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剎那到永恆---宗教與人生
生命教育上第十三講「從剎那到永恆---宗教與人生」。講義分兩部分→→一是普通高級中學選修科目「宗教與人生」課程綱要,二是終極關注:宗教與生死。
普通高級中學選修科目「宗教與人生」課程綱要
壹、目標
培養高中學生之人文關懷、宗教哲思與問題討論的能力,而在面對各個不同的宗教時,能有客觀而包容性的認識與理解,作為未來進一步探索與研究宗教現象與宗教哲理的基礎。
貳、核心能力
普通高級中學選修科目「宗教與人生」課程欲培養之核心能力如下:
一、認識與理解宗教的意義、本質與內涵。
二、認識與理解世界各大宗教文化及其特質。
三、觀察與理解台灣社會與民間本土的宗教傳統與發展現況。
四、認識與理解宗教在人類歷史、文化及社會中所蘊含的深度與廣度。
五、認識到宗教信仰與個人生命的內在關聯性。
六、省思並體會出人的「宗教向度」。
參、時間分配
一、本科為二學分,每週二節,以連續授課為原則。建議先修習「生命教育概論」後,在二年級下學期或三年級上學期開課。
二、建議教材講授時間約佔百分之六十至七十,討論或活動時間約佔百分之三十至四十。
肆、教材綱要
核心能力一:瞭解生命教育的意義、目的與內涵
核心能力二:認識與理解宗教的意義、本質與內涵
核心能力三:認識與理解世界各大宗教文化及其特質
核心能力四:觀察與理解台灣社會與民間本土的宗教傳統與發展現況
核心能力五:認識與理解宗教在人類歷史、文化及社會中所蘊含的深度與廣度
核心能力六:認識宗教信仰與個人生命的內在關聯性
核心能力七:省思並體會出人的「宗教向度」
資料來源:教育部生命教育網站
終極關注:宗教與生死
民間泛神信仰(民俗宗教)相信:有陰間、有鬼神、靈魂不滅,是與陽世雷同的世界。儒家觀念:死則以禮葬祭,慎終追遠。道家思想:生命如氣之聚散。佛教理論:因緣果報、業力與識之流轉輪迴。基督宗教(包括基督教與天主教等)認為:死亡為永生的開始。無神論者完全不知也不去探究死後的世界。更有人每一種都相信一些,但又都半信半疑。
宗教是團體活動,信仰是個人抉擇。國外創立的宗教科學主要指偏向人文的宗教史。許多華人宣稱不信教,但其實相信的是內在的良心而非超越的神明。訴諸良知良能是儒家人文精神的表現,在儒家教化影響下,台灣人民的宗教信仰不容忽視。
一、民間信仰
台灣民間信仰表現於外的是鬼神崇拜,重點在祈求之事是否靈驗,是相當實用且功利的。人們多半當成道教,除佛教寺院外,多數廟宇都被歸為道教。民間信仰認為:人死為鬼,有子孫奉祀即成祖先,祖先會保佑後代,其餘孤魂野鬼會危害人間,對付方法是驅逐與懷柔。一般採用立祠安撫之懷柔政策,成為保護地方的力量,如「有應公」、「大眾爺」、「水流媽」等。
民間信仰有其平易近人、勸人為善的一面,就是人格崇高、功德無量者,可以入廟成神,永受後人祭拜。台灣最有名的就是關公廟和媽祖廟,其他如開漳聖王陳元光(唐代開發漳州)、開臺聖王鄭成功(明末開發台灣)、保生大帝吳本(宋代名醫)等,皆因其功業德行入廟,甚至於將司馬相如與卓文君供於情人廟中,可見台灣民俗信仰擁有豐沛的人文精神。
二、道教思想
道教屬於中土原創的宗教,一般認為是東漢末年張陵所創。宗教團體的形成,至少包括五要件:教主、教義、經典、儀式、皈依。道教與道家的英文名稱都是「Daoism」,西方人不懂,其實道教是宗教信仰,道家是哲學思想,性質各異,但非毫不相干。道教托言道家而生,崇奉老子為教主,尊其為太上老君,老子姓李,唐代皇帝自認為老子後代,定道教為國教。道教以道家著作:老子《道德經》、莊子《南華經》為經典。
