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3145_調整大小.JPG      IMG_3146_調整大小.JPG

  閱讀《高齡友善新視界:觀察台灣與他國的高齡者照顧》讀書摘要與心得

               周傳久/著。  巨流20197月出版。

目錄

推薦序

你想要什麼樣的老後生活呢?/蔡淑鳳

保有尊嚴 活躍老化/王英偉

媒體的「長照傳教士」/曹文傑

以人為中心的照顧文化/簡月娥

從「腳」開始的長照反思/邱家宜

「願意多做一點」的服侍精神/高英茂

好評推薦

林依瑩、陳乃菁、余嬪

Chapter1 建立照顧新思維

1.自己的健康自己顧

2.熟年要理人生福

3.同理心啊!同理心

4.如何突破長照屎尿情結

5.照顧不是軍隊管理

6.打破病房式長照思維

7.高齡就業新思維

8.高齡者的性倫理

9.安樂死,真安樂?

Chapter2 兼顧生理與心理

1.嚇壞荷蘭護理師的「臺灣腳」

2.請重視老人的腳

3.吃飯可以配豆腐乳嗎?

4.美食與健康如何兼顧?

5.非藥物照顧的重要性

6.專職活動帶領者 啟動老人心

7.荷蘭農場善用自然療癒 失智、休養一起來

Chapter3 改善機構制度與照顧者素養

1.創造多贏的丹麥急後照顧

2.芬蘭機構改造教練分享I:從換位思考開始

3.芬蘭機構改造教練分享II:長照機構的訓練課程

4.挪威失智照顧創新實驗

5.專業養成落實長照新制

6.從歐洲照顧經驗看臺灣社區安寧照顧

7.與失智者溝通的關鍵

8.溝通不良如何做好照顧服務?

9.照顧者的「專業言語」

10.有感居服品質首重溝通

11.推長照靠社政、衛政合作

12.長照評鑑大點評

Chapter4 點亮生活價值

1.芬蘭家族月曆:凝聚家族向心力

2.誰掐住失智者的生命力?

3.聖加侖仿古嘉年華:宗教改革傳承生活價值

4.奧地利遊博物館:從糞便塗牆到學古畫

5.樂齡教學有竅門

6.自給自足的樂齡大學

7.銀髮志工體系大挑戰

Chapter5 走訪各國集思廣益

1.日本:「照顧經理」與嚴謹的評估制度

2.以色列:重視跨域合作 輔具物美價廉

3.奧地利:護理之家重視失智失能生活自主權

4.芬蘭:長照升級典範 長輩們的第二個家

5.荷蘭:失智友善訓練公司掀幸福效應

6.瑞士I:聖加侖時間銀行現場直擊

7.瑞士II: 民營時間銀行重建鄰里互助精神

8.瑞士III:聖加侖快樂旅館 有愛關懷 服務無礙

後記

內容簡介

有人說,變老不是一個過程,而是在某一個瞬間,突然意識到自己真的「老了」。

  拿掉年齡、外貌、體能變化,我們都是最普通、最一樣的「人」,同樣渴望有品質的生活、受到尊重,以及被愛。

  長期關注高齡政策的周傳久,走訪各國實際觀察、體驗照顧觀念與方法,帶給臺灣長照領域更多想像空間。

   ‧日本由「照顧經理」執行長照任務,背景多元,可能是牙科助理、柔道整復師、視能訓練士、指壓師等,必須有五年工作經驗,通過醫學常識、一般常識、法律知識等考試,試後接受訓練、每兩年再進修,才得以具備資格;評估客戶時,照顧經理與主治醫師的評估與意見,將一起送至專業評估小組,過程嚴謹又細緻。

  ‧以色列輔具借用中心「撒拉之手」有近三百種輔具,包括:氧氣筒、床、拐杖、輪椅、生活用品等,以低廉租金或購買金,在全國流通;若需長期使用、購買,則可至「米勒巴」諮詢,該機構除職能、物理、語言、呼吸等各種治療師參與,還有國防科技武器專家以志工身分協助研發個別化輔具。

  ‧瑞士「時間銀行」,建立初老志工服務高齡長輩模式,互助完成洗衣、買菜等事,交換所長得到回饋。透過機構專業媒合配對,提供適切服務,增加生活中的人際相處,並同時肯定自我能力。

