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觀山觀雲觀生死  [關山觀雲觀生死]封底  

102年[余德慧人文療遇生命]讀書會要讀10本書,這是第4本.

          閱讀《觀山觀雲觀生死》心得

余德慧/著。  張老師文化。 2010年12月二版1刷。

「余德慧作品集」有四本書,集結了余德慧教授於1987年到1994年期間所發表的文章。《觀山觀雲觀生死》是余德慧作品集2,1995年8月初版,2010年12月二版;這本書有總序「寫作因緣」、初版序「了然生命的根本態度」和12篇文章。

    讀完它,我覺得長達13頁的初版序,是本書的導讀。從它的子題,可以看出貫穿這本書的精神與內容。他先從小時候他家的「殊緣」以及自己薄弱的身體說起,讓他對生死問題時刻不相忘,也非常相信自己的死亡是隨時在眼前的。

初版序「了然生命的根本態度」:

正視大限反而活得坦然

    如果人只有很短的生命,這時間不管是六十年、三十年、三十天,甚至幾分鐘,都是非常有限的,那麼人就是活在這樣的有限裡,大限就在自己的眼前,如果我不願意相信這個事實,那麼我在世界上所做的一切都沒有意義。(p.9)

    我們在癌症病房所做的研究:一旦癌症末期的病人了然他即將離世,這正是他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因為他整個生命突然發現了目標。

    如果我們不正視大限的必然性,我們就會像孤魂野鬼一樣,成天飄東西盪,找不到自己的根。當人以死亡做為根部,人就突然安定下來,開始對自己有限的生命有一分珍惜,甚至產生一種了斷的感覺,只有站在這種情況下去活,才是比較真誠的活。(p.10)

臨終者最期待溫暖的關係

    對一個臨終者來說,最快樂的事,是希望有親人在身邊,希望自己活在一片溫暖的關係裡,希望能有機會和所愛的人道別。所以,臨終時最重要的是有人相伴

    人活在世界上其實是用關係在活;人生最艱苦的和死亡有關的感覺就是孤單,孤單是一種關係的淡薄,對一個瀕臨死亡的人來說,最重要的就是關係;當我們讓死亡成為生命中最真實的感受,我們自然會知道死亡是一個最孤寂的東西,此時最渴望真正的相伴。(p.10~11)

真誠生活即落到底線的活

    人生的態度裡,什麼是最真誠的生活呢?就是落到底線的生活。也就是說人不要把自己拉得那麼高,如果人一定要把底線拉得很高,譬如認為自己一定要有賢慧的妻子、很棒的丈夫、聰慧的小孩等等,恐怕一生都會很失望,因為底線太高,人必須苦苦去維持,而辛苦到最後,還是什麼都沒有。當人開始去找他的底線時,他必須以死亡,也就是一切皆空來做為他的底線;在一個人什麼都沒有的情況下,如果他還能吸一口氣,那麼他就該感恩了,因為那是多出來的,原本我們可能什麼都沒有,在有了這樣的根本覺悟之後,我們才能對世間的一切發出感恩之情。(p.12)

在人生破局裡要有目的

    我們了解人生就是一個破局,人一開始就在這樣的破局裡頭認真地生活;人必須在這破局裡才能明白人生要有目的。人生要有目的不是因為未來有無窮無盡的希望,因為人生如果是無窮無盡,我們會說手邊的事情可以慢慢來,現在想做的事可以等到以後再說。如果我們不把這個破局當成一個站立點,我們不會了斷地立刻去做該做的事,不會有決斷心,因為我們以為還有很多時間,以為死亡還有二十、三十年之遙。(p.13)

    年紀輕時,我們可以說自己沒能力,必須聽命於父母,但是到了中、晚年,我們必須聽自己的,自己就是最後的底線,這時我們必須告訴自我是一個「必死的我」,有了這樣必死的決心,這站立在底線的生活,我們會發現自己的人際關係整個扭轉過來;過去也許不敢得罪人,時常委曲求全,慢慢地會自問:難道我就要這樣過一輩子嗎?一旦驚覺到生命或許只剩下有限的十年、二十年,便開始省思應該過什麼樣的生活。不僅年長的人應該這樣想,年輕的朋友,最好也要這樣想。因為最不真誠、最迷糊的生活,就是一直還在等待,把現在想做的事留待不可知的未來。(p.14~15)

挖掘自身的礦脈

    我想每個人都有獨特之處,我把它當做是自己的礦脈,而活著的目的就是要把這些礦脈挖出來。礦脈偉不偉大不是我們應該關心的,重要的是我們願意傾盡僅有的時間持續地挖掘。因此,我們努力工作不是為了工作本身,而是因為在這個時刻裡,我還活著。(p.15)