道教與道家的根本不同之處在於其生死觀。道家思想主張自然主義的生死智慧,道教則主張通過人為修養可以與自然生死相抗衡,強調「我命在我」的長生成仙說,目的在追求長生不死之道,其修養功夫和「五術(山、醫、命、卜、相)」糾纏不清,因此命理、占卜、相術、醫藥、風水等活動都被歸為道教。道教修煉的理想境界是成為神仙,其方法可分為借重外力和一己修持兩方面,無意間促進中國人重視養生之道。
三、佛教思想
佛教創始人悉達多‧喬達摩是古印度一位貴族淨飯王的兒子。悉達多悟道於西元前530年,佛教徒尊稱為釋迦牟尼,意思是能仁寂默。後來分化為小乘與大乘,小乘佛教向南方及東南方傳播,為現今斯里蘭卡到越南、馬來西亞、印尼一系的佛教,大乘佛教則向北方及東方傳播,為現今尼泊爾、西藏、中國、日本、韓國一系的佛教。佛教自西漢末期傳入中國,至東漢末期日漸興旺,以隋唐二代為鼎盛時期,唐代大乘佛教分為七顯一密八宗,流傳至今,在台灣修行多歸禪宗與淨土宗,天台宗與華嚴宗則受到佛學研究重視。
佛教的存在本自於人的「生死大事」。佛教四項根本教義:三法印、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
1.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2. 四聖諦:苦、集、滅、道四種人生處境。
3.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4.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四、基督宗教
基督宗教是兩千年前古羅馬時期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人耶穌所創。耶穌意為「以上帝為拯救者的人」。希伯來文「彌賽亞」就是希臘文「基督」,引伸意為「救世主」,及上帝所立的王。廣義的基督宗教分成三大教派:天主教、東正教、基督教,信徒約佔全球人口三分之一,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團體。
做為一個基督徒,活著的時候就享受上帝的榮耀、關愛、仁慈與寬恕,而死亡是上帝對人的揀選、是上帝給予的永恆,死亡才可以與上帝同在天堂與樂園。基督教義的主要內涵大致可歸納成四項:創造(creation)、啟示(revelation)、三一(trinity)、救贖(salvation)。
1.創造:神創造萬物,並照祂的形象造人。
2.啟示:上帝一直以真理示人,信仰是領受天啟而堅信的過程。
3.三一:上帝、耶穌基督、教會精神是三位一體、互相涵攝的。
4.救贖:祂救而非自救,他律而非自律,神本而非人本。
---以上講義節錄完畢---
上課,老師說今天的上課重點擺在第203-205→頁終極關注:宗教與生死。不久就讓我們看投影片「還是有兩個機會」。
還是有兩個機會 出處:網路文章
有點像達賴喇嘛說的西藏諺語「能解決的事,不必去擔心;不能解決的事,擔心也沒用。」希望大家在努力與忙碌之餘, 也能換個角度去看待事情……
有個年輕人,屆逢兵役年齡,抽籤的結果,正好抽中上上籤,最艱苦的兵種—海軍陸戰隊。年輕人為此鎮日憂心重重,幾乎已到了茶不思、飯不想的地步。他深具智慧的祖父,見到自己的孫子這付模樣,便尋思要好好開導他。
老祖父:「孩子啊,沒什麼好擔心的。當了海軍陸戰隊,到部隊中,還有兩個機會,一個是內勤職務,另一個是外勤職務。如果你分發到內勤單位,也就沒什麼好擔心的了!」年輕人問道:「那,若是被分發到外勤單位呢?」老祖父:「那還有兩個機會,一個是留在本島,另一個是分發外島。如果你分發在本島,也不用擔心呀!」年輕人又問:「那,若是分發到外島呢?」老祖父:「那還是有兩個機會,一個是後方,另一個是分發到最前線。如果你留在外島的後方單位,也是很輕鬆的!」
