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後的擁抱  101年[安寧藝術健康人生]讀書會,要讀10本書,這是第1本.

一直都透過廣泛閱讀來吸取精神養分與建構夢想世界,許禮安醫師曾在安寧病房主辦生死學讀書會.101年(2012)在張啟華文化藝術基金會規劃十場[安寧藝術健康人生]讀書會,期望透過閱讀相關書籍分享對安寧療護,生活藝術與健康人生的觀點.我每月第四個星期二下午兩點到五點來基金會聽禮安醫師說書,並分享我個人的讀書心得.

閱讀「最後的擁抱」心得

瑪姬•克拉蘭&派翠西亞•克莉 著   李文綺 譯

野人文化出版  2011∙02 初版

這本書有個很棒的副標題---「來自資深安寧護士、撫慰病患和家屬的溫暖叮嚀」;夾在書封面的廣告寫著:「1992年出版至今,仍高踞Amazon暢銷榜冠軍;近二十年來,挽救無數破碎心靈的溫暖叮嚀」,在封底有這麼些詞:「每個人都知道,人的一生脫離不了生老病死,然而當你親眼目睹摯愛的人病入高肓、身體機能每況愈下,卻往往還是驚慌所措,不知該如何面對患者、理解患者的需求,也不知道如何適應自己的心情,接受彼此生命的轉變。悲傷又心煩意亂之下,很容易就忽略了臨終患者所釋放出的訊息。」---這本書正是為這樣的你而寫。還有「三十多年安寧療護經驗的資深安寧護士,藉由六十則真實臨床故事,告訴你如何給彼此最後的擁抱…」您心動了嗎?

本書有六篇推薦序、第一章「該排隊了。」、PARTⅠ臨死覺知:簡介和背景、PARTⅡ臨死覺知:我現在經歷了什麼、PARTⅢ臨死覺知:我需要什麼才能安寧離去。

第一篇推薦序是我尊敬又熟識的許禮安醫師寫的<最恐怖的是看不見、聽不到、又不能談論的死亡!>,我覺得這也是本書的導讀。他說這是一本專門談論「臨死覺知」的書,是臺灣醫療體系一直缺乏探討的主題。出版社找他寫推薦序,剛好可以把他一直只有在演講中講述的故事寫下來,他希望能拋磚引玉,以集合在地的安寧經驗,將來有臺灣本土文化的故事。長達8頁的序中,有許多他在安寧病房中臨床照顧上實際經驗過的案例。讀完書,我很認同禮安醫師在最後說的:「我參與安寧療護十五年,病人用他臨終的生命所教導我的,在這本書中都可以得到印證。」因為我來上他的課,會聽到許多令人動容的生命故事。

陽明大學附設醫院內科加護病房的陳秀丹醫師說:「許多的臨終病人包括我的父親在內,的確會有『臨死知覺』。有智慧的人會認真地看待這個訊息,好好參與、陪伴、協助完成即將往生者的願望;沒有智慧的人,擋掉與臨終者深度溝通的機會,喪失了來自即將往生者的叮嚀與祝福,等到親人往生時,才痛心疾首,感慨這一切為何會來得這麼快。」所以寫<認真看待死亡,讓生死兩相安>這篇序。

 佛教蓮花基金會陳榮基董事長寫<尋找生命的解答>為序,他認為這是醫療人員、病人及家屬或普羅大眾都能獲益的書。「希望能改變我國醫病雙方長久抱持的臨終不顧病人的痛苦,奮戰到底的精神。…人生終需一死,絕症病人的死亡,並非醫療的失敗,未能協助病人安詳往生,才是醫療的失敗。活著,是最好的禮物;善終,是最美的祝福。

