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想要的是什麼?---哲學與人生
生命教育第三講---「你最想要的是什麼?---哲學與人生」。課堂上來了一位嘉賓是禮安醫師的大學老師,可是一位醫學院的教授呢。屏東的徐大姊帶一位鄰居來,我想她有安寧療護的困擾,她向禮安醫師提出安寧療護的問題。
第三講的講義有8頁(p.30~37)。
前言
「商業鉅子與漁夫的對話」:(摘自網路)
每一個人每天都在過著不同的日子,有一位商業鉅子到大溪地度假釣魚,遇見當地的漁夫也在在釣魚,他問漁夫:「你為何不開船到外海捕魚,要用釣魚的方式捕魚呢?」
漁夫說:「用釣魚的方式捕的魚已經夠我生活了,為何要用船捕更多魚呢?」
商業鉅子說:「這樣才能賺到很多的錢,然後可以像我一樣開大公司賺更多的錢啊!」
漁夫又問:「賺到更多的錢以後又如何呢?」
商業鉅子說:「你可以像我現在一樣悠哉的度假了啊!」
漁夫哈哈大笑說:「你辛苦一整年,只為了要到這裡過一兩個星期,釣釣魚取樂,而我卻是一整年都在這裡享受著生活,你說我為什麼要學你啊?」
(老師說這就是生活態度。是啊!每一個人每天都在過著不同的日子。去年和許久不見的老友見面,她問最近在忙什麼? 我答:忙著過生活。她說:有意思。)
一、先天環境的限制與超越
1.認清自我、肯定自己
這裡有個驢子想學蟋蟀優美悅耳的歌聲,而學蟋蟀三餐只喝露水的寓言故事;介紹導演史蒂芬˙史匹柏以及畢卡索的小故事。「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能真正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相信自己,也真誠的肯定自己,一定可以在有限的人生旅程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正確方向與定位,從而創造出無限美好的未來,並沒有必要怨天尤人,盲目的羨慕或勉強的去模仿別人。因為行行出狀元,只要朝著正確的目標不斷的努力,無論是路經康莊大道還是羊腸小徑,最後同樣都可以通往成功的彼境。
2.發揮潛能、超越限制
這裡有口足畫家謝坤山先生和日本青年乙武洋匡先生的故事。謝坤山先生常說:「殘疾從來沒有妨礙我成為一個自在的人。我的衣袖或許空空如也,但我依然能夠『掌握』充滿幸福的生活。」;乙武洋匡先生也有一句名言:「既然有身心障礙者做不到的事,就應該也有身心障礙者才做得到的事。上天一定是為了叫我達成這個使命,才會賜給我這樣的身體。」
二、人生價值與生命意義的追尋
這裡有德瑞莎修女創立「垂死之家」、成立兒童之家,盡心盡力照顧痲瘋病患以及貧民的故事。
在這個世界上,有一些人,他們一生的行為非常特別,他們的生活目的也與一般人不同。他們的一生似乎都是為了別人而活,生時不求人尊敬,死後亦不求有任何的哀榮,然而他們的所言所行卻流傳千古,永遠為人所歌頌,德瑞莎修女應該就是這樣的一位聖者。
三、世界真善美聖的探索
名畫家劉其偉先生的故事在這裡展現。他踏入叢林,從亞洲到非洲、婆羅洲、中南美洲、大洋洲,四處旅行作畫。從工程師藝術家到人類學家,人們說他一再的跨行轉行,然而審視他的一生,那一連串的探險不正也是一條回到「真我」的旅程。路途上, 他一層一層的剝開人類文明的枷鎖,終而回歸大自然的懷抱。對劉其偉這樣的人來說,或許能擁抱大自然,保護大自然就是他心中最美的事吧!
四、生活經驗與生命智慧的豐實
1.快樂與幸福的追求
達賴喇嘛說:「真正的快樂並非來自外在的滿足,而是源自心靈的安頓寧靜。只要訓練自己去除負面情緒,積極培養正面的觀念與想法,就能讓心中充滿快樂。」
法國的政治哲學家巴斯卡說:「偉人之所以偉大,就在於能夠認清自身的逆境。」
德國作家歌德說:「能從絕望的處境中掙脫的人,必能學會堅強的意志。」
哲學家盧梭說:「錢財使我們獲得自由,但是對錢財窮追不捨則使我們遭受奴役。」
希臘哲學家伊比鳩魯說:「不能知足的人,即使擁有整個世界,仍然一貧如洗。」
聖嚴法師的「快樂人生100帖」說:「人生時時刻刻都是新的體驗,靜靜的體會當下的感受,你將發現:原來,快樂就是那麼簡單!」
哲學家孟德斯鳩說:「如果我們僅僅企盼幸福,這並不難做到;但是如果我們企盼比別人更幸福,則總是難以做到,因為別人的生活並非如我們以為的那樣幸福。」
(這句話讓我想到朱德庸的漫畫---我從樓上跳下去,看到每一層樓人家不為人知的祕密! 而他們在別人的眼中是幸福的。)
2.貼近哲學思考人生珍惜生命
哲學(philosophy)這個字的原義是由兩個希臘字:愛與智慧(philo、sophia)組合而成,也就是愛好智慧的意思。美好的人生是離不開哲學的。鄔昆如說:「凡是探討一個人根本做人之道的學問,便是人生哲學。」透過理性的問題思考邏輯和感性的生活與生命經驗的反省,哲學將引領幫忙我們培養人生的智慧,發現人生的真理並印證人生的價值,也讓我們更了解自己在宇宙大化中,獨特唯一難能可貴的人生。
3.獨家配方
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用各種不同的生活方式為自己的理想奮鬥,憑著自己的信念與抉擇,他們讓生命活出了熱度與亮光。就好像德瑞莎修女,她選擇一輩子無私奉獻的人生;謝坤山先生在逆境中也絕不放棄希望的努力活出自己;劉其偉先生則在探索大自然的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命意義。
(就是每個人要活出自己的樣子。你就是你,不必羨慕別人。)
五、人人都是哲學家