年輕人再問:「那,若是分發到最前線呢?」老祖父:「那還是有兩個機會,一個是站站衛兵,平安退伍;另一個是會遇上意外事故。如果你能平安退伍,又有什麼好怕的!」年輕人問:「那麼,若是遇上意外事故呢?」老祖父:「那還是有兩個機會,一個是受輕傷,可能送回本島;另一個是受了重傷,可能不治。如果你受了輕傷,送回本島,也不用擔心呀!」年輕人最恐懼的部分來了,他顫聲問:「那……若是遇上後者呢?」老祖父大笑:「若是遇上那種情況,你人都死了,還有什麼好擔心的?倒是我要擔心,那種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苦場面,可不是好玩的喔!」
人生擁有的,是不斷的抉擇,端看您是用什麼態度,去看待這些有賴您決定的無數機會。能夠綜觀每件事情、每個問題的正反兩面(或許有更多面),您將發現,內心最深沉的恐懼,也在所有狀況明朗了解之後,將會自行化為烏有。
在講到「終極關注:宗教與生死」時,老師介紹一本《宗教與人生》的書。我查網路,它是南台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薛清江撰寫。
宗教與人生
一、文明衝突與宗教信仰
1.杭亭頓在《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指出,當代文明的衝突和宗教的衝突有直接關連,特別是基督教文明和伊斯蘭教文明。
2.這兩種文明同屬「一神教」的信仰,在信仰上極具排他性。
3.對於宗教信仰寬容度極高的台灣民眾而言,實在很難理解為什麼信仰會導致如此之多的流血衝突。
二、宗教信仰的構成要素
1.場所和儀式。
2.經文教義。
3.對於人世間的罪惡和痛苦的解釋。例如:原始佛教中的「一切皆苦說」,基督宗教的「原罪說」。
4.帶領信眾離開罪惡和痛苦的方法。例如:原始佛教四聖諦苦、集、滅、道;基督宗教的「救贖說」。
三、靈魂不滅及二元論
1.從宗教哲學的角度來說,「靈魂不滅」不在於探討「長生不死」,而是假設人在不同的流轉層級中的自我能繼續存活且不失其生命的獨特性。
2.就此,這裡的「不滅」指一種「同一性」,唯有自我能夠保持一致的特性,個人的延續、不滅才有意義可言。
3.關於「靈魂不滅」的觀點,各個哲學家們提出許多不同的主張。例如:蘇格拉底認為靈魂是理智所存在的地點,柏拉圖認為人的肉體是鎖住靈魂的監獄,現代在笛卡爾之後大多將靈魂當成心靈來討論,這裡也分成兩派,一派認為心靈與肉體兩者二分,另一派則認為沒有心靈只有肉體。
「二元論」的爭議→
1.二元論指:人是由身體和靈魂這兩個要素所組成。
2.二元論為真指:人死後還能以靈魂的形式存在。
3.二元論不為真指:人死後煙消雲散,什麼都不存在。
二元論及其宗教上的功能→
大部份宗教皆肯定二元論為真的立場,其功能為:
有助於現世飽受苦難、生命經驗支離破碎者重整其生命經驗的基礎,以及提供這些人繼續活下去的動力。
四、宗教經驗之種種
1.電腦當機
2.小孩收驚
3.完成專題
宗教經驗的神秘特質→→
1.佛洛伊德從心理學的角度指出:基督宗教和回教的教主們在創立該宗教或看到上帝之時,都是在橫越沙漠之後,幾天幾夜的不食不眠的虛弱狀態下「悟道」的!換言之,他們看到的都是幻相。
2.誠如威廉‧詹姆斯在《宗教經驗之種種》中所言,宗教中所信仰的對像是一種「不可見的實在」,它不是十字架上的雕像,而是意識中的對象!
