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1180097_調整大小.JPG  P1180098_調整大小.JPG

104年[余德慧人文療遇生命---宗教療癒]讀書會要讀兩本書, 這是第一本。

    閱讀《宗教療癒與身體人文空間》1 心得

作者:余德慧。  出版社:心靈工坊。  出版日期:2014/09/01 初版一刷。

    104年2~6月「余德慧人文療遇生命---宗教療癒」讀書會,我們要閱讀由心靈工坊整理演講教授錄音出版的余德慧教授《宗教療癒》二書:《宗教療癒與身體人文空間》和《宗教療癒與生命超越經驗》。

 2月開始到4月讀的是《宗教療癒與身體人文空間》。它有13講加一個附錄,在書裡的<成書說明>(p.4~7)說得很詳盡,本書的主題是「身體的人文空間」

 <成書說明>說:孰悉余老師講課風格的人都知道,每一次的課堂都像是一趟旅程,余老師不斷透過大量的經驗描述,深深地旋入課堂主要概念。用余老師的話來說,這如同「水銀瀉地」般往四面八方蔓延而去的運動狀態,一個概念講下去,各種經驗和世界/非世界的東西都在經驗與概念的詮釋循環間不斷生成變化。或者,我們也可以說這是差異的差異化生產,在概念與經驗不斷地對質中,彼此促成彼此的增生、以及共同激盪中的創造。無「余德慧經驗」的讀者,可能較難理解這個光景,總之它最後造成的結果是:每一堂課都自成一格,如同一顆水晶的不同切面;複數經驗與複數概念彼此輝映、彼此推進,聽者的思路也進行著這樣的晶體運動(p.5)我決定把每一講當一次的課堂學習來閱讀,2月我先讀5講,3月再讀到第9講,到4月時這本書就讀完了。今生無緣當余老師的學生,當他的讀者,「入寶山」我相信會挖到許多寶。

編者在第6頁說明了本書的重點:內容上,第一講為「起手式」,余老師把自己的修行療癒進路歸為「感覺派」與「康德派」相區別;第十三講則總結式地為宗教療癒確定下一個理論位置---出離論。而中間的各講,分別是不同的修行實踐(同時是修行理論)的介紹與分析,包括場所論、夢、動態修行、靜坐與太極(氣化的身體)、覺照修行、他界修行、凝視、意象的幻化生成、反身性、巴塔耶的神聖理論。但必須特別提出來的是第二講「身體的人文空間」。這算是這一年度課程的基本認識: 從最靠近身體的精神層面---身體的人文空間---的觀點去研究各種修行之道的「操作平台」。這一清晰的理論視角,能幫助我們閱讀各種經驗現象和修行相關的文本。而這個理論觀點,也滲透進各講的主題中,清晰可見

<成書說明>的最後一段→:最後呈現在讀者眼前的,只有兩部分:一是余老師的課堂講解,另一是當講次最主要的講義原文(附於每個講次之後)。細心的讀者或可發現:「口語」和「文字」這表達介面,在余老師身上閃現著有趣的關係,閱讀同一主題的兩個版本,或使讀者有彼此呼應、共鳴、更加清晰之感!(p.7)我正想感覺老師的「口語」和「有趣」時,先翻到推薦序一<聆聽余德慧>,蔡怡佳寫;推薦序二<以本心見自己,以眾生相面眾生>,王心運寫,兩位教授的文章好難讀!快快讀完,翻到第一講,喔喔! 我看到余老師的「口語」授課了,很親切ㄋㄟ!

