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心動念與轉念---看清事物的本質

前言

在生命倫理與醫護倫理的四項原則中,「行善」與「不傷害」是最先被考慮的,甚至連電視廣告裡面,藥品公司老闆也會說:「首先要不傷害人體,其次再講究效果。」

我當醫師已經滿二十年,在安寧療護服務超過十五年,有太多臨床經驗讓我發現,我們都沒有談到心態上的行善與不傷害。在此希望藉由探討真實的實例,來讓我們重新思考,從心態上就要達到行善與不傷害,就是佛教說的「起心動念」與「轉念」,而能從此看清事物的本質與真相。

一、別問為什麼是我?

    末期病人知道診斷後,第一個問題幾乎都是一樣的,那就是「為什麼是我?」我一直都覺得這是一個存心不良的問句,好像是在暗示:「應該是隔壁鄰居那個壞蛋,或是電視裡面那些壞人。」可是我們自己試想:「如果不是我,那難道應該是別人?」當我們這樣一想,就會明白這是在起惡念「詛咒給別人破病(台語)」或「詛咒給別人死」的不良問句。

    我在「再談臨終關懷與佛教觀點」文章中提過:單國璽樞機主教2006年7月17日發現肺腺癌,從一開始問:「為什麼是我?」經過禱告後30分鐘後轉念,他反問自己:「為什麼不是我?為什麼患絕症的都該當是別人?我有什麼特權不得此症!」身為佛教徒應該自問:我的修行功力得以在多久時間內轉念?還是可以在起心動念時就想到這是不良問句與惡念?

二、請問誰要得癌症?

    過去全世界醫學統計每四人就有一人在其一生中會得到至少一種癌症,大醫院住院病人每四人就有一人是因為癌症而住院。可是美國癌症專家說:根據現今統計,癌症的發生率已經到達女性每三人就有一人,更可怕的是男性每兩人就有一人會得癌症。

     ……

    大家都希望最好不是我,那就應該是別人嗎?」許禮安醫師說。

三、希望死時不痛苦?

    許多次末期病人對我說:「許醫師,我好怕死!」我問:「為什麼?」病人說:「我怕死的時候會很痛苦。」我繼續問:「那你到底是怕痛還是怕死?」病人回答:「許醫師,如果你可以跟我保證:讓我死的時候不會痛苦,這樣我就不怕死。」我說:「原來你是怕痛大於怕死。」通常我會答應:「那我盡量想辦法讓你死的時候不會痛苦。」

    可是其實我知道這事有可能但我無法給予保證,因為決定權恐怕不在我這個主治醫師手上。既然如此,我就會思考:假如有一定比例的病人最後會死得很痛苦,那我憑什麼只希望自己可以免於痛苦,而讓別人陷入痛苦到死的困境。

    安寧療護的名言:「凡事希望有最好的結果,但別忘記做最壞的打算。」因此我決定不要奢望得到最好的結果,我最壞的打算就是將來我會死得最痛苦,既然會死得最痛苦,那就連同別人的痛苦也一併概括承受。身為佛教徒,就有如佛教所說的:「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

老師說:業,是拿來懺悔自己,而不是拿來砸別人。

四、隔壁床病人太吵

    安寧病房裡面因為住的都是末期病人,偶爾有無法控制的痛苦呻吟,難免吵到同病房的病人與家屬或照顧者(外勞或看護),我們會接到抱怨的反應,在盡己所能的去改善病人的痛苦之外,在承認自身的無能為力與「人一定勝不了天」的「定業難轉」之後,有時候會覺得要去「打預防針」幫其他人轉念。

    我通常會說:「人家又不是故意要生病的,你也知道住進來的都是末期病人,都是非常不得已才會住到安寧病房,病人如果可以自我控制,也都會希望不要吵到別人。將來我們的親人萬一有這樣的情況,我們也會希望別人不要這樣說。同是天涯淪落人,應該要多多互相體諒才對。」多數人聽完之後就會不好意思繼續抱怨了。

五、萬一回去就不好?