宗教經驗的神秘特性→→
1.超言說性
不可說性指該經驗無法言傳。
2.知悟性
對於有這種經驗的人而言,這種經驗也是一種洞見和啟示的知性狀態,其中充滿意義和重要性。
3.暫時性
指這種狀態無法維持很久,後來就會逐漸淡化而剩模糊的記憶。
4.被動性
指當事者雖然可以主動用某種意念或身體動作來呼喚密契經驗,卻無法保證一定可以獲得。
宗教經驗的直觀特質→→
1.所謂的「直觀」(intuition),指個人在宗教信仰上直接面對崇拜的對象,不憑藉其他中介之物,如教會、聖經等等。這近乎一種神秘經驗。
2.這種神秘經驗是很難言傳的,更別說是溝通了。因此,就旁觀者來說,貞德的信仰到底是真是假,根本無從判別!如果她的信仰是假的(相較於當時教會),為什麼 五百年後又被封為「聖女」?還是說,印證自己宗教直觀最好的方式,就是以自己的生命來證道(如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
五、生命終極意義的追問
1.宗教經驗的產生並不是有宗教信仰者的專利,而是一種對人生深刻體驗下的產物。
2.消極來說,這種體驗的產生和人類的受苦經驗有關,或是久病纏身,或是站在人生十字路不知如何抉擇的彷徨無助。
3.積極來說,這種體驗還源自個人對生命終極意義的追問。
因為上課時是12月,一年最後一個月了,老師就又介紹一本書→證嚴法師最珍貴的歲末祝福~~~《人生經濟學》。
證嚴法師最珍貴的歲末祝福~~~人生經濟學
證嚴上人說:「人世間就是我們的道場,我們要永遠永遠記得,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如何創造一個理想的世界。」
本書共分三輯闡釋人間的三個重要向限:「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主要理念,以故事或實例為主,傳達可落實於生活中的人生智慧。
關於時間,證嚴上人說:「世間的經濟,好壞起伏;但是人生的時間若輸掉,永遠都拉不回來,我都是在算生命中時間的經濟。」
關於空間,證嚴上人說:「我們要開闊空間,平常每一個人心中有愛,只在自己所愛的小小範圍,愛的空間太狹窄。」
關於人與人之間,證嚴上人說:「每個人守本分,盡本事,心中有感恩,對人人有尊重,彼此之間就會互愛。若人人發心立願淨化人心,自然就能和睦鄰里,社會祥和,人心淨化,就是天下息災難。」
再來看介紹羅慧夫醫師寫的《愛 補人間殘缺》這本書的投影片。我在網路找到兩篇文章,第一篇就是我們看的投影片敘述,第二篇是讀者看完這本書的心得。
第一篇: 我要寫的是課堂上老師給我們看過的羅慧夫醫師的《愛 補人間殘缺》這個主題。許多對社會有貢獻的國外人士並不少,像是德雷莎修女或者是史懷哲醫生,都是鮮明的例子。然而,要不是在人哲這堂課看了這部影片,我不會知道原來也有這樣的一個偉大博愛的人也在台灣行醫,散發他的愛心,他就是---羅慧夫醫生,一個遠從美國來台,並開起許多新的醫療機構。
影片一開始,就發現他所講的不是一口流利的英文,而是道道地地的本土台語,在整個畫面看來有點不協調,但是很趣味。為何羅慧夫醫師能夠講得一口流利的台語,想必是為了跟台灣本土的人溝通才去學習的吧,而且應該是要待在台灣很久才能夠講得如此溜口。影片中說明,羅慧夫醫師在台灣行醫40年,且都是在很厲害的馬偕跟長庚醫院服務。