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張明志醫師認為「在臨終的時刻應該如何與親人相處、和解、道別,都不是簡單的功課。…本書強調臨死覺知,它或許是迴光返照式的清明,或如瞻妄般的混亂,倘若旁邊的親人及照護者能感知這些兆頭,從旁協助臨終者卸下最後的障礙(被卡住),才得以讓往生者一路好走。」他寫的序是<為臨終者卸下最後的障礙>。此外還有臺灣安寧照顧基金會張嘉芳執行長寫的序<預立醫療自主計畫>,以及羅東聖母醫院腫瘤暨安寧療護主任鍾昌宏醫師寫的<護理人員、病友、家屬必讀>推薦序。

這本書有60個真實臨床故事,我統計兩次都是61個,後來我想她們把第一章「該排隊了。」---蘿拉的故事,獨自寫一章節,我覺得是作者們的引言,也是序。它讓我知道這本書是要寫「值得學習的生命課程」(p.4~5),家人或旁人要「勇於傾聽臨終牽掛」(p.11~12),那麼當你「敞開心靈,聽見生命」,你,也可以和一樣,從失去至親的悲慟中,獲得能讓你找到一些有益收穫的領會和洞見。你將能帶著從這本書以及臨終者身上學到的東西,在你之後的人生中繼續前進。從第四章艾蜜莉雅的故事開始,到第十五章伯尼的故事為止,真的有60個故事。

PARTⅠ臨死覺知:簡介和背景。有:

第二章  死亡像什麼?

簡介「臨死覺知」:是一種關於死亡過程的特別知覺,有時甚至是一種控制的力量。臨死覺知揭露了生命在接近終點時會是什麼模樣,而臨終者又需要什麼才能安詳離開;這會發生在緩慢辭世的人身上。臨終者企圖描寫對死亡的感知經驗時,常因為這些溝通太過模糊、出乎意料,或者以象徵性語言表達,很容易被人遺漏、誤解或忽視。(p.17)

接近死亡的感知經驗,包括對於死後世界的短暫一瞥,或是見到已故的人。儘管沒有說得很仔細,臨終者描述的那個死後世界既寧靜又美麗,讓他們既驚歎又敬畏。他們會說自己與某些我們看不見的人(他們認識的且關愛的人)說過話,或感受到他們的存在。即使通常未被告知,他們也知道自己快死了,甚至可以告訴我們確切的時間。(p.19)

臨終者最後的心願有時很難解讀。當他們確認了這些與親友相關的心願的重要性,將使他們在獲得滿足之前,控制死亡的時間和情況。這些心願經常牽涉到另一個他們想見到的人、或想修補的一段關係。(p.19)以上這些會在PARTⅡPARTⅢ的許多故事裡看到。

第三章  啟程

    寫出這本書的研究背景,整個策劃過程以及為這個研究理論的命名選定,那就是「臨死覺知」。這裡有第二章在19頁提及的臨終者給的兩大訊息(p.34~35)外,還寫到對安寧療護的介紹。「安寧院是照護臨終病患的主要機構,其療護計畫是順應自然,以病患為中心,最重要的兩個原則是:第一、病患有權選擇自己要如何度過最後餘生;第二、他們的最後餘生應該盡可能安寧舒適。」(p.28)「安寧療護的團隊包括醫師、護士、社工、牧師和志工,還會有其他領域的專家應需要前來協助,如營養師、物理治療師、呼吸治療師等。整個團隊只有兩個核心任務:療護病患和協助家屬」(p.30)我還知道現在安寧療護的場所有三:安寧居家照護、安寧病房和安寧共同照護。