    安寧院(hospice)在中古世紀是朝聖者的中途休息站,朝聖者在旅途中累了、病了,有地方可以休息,有人可以照顧他,等好了繼續走上朝聖的旅途。因此,安寧病房是中途休息站,而不是終點站。安寧病房不是病人住到死才帶回家,而是要在最短時間內,把病人的疼痛控制與症狀控制做好,讓病人可以趕快出院回家,繼續過他的日常生活,我們有安寧居家療護服務接手,然後等到在家裡病情又惡化,我們會主動幫病人安排再度住進安寧病房

    過去當病人情況已經穩定,我們要讓病人出院時,就常受到家屬質疑:「許醫師,我們親人已經末期,為什麼還要趕我們出院?」這是因為社會大眾誤以為安寧病房是個終點站,於是我們就必須耗盡唇舌去解釋。……

有些家屬因為各種不明理由而堅持不讓病人出院回家,我會說:「病人現在穩定到可以出院回家是一件值得感恩的好事,難道你們會希望親人一直嚴重下去而出不了院嗎?我身為主治醫師如果有自私的想法,把所有病人都關在病房對我來說最方便,我現在都願意滿足病人的心願讓他回家,我還要跑去家裡做安寧居家療護服務,你們是家屬怎麼忍心一直把病人關在醫院呢?」

    有時家屬會擔心或當作藉口說:「萬一回去就變得不好?」我覺得這是一種不自覺的惡念,我會說:「病人現在情況穩定,此時不趕快回家更待何時,而且明知道是末期疾病,只會變差不太可能會更好,將來要住院的機會還很多。我身為主治醫師都祝福病人回家可以一直穩定而不用再來住院,你們當家屬的不要一直希望病人回家就馬上不好,應該要一樣祝福病人可以一直穩定在家裡。」

六、志工一定要有用?

    一般志工經常覺得自己要有用,可以去幫助別人才算是有價值,安寧志工則必須有不同的觀點。……

其實志工如果很有用,表示病人狀況很嚴重,因此志工如果一直希望自己很有用,相對就是起惡念詛咒病人。所以我們教導安寧志工說:「你要去服務病人,必須要能夠接受病人的拒絕。因為病人本來就有拒絕的權利,雖然他們是末期病人,但只要還有能力自我照顧,就不想要別人幫忙。當志工同時要想到:自己將來在這種情況之下,願不願意放手給別人來幫忙?如果今天所有病人都拒絕我的服務,我不僅不會覺得挫折,還要記得感恩,因為病人都狀況良好而不需要我的服務。」站在末期病人的立場,我寧願安寧志工都非常無用,這就是莊子說的:「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老師說:要感恩病人放手,成就你當志工。先夫剛開始住安寧病房時還有體力,他就是要自己去洗澡,如廁也一樣;當體力漸差時,他要我攙扶著他到廁所後關門自己如廁;有許多事也是自己能做絕不麻煩別人,誠如禮安醫師說的「只要還有能力自我照顧,就不想要別人幫忙」,現在想起來真的是這樣ㄋㄟ!

七、多花時間陪家人?

    曾經有朋友對我說:「許醫師,你要多留點時間陪陪家人,不要花那麼多時間待在安寧病房。」我可以理解朋友對我的關心與不捨,可我回覆她:「你會這麼說,因為你是我的朋友。但是你可曾想過:如果你是我的病人或家屬,你還會希望我多陪家人、少陪病人嗎?」

    如果有一天,我變成家屬或病人,一定會希望主治醫師最好就住在病房,都不要回家。所以,現在我還是主治醫師的時候,雖然不可能不眠不休,但盡量做到讓病人和家屬可以常常看到我,而不是跑去躲起來過自己的好日子。因此,我常對醫學生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病人的生活品質,是建立在犧牲醫護人員的生活品質之上。」

(我曾經是病人的家屬,親人住院時,我們也真的希望醫生和護理師能「隨傳(按叫人鈴)隨到」。還有的家屬,他自認為病人很緊急,而主治醫師還在門診,有時會急得就衝去門診「問個究竟」,最好是馬上來解決問題。不過大家都希望能常常看到醫生,這是一定的,主治醫師的確是顆定心丸!)

八、安寧病房是給別人住的?

    曾有慈善醫院的志工隊長跟我說:「你們安寧病房的病人比較幸福!」其實我很想要回應她說:「要不然你來住啊!」要知道住進安寧病房就表示得到不可治癒的疾病到末期,是非常不得已的事情,我們宜哀矜而勿喜,慈悲為懷都唯恐不及,怎麼可以說是比較幸福,萬一聽在病人與家屬耳裡真是情何以堪。

    全世界安寧療護的祖師奶奶---桑德絲女士(Cicely Saunders),在2005年7月14日死於癌症。台灣安寧療護之母---趙可式教授也在近年被診斷出癌症,多數安寧醫護人員都覺得驚訝,孔子說:「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這樣好的人竟然會得這種病,但是我並不覺得驚訝,因為我知道:誰規定從事安寧療護就不會得癌症?我們得癌症的發生率和所有人都一樣。