第一講<起手式:感覺派或康德派>。老師一上課就說:「我們一次發完這學期所有的課堂講義,你們看講義的時候會很難看得懂,因為那是我講解用的,若沒有聽我講,只透過閱讀會看不懂,所以我還是會想盡辦法講,照著順序一次一次地講。因此我會要求你們讀書,不能光老師用功,學生卻是涼涼的來,聽回去後又沒有開花結果,而成長零零落落,像沒有長大的青澀果實。……第一個你們需要具備的能力是上網查相關資料的能力,最基本的是中文的思博網(CEPS),你們必須學會使用,並藉此查詢有關『宗教療癒』、『宗教修行』的文章。但是並不好找,因為現在談『修行』、『宗教療癒』的東西還不多,你們能夠找到多少就算多少。除了網路資源外,我也挑了十四本書跟文章給你們讀,所以你們應該很快樂」(p.25)是不是很口語化? 很親切呢? 第一講就是老師一一介紹他挑的書跟文章,這些書目都在第426~427頁,延伸閱讀的一、「宗教療癒」課堂指定閱讀文本。其中第六本巴舍拉著作的《空間詩學》和第十本蓋文˙哈里森著作的《依偎在佛陀的膝上》,我在余老師的《生命詩情》裡有讀過他為這兩本書寫的序。

讀完第一講,等於聆聽余老師說了也分析了十四本有關「宗教療癒」和「修行」書的重點。從第一篇余舜德的論文<身體修練與儀式展演:慈溪道場個案的研究>談起,這篇是寫余舜德在慈溪道場靜坐時的經驗紀錄。余老師說:「他的療癒修行的入門是『感覺派』,廣義來講,我也是屬於『感覺派』的。感覺在修行和我們的課上是一個大宗,為什麼是大宗? 感覺派在人類學那裏有『感覺人類學』,在德勒茲那裡則有『感覺邏輯』,所以你們可以看到,感覺派是很大的一個系統。『感覺派』和『非感覺派』有什麼不一樣? 『非感覺派』就像你們讀中國文學裡讀到的『談學論道』,這就是非感覺派。你們有沒有發現中國人談莊子、老子,有時候不太能把那種感覺談出來?這種『談學論道』我們通常會把它叫『康德派』」(p.25~26)第一講的感覺派、康德派就分出來了。

再來余老師介紹書單中的第七本書,是大陸學者周與沉的博士論文《身體:思想與修行---以中國經典為中心的跨文化觀照》,內容談到中國古代在談論修行時,會談及溝通身心的氣、神與形的關係、我們的心在哪裡,以及修行如何實踐轉化的議題,尤其是第六章<修行:踐行與轉化>,談的是儒家的修行,所以這本書代表的是儒家的療癒觀點。

介紹第二本書《是情緒遭,不是你很糟:穿透憂鬱的內觀力量》作者是馬克˙威廉斯等人,這本書逐步地介紹人們的具體感覺是什麼? 余老師穿插了一些很棒的故事和經驗,就在第28~30頁中。他引用瑞士學者畢來德讀《莊子》是:「我從來不從文字去讀《莊子》,我從我自己的經驗來讀《莊子》。」畢先生的意思是:如果我沒有辦法進入到莊子所講的話的經驗中,那我就沒有讀懂莊子。他還引用《莊子》中的一則故事,就是齊桓公請做輪子的工匠來修輪子,工匠說出裝修輪子的經驗:「你知道當我製造輪子,在打中間的輪軸時,如果太輕就會打不進去,如果我太急躁、太暴力也會出問題,所以最重要的是我要能夠學會不快不慢,但這不快不慢是我的心、我的經驗、我的感覺,但我的感覺經驗從來不會講給別人聽」(p.28)這就是輪匠在之前跟齊桓公說讀古書,都是讀古人的糟粕而已。他認為作者不會把他自己的心、感覺、經驗寫下來。余老師接著舉做菜的例子,火候和時間的掌握拿捏,食譜上是找不到的,要靠你自己的經驗來衡量。烹煮雞湯,甚至吃維他命丸;他說:「換句話說,從我們講的輪匠到烹調,再到吃藥的例子,都在講同一件事,到頭來你會發現,很多東西都是要從自己的經驗去感覺,如果你沒有感覺、沒有經驗,只是一天到晚說某位聖人講過綜合之氣,這聖人說的綜合之氣跟你還是沒有關係,因為你根本就不知道什麼叫做綜合。上面講的例子,不管是飲食還是用藥,我講的都是我自己具體經驗過的事情,這些事情也可以被任何人經驗。經驗會把沒有用的抽象原則變成具體、真切的認識」(p.30)這些事情讓我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的體會,沒有親自去嘗試、經驗,怎能體會出箇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呢? 余老師的博學多聞早就深印在我的腦海中了。