  作者也針對臺灣照顧領域現況提出建言,綜合國內外經驗,希望臺灣發展因地制宜的照顧模式,營造令人嚮往的高齡友善社會。

                 --- 本書封底---

    把書看完後,我看到作者在<後記>裡說:

    本書取名高齡友善,是希望大家聚焦於人,而不是事或病,更不是銀髮產業商機。……本書最值得看的是一開頭前輩們寫的推薦序和短語,請細細品嚐。其次,若您在內文看到什麼亮點,請想到有一位永不改變的神愛我們,所以給了作者機會去觀察、體驗這些故事。(p.292)

    在細細品嘗後,我覺得蔡淑鳳的推薦序<你想要什麼樣的老後生活呢?>,寫得很好:

    本書內容以國內外交流的「對話」及「實例」鋪陳對失能與失智議題中「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困境,以及如何運用「同理心」與「溝通」解決問題,並指出「如何透過有效的教與學」才能讓照顧在人力及財力的限制上找到出口,倡議「照顧」意義的反思與練習!希望臺灣發展因地制宜的照顧模式,營造令人嚮往的高齡友善社會。

還有:

˙王英偉的<保有尊嚴 活躍老化>:

    作者走訪歐亞數國,從跨域合作、醫療機構、非藥物照顧、長照乃至失智照護等,提供了各層面的反思與創新的案例,儘管他國文化和經驗無法直接移植到台灣,但本書提供了我們全新的切入點,思考如何適合我國制度與生活模式。

˙曹文傑的<媒體的「長照傳教士」>,看到:

    「長照」在現今的台灣社會絕對是重要的議題,傳久多年以前就已經認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並且長期關心、投注在這個領域的研究上。他多次到芬蘭、丹麥等北歐國家拍攝,從政策方向、法規法條的制定,到許多照顧細節的執行,傳久的觀察與思考可以說是既全面又細緻。

    其中許多觀念的建立,諸如:國民對自己健康負責、老年人的性需求、安樂死和非積極、非侵入性治療的差異,包括對長者提供什麼樣的飲食服務等。傳久藉著一個個有趣的小故事,以他山之石的經驗告訴我們長照的重要知識。觀諸這些故事,傳久要告訴我們的其實是「以被照顧者為中心、為主體」的重要觀念

˙邱家宜<從「腳」開始的長照反思>,看到長照的核心:

    從被照顧者的角度出發,是長照倫理的核心概念。簡單地說,如果你老了,需要人照顧生活起居,你希望照顧者怎麼照顧你?環繞著這個核心所發展出的討論包括:機構式照顧需要軍事化管理嗎?營養師調配的膳食老人不會吃怎麼辦?安養機構為什麼總是像醫院,而不能像個家?如何正視高齡者的性需求?書中也強調,照顧者不要只消極地看到被照顧者的失能,而要積極地觀察被照顧者「還能做什麼」!鼓勵高齡者透過活動身體與心智,維持晚年的生活品質,而這牽涉到照顧者的觀念與專業技能訓練。因此,本書也花了不少篇幅,介紹長照先進的芬蘭與挪威等國,如何以「換位思考」的方式,訓練長照專業人員。

CHAPTER 1 建立照顧新思維

    作者認為自己的健康自己顧,生活簡單就好,但要保有一顆喜樂的心。

    「我認為,有錢固然很好,有健康的身體、能過著喜樂的生活更好。人生下半場要多少錢才夠用?如何運用有限的金錢,度過有意義的豐富生活,很值得熟年朋友多加思考。(p.007)

因此,要誠摯地提醒大家,當您還擁有身心的自主權,可以自由選擇過生活的方式,是很值得珍惜的。不過,當有一天身體出問題,生活無法自理,必須委託他人照顧生活起居時,保有一顆喜樂的心也是很重要的,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p.008009)

知足過生活,生活夠用就好。吃一頓平價、營養均衡的食物,勝過高脂肪、高膽固醇並造成身體負擔的高價位食物。另外,多做一些促進健康的運動比較實在,建議每週至少固定運動三次,每次30分鐘,促進血液循環及新陳代謝延緩老化,並常保有喜樂健康的身心靈。」(p.009010)

在這一章的第9<安樂死,真安樂?>,有一個令我驚訝的「報導」:

「荷蘭自由開放的文化,讓人有解放痛苦的遐想。然而在2002年曾有荷蘭媒體報導,安樂死合化話後,有數萬失能老人離開荷蘭,特別是跑到地緣和語言相近、又對醫療倫理限制更嚴的德國,原因就是怕安樂死合法後被『不樂死』。