    我早在十幾年前投入安寧療護工作時,心中就有了一個覺悟,那就是:總有一天我會去住安寧病房。如果安寧病房只是給別人住的,那我就可能放任它降低標準到擺爛為止,但因為那有可能是我將來要住進去的,我當然會要求達到最高標準。

    我寫下「許禮安的安寧佳言錄」,其中第8、10則如下:「我夢想有一天,所有的末期病人都可以自主選擇要接受安寧療護;我更夢想有一天,所有醫院的所有病房都可以達到安寧病房的設置標準。」,「我從事安寧療護工作有一個預設立場:我一定要努力提昇安寧療護的水準,以免將來當我必須用到,才發現服務品質太差,那就是我的報應了!」

九、醫院業績要成長?

    曾經有一次門診病人竟然對我說:「許醫師,祝你門診生意興隆!」我猜他並無惡意,但我當場翻臉說:「你以為醫院像開餐廳,客人越多越高興嗎? 門診生意興隆,代表病人越來越多,我可不敢起這種惡念,我怕會遭天譴!」

    我在醫院工作只領固定薪水,從來都不想超過業績領到獎金。我在某家慈善醫院工作滿11年,印象中只意外領過兩次績效獎金,說意外是因為我從來就不看業績在行醫,只努力幫病人和家屬省錢。都說「人在公門好修行」,我在慈善機構當然更應該用心修行,從來沒想到過慈善醫院竟然淪落到:要求全院主治醫師業績要成長10%,幸好隔年我就被開除而不需要同流合污了。

    因此我都說自己所以一直在醫院工作而不想出去開業,是因為我在醫院看門診可以心存善念:祝福大家身體健康都不用來給我看病,可是萬一我去開業,假如一整個早上都沒病人上門,我可能會開始想:奇怪今天怎麼都沒人生病來給我看,開始起惡念詛咒別人破病,這就是我所謂的「開業的詛咒」!

十、關於顏面神經麻痺

    我在2008年初選舉那天突然嘴歪眼斜,原來得到顏面神經麻痺,因此被家人強迫休息一年多沒當醫生,算是因禍得福,我的醫生同學聽到我不用當醫生都說:「怎麼這麼好」,言下之意是他們也都想生病休息。

    當初剛生病時很辛苦,因為眼睛睜不開得用手去撐著,睡覺時眼睛閉不起來得用3M膠布貼著,我才深刻體悟到原來「死不瞑目」真的是正常生理反應,我只死掉一半,就無法瞑目了。

    一開始擔心到底能否好得了,去查資料知道:「顏面神經麻痺無論有無治療,有80%病人會在三個月內好轉。」老婆安慰我:「沒關係,你應該會是那80%。」但是我卻直接回答:「我可能是那不會改善的20%。」

    理由之一是:假如我是那80%,佔去一個名額,可能有另一個病人會落入20%,那我不就害了他。

    理由之二是:我過去一直喜歡與眾不同、偏偏愛當少數,所以才會從事安寧療護,多數醫護人員需要治病救命的成就感,而我只想解除末期病人的痛苦,陪伴他們最後一程,現在當然也不會想要去人多的那一邊。

    理由之三是:安寧療護強調「凡事希望有最好的結果, 但別忘記做最壞的打算。」我自認是安寧人,最壞的打算當然是嘴歪眼斜到死,但同時也是最好的結果,就是從此不用全省奔波演講,可以閉關寫千古文章。我總是說:「挫折是對我最大的祝福!」結局是經過中醫的針灸治療,我恢復了表面的正常。

(老師說:好好照顧身體,不一定保證不會生病。)

十一、打預防針的風險

    所有的預防針有一定比例的風險,例如:十萬分之一會過敏休克死亡,只是我們都是帶著什麼樣的心態去打預防針呢? 大部分的人應該都不曾思考過這個問題,但潛意識裡面其實暗示倒楣鬼一定會是別人。

    我問媽媽級的學員說:「請問你每次帶小孩去打預防針的時候,有沒有抱著必死的決心? 還是很安心的就去打針了?」當你很安心地去打預防針,代表你從不曾設想最壞的打算:萬一倒楣的正好是我的小孩,那時該怎麼辦? ……

    萬一你的小孩每天出門都會踩到狗屎---天生狗屎運,很可能剛好是那十萬分之一的倒楣鬼,你還敢帶他去打預防針嗎? 應該不會。所以我們很安心的帶小孩去打預防針,似乎在暗示:反正別人家的小孩死不完,一但自己的小孩打預防針出狀況,恐怕連身為醫生都無法接受而要申請國賠的。