最後介紹的一本書是讓余老師買了三本,讀到書不見了就趕快再買一本,每買一次就重讀一遍的書,它是知識淵博的哈洛˙卜倫的著作《靈知·天使·夢境》。余老師說:「這本書是這幾年來影響我很重要的一本書,它的重要性在於幫我解開對於夢的瞭解,它讓我開悟的一句話是:『自從有人類以來,就有天使。』你會問天使在哪裡? 可是他說的天使很清楚:只要有人類以來,天使就一直存在。這意思是說,人類的腦袋一定會創造天使,人的腦袋如果沒有創造天使,人類就不會幸福,這是最根本的要領」(p.37) 他說我們東南亞的天使是王爺、媽祖和金母娘娘。有祂們能讓我們祈求,我們就幸福了,因為有倚靠、有支撐的力量。他再說:「哈洛˙卜倫為什麼能夠開悟呢?他是非常有名的文學教授,曾經得過很嚴重的憂鬱症,後來是透過自己對於天使界的領悟,把自己的憂鬱症治好的;由於完全是經驗性的治好,所以他就在感激的心情下,寫了這本書。」(p.37)

最後他說:「基本上,我們這門課就結合這兩派:『感覺派』跟『康德派』的書來讀。……所有宗教療癒很重要的一點是:『朝向他者,朝向你還沒有體驗到的東西。』你要把自己開放出來、朝向他者,這點非常非常重要。」(p.37~38)

第二講<身體的人文空間>。這講的宗教療癒課談的全部都是身體。講義最後一項是:「道成肉身」是本課的主旨。警語:不要被「悟性」所迷

何謂「道成肉身」? 這是說,你的身心狀態變成了「道」本身的媒介,變成「道」的操作平台。真正的操作平台其實不是我們的肉體,那會是什麼呢? 關鍵在於你們的身體能不能產生人文的貢獻? 如果你不能肯定這一點的話,很多的東西就解不開了。…經絡、穴道是中國人從他的身體、感覺裡頭創造出來的人文空間,若我們將這人文空間給西醫看,西醫會說根本是無稽之談,測不到的東西就是不存在。這只是華人產生的身體人文空間的一個有系統的例子,可是對我們的感官而言,人文空間隨時都在產生。(p.42~43)

舉例而言,若將你一個人丟在家裡,你會是什麼感覺? 對A來說可能是非常自由,輕鬆自在;可是B會覺得很空虛、很孤獨,都沒有人陪;C可能沒感覺……什麼情況都會有。為什麼會不一樣呢? 因為你的身體在關照著周遭,有一種叫做「人文」的東西會去鋪陳你的身體狀態。…不是因為身體很重要,而是身體產生了人文空間,使很多事情變得可能,可能讓你從焦慮變成恐懼,可以從恐懼變成愉快,愉快變成自由。

所以我講宗教療癒時講的就是這個東西。或許,癌症病人一樣會病痛茹苦,可是宗教修練後,你的人文空間會發展出另一個東西,可能有某種力量,而這個力量會使你的苦不是唉唉叫,不是亂糟糟,可能是痛一下,然後就沉靜下來。有時候嘴角稍微會微笑一下,旁人會覺得不可思議,怎麼會這樣子? 因為痛的感覺有各種樣態,有的人是在疼痛時,覺得他不應該痛,覺得整個人被痛得很冤,可是有人會覺得本來就應該痛,刺的時候就哎一下,這是兩種不一樣的人文空間,會提供完全不一樣的東西。所以在此,我們講宗教療癒的真正操作平台就是「身體的人文空間」(p.44)

接著余老師舉例,老奶奶用「碰」和「摸」的方法,讓皮膚發癢的孩子安定下來;媽媽為感冒的孩子持大悲咒水、煮熱熱的雞湯,讓孩子心滿意足地睡著了,這是奶奶和媽媽溫柔的人文空間讓孩子接受了。余老師說:「若你能讓病人感覺到可以休息,你就是用你的人文空間走進他的身體,因而可以撫慰」(p.46)這是我在安寧病房應該要學習的一句話。余老師還舉他年幼時身體很糟,常頭痛,他是阿嬤養大的,阿嬤就會拿薑輕輕地擦他的頭,他就放心地睡著了。他說:「你們可以看出我講的是內在的、非常靠身體的那一層。」這也就是他阿嬤用她溫柔的人文空間,走進他孱弱的身體。

