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081210讀.JPG   1081210讀書封面封底.JPG

  108年8~12月[久病慢痛 . 樂活安寧]讀書會,要讀7本書,這是12月讀的書。

閱讀《在告別中學會更愛父母:用關懷參與父母離開前的六十四件事》心得

    清水晶子/著。 林詠純/譯。   木馬文化201711月出版。

目錄

前言

導  論    寫在與父母討論之前

第一章    身體與心理

第二章    疾病與照護

第三章    墓地與葬禮

第四章    財產

第五章    繼承

第六章    整理老家

結語

審定專家

參考書目

小別冊「關愛父母緊急聯絡記事本」

         這是一本很好讀,且很快就可以讀完的書。讀完卻覺得書裡列舉的64件事,有些真是「知易行難」,而且要看時間、場合,不過用關懷的心來和父母溝通,我想父母最終也會接受吧! 本書「封底」的這段話,是全書的縮寫:

父母老後,每次見面都是告別的準備,他們的心願,你都知道嗎?

  總有一天,父母會老去、生病,或突然離開我們。那時候,我們都會慌了陣腳、亂了思緒,甚至帶著遺憾:為什麼當初沒問清楚父母想要接受怎樣的治療方式?他們想要怎樣的葬禮?甚至可能到了那個時候才發現,他們背負沉重的債務,或保險單不知放到哪裡去了。

  作者從事葬禮儀式和相關諮詢工作十五年,見過許多因父母突然重病或事逝世而發生的家庭糾紛和困擾。提早做好準備,在適當的節日或場合,透過關心而非追問,漸漸參與父母老後的生活。本書從整理父母住家、醫療照護、遺產分配,甚至父母喜歡的花朵、音樂等等,全面列出了你可以提早參與的六十四件事。在父母離開的那一刻,能夠鎮定面對一切,不留一絲遺憾,就是對他們最好的告別。

  本書隨書附贈「關愛父母緊急聯絡記事本」一冊,以記錄父母的健康狀況、好友聯絡方式、保險單存放位置等等,並有各種狀況可聯絡的台灣服務單位和電話。

作者在「前言」說:

         本書能夠提醒你,哪些事情要趁父母還健康的時候(在世的時候)先做、那些話要趁著這個時候先說。(p.17)

         我是葬儀社的幹部,連續十五年來,每年都接受一千件以上關於葬禮與祭拜的諮詢,看過無數次兒女為父母送終的儀式,同時也目睹了許多因父母去世所引起的悲劇。譬如葬禮。(p.18)

        還看過有些往生者的家屬為了爭奪父母留下的些微遺產,而演變成骨肉相殘的局面,或是發生不知道該由誰管理墓地的守墓問題等等。(p.19)

        除了經營葬儀社外,也曾因為家庭關係照護過失智的祖母,我擔任她的成年監護人。祖母當時八十七歲。她的失智症在不知不覺中發病,就在我察覺她的狀況不對勁的一個月後,她已經用排泄物塗滿整間屋子。這樣的狀況極難在自家照護,我只好送她去安養機構。(p.19)

      「她以前生過什麼病呢?」、「她會挑食嗎?」、「她有什麼興趣呢?」這些問題,我一個也答不出來。我自以為很熟悉最愛的祖母,但其實對她似乎一點都不了解。

         祖母住進安養機構半年後就去世了。

         我度過了一段痛苦又悲傷的時期。那段時期我相當自責,因為我不知道自己採取的處置是否真的正確,也覺得如果我能夠更了解祖母,是否就能為她做些什麼呢?

         這些經驗促使我成立一般社團法人日本生活品質協會,透過在全國各地的演講,倡導「終活」與生前整理的重要性。(p.20)

         我由衷希望能夠透過本書,讓大家不再需要為父母的事情煩惱與受苦--- (p.21)

(作者說的「終活」是說具體規劃人生最後的時光,並在生命結束時保有尊嚴。)

導論   寫在與父母討論之前   (p.37~42)

六個需要與父母討論的主題

1.身體與心理 2.疾病與照護 3.墓地與葬禮 4.財產 5.繼承 6.整理老家

        只要掌握這六大主題,就能在心理上與實務上都做好準備,也能做出讓父母與自己都不後悔的決定。

與父母溝通的方法

        親子一輩子都是親子,當父母突然去世,如果你不想產生深刻的悲傷與後悔,就請空出時間與父母對話。

親子之間也未必就能心意相通

        父母與孩子生活在不同的世界,所以價值觀不同或者意見不合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親子關係必須在溝通中建立,和他人之間的關係沒什麼兩樣。若只認為血脈相連所以就能互相了解,或是就應該懂得彼此,這些都只是我們自己的想像。