羅慧夫醫師專通的是唇顎裂手術,所以他成立了第一個唇顎裂治療中心。不僅這樣而已,他還成立了第一個加護病房、第一個加護病房、第一個「生命線」自殺防治中心,我覺得尤其是「生命線」自殺防治中心來的重要。在台灣每年自殺的人數並不少,我想有了「生命線」這條希望之線,可以讓那些瀕臨絕邊緣的人們可以有一個還生的希望。也許那些想自殺的人在經過這條「生命線」可以找回他們生命的意義,就此繼續生活下去。如果可以的話,也許他們也會成為「生命線」幫助其他人的一員也說不定。
到底是什麼讓他可以遠離家鄉,跑來遙遠的台灣?我想應該是他的信仰,信仰給了他力量勇敢向前,去幫助那些他可以幫助的人。尤其是他擅長的唇顎裂手術,但他修補的不僅是一個人的外表而已。最重要的是,修補了他們的自信,讓他們對生命恢復信心。也許信仰就是個能夠激發一個人的出發點,也是能夠在背後支撐的主要力量。所以有時候當人們面臨災難的時候,信仰往往是他們的依歸,他們的定心丸。所以有信仰不是一件壞事,只要不超過,就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
羅慧夫醫師偉大的行醫,並且有時候也不要求回報,甚至有時候還自掏腰包的幫病人出手術費。這樣的大愛也就造就了《愛 補人間殘缺》這本書的出版,這樣能夠讓許多不知道羅慧夫醫師的人,能夠就此激發他們的愛心,也多去關懷一些他們可以幫助的人。
第二篇: 羅慧夫醫師在台醫療傳道40年,17年在馬偕醫院,23年長庚醫院對台灣醫界影響鉅大:醫療品質的提升,醫務管理的設立,醫護教育的推廣以及醫病關係的建立。
因為愛與信仰,精通唇顎裂手術的「補臉天使」羅慧夫,巧手修補病人的外表,巧心醫治殘缺的心靈,他帶來平安的慰藉,重建因缺陷而喪失的信心。而作為一個上帝派來的醫生,他更努力彌補台灣醫療體系殘缺的一角。
羅慧夫出生於美國,愛荷華大學醫學院畢業後,為了「疼上帝、疼病人」,四十年的醫療宣教士歲月,他走出基督醫院體系獨特的行醫宣教模式,從馬偕到長庚,為台灣全人醫療發展奠定制度,留下許多「第一」的創舉:成立全台第一個「生命線」自殺防治中心,第一個加護病房、灼燙傷病房等。
羅慧夫說:「改變一個孩子的容顏,修補的不只是那個缺口,還有他們整個生命,讓他們對自己有信心、對社會有感恩,長大後會是個更懂愛的人,把愛再傳下去。」
「我是上帝之子(a child of God)。我知道我是誰,我知道上帝愛我。我知道我從哪裡來,以後要往哪兒去。我的信仰給我力量,讓我勇於向前,把心中的夢想付諸實現,因為我總知道,祂,看顧著我。」
「人生總要有點挑戰,如果你總是挑簡單的、輕鬆的,重複別人老早就開創的路子,輕易就打發過去,那人生有什麼意思?對我來說---挑戰、挑戰,發現不一樣的自己,找出自己不知道的自己。我努力、我嘗試,我樂在其中。」
一個只會講台語的阿兜仔,常常一激動就滿臉漲紅,總是會跟唇顎裂的小女孩說:「免驚,阿伯一定會幫你作真水真水的面」。
羅慧夫的人生觀,家庭觀其實都很單純,就是一個農場小孩的純樸以及對上帝的信靠。讀這本書享受的地方,除了對於羅醫生對台灣的貢獻感到欽佩之外,還有羅慧夫的憋腳台語總會讓人發笑,以及他對於太太露西的那種純誠的愛,都很讓人感動。
今天老師讓我們看了13則笑話;最後一節是開放大家談宗教,自己的信仰。我的筆記本有寫到→順印導師說:「為佛教,為眾生。但為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下課囉!
今天讓我最感動的是老師讓我知道羅慧夫這位好醫師。
甜甜 完成於103年12月3日上課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