    對任何一個年齡超過二十歲的人,我覺得我都應該規勸他把底線降低,在降低底線以後,我們接著要說的是,人不應該把追求幸福當成人生的目標,因為人生本來就是破局,何來幸福可言?當人以為不幸福時,真正的幸福卻悄悄降臨。(p.16)

底線生活蘊含旺盛生機

    人生在面臨生死之時,生機特別旺盛,不要以為那是一種消極,其實反而是力量的根本;因為人落到底線時,是站立在自己能夠支撐自己的平面上,你不再需要他人的慈悲,反倒開始對他人有慈悲的心情,你不再考慮別人是否和自己有關,只要看見需要幫助之人就會盡力幫助,因為站在死的面前眾生平等,沒有親疏貴賤之分。回到底線的生活時,很多品德會意想不到地發生,包括人對生活上的感恩、虔誠,和人在生活中的強大力量,人不再過得死氣沉沉,日子突然變得非常有意義。(p.16~17)

心靈學是未來的新趨勢

    「心靈學」或稱為「靈塑學」,它談的是整個人生的根本態度,是人活在世間頭頂著那一股氣,這股氣是看不見的,人一旦「下身落命」,這道光就會出現。換句話說,心靈學就是在談如何照顧我們的靈命、靈魂。此處的靈魂不是指飄渺的魂魄而言,靈魂是出現在每一個矛盾的時刻裡,所以悲傷、憤怒的人特別有生命力,因為這個時候他的靈魂出現了。(p.18~19)

    靈塑學的目的是在說,人其實有一股靈,我們應該去養它、塑造它,使我們身上能發出一股沛然正氣;人即使在矛盾中都應該保持這股氣,因為那是我們生命感的源泉。像這樣的靈命學是二十一世紀心理學發展的趨勢,將會在未來的十年、二十年內蔚成主流,這是我們所樂見的,因為這門學問將引領人類了然他人生的根本態度,教導人如何建立一個真誠的生活,使我們能坦然無懼地面對人生的一切。(p.19~20)

    「心中琉璃的長燈」、「再野一回」、「生涯白皮書」、「觀山觀雲觀生死」、「沉默以坐忘」、「遊戲三昧」、「另一種幸福」、「深入靈性的府城」、「珍惜」、「心靈的旅程」、「生命的容顏」、「三讀阿保美代」是本書的12篇文章。我要分享:

心中琉璃的長燈」---氣魄是生命的長燈。這裡寫到王貞治先生,在他一生裡,就是在投手與捕手之間18.77公尺的距離內培養氣魄;每次的打擊,他必須把動作與意念配合得天衣無縫,做到「身隨心往」的程度。他說氣魄就是在「身隨心往」之下的從容態度。

剛開始他並不曾認識到「氣魄」的心中琉璃,所以依循著一般的想法:「努力」---通往成功之路沒有捷徑,一是練習,二是練習,三還是練習。但是,慢慢地他體會到在真正的比賽裡,一旦站上打擊的位置,卻只能獨立奮戰。他必須面對另一種心態:「打擊者必須具備『自我獨特性』的打擊能力,以及融通性。」他點明了兩件事:自我的特性以及融通性。前者是「點自己的心燈」,後者就是「從容的態度」,也就是「不要把問題想得太難,以致到最後反而不能掌握打擊的神髓,我認為只有輕鬆愉快的打擊,才能培養出融通性。」體會到氣魄之後的王貞治,在為球迷簽名時不再寫著「努力」,而是「氣魄」。(p.32~34)

作者在文章說,像王貞治,像川端康成,他們以一生的生命力造就的長燈,並不是為了供養自己,而是為後世的孩子們,在漫漫的長夜裡,在寂寥的路途,有遠處的星光。值此之故,時常會有一盞長生燈的人,說話的神情令人感動。

再野一回」,文中說人類「文明化」,卻癱瘓了人類心靈的工作,文明發明了什麼東西,人們就會去用,然後上癮。唯一的解毒劑是讓人們的心靈回到「無所憑依」的野性世界。那就要以榮格的「精神原型」為立論點,讓我們如何回到野地。

作者說什麼是「精神原型」呢?它是指我們內心的底層世界。人類在赤手空拳面對大自然的時代,必須有著鷹般銳利的眼神,如曠野孤狼般的敏捷,以及對眼前生存的全心投入。這股底層的力量是人類的野性種子,即使在人類創造文明之後,依舊保持在人類的體內。當人被文明過度馴化之後,它依然潛在底層的世界等待著。(p.62~63)