拉近親子距離的五個重點

1.好好利用節慶

        見面聊天依然是與父母溝通的重點。住得離老家遠的人、錯過拜訪時機的人,可以好好利用過年、中元節、清明節、自己的孩子入學典禮、兒童節、為父母祝壽、生日、結婚紀念日……等各種節慶活動,找機會與他們見面。

2.把父母當成客戶

         如果真的很難與父母相處,我建議把他們當成客戶。有時候稍微劃清界線,戰略性地增進與父母的感情也是必要的。

3.每個月打一通電話

高齡者的健康狀況只要一個月就有可能急轉直下。病情可能突然惡化,失智症也可能加重。所以盡可能每個月與父母見一次面。住得遠的人,也至少試著每個月打一通電話。

4.敏感的話題可以拿別人當例子

         突然提起照護、財產、墓地之類的話題會嚇到父母。

         譬如「某某的父親,好像因為墓地問題發生糾紛。」、「某某照護父母似乎很辛苦。」……只要不讓父母覺得「自己被孩子牽著走」,就不會傷害他們的自尊心。

5.不要試圖一次全部解決

「必須與爸媽討論才行!」但我們不能因為心急,就試圖把所有事情一次問清楚。請你慢慢來。首先請從一天實現本書的一個項目開始嘗試。

也需要與自己的伴侶討論

         如果你已經結婚、擁有伴侶,與伴侶討論對父母的想法也很重要。因為就算是夫妻,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對父母的想法也截然不同。

    用關懷參與父母離開前的六十四件事,有哪些呢?

ㄧ、身體與心理:

1.揉揉父母的肩膀。2.陪父母一起去旅行。3.與父母商量煩惱。4.送高階健檢給父母當禮物。5.陪父母一起看健檢報告。6.陪父母一起閱讀用藥記錄卡。7.陪父母一起上醫院。8.確認父母的病例。9.問問父母喜歡吃什麼。10.試著建議父母寫下「終活筆記」。11.詢問父母想要在何處迎接生命的終點。12.聊聊父母的童年。13.聊聊父母認識的經過。14.具體表達對父母的感謝。15.把想為父母做的事情說出來。

二、疾病與照護:

16.了解父母的認知功能。17.決定能夠替父母做判斷的人。18.討論父母行動不便時的住所。19.陪父母前往老人綜合服務中心。20.接受長照評估與服務。21.挑選長照管理師。22.與長照管理師一起思考方案。23.參觀特養、自費、團體家屋等安養機構。24.詢問父母希望讓誰照顧。25.試著清洗父母的假牙。26.詢問父母希望誰來探視。27.事先討論是否接受維生醫療。

三、墓地與葬禮:

28.一起去掃墓。29.確認菩提寺的所在與繼承者。30.如果沒有墓地,請選擇其他安葬方式。31.討論骨灰的安置。32.詢問父母想要什麼樣的供養。33. 詢問父母想辦什麼樣的葬禮。34.詢問父母的宗教信仰。35.事先選定葬儀社。36.請問父母喜歡的花。37.掌握六等親以內的親屬。38.請父母列出朋友名單。

四、財產:

39.掌握父母的資產。40.確認父母在哪些銀行開戶。41.確認不動產的種類、所在地,名義人。42.確認投保的保險種類、投保人、受益人。43.確認房貸與負債。44.確認是否擁有股票與租用銀行保管箱。45.高價物品可以換成現金。46.做不到的事情就說「做不到」。47.把父母當成客戶。48.問問父母從前工作最開心的時候。49.父親與母親雙方都必須問過。

五、繼承:

50.找出所有的繼承人。51.整理出可能會發生繼承問題的事項。52.找比自己年輕的律師商量。53.討論成年監護人的事宜。54.請父母準備遺囑。

六、整理老家:

55.決定一起整理的日子。56.把家整理得安心安全。57.將用得到與用不到的物品分開。58.慢慢整理,不要擅自丟棄。59.陪父母一起看相簿。60.保留一間三坪大的空房間。61.準備住院包。62.思考要帶去安養機構的物品。63.不要飼養新的寵物。64.改造帶有回憶的物品。