    臨老出國,不是想去long stay而是保命定,令人情何以堪。報導引述德國哥廷根大學的調查,表示約有四成ㄧ的安樂死不是真正的安樂死。儘管醫師不當執行可能被判12年徒刑,但重視法律規定的人有多少,卻是誰也不知道。(p.037038)

安樂死可以討論,這裡面有上千種不同選擇的立法和衍生的執行細節,千萬不要輕易說你贊成,因為你尚不知道台灣會怎麼做,這比早餐要吃燒餅還是包子複雜多了。」(p.039)

想想英國的脫歐公投、我們台灣目前許多食、衣、住、行、育、樂的亂象!】

CHAPTER 2 兼顧生理與心理

    一開始就是一個嚇壞荷蘭護理師的「台灣腳」的故事。作者希望藉由這個故事可以為台灣長照推展帶來省思與改變的契機……

話說:有位專長傷口照顧的荷蘭護理師來臺,在臺灣居家護理師陪同下,順道參訪臺灣的居家護理現況。荷蘭護理師到了一位長輩家中,看見長輩小腿以下不但呈深綠色,甚至有點發黑,一下愣住了!他語帶驚訝直說:「這是不可能的啊!」(p.043)

陪同的臺灣居家護理師,也是個資深敬業的從業人員,他解釋此案可能原因是,目前臺灣長照制度下,是先由照管專員評估長者傷口後,聯繫居服員和居家護理師前來照顧,如果被照顧者並未積極就醫,加上家庭衛生與經濟環境因素,就有可能快速惡化。

居家護理師進一步說明,臺灣目前居家護理制度,對各種照顧訂有計算給付方式和對應的職責。例如,開案指出要做的是換鼻胃管,換一次價錢一千多元,那麼居家護理師到客戶家時,就直接換管,換管完成就算是完成責任,可以請領給付。通常在這過程中,不會關注客戶身體是否有其他傷口。

目前長照制度下的居家護理項目是由照管中心決定,這樣居家護理師的換管服務,就會因為換什麼管而決定多久時間到客戶家一次。這意味著這位被照顧者的腳,好幾週才有機會被看到一次,而且還有個前提是,居家護理師來換管時,是否會同時關注客戶的身體狀況,詢問客戶和家屬?更重要的是,居家護理師是否認為有時間多談些與換管無直接關聯的事,對客戶是有意義的?

    對於這種現象,有學者認為,是護理人力不足,也有人認為第一線照服員專業不足養成有關;更有學者認為,問題出在臺灣護理師養成時缺乏足部照顧知識。但這些都是沒有全盤思考長照制度而產生的問題。

    若真是缺乏足部照顧專業知識,試問,當居家護理師發現客戶有褥瘡(壓迫性潰瘍)而不是足部問題,又會如何做?事實是,在現行制度下,多數居家護理師只配合給付、職責行事,其他非給付項目一概不管,或就算想管卻無力管,這才是最關鍵的問題吧!(p.044045)

2小節<請重視老人的腳>(p.047050) 作者要我們「肌肉隨年齡增長縮減,務必注意腳部保養。」

他說:人一旦年紀大,全身肌肉縮減,腳的神經就容易受壓、感到疼痛,甚至衍生出更多複雜的疾病。

【前一陣子,我媽媽和我就遇到這個痛苦了!媽媽到腦神經內科打針減輕疼痛,我則做復健和中醫針灸來緩和,有效果喔。】

    3小節<吃飯可以配豆腐乳嗎?>:

    他說:吃這個不行,吃那個也不宜?年紀大了,就一定要少鹽、少油、少肉、少添加物……?其實在不妨害健康或藥物衝突前提下,何必過度干涉年長者吃的樂趣,只要適度修正不當飲食,銀髮族照樣「呷百二」(p.051)

他說:「實際了解長者的想法,對有些長者來說,每餐可以吃到喜愛的食物,是一件快樂的事。」(p.051)

    「丹麥的公共電視曾播出促進健康節目,協助民眾改善日常飲食,其中有位女士愛喝可樂,她也知道這個身體不好,但已經喝習慣了,自己也不知道該怎麼辦。營養師為她嘗試設計各種替代飲料,後來找出以薑汁混一點糖的替代方案。」(p.053)

