的話,觸動我,感動我,有療癒到我。

    把書讀完了,真的就是「跟隨臨床宗教師走入靈性困擾與靈性照顧之旅」,在177個案例,「看到」病人身心靈的苦痛,也感佩臨床宗教師們的慈悲。這本書我要好好珍藏它。

            甜甜 分享於113927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甜甜夫人 的頭像
    甜甜夫人

    甜甜夫人的部落格

    甜甜夫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