第四章  對死亡的反應

    作者說:「從前死亡與生活是分不開的。一個家庭好幾世代都住同一個屋簷下,孩子會幫父母照顧奶奶,她躺在客廳的床上度過最後幾個月的生命。…在許多國家,人們會以留在家裡,由家人照顧的方式等待死亡,死亡變成全家人生活的一部分。現在,多數家庭並沒有如此親密、頻繁或持續地陪伴臨終的家人,他們無法學習如何平靜面對至親生命即將告終的事實。現在,專職人員成了照護者;親友變成旁觀者,人們不僅要應付即將失去至親的痛,還得是在一種不確定的狀態下面對,不知道該做什麼、該如何做、該何時做」(p.36~37)接著有提到「臨終前的生理變化」和「當死神接近時」的三個跡象:一是吞嚥困難。二是呼吸會產生變化。三是體溫可能升高,但手腳冰冷、發紫或產生斑點。但作者說:「這本書所關注的不在臨終病患的生理照護,而是臨死覺知。我們從那些覺知領悟到的訊息足以幫忙我們減輕悲傷和心力交瘁的感覺」(p.42)在釐清自己對死亡的觀感後,千萬別把自己對死亡的觀點強加於他人身上,應該以臨終者的意見為主。揣摩臨終者的感受,更可以確定自己該說什麼、該幫忙做什麼。這裡寫庫伯勒•羅絲醫師提出臨終者面對死亡過程的觀點:否認、憤怒、協商、沮喪、接受。這些情緒不只會出現在臨終者身上,當人的生活出現危機或重大轉變時都可能產生。

否認期」,第一個故事出現了,它是87歲艾蜜莉亞的故事。「憤怒期」有麗姿戈登的故。;「協商期」,臨終者面對躲不掉的命運時,同樣想盡辦法拖延。他們和上帝協商,如果他們不信上帝,也會與任何被認為有能力延長他們生命的人討價還價。如果他向你提到此事,請用尊重的態度聽他說,回答他:「那不是很棒嗎!」或者「我們會盡全力幫忙的。」。「沮喪期」,當他們向你表達這類情緒時,你能做的就是傾聽,通常不需要回答,只需要試著理解。這裡有馬克的故事。「接受期」則有麥克斯茉莉亞的故事。的故事讓我學到對臨終者的幫忙,要提出實實在在的幫忙。例如:提議幫他買菜、幫他打掃或抹拭灰塵;也永遠允許他在最後一分鐘取消約定,然後再加上一句:「如果這不是你要的,請告訴我其他的選擇。」索妮雅的故事讓我知道要適時表達愛和關心,因為「沒有表示,往往給人不在乎的感覺。」

PARTⅡ臨死覺知:我現在經歷了什麼?有:

第五章  「地圖呢?」

    艾倫的故事讓我知道「提供正確的資訊,誠實溝通,勝過憐憫」。作者說:「臨終者的家屬若能像艾倫的家人那樣,了解並回應他想傳達的訊息,那麼所有相關的人將能一同分享那份寧靜與安詳。」(p.79)艾倫是要家人「允許她離開。」

第六章  準備旅行或轉變:「我準備離開了。」

    這章有三個故事來說明臨終者是知道自己的死期將近。他們希望與旁人分享這個訊息,他們用象徵性語言表示自己準備好進行下一段旅程,或迎接即將發生的轉變。迪克喜歡船,只問了一次潮汐的問題,準備進行他的最後一段航程。工程師保羅一頭栽進了難以解決的複雜問題,想帶走他的家人和房子。一絲不茍的軍官喬治,提醒身邊的人,他需要報紙和護照。他們的親人要向他保證已明白他即將離去,並且準備好送他走向終點,這樣才能讓臨終者放下沉重的掛懷。

第七章      與過往的人同在:「我並不孤單。」

    臨死覺知當中,最普遍出現的似乎是遇見過世的人。發生的時間可能是真正死亡的幾個小時前、幾天前或是幾個星期之前。這裡有史蒂夫傅萊德瑪莎安琪拉皮特佩姬雷歐娜的故事,都告訴我們:他們沒有獨行,而且我們以後也不會。在我們之前過世的人或宗教人物,會陪伴我們走過最後一段旅程。