生涯白皮書」裡作者寫到:在1989年《張老師月刊》的調查裡也有個題目:「如果你現在獲得五千萬元,你準備如何花費?」多數的反應(包括我自己在內)是購屋、旅遊、孝順父母、投資、買自己喜歡的東西,除此之外,好像有沒有太多可以做的事。光是得到錢,並不能為自己編織生命的史學,反而有著被掏空的感覺。當我們年輕沒錢的時候,談一場窮兮兮的戀愛,或者花上一年的時間,學會某種知識,反而是生命史學裡重要的主題。(p.76)

您會如何回答上面的問題呢?獲得五千萬台幣耶!或許現在很多人都已有五千萬元,但也是有很多人窮其一生也賺不到!

觀山觀雲觀生死」,作者寫說,在閱讀傅偉勳教授的《生死學》過程中,同時也讀了索甲仁波切的《西藏生死書》、貝蒂的《光的擁抱》以及克拉馬夫婦《午夜談心》的介紹文章。這些書告訴我們,死亡的世界如何被「看見」、被「說明」,更重要的是,死亡對每個人絕不是假的,更不是理論,而是無人可以逃避的事實。(p.89)

西藏發展出來的「生死相融」知識,之所以成為世界上死亡知識的權威,實在歸功於西藏人把「生死大事」放在日常生活裡。

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書》中,提到他親近的兩位喇嘛的去世。我們也曾同樣經歷過親人臨終的事件,可是我們卻用純粹「活人的觀點」,不是盡量予以救助,要不就是眼睛睜睜地看著親人去世,十分無助。對西藏人來說,臨終者給生者的感覺當然也免不了傷悲,但是索甲仁波切卻感受到另一種氣氛:「整個寺廟充滿了對死亡的深切了然。」我喜歡「了然」的感覺,西藏人一出生就接受死亡,他們相信輪迴,相信死亡是今生的引度。(p.90)

永不回頭的遊子---為了更深刻體會瀕死者的心情,讓我們想像自己是個即將離開故鄉的遊子,永遠不再回來。平時,我們上班下班總,有一份急著回家的心情。其實,大多時候我們回家並沒有什麼事,可是心中依舊有份急切感,而假定今晚是你留在此處的最後一晚,那會是什麼感覺?

我自己做過這樣的實驗。居住在台北,討厭這個髒亂的城市,常常感覺到這個城市的汙濁與人們的無知;人們用車子來殘害彼此的健康,用混亂的語言來傷害彼此。可是,今晚我將永遠離開這個地方,突然感覺這城市並不太壞。我坐在冷氣的公車上,對街上的髒亂不再在乎,望著灰濛濛的天空,我有許多想念;我已經不必再去批評它,每個城市都有它要走的命運;至於回家,事實上已經沒有家的感覺;平時為等車的不耐煩,突然完全消失,就這麼看著人群吧。坐上了車,也不再在乎它會駛向何方,只覺得生命為什麼這麼匆匆,轉眼就到了終點,好想一直坐在車裡,做個沒目標的旅人。回家看到家人,產生好大的感激,在這一生裡,你們為什麼會肯待在這屋裡,讓我看得見你,能夠與你說說話;你居然還會對我笑,讓我開心。待在屋裡,每件事都讓人感激,有人把冰茶放在冰箱裡,自己打開來就這麼輕輕鬆鬆地拿來喝;有人放點小點心在桌上,順手就可以拿來吃;有人深夜打電話過來,跟自己說說話。對一個永遠要離去的人,所有小小的被對待,甚至一碗茶、一聲問候,都變得如此寶貴。(p.94~95)

關係斷絕就是死亡經驗---楊國樞教授說,離婚也可以是「死亡經驗」,喪親喪子之痛也是「死亡經驗」。關係的斷絕也可以從我們眼看親人死亡獲得,因為觀看他人的死亡,立即真切地體會到自己也面臨同樣的處境。

《午夜談心》的作者赫伯•克拉馬陪伴他第一任妻子去世的過程,很可以說明這種對死亡的反思。赫伯的妻子卡麗兒患有胃癌,醫生幫她開了胃,又縫合起來說:「三個月可活。回天乏術。」現代的醫術讓她沒經歷太多肉體的疼痛,止痛藥讓她舒服地躺在床上。卡麗兒的世界慢慢出現「落實的了然」(沉潛到生命存在的底線來對待生活的世界,全看自己如何透過生活的體會,而把觀看事物的角度,轉入一個「不再理所當然」的位置,裡頭是密密地生活體會,別人無法介入絲毫。)她愈來愈平靜,也愈來愈清明;她與赫伯談論許多死亡的事,平靜無悔的態度讓赫伯十分驚訝。