         先父辭世16年多,家母高齡87仍健在。看完這本書,有點汗顏,覺得人死了,一切都任由活人「擺佈」。先父的喪葬禮,全由家母的「想當然!」做主,我們似乎都沒問過我爸他老人家,因為他一直都很「勇健」,沒讓我們照顧太久。現在想「尊重」健在的母親,她除了明確地告訴我們她的喪禮要用佛教儀式,骨灰要跟我老爸進同一個佛寺外,其他的都不好溝通。房子的繼承、寫遺囑更不用提,她說她不會寫,也沒認識多少字;談到照護的事情,她說觀世音菩薩會保佑她! 整理老家更是不用談,八八水災後的整理,讓我們看到她糾結的「斷捨離」。我們姐妹決定只能等她百年之後,再來處理這龐大的「事物」了。

        在這64件事中「2.陪父母一起去旅行」,我覺得我們比較常會做到。作者說:「從這件事著手,就能減輕下列負擔:◆了解父母平常的樣子,更容易掌握他們的健康狀態。◆創造共同的回憶。」

        我爸愛到處旅行,我媽愛顧家;但是受到兒女們的邀請也會一起來旅行,他們最津津樂道的是去阿里山坐小火車看日出。先夫去世後的隔年,我兒子就陪我一起去巴黎,完成先夫的遺願「去巴黎看看女兒的生活」,用我的眼帶著「他」去旅行。女兒帶我們一起去玩歐洲,我們總共去歐洲三次,前前後後玩了九個國家。後來兒女也帶我去日本東京跨年兩次;最近幾年,我還自助旅行了京都五次,兒女也會來陪我做短暫旅行,去過京都之外的奈良、宇治、金澤、神戶、廣島、天橋立。

       59.陪父母一起看相簿」,作者說:「從這件事著手,就能減輕下列負擔:◆再度與父母分享回憶。」

         先父辭世,守喪期間,我們常做的一件事,就是把他精心製作、美編的一本手工大相簿捧在手中追憶。裡頭有他少年的生活照、當兵時的照片,當然有一張很大的結婚幸福照,每年過年會帶我們到相館照全家福,還有我們五個兄弟姊妹小時候的生活照。在大家的討論、問答中,我們好希望老爸能「聽見」,一起看相簿也稍微撫平我們的喪父之慟。

        作者在「結語」中,寫出她的感謝與學習(發現):

    「我在20161月接到本書的出版委託。

         就在準備出版的七月初,父親的狀況驟變。這本書的所有內容,我幾乎全都經歷了一輪

         我曾經有過送走祖母的經驗,也具備許多終活知識,原本以為自己應該不會遇到太多問題,或是遭遇什麼不愉快。

          但事實並非如此。難過的事情就是會難過,也會發生許多麻煩事。

人在面對死亡的時候,不可能不遇到麻煩與問題。所以才需要知識與心理準備,以便在事情發生時處理。而支撐這一切的就是愛。這六十四個項目中,就充滿了知識、心理準備,以及愛。

         此外,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夠告訴大家「透過父母的去世來超越父母」有多麼重要。有些事情人只能透過死亡離別學習,我不希望大家錯過這個讓人真正成長的機會。

我現在能夠透過父親每天的變化,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強韌與不可思議。每當我看到小時候十分嚴厲、可怕的父親,變得不再高大,做出彷彿小孩子的行為舉止時,心裡就充滿一股說不出的溫暖。

我也深深感謝陪伴我的老公。他允許我照顧父親,總是支持我,也給容易感情用事的我確切的建議與觀察。這些事情只有他做得到。

我也感謝我的孩子。他們陪我整理老家、探病、購物,幫助我做每件事情,也會陪伴、照顧父親。他們的成長是父親的願望,對我來說也是很大的支持。

         我覺得與父親共度的最後時光,帶給我許多像這樣的發現,幫助我更加成長。這或許將成為任何經驗都無可取代的寶貴資產吧!

         你一定也會有同樣的感受。所以我希望你即使痛苦、悲傷也不要逃避,好好接受『當下』。

         感謝出版社的宮崎小姐,對這本書的熱情與大力支持;也深深感謝許多委託我們舉辦葬禮的客戶,以及透過終活認識的各位,這本書完全得依靠這樣的緣分與經驗才能完成。

         我衷心祈禱大家與父母共度的時光,能夠成為充滿愛的一刻。」(p.213~215)

         本書的副標為「用關懷參與父母離開前的六十四件事」,關懷這兩個字用得好,關懷就是有愛。用愛來跟父母共度時光,人間就充滿了祥和!

                              甜甜 完成於10812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甜甜夫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