有一位學生問起療癒的媒介何在? 他舉音樂治療來回答。「當你進入某一個回憶空間時,再怎麼樣爛的音樂帶,都會成為你療癒的媒介。可是若你不跳進某個空間,你便沒有感覺,再美妙的音樂,你也只是覺得很好聽而已,之後就沒有。真正的問題不是某個東西或話語,而是跟你那時候的身心狀態恰好要跟什麼東西連結有關。」(p.49)接著余老師舉例:古時皇帝在外遊歷回來,在宮裡就會想起他在外吃的美食佳餚,宮裡的廚師想盡辦法取得菜單後煮出來,皇帝夾了一口,搖頭說:「不是這一道菜。」為什麼? 因為皇帝已經心轉物移(我覺得是星轉物移,成語是「物移星轉」),回到皇宮裡來了。這讓我想到我生第一胎時吃的「壓腹」(台語)食物---兩顆水煮荷包蛋。經過16小時以上的灌腸空腹,加上「十分」陣痛的煎熬,3750公克的孩子出生了,聖功醫院準備的水煮荷包蛋,讓我鬧「空城」的「大腹」如獲至寶!而清晨的那碗稀飯,簡直是人間美味!

我在這一堂講義學到「大愛手」→「刷背」要「慢」、「服貼」、「滑順」、「用力」。我可以運用在幫病人洗澡或撫背讓他舒服。在第56~57頁「身體膚慰與疼痛緩解」中,再次學到如何陪伴病人→「任何一種身體上的疾病所造成的疼痛,都會造成身體和精神上的混亂。而人文空間則可以把精神上的混亂平穩下來。…減緩疼痛的方法其實就近在身邊,譬如病人很不舒服在抓皮膚的時候,如果有人隔著衣服輕輕地撫摸,那種癢的感受就會減少許多。…不要認為自己沒有專業能力,就只能站在受苦者身旁束手無策。身體技術是很有用的,具有精神生產力的陪伴者在受苦者的身旁,一定會生產出有效的身體陪伴技術

第三講<場所論與療癒>。這一講裡我最有興趣的是第68~69頁的「寵物治療的關鍵」,當我看到講義,才恍然大悟到我二妹對她們家那兩隻寵物鼠的「如痴如醉」!→「八、寵物的關鍵就在一個『寵』字。這『寵』字是一體兩面,既受寵也被寵,有來也有往。光是『寵』就是讓人有舒服的心情,況乎是寵者受寵,你寵牠,牠就會貼近來,特別是當你在哀叫的時候。我們不必去講究寵物心裡有何意義,只消去體會。我必須寵牠我才能得寵,這並不是一個法則,充其量只是個潛規則。但是,飼主不能藉由意識以進入得寵中,而是必須從『心疼』來著手。在這裡從來沒有一來一往的相互性,也沒有要寵物知恩圖報。飼主只要有那麼一絲絲的寄望,就會把恩寵給毀掉了。

也就是說,飼主只能一直心疼著寵物是否挨餓了,是否受凍了,及有沒水喝。當看著牠吃飯的時候我只有喜歡,而不會去計算他這餐吃掉了我多少的食物錢。我對牠沒有期待任何的回報。父母養育孩子之所以無法獲得孩子的寵,那是因為父母親想要求得到回報,而孩子也是個會一來一往的人,以至於造就了『回報的格局』,反而使得親子之間的恩寵無法企及。就是因為飼主的心疼,所以才會在喜愛之中不斷地凝視到寵物的可愛,飼主也因而受寵。」,我二妹也因為這兩隻寵物,得到了許多情緒上的慰藉。因為她心甘情願又心花怒放,一雙「愛之眼」(love eyes)已長出,她就得到寵物的治療了。