(老師說:「打了預防針,才知道有沒有事。」我是這樣想:我的小孩在剛出生時不都打了三合一疫苗,既然當時都沒事,接下來通知打什麼預防針應該都會沒事的,果真一路「打」下來都pass! 我有親戚,從沒做過電腦斷層掃描,有一次去大醫院急診,必須做電腦斷層掃描,結果「賓果」,他就是對電腦斷層的顯影劑過敏,好在急救得當,沒事了。但是我不知道他怎樣想,是感恩這次的電腦斷層掃描的「初試」嗎? 還是…? 不過很多事就是要「做」了、「打」了,才知道有沒有事? 人都是帶著僥倖的心,但現在我不會忘記要做「最壞的打算」。)

十二、我兒子不能最後一名?

    我問媽媽級的學員說:「你是不是希望你兒子不要考最後一名,因為覺得很丟臉?」絕大部分都說對,這就表示考最後一名會是別人家的小孩,可是怎麼可以壞心的希望別人的小孩考最後一名呢?

    如果必然有小孩會是最後一名,那就讓我的小孩考最後一名吧!我常說功課一點都不重要,有些人功課好反而更是危害社會。何況小孩考最後一名,才更有機會拿到「最佳進步獎」。…

    小孩如果功課好但卻不快樂,讀到明星高中和同學相約自殺、讀到大學因為長青春痘跳樓身亡、獨到研究所卻精神分裂一輩子報銷,我寧可小孩功課不好而不至於危害社會,只要他活得自在快樂就夠了。

    許禮安10103271135高雄市張啟華文化藝術基金會

完整的全文登在老師的部落格和臉書上。我把許禮安醫師的部落格和臉書寫於下,謝謝!

部落格:隨意窩Xuite日誌「許禮安的安寧療護與家醫專欄」

http://blog.xuite.net/an0955784748/twblog

臉書「許禮安」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108898048

 

    「外甥打燈籠」---照舊,我把朋友傳來的Line,分享三篇好文章:

            心 念

    人心念變了,德行就變了;德行變了,氣場就變了;氣場變了,風水就變了;風水變了,運氣就變了;運氣變了,命運就變了。

    改變命運,真正靠的是自己的正能量,厚德載物,而不是身上配戴的各種護身符轉運珠

    內心善良,柔和,寬厚,必長福相,那是多麼昂貴的化妝品都裝扮不出來的。相由心生,境由心轉。古云:「人心生一念,天地盡皆知;善惡若無報,乾坤必有私。」

    有些人,似荷,只能遠觀;有些人,如茶,可以細品;有些人,像風,不必在意;有些人,是樹,值得依靠。一切皆緣也……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修的就是一顆心;心柔順了,一切就完美了;心清淨了,

處境就美好了;心快樂了,人生就幸福了

    人這一輩子,不管活成什麼樣子,都不要把責任推給別人,一切喜怒哀樂都是自己造成。生命是一種回聲,你把最好的給予別人,就會從別人那獲得最好的。你幫助的人越多,你得到的也越多,你越吝嗇,就越一無所有。

    多點淡然,少點虛榮,活得真實才能自在。

 

          停止抱怨的力量是多麼強大!

    有一個作家出差時,無意中坐了一輛非常有特色的計程車。這輛計程車的司機穿著乾淨,車裡也非常乾淨。

    作家剛剛坐穩,就收到司機遞來的一張精美卡片,卡片上寫著:「在友好的氛圍中,將我的客人最快速,最安全,最省錢地送達目的地。」看到這句話,作家來了興趣,便和司機聊了起來。

    司機說:「請問,你要喝點什麼嗎?」 作家詫異:「這輛車上難道還提供喝的嗎?」司機微笑著說:「對,我不但提供咖啡,還有各種飲料,而且還有不同的報紙。」作家說:「那我能要杯熱咖啡嗎?」司機從容地從旁邊的保溫杯裡倒了一杯熱咖啡給這個作家。

    然後又給了作家一張卡片,卡片上是各種報紙的名稱和各個電台的節目單。只見上面寫道《時代周刊》《體育報》《今日美國》……簡直太全面了。

    作家沒有看報,也沒有聽音樂。而是和司機聊了起來。其間這個司機善意的詢問這個作家,車裡的溫度是否合適,離目的地還有條更近的路是否要走。作家簡直覺得溫馨極了。

    這個司機對作家說:「其實,剛開始的時候,我的車並沒有提供如此全面的服務。

我像其他人一樣,愛抱怨,糟糕的天氣、微薄的收入、堵車嚴重得一塌糊塗的路況,每天都過得很糟糕。有一天,我偶然在廣播裡聽到一個故事,改變了我的觀念。那個廣播節目請了勵志大師韋恩•戴爾博士,讓博士來介紹他的新書。書中重點闡述了一個觀點,停止抱怨、停止在日常生活中的抱怨,會讓任何人走向成功