這篇是鈕則誠老師的文章,他在大學教哲學通識課。他說:長期以來,我教的都是一些「哲學概論」、「人生哲學」、「生死學」等軟中帶硬的通識課程,近年還加上專業課程「教育哲學」,不過我的一貫宣傳始終強調:「人人都是哲學家!」
把哲學當知識講授,最終目的是想激發每個人潛藏的智慧,所以我認為人人都有發揮「自家本事」的可能。上哲學課聽聽別人的哲學,不過是讓我們見賢思齊而已。而最要緊的哲學問題則是「自殺」。這是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卡謬的看法,他堅持每個人都必須確定自己到底是不是行屍走肉;必須真正扛起人生的責任,如此才算是真正地活著。這種說法一般人聽起來覺得很奇怪,卻也正是生命教育得以著力之處。哲學教大家「在不疑處有疑」,並且懂得「為而不有」的道理。人生想通了,就不太會有「自殺」的煩惱,大家不妨多親近哲學。
---講義結束---
老師在這堂課讓我們看投影片的文章「認識你自己」和「哲學是什麼?」,還看了許多令人深思的漫畫;看了一篇霍華德金森博士的統計,知道「破解幸福密碼」是怎麼一回事;最後介紹繪本《你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作者是山本敏晴。老師說:「想想你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要去比較,才知道什麼是最重要!)
霍華德金森博士的「破解幸福密碼」是power point,我把它的內容謄出:
1988年4月,霍華德金森24歲,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哲學系博士。他畢業論文的課題是《人的幸福感取決於什麼》。為了完成這一課題,他向市民隨機派發出了一萬份問卷。
卷中,有詳細的個人資料登記,還有五個選項:
A、非常幸福。B、幸福。C、一般。D、痛苦。E、非常痛苦。
歷時兩個多月,他最終收回了五千二百餘張有效問卷。經過統計,僅僅只有121人認為自己非常幸福。
接下來,霍華德金森對這121人做了詳細地調查分析。他發現,這121人當中有50人,是這座城市的成功人士,他們的幸福感主要來源於事業的成功。而另外的71人,有的是普通的家庭主婦,有的是賣菜的農民,有的是公司裡的小職員,還有的甚至是領取救濟金的流浪漢。這些職業平凡生涯黯淡的人,為什麼也會擁有如此高的幸福感呢?
通過與這些人的多次接觸交流,霍華德金森發現,這些人雖然職業多樣性格迥然,但是有一點他們是相同的。那就是他們都對物質沒有太多的要求。他們平淡自守、安貧樂道,很能享受柴米油鹽的尋常生活。
這樣的調查結果讓霍華德金森很受啟發。於是,他得出了這樣的論文總結: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最幸福。一種是淡泊寧靜的平凡人,一種是功成名就的傑出者。如果你是平凡人,你可以通過修煉內心、減少欲望來獲得幸福。如果你是傑出者,你可以通過進取拼搏,獲得事業的成功,進而,獲得更高層次的幸福。
他的導師看了他的論文後,十分欣賞,批了一個大大的「優」!畢業後,霍華德金森留校任教。一晃,二十多年過去了。如今,霍華德金森也由當年的意氣青年,成長為美國一位知名終身教授。
2009年6月,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又翻出了當年的那篇畢業論文。他很好奇,
當年那121名認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現在怎麼樣呢? 他們的幸福感還像當年那麼強烈嗎?
他把那121人的聯繫方式又找了出來,花費了三個月的時間,對他們又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調查結果回饋回來了。當年那71名平凡者,除了兩人去世以外,共收回69份調查表。
這些年來,這69人的生活雖然發生了許多變化(他們有的已經躋身於成功人士的行列;有的一直過著平凡的日子;也有的人由於疾病和意外,生活十分拮据)。但是他們的選項都沒變,仍然覺得自己「非常幸福」。
而那50名成功者的選項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僅有9人事業一帆風順,仍然堅持的當年的選擇---非常幸福。23人選擇了「一般」。有16人因為事業受挫、或破產、或降職,選擇了「痛苦」。另有2人選擇了「非常痛苦」。
看著這樣的調查結果,霍華德金森陷入了深思。一連數日,霍華德金森都沉浸在自己的思緒當中。兩週後,霍華德金森以《幸福的密碼》為題在《華盛頓郵報》上發表了一篇論文。在論文中,霍華德金森詳細敘述了這兩次問卷調查的過程與結果。
論文結尾,他總結說:所有靠物質支撐的幸福感,都不能持久,都會隨著物質的離去而離去。只有心靈的淡定寧靜,繼而產生的身心愉悅,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
無數讀者讀了這篇論文之後,都紛紛驚呼:「霍華德金森破譯了幸福的密碼!」這篇文章,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華盛頓郵報》一天之內六次加印!所有靠物質支撐的幸福感,都不能持久,都會隨著物質的離去而離去。只有心靈的淡定寧靜,繼而產生的身心愉悅,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
甜甜 完成於103年9月17日上課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