第八章      預見終點:「我知道將歸向何處。」

    許多臨終者都說,他們看見旁人無法看見的地方。他們的描述相當簡短,通常只有一、兩句話,即使不明確,但總說它光輝奪目美麗動人;若你要求多說一些,他們就會搖頭,似真似夢地說:「我做不到。」儘管是驚鴻一瞥,似乎也能為臨終者帶來寧靜、舒適和安全感,而願意傾聽、了解的人,就同樣分享了這份安適。巴比琳恩露西艾瑪克萊兒的故事,就讓我們知道死後也許還有某一種存續的世界。當他們漂流於兩個世界之間,我們確定了那個地方的存在,以及它的美麗與安寧。

第九章  預知死亡時間地點:「那會是當我……」

    臨終者似乎能預知自己的死亡時間,甚至準確到死亡的日期和時辰。令人詫異的是,這種預知並不讓他們恐慌,反而能平靜地告別。當他們企圖透露這項訊息時,所採取的溝通方式可能既清楚又直接,也可能非常模糊、奧祕難解,而讓別人忽略、忽視它們,以為那些訊息是「意識混亂了」。看了道格波麗麥可伊兒莎尼可拉斯的故事,我們知道臨終者真的意識到死亡何時會降臨,而且他們不為此苦惱。如果我們能傾聽並試著了解這些訊息,就能獲得獨特的機會,把自己準備好,去安慰他們的失落感,且讓我們不再害怕死亡,好好利用剩下的時間,讓死亡更有意義。

    PARTⅢ臨死覺知:我需要什麼才能安寧離去?

    這個部分作者要探討「臨終者需要什麼才能安寧離去。」她做了清楚的解說,最後她說:「當我們能了解,病患執意達成那些心願的真正原因,就更能幫助臨終者完成心願;也能讓我們看清人生中需要妥協、需要完成的事,有多麼重要。」(p.144)

第十章  「我們一定要去公園。」

    安德莉亞想知道「死亡是什麼樣子?」,作者給她許多資訊並解說,她也了解;她臨終前想和公公和解,這些事都完成後她安寧辭世。女兒麗莎想起《來生》這本書所說的瀕死經驗,就看著天花板揮手,並叫著:「再見,媽媽,我們愛妳!祝妳的魔法之旅一路順風,別忘了幫我們在天堂裡,占最前排的好位置喔!」(p.154)可以看出來,這家人面對死亡已有很安全的準備了。

第十一章  需要和解:「我需要與……講和。」

    臨死覺知中最重要的意識之一,是需要和某人和解。泰瑞莎席拉都是需要修復她們和別人的關係;亞瑟戈斯則需要與上帝和解;安妮是不想讓戀情曝光,要避開別人的閒話;而珍奈茵則是需要某種特別的證明,表示她和傑夫相互允諾婚姻。

第十二章  被拖住:「我被卡住了……」

    這類訊息通常很短,有時只有短短幾個字,卻能明確表示出什麼東西卡住了、或阻斷了病患的前行之路,致使他無法安寧往生。臨終者說「被拖住了」,是希望大家「再看仔細一點,某個地方疏忽了」。柏莎的馬飼料、班恩的電車、查爾斯的兒子、克勞德的電腦程式、比爾的老爸、蘿絲的先生,就是那個「關卡」。當他們的需要完成,解決後,就能順遂地離去。

第十三章  非語言的溝通:「我用行動表示。」

    臨終者,用很多非語言的方式溝通,我們可以從他們的行為或動作,得知他們正在體驗什麼。例如,他們伸出手、微笑、揮揮手、點頭、努力想要說話,或想碰觸某個我們見不到的事或人。他們可能一直挑剔床單、拉掉床單,或想下床。發生這種情形時,他們通常不是受到驚嚇,而是見證了奇觀的喜悅,有時還帶著困惑。而那個「某種經驗」,就是臨死覺知。布萊德艾倫凱倫的故事,讓我們知道。