【我想這就是以「被照顧者為中心、為主體」的觀念。】

    在第6小節<專職活動帶領者 啟動老人心>(p. 063069),作者寫出,從挪威到芬蘭,到荷蘭、奧地利,再到以色列的失智安養照顧機構,有專職人員安排行程,帶老人做活動。他說:「從國外各種例子中,似乎可以看到一個機構照顧的趨勢---就是提供很多樣的活動!機構大者自己有專職活動帶領者!較小者則由專職活動帶領者巡迴服務。」

Chapter3 改善機構制度與照顧者素養

    這章作者讓我看到:

    <創造多贏的丹麥急後照顧>:它的服務對象:急性後期復健者,包括術後患者、中風復健者等,還有預備動手術、但手術前需要強固身體負荷能力的人。患者的目的是使用復健設施。(p.080)

「急性後期照顧復健中心的經營目標,是協助維持獨立自主。反觀臺灣,相對過度依賴醫師,治療師照醫師開處方單操作,復健者較多時,治療師忙不過來,加上聲音吵雜,復健動機和效果難免打折。(p.084)

【我們醫院也有急性後期照顧病房,叫「中期病房」。我因為腰和膝蓋退化的關係,在醫院做復健,有許多住中期、內科的病人也都會來做復健。我做了快一年的復健,深深覺得少數一兩位治療師忙不過來就「裝屎面」(台語),讓我覺得很受傷;但還是有很多很溫柔體貼的治療師啦!尤其是最近來實習的治療師,很nice的。】

    身為機構的照顧者,不應一直質疑客戶,反而要支持客戶。這是長照工作非常重要的觀念(p.088)

失智者的問題不僅來自失智,還有環境。環境能讓人感覺到自己是重要的,包括每天參與洗碗、澆花、講故事,都可以讓人感覺到生活的價值。有些人(如巴金森氏症患者)走路有困難,但若放某些音樂,他們卻可以跳舞。人ㄧ但不能走或不被准許走,就會緊張、生氣或躁動,這是很自然的現象。所以,只要突破想法,就會出現很多長照『神蹟」』。(p.090)

我們常說要讓機構經營像個家,自然就會聯想到起床時間。長輩們起床的時間可以不同嗎?還有上床就寢的時間也可以不同嗎?不是所有人都希望晚睡,若有人想晚睡,可以選擇嗎?尊重老人家,就要從他的角度找更好的方法。(p.090091)

從客戶角度思考:提升機構照顧品質,最關鍵的是觀念要改變,設身處地為長者思考,而改變思維最好的方式就是改變每日的工作習慣。相信不論是照顧者或客戶,都可以從改變中獲得更多快樂。(p.091)

從歐洲照護經驗看台灣社區安寧照顧 : (p.108114)

        「實施一例一休後,居家護理師的服務與調度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安寧病房照顧資源與社區居家安寧模式難以接軌。除了發展社區照顧, 如何支援家庭照顧者也是相當重要的議題。」,這裡有一個發生在社區安寧照顧的真實故事,作者有分析荷蘭和台灣居服員素質、訓練的不同,以及老人在家死亡後台灣「開立死亡證明流程的繁瑣」。

    他在<如何做好社區居家安寧>中說:其實在家或在社區安寧,只要離開醫院,許多相關的流程可能不同,誰來協助家屬處理? 是不是要教導家屬這些處理流程,才是更完美的安寧照顧?

    <有感居服品質首重溝通>:居家服務不只是管灌餵食、生理照顧例行技術,更關鍵在於專業倫理要求、居服員主動誠心溝通,讓被照顧者有感溫馨。從同理被照顧者出發,培養照顧者語言、視覺、觸覺、嗅覺等溝通素養,才能符合真實工作情境需求,有效提升長照品質。 (p.127)

Chapter4 點亮生活價值

    這章讓我們看到一些國家有亮點的生活:

荷蘭家族用月曆來凝聚家族的向心力,讓散居世界各地的家族,能體驗新事物互相成長。(p.141144)

瑞士聖加侖仿古嘉年華,以懷舊方式傳承過去生活價值與典範,找回人與人互動最真誠的「人味」。(p.150154)

奧地利國家藝術史博物館,專為失智者打造賞畫學畫VIP活動,讓人看到這個特定弱勢族群不同的陽光世界。讓大家看到重度失智者沉浸藝術、認真臨摹原創,活出快樂。 (p.155163)

