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3143_調整大小.JPG    IMG_3144_調整大小.JPG

閱讀《老有所終:長命百歲還是品質九九?》

          讀書摘要與心得

                  莊錦豪/著。  時報20185月出版

目錄

推薦序  生得好、病得輕、老得慢、死得安

推薦序  生死自在,瀟灑走一回

作者序

第一章 失根的蘭花與葉落歸根

1-1 失根的蘭花

1-2 從籍貫、祖籍尋根

1-3 張排長和劉大哥的故事

1-4 樹高千丈,葉落歸根

第二章 慎思生命的意義 明辨可行的信仰

2-1 生命的意義在那裡?

2-2 「一去不復還」的難題

2-3 生死輪迴與因果業報的迷思

2-4 為什麼宗教離開一般人越來越遠?

2-5 徬徨與抉擇

2-6 儒釋道之子

2-7 智信而心悅誠服

第三章 健在活到老 延命不臥床

3-1 風燭殘年不可怕,維生臥床是夢魘

3-2 一失足成千古恨

3-3 運動不是初一、十五的事

3-4 看病不賭命,異狀不能掉以輕心

3-5 插管或造口,不要成為後悔的藉口!

第四章 病人可以自主 善終在於自決

4-1 病人可以自主?活著不一定是贏家!

4-2 好不好走,貴在生前計劃,不在身後祝禱

4-3 十項全能到逐項失靈,巴氏量表可以算命

4-4 善終也是善盡孝道

第五章 錢要夠用到終老 人不要往「下流」跑

5-1 老妻、老狗與手頭隨時可用的錢

5-2 錢不是「阿堵物」,它才是老年人最忠實的朋友

5-3 從「上流」到「下流」,關鍵在未雨綢繆

5-4 曾經是一家之寶,何以變成普世面臨的煩惱?

5-5 錢從那裡來?多少才夠用?

5-6 又老又窮已夠慘,還有孤獨伴晚年

第六章 旅人、貓頭鷹與金池塘

6-1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

6-2 加持助生長,減持利餘生

6-3 貓頭鷹

6-4 金池塘

6-5 山愛夕陽時

6-6 白首偕老、「卒婚」、離婚?還是攜伴同行!

第七章 大象的墓地、楢山節考、做七與告別

7-1 大象的墓地

7-2 楢山節考

7-3 愛因斯坦和居禮夫人的生死觀

7-4 「慎終追遠」,能民德歸厚嗎?

7-5 達賴喇嘛與台灣「人間佛教」的生死觀

7-6 做七

7-7 生前契約

7-8 告別的身影

第八章 長命百歲 不如品質九九? 

8-1 從「一百零三歲沒看過醫生 老康健」說起

8-2 長壽的迷思

8-3 生命品質與長度的拉距

8-4 老年人生活品質與幸福感

8-5 長日將盡 壽終正寢?

第九章 和衷共濟 宛如赤子

9-1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9-2 老有所終:準備好才能善終

9-3 榮民之家與養生村

9-4 和衷共濟,擺脫三等公民的迷思

9-5 終極定位:更像戰士的「慈母」

9-6 返璞歸真 宛如赤子

 

內容簡介

「老有所終」是大同世界的理想,也是老年人的夢想。

福壽雙全是難能可貴的境界,但是,多數人卻必須在長命與品質間,做一抉擇。                      

「老有所終」多不會無中生有,必須做好做準備,才能擁有。

              ---本書封面

    本書有兩篇推薦序,我覺得桃園長庚紀念醫院名譽院長~黃美涓寫的<生得好、病得輕、老得慢、死得安>推薦序,很簡潔地寫出本書的重點所在。她寫道:

    「這本打破生、老、病、死禁忌的典範之作,他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古今中外人的老化、社會的老化、養老的身心、養老的所在,更包括各種壽終葬禮的方式。由中華文化的『儒、釋、道』方式,到西方愛因斯坦、居里夫人的優雅離去、靜寂安息,乃至聖嚴法師的樹葬,由他娓娓道來,輕鬆地翻轉了傳統的悲傷心態。

    這本書不僅適合一般民眾閱讀,也可以提供醫療人員、長期照護相關工作者,甚至安寧照護工作者作參考之用。」 (p.3)

    <作者序>中他寫出本書的章節安排。他說:

    「本書分九章,以長者需要準備的時間長短,按先後順序來編排。」(p. 9)