卡麗兒說:「我把這輩子前前後後地想,我現在正是站在人生的高原。我真的很平靜,沒事可以打擾我。」甚至在她死去的那天,赫伯走進病房陪她,看著她刷牙、洗臉、上妝,閒閒地聊著。她忽睡忽醒,突然張眼對赫伯說:「再見了。」赫伯呃然,以為卡麗兒要他離開,他對她說:「我在這兒陪妳,哪兒也不去。」卡麗兒搖搖頭說:「是我要走了。」赫伯尚未回話,卡麗兒已溘然而逝。

真正受到衝擊的是赫伯本人。在他的眼前,他不敢置信生與死之間居然沒有界限,前一秒的說話與後一秒的不說話,生死就這樣緊密地相連起來。赫伯凝視著卡麗兒平靜地死亡,才使他重新體會:「原來我們真正害怕的是失去現實的一切,我們害怕被人世間拋棄,才是一切受苦的來源。」

赫伯所領受到的,其實就是「無常」。而一般缺乏這番領悟的人,總是把「無常」當做挫折的感嘆辭,或者把「無常」與消極的人生態度等同起來。「無常」是接受人生的另外一個面相:「空」。(p.101~103)

    遊戲三昧」,文章提到許多「遊化」世間的名人,最讓我訝異的是日本的一休和尚。我陪孩子看到的卡通片一休和尚,是個凡事用腦解決問題的小和尚;作者說一休和尚在他的詩集《狂雲集》裡發表令人臉紅的豔詩,他既吃魚喝酒,又接近女色,甚至大談愛情,較之我國的「濟公」,更具豐富的「遊化」生命韻味。

此篇文章的最後我讀到:因為心的底蘊已如此鎮定,所以毫無顧忌自己、玩弄世人,就像捨身的菩薩,讓人吐口水、看不起,而依舊微笑地注視人間的愚行;因為已經不在意自己在世間的地位、財富與聲名,又有洞悉事情的能力,所以遊戲其間,事後大笑拊掌而去,世人不知其所蹤;因為心已無所牽掛,所以進退自如,無怨無悔。此三者,是謂「遊戲三昧」,人間最極致的「從容」。(p.146)

深入靈性的府城」,文中作者引余秋雨《藝術創造工程》書中,日本畫家東山魁夷描寫一片樹葉的話,他深受感動。看完,我臣服於它的「自然」:

「你的綠意,不知不覺黯然失色了,終於變成一片黃葉,在冷雨裡垂掛著。夜來秋雨敲窗,第二天早晨起來,樹枝上已經消失了你的蹤影。只看到你所在的那枝枒上又冒出了一個嫩芽。等到這個幼芽綻放綠意的時候,你早已零落地下,埋在泥土之中了。這就是自然。不光是一片樹葉,生活在世界上的萬物,都有一個相同的歸宿。一葉落地,絕不是毫無意義的。正是這片片黃葉,換來了整個大樹的盎然生機。這一片樹葉的誕生和消亡,正標誌著生命在四季裡的不停轉化。

同樣地,一個人的生,關係著整個人類的生。死,固然是人人所不歡迎的,但是,只要你珍愛自己的生命,同時也珍愛他人的生命,那麼當你生命漸盡,行將回歸大地的時候,你應當感到慶幸。

這就是我觀察庭院裡的一片葉子所得的啟示---不,這是那片樹葉向我娓娓講述生死輪迴的要諦。」(p.181)

數遍細讀這段話,我相信這是心靈的菩提在說話,是東山魁夷也好,是你、是我也好,我們好似共聚在心靈的殿堂,聆聽人類共同的聲音:「無常是人類乃至萬物的恩賜,它不是人類的敵人,而是心靈的至福;因為我們與無常在一起,所以才能與宇宙萬物分享生機,也分享了幸福。」在這樣的至福裡,我們與心靈共舞;在心靈的殿堂裡,我們酣然入眠,充滿喜樂。(p.181~182)

這次的心得沒有太多我的話,我把讀得懂的,又很有感覺的內容抄錄下來,跟大家分享。您也有兩個題目要做,就是如果你現在獲得五千萬元,你準備如何花費?假定今晚是你留在此處的最後一晚,那會是什麼感覺?

祝福大家法喜充滿!

甜甜分享於102年6月25日

arrow
arrow

    甜甜夫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