這一講也說到宗教療癒,他說:「宗教療癒不是要去講述神的大能,也不是要去講述神的手一指,你就能夠獲得療癒。…若是啞巴獲得了宗教療癒,便是啞巴臣服了自己的命運,而真正成為神的僕人。於是啞巴的心中開始有了話語,而不是他真的能夠開口講話。若他能開口講話那就是奇蹟了,那是不可能的。宗教療癒所說的是,啞巴因為得了療癒,所以心中有了話語,這樣就對了,因為他的心開始在流動了。」(p.72~73)

這裡也說到「成功」。他說:「有人喜歡購買教人成功的書或CD,可是沒有任何人的成功因素是跟別人一樣的。」(p.84)王永慶能,你能嗎;張忠謀行,你行嗎?我同意余老師的說法,每個人的成功都有他的因緣在。他又說:「台灣有許多高級知識分子,他們後來的身價都翻上了好幾倍,這其實跟很多的阿呆去買他們所出版的書和CD是有關的。你原先以為跟隨他們的腳步能促使自己成功,結果反而是促使他們成功。你們要認識清楚,所有的東西都是從你本身所發生的各種緣分、從你自己本身自然的個性等條件而慢慢發生出來的。可是在這過程中,你自己是不一定知道的。」(p.85)成功,要自己去拚。

第四講<夢療癒的幻象空間>。一開始余老師就說:「夢,是最貼近自身存在的地方。過去很多人總誤解夢的意涵,從未將它視為一種宗教療癒,但今天我們要強調:在修行上,『夢』是一種『功夫』。」(p.93)先父辭世已十多年,最初把骨灰甕放在鄉下的公塔,隔三年再遷到林溪禪寺,小妹常常會跟我說她夢見父親,父親一如往昔,有事做,還做得很高興,他們在夢中還會對話!小妹那時已很親近林溪禪寺了,這也是一種宗教療癒嗎? 我好羨慕,我從未夢見我老爸。是我沒有修行,沒功夫。

在這一講余老師說了許多有關頌缽的事,這也是他的研究和功課之一,功課包括走路、靜坐、頌缽、梵唱等,身體和精神好就會製造好的美夢。他的學生曾和病人相處過,並且研究病人的夢境。如果病人沒有按時換藥,晚上睡覺時就會湧現許多惡夢,哭鬧不休。於是他瞭解到,身體和精神雖然是平行,但是產生的電磁場會相互干擾。身體和精神就像這兩條電線一樣,彼此不相干卻會產生繞射影響。這就是宗教療癒的場所,而這場所的修練方式,存在許多不同的法門。

他說:「夢是身體的環境與伴侶,濕躁的身體會引導夢如噩,乾爽的身體會引夢輕快。陰寒身體導出暗夜,陽秋身體導來光亮。頌缽的陽氣會帶來輕快的夢,功力高的靈氣帶來憨夢,氣功帶來無夢之睡。華人的身體技術可以介入導夢,是個可行之道。」、「若要以『夢』做為『宗教修行』就是從身體技術來訓練身心靈。不要強求夢中湧現神明指引,那只是一種虛空妄想。建議每個人都可以做夢,學著將自己的夢記錄下來,每個人都可以透過夢的品質,發展屬於個人的身體技術。」(p.108)可能是我都沒將夢記錄下來,所以都覺得昏睡,很少做夢,從現在開始要把它記在日記中。

最後學生提出:「迴盪」和「迷戀」是否相似?老師說:迷戀是吸引,讓整個心思投射到對方身上;迴盪則回到自身,且有能力接應各種刺激的狀態。迴盪的重點在於它有點「封閉」的味道;開始迴盪時,整個人就會進入內心裡的轉折。…「迴盪」時,會創造一個個人內在小空間,只有個人存在於其中的狀態,表面上似乎是刻意,但卻是一種自然發生的現象。迴盪現象,是一種本性的自然。如動物藏在洞穴裡,與外面的世界隔離,這樣的現象,就是一種膚慰。…人都會生病,在死之前必然都是苦,但在苦裡有一點點慰藉,人就能安然入睡。這就是一種宗教修行,而人憑藉著一點點的慰藉,跨越生命裡的苦難。人在痛苦中,還是要找到一絲與苦不同的感受,才不會全然地陷入痛苦裡(p.109)