第十四章  象徵性的夢:「我夢到……」

    臨終病患的夢經常和強烈情感有關,而且含有一些線索,暗示了他們的重要需求。若我們能仔細聆聽,就能幫助他們探索那些需求與情感,甚至找出解決方法。貝琪的挫折、珍妮的困惑,都是因為她們需要死亡的資訊;作者認為那是她可以分享的東西,所以貝琪珍妮都放下了恐懼。勞倫斯的夢反映出他的孤寂,需要兒子們來探望減輕孤寂,但是兒子不願意來,他就帶著悲傷和寂寞辭世了!伊莎貝爾夢見被活埋,反映出恐懼,她需要的是確實知道醫護人員是根據什麼標準斷定她的死亡,而且更要知道細節。當她了解以後,就跟弟弟說:「我死後,請你務必把我留在家裡兩個小時以上,別急著送走我。」讓我想到佛教儀式有助念8小時,我們可確認往者已矣,生者在念佛聲中心生安定,所謂「生死兩相安」啊!我在安寧病房聽到一位媽媽一直要醫師確認她女兒真的死了嗎?她說:「萬一送到殯儀館(冰存),她又活過來了,怎麼辦啊!!!」作者說:「會把人嚇壞的夢,可能是和他對疾病或死亡的恐懼有關。而充滿焦慮的夢呢?可能是因為臨終者擔心他的家人、擔心花費,或擔心應該有什麼安排。如果是困惑難解的夢,經常暗示了他需要資訊。通常光是與他談論他的夢,就能找出他關心什麼、需要什麼。」(p.217)

第十五章  選擇時機:「時候到了。」

    有人等待某些特定的人到來之後才撒手西歸;有人是在等別人離開,自己才肯上路;有人則是在等待他們最愛的人有妥善的支持之後,才放心辭世。約瑟夫海若凱西琴恩碧翠絲露易絲茱蒂艾爾,他們都有自己的等待與選擇。很多臨終者是可以對死亡行使一些控制力的:包裝死亡的時間、情況和陪伴在側的人,這些控制讓臨終者比較不被動,而能幫助他能影響的人。

第十六章  臨死覺知:實戰手冊

    這章是總結,讀了覺得很實用。作者在這裡提出7個對生命體悟的問題讓家屬深思,並告訴家屬面對死亡,要如何照顧好自己(在250頁),對我來說都是很棒的建議,畢竟這是她們累積30多年的經驗;再來她們提出具體的提醒與建議,將有助於家屬辨認、理解和回應臨死覺知;她們給照護者五個提醒與見建議,第一個就是「請用包容、開放的態度看待臨死覺知」。最後作者要我們把臨終者看作是「良師」、「光明的燈塔」、「是有指引能力的人」。是啊,我們在安寧做陪伴,而病人卻是用他的生命來教導我們,讓我們對生命有所開竅。

    感謝我能讀到這本書,作者提供我們如何和臨終者溝通和相處的具體建議,讓我們能更了解臨近生命終點的人,同時也更加認識臨死覺知與瀕死經驗。你不必是醫護人員,也不需有任何醫療訓練,也能知道如何傾聽,如何從他們隱喻性的語言或行為中(因為天機不可洩露也!),理解他們想要傳達的信息。於是,病人能安寧地離去,而家屬也能從中得到寬慰。就如同作者在第二章所說:「閱讀本書你將知道該如何傾聽臨終者、如何判斷他們的言行代表什麼意義,以免因不當的回應讓彼此感到灰心和疏遠。你會看到別人以什麼方式面對他們生命中的死亡一關,而那些方式如何帶給他們安慰、平靜,甚至是喜悅。同時,你也能獲得寧靜與寬慰,並對死亡的力量有了更深刻的領會。(p.24)

世上的每位生者,都會變成臨終者而後往生,但願我們都能和親朋好友來個「溫馨」的擁抱。祝福您!

甜甜夫人 完成於101年3月26日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閱讀「最後的擁抱」心得
    全站熱搜

    甜甜夫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