從目錄就可一窺大概。本書是因為作者照顧長輩,有感而發地積極探索「老有所終」的問題,他期盼每個年長的人都有計劃、有品質地善終

第一章 失根的蘭花與葉落歸根

    作者首先從「葉落歸根」的問題說起。在第一章的第4小節<樹高千丈,葉落歸根>中,他把整本書的內容濃縮於此:  (p.3235)

印度詩人、哲學家泰戈爾,有一句傳誦全球的名言:「願生似夏花之燦爛,死似秋葉之靜美。」

一片葉子的死亡,可以如此有秩序而靜美,引來偉大詩人的歌頌,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又何嘗不能有備而去,讓老有所終,如葉落歸根一般自然?葉子可以按照程序進行死亡,人除非意外地走了,也可以按部就班安排自己的餘生,不必等到臨終那一刻,家人措手不及,自己則是抱撼終生。(p.32)

[:在安寧病房當志工15年,真的會看到病人臨終那刻,家人措手不及的慌亂。護理師會做引導,我們志工若是有緣,也會做陪伴。病房的主治醫師常會問病人是否有心願未了要圓夢? 總是希望病人和家屬生死兩相安。]

    探討善終的議題,必須先明瞭生命的意義以及宗教信仰的問題。(p.33)

老年絕對要避免成為風燭殘年,因此勤於勞動肢體,及時寶貝自己的雙腳,非常有必要,否則「一失足成千古恨」。餘命雖不多,也要珍惜,越來越多的慢性病,步步都要命,看病萬萬不可輕率地賭命。健康地活過超過退休年齡的人,都值得恭喜,因為他(她)已經超越造物主賦予我們自然狀態下的生命限制,剩下來的歲月,很可能依靠維生設備「加工」才能存活。這種非自然狀態下的存活方式,很可能都毫無遠景可期地耗在病床上。是否要避免在病床上說再見,也考驗我們是否及早預立醫療自主計劃。(p.34)

人固然不能倚老賣老,一般人也不可能老而彌堅,身體越來越不管用是常態,能夠處理的事務越來越有限,因此身外物應該及早減持,越少越好。相反地,人際關係絕不能疏遠,而且要積極維持甚至於增進,避免孤獨。相對於一般人錯誤的看法,以為錢是身外物,早早轉給子女或處理掉,只留一點點給自己就好,筆者反而主張要存足夠的錢養活自己及老伴,並應付越來越多、也越來越花錢的慢性病。以避免成為日本作家藤田孝典筆下所寫的「下流老人」!(p.34)

要期待生死自在,不能空口說白話,功課要做好,包括生前有什麼事未了,要及早了結。身後事怎麼辦,也要有個交代。除了預立醫療自主計劃,個人的人生規劃也要夠明確。若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在品質及長壽之間,須及時做一抉擇。(p.34)

人是社會動物,無論根在何處,都需活在群體裡面,和衷共濟,是從容地活到最後一刻的不二法則。除了人之外,幾乎所有其他生物的本性,自出生到死亡,始終如一,宛如赤子。(p.34)

從第一章的「樹高萬丈 葉落歸根」寫到第九章的「反璞歸真 宛如赤子」。

    [:「願生似夏花之燦爛,死似秋葉之靜美。」是我在安寧病房陪伴親人時,在病房走廊看到的斗大兩行字。那時我一直在咀嚼這些話。我不想有很璀璨的人生,但求死時如葉落悄然之靜美。人生足矣!後來讀到凱思林‧辛/著的《好走:臨終時刻的心靈》一書,說死亡是安全的。讓我更安心。]

第二章 慎思生命的意義 明辨可行的信仰

2-1 生命的意義在哪裡?

    這裡有個海倫‧凱勒的故事。

    作者寫道:「對於一般大眾,除了助人,若要從日常生活得到具體的生命的意義,個人覺得美國知名盲人作家及社會運動家海倫‧亞當斯‧凱勒的夢想,以三天時間親眼目睹的這個世界,她所描繪的願景其實就涵蓋了我們一般人所應該認知的生命意義!