    台灣的樂齡大學,讓銀髮族參加終身學習的樂齡學習。(p.164167)

這些都是有亮點的生活價值。

Chapter5 走訪各國集思廣益

    這章作者一共走訪過6個國家。在本書的封底有列出日本、以色列和瑞士,我想把奧地利、芬蘭、荷蘭,還有瑞士的走訪再分享更多一點。

奧地利:護理之家重視失智失能生活自主權

    護理之家依個人作息吃飯、活動……每天都隨心所欲。

    奧地利護理之家多數老人失智,但環境設計提供樂趣,所以鮮少有遊走和衝突。落實儘量讓老人自己用餐,幫助延緩失能和減少被餵窘境。即使重度失智還是實施自由時間用餐,而不需要配合管理。

    Haus Abendfrieden住民有最大生活自主權,一開始設計照顧空間與互動方式時,就決定要讓住民得到自由,得到一個像家的環境。自己做飯、佈置房間,有生活樂趣也要安全感。

【我覺得每個人生活都要有安全感,更何況是失智者。】

芬蘭:長照升級典範,長輩們的第二個家

    芬蘭波爾沃市安養機構Toukovuoren palvelukoti在提升照顧品質上花了很多心思,這裡的長者不是天天等著吃飯餵藥,他們過著多采多姿的生活,並將機構視為第二個家。此外針對失智照顧,芬蘭也有專業顧問公司,在高度重視人本價值的國家,長照並非事事都依賴醫師,除了醫療照顧,生活照顧上的溝通互動對失智者更顯重要。專業顧問公司訓練各行各業的員工,為失智者打造無障礙社區。

荷蘭:失智友善訓練公司,掀幸福效應

    布萊曼與伊娜有感於荷蘭失智者逐年增加,而且都是居住在社區裡,這些失智者想維持生活很不容易,不僅家屬困擾,對所有可能在社區內接觸到失智者的人來說,也是ㄧ項挑戰。他們累積經驗後,成立一家「失智友善」訓練公司。他們陸續訓練了大型超市員工、歌劇院接待者、餐飲員工、公衛人員、旅館人員、咖啡店人員、警察、牙醫等各種在社區中可能接待、接觸失智的人。從失智者的需求和認知觀點出發,支持失智者過生活。從這些培訓對象可看出,他們的規劃相當周全,有認真觀察、設想失智者真實生活的需要,而不只是維護失智者基本生理需求。

【作者以失智者看牙醫的事例做說明,在p.226228有詳盡敘述。

  在瑞士的走訪,它佔了三個小節:

瑞士Ⅰ:聖加侖時間銀行現場直擊

    瑞士聖加侖市「時間銀行」行之有年,在這個友善城市裡每一位初老服務者服務老老長輩的模式,就像蘇西與羅絲每一次的自然互動一樣,兩位長輩的互信與體諒,溫馨取暖過生活,打破服務者與被服務者的界線,讓人看到「時間銀行」存在的價值。 (p.230)

瑞士Ⅱ:民營時間銀行重建鄰里互助精神

2013年瑞士又有一個時間銀行成立,完全民營。瑞士雖以德語和法語為主要語言,這個組織卻用英語命名為KISS,意在Keep it small and simple,希望彰顯本意也容易行銷。民營的KISS用時間代替金錢,鼓勵互助的本質與一般時間銀行一樣,但做法不同。在琉森,類似時間銀行的組織「時間好」(Zeitgut)透過充滿彈性的媒合,不但準確提供長者需要的服務,還能發掘長者的長處,讓長者不僅只是被服務,同時也能為他人貢獻心力。時間好與KISS串連,共同為在地人提供最適合的服務。(p.255)

瑞士Ⅲ:聖加侖快樂旅館,有愛關懷,服務無礙

    聖加侖地區有間被譽為「快樂旅館」的三星級旅館Hotel Dom,在這裡有15位教練領班帶領55位身心障礙者,打造令顧客感動的特殊服務體驗。不少身心障礙者在此邊做邊學,後來回歸社會體制自力更生,成為親切專業的服務人員。(p.284)

    我覺得這本書人人都應該要看,尤其是護理之家的機構人員。它有許多故事、事例,是「他山之石」的經驗,告訴我們長照的重要知識,可讓我們反思與學習。

       甜甜 分享於112102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甜甜夫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