    他讓我突然醒悟,目前糟糕的情況其實都是自己抱怨造成的。所以決定停止抱怨,開始改變。

    第一年,我只是微笑地對待所有的乘客,我的收入就翻了一倍。第二年,我發自內心地去關心所有乘客的喜怒哀樂,並對他們進行寬慰,這讓我收入更加翻了一翻。第三年,也就是今年,我讓我的出租車變成了全美國都少有的五星級出租車。

除了我的收入,上漲的還有我的人氣,現在要坐我的車,都需要提前打電話預約。

而您,其實是我順路載的。」

    這位出租車司機的話,讓這個作家驚訝極了。作家不禁反思自身,其實在日常生活中,自己何嘗不是抱怨很多。

    他決定改變自己,他將這個司機的故事寫成一本書。後來有讀者受到啟發後試著去做了,生活真的發生了改變。這種改變讓作家知道了,停止抱怨的力量是多麼的強大。

    俗話說:「車到山前必有路。」只要有突破困境的願望,改變抱怨的態度,積極地去做當下應該做的事情,那麼就一定能突破困難,繼續向追求的目標前進。讓我們下定決心,丟掉抱怨的惡習吧!

 

           人生太短,不要明白太晚

  把錢省下來,等待退休後再去享受。結果退休後,因為年紀大,身體差,行動不方便,哪裡也去不成。錢存下來等養老,結果孩子長大了,要出國留學,要創業做生意,要花錢娶老婆,自己的退休金都被要走了。

  當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善待自己時,就立刻去做,老年人有時候是無法做中年人或是青少年人可以做的事,年紀和健康就是一大因素。

    小孩子從小就要告訴他,養你到高中,大學以後就要自立更生,要留學、創業、娶老婆,自己想辦法,自己要留多一點錢,不要為了小孩子而活。

   我們都老得太快,卻聰明得太遲。朋友去年喪妻,這突如其來的事故,實在叫人難以接受,但是死亡的到來卻總是如此。朋友說,他太太最希望他能送鮮花給她,但是他覺得太浪費,總推說等到下次再買,結果卻是在她死後,用鮮花佈置她的靈堂。這不是太愚蠢了嗎?

    等到……等到……,似乎我們所有的生命,都用在等待。

「等到我大學畢業以後,我就會如何如何……」我們對自己說。

「等到我買房子以後!」……

「等我最小的孩子結婚之後!」……

「等我把這筆生意談成之後!」……

「等到我死了以後!」……

    人人都很願意犧牲當下,去換取未知的等待;犧牲今生今世的辛苦錢,去購買後世的安逸

    許多人認為,必須等到某時或某事完成之後,再採取行動。明天我就開始運動;明天我就會對他好一點;下星期我們就找……然而,生活總是一直變動,環境總是不可預知,現實生活中,各種突發狀況總是層出不窮。那麼,我們要如何面對生命呢?我們毋需等到生活完美無瑕,也毋需等到一切都平穩,想做什麼,現在就可以開始做起。

    一個人永遠也無法預料未來,所以不要延緩想過的生活,不要吝於表達心中的話,因為生命只在一瞬間。有時間出去走走;退休後,我們就要好好享受一下。記住,別讓自己徒留「為時已晚」的空餘恨。逝者不可追,來者猶未卜,最珍貴、最需要實時掌握的「當下」,往往在這兩者蹉跎間,轉眼錯失。人生短暫飄忽,有一首小詩這樣寫:「高天與原地,悠悠人生路;行行向何方,轉眼即長暮。」正是道盡了人生如寄,轉眼即逝的惶恐。

    有許多事,在你還不懂得珍惜之前,已成舊事;有許多人,在你還來不及用心之前,已成舊人。遺憾的事一再發生,但過後再追悔「早知道如何如何」是沒有用的,「那時候」已經過去,你追念的人也已離開了你。

    一句瑞典格言說:「我們老得太快,卻聰明得太遲。」不管你是否察覺,生命都一直在前進。人生並未售來回票,失去的便永遠不再得到。將希望寄予「等到方便的時間才享受」,我們不知失去了多少可能的幸福!

    甜甜 完成於104年6月17日上課後

arrow
arrow

    甜甜夫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