這一講的最後三段話,我覺得對我很有啟發,我分享前兩段。「人人都在苦難中煎熬,苦到最後毫無膚慰時,那就是自我摧毀。人不自殺,是因為不斷有療癒因子進入個人生命裡,幫助著渡過一關又一關的苦難。迴盪是一種接應,面對著生命的苦難而不斷有回應。迴盪的療癒空間,是屬於個人的內心世界,只能自我創造而無法與他人分享,只能個人努力各自做功課。

迴盪不是悟性,不會讓人更明白某些事物,而是擁有更多心知肚明,而不能言說的體會。平時累積生命裡的璀璨感,當碰觸到苦難時,這些經驗便能成為支持撫慰的個人經驗。所謂的修行,就是平日累積療癒因子,在生命陷入苦難時,這些經驗就會從內心的底蘊湧現,接應個人渡過難關。」(p.112~113)

第五講<動態之輪的療癒>。一開始余老師就說:上禮拜我們講到身體跟夢的關係,就你們個人的觀點來看,為何宗教療癒要談到身體跟夢呢?

H同學回答:夢其實是我們身體跟精神間的一個「人文空間」,這個人文空間非常像是一層「薄膜」,它經常會在睡眠的時候出現,有點像是對身體狀態的一種測試,夢是最貼近我們現在狀況的一種測試方法。

余老師說:夢是如何「測度」我們的身體呢? 身體本身在夢的人文空間被測度的時候,它並不是以「明白的直接內容(contents)」來顯現,譬如說我身體的這個部位有病,在我的夢裡頭就產生出什麼內容來,不是這樣的;而是當你身體的某個部位過度的濕、有過度的毒素、或過度的沉重時,便造成在你的夢裡頭出現很重的東西,譬如說被石頭砸到,或是突然跌入臭水溝裡,或是突然被人家推到某一個暗的地方去。也就是說,它只涉及夢的「沉重」、「輕盈」、「光亮」跟「黑暗」。這裡面有一個碼號的轉折,就是說,人的肉體原先的碼號,轉到人文空間的時候就變成了光亮、暗、重、輕這些東西,而身體與夢之間,就是用這樣的方式連接在一起的。換句話說,夢不是透過它的內容來測度你的身體,因為夢的內容是隨意的,所以夢的內容跟身體沒有關係。但是夢本身的「質地」的沉重、黑暗、光明和輕柔,卻和你的身體有關係(p.121~122)

這一講的講義有一篇長達10頁的「H之蘇菲禪體驗紀錄」,編輯說:H為當時修習《宗教療癒》課程的研究生,H於2009年參加了一場蘇菲禪淨心工作坊。H為活動後撰寫經驗描述。余教授於民國99年《宗教療癒》的第五堂課中,透過H的紀錄文本的引用與分析,開展其「療癒的動態之輪」之論述。看到這個活動紀錄讓我想到我的一位故友,她也是用旋轉要來讓身體恢復健康。

我去練過嚴新氣功,除了強身健體,也想透過老師的錄音帶,把好的氣場傳給帶病生活的先生。在鍛鍊那段期間,我的精神、體力很好,聽錄音帶打坐練功,進入末段冥想時,身體會不自主地旋轉,但我一點也不怕,收功時,沒有老師的聲音就會停止旋轉了。練完一身汗,就如同 H所說的:「當時的我一點也不累,這幾天反而覺得越旋精神越好。」

講義上說:蘇菲旋轉是個反覆旋轉的身體律動。…如果我們將直接經驗擴大,例如,自發功、自發舞、太極拳、瑜珈、氣功,這些都以「動態之輪」為主軸,但是若缺乏神聖、純淨、慈悲、布施、能捨等讓心底有股流動的精神生產(在心中讓「愛」不斷地產生),則僅能算是「運動」。

以上是我讀了一到五講的心得分享。

甜甜 分享於104年2月24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甜甜夫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