    海倫‧凱勒她終身最期望的,仍然是上蒼給她三天的時間,讓她可以親眼看到她從觸摸或體表可以感覺到的世界。遺憾的是,她無法如願以償,但是,她要怎麼安排這三天的時間,卻是她留給後人最佳的人生導航。(p.4244)

隨著她三天夢想的旅程幻化,海倫‧凱勒語重心長地忠告擁有正常視力的我們,要珍惜每天我們看見的每一景每一物,就彷彿明天我們就要失明一樣。其實,她的忠告,也提醒我們要珍惜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就彷彿下一刻我們就離開這個世界一樣。海倫‧凱勒夢想的三天想看的世界,也是多數人生命的真諦,包括親炙親情與友情、沉醉於人類文明的演進和結晶,以及領略多采多姿的自然界和融入豐富的日常生活。也許我們過去太習以為常,而很少認真地看待它們。在所剩有限的歲月裡,是否應該正視海倫‧凱勒的忠告,並呼應歌德的一句名言:『生命裡重要的是生命本身,而不是結果。』」(p.45)

[:高中英文課有讀過,如今再細讀海倫‧凱勒的三天看世界,更是欽佩她。]

2-2 「一去不復返」的難題

作者說:死會令人害怕,不外乎幾個原因:

(一)死是不可逆轉的,從來沒有死去又活過來的人告訴我們死後真正的世界,那些瀕臨死亡又復活的人的經驗,也只是半死狀態下的體驗;

(二)無法證明是否有神識或靈魂會離開身體,但我們不知道的天堂或地獄去;或者像所有其他生物一樣,死後腐朽,這個人也自此一了百了?;

(三)最重要的,還是和親朋好友的永別,特別是生前如果有太多未了的事,會讓這個人無法放手走開。(p.4647)

2-7智信而心悅誠服

如何智信,而非盲信或迷信一個屹立上千年的宗教,考驗我們的智慧。(p.65)

[:宗教是會安定人心的。我的親人因為動大刀而導致有憂鬱症,幫他開刀的醫生看出來,要他出院回家時要找個宗教信仰。除了宗教,我們還有找身心科醫生。]

第三章 健在活到老 延命不臥床

    這章寫出「維生臥床」的長照,變成家屬的「長罩」夢魘;作者還要我們寶貝自己的雙腳,從預防骨質疏鬆,小心多重用藥的危險,到好好控制糖尿病,避免下肢血液循環惡化,每一樣都得留意。

    要活就要動,而且運動要持續,運動不是初一、十五的事。

    另外看病不賭命,異狀不能掉以輕心,老年人不僅病多、藥多,身體的狀況也多,而器官卻一天天老化、退化,所以身體有任何異狀,都要小心,即使須要多跑一趟醫院也要跑,多煩一下已經忙得不可開交的醫師也要麻煩他們。

    還有,插不插管和造不造口(氣切造口、胃造口),通常會面對問題的,是末期、意識不清或重病在身的病人的家屬,如果不能冷靜思考它長遠後果,草率下決定,事後注定會後悔一輩子。我們必須在「插不插管?造不造口?」前,先有一番深思熟慮,不要事到臨頭,才倉促做出可能會後悔一輩子的選擇。

第四章 病人可以自主 善終在於自決

    本章介紹「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DNR)、「預立醫療自主計劃意願書」和「巴氏量表」(作者說它可以算命!)

    他說:臨終是任何人都無法避免的議題,善終卻是多數人可以自決的選擇題,臨老的人不可不慎。(p.112)

第五章 錢要夠用到終老 人不要往「下流」跑

錢不是「阿堵物」(121頁有此典故的說明。「舉卻阿堵物」是說「拿走這些堵住我的東西」,堵住他的東西其實就是「錢」,但他卻不說是錢)它才是老人最忠實的朋友。只有手頭上能掌管的錢,才是老人唯一最可靠的身外之物。

[:兒子第一次帶我去巴黎找我女兒玩,我把換得的歐元現金和旅支都放在女兒那,要用才跟她拿,卻聽到「妳怎麼那麼快把錢花完了? ! 隔年再去玩時,我把大把大把的歐元現金帶在身上,感覺「家財萬貫」,花得很舒適,因為這是我手頭上能掌管的錢呀!哈哈哈。]

    安貧樂道的人,晚年再不如意,也容易看得開。而榮華富貴過大半生的人,一旦落得身無分文,必然晚景淒涼。所以,怎麼樣可以獲得更好的生活,要在有生之年,及早營造自己的生活觀,無論是否能安貧樂道,務必朝向「主觀地自覺良好」的方向發展,達到生命圓滿的狀態!(p.124)

[:這章作者是句句忠言呀!就像他主張要存足夠的錢養活自己及老伴,並應付越來越多、也越來越花錢的慢性病。以避免成為「下流老人」!]

第六章 旅人、貓頭鷹與金池塘

    作者說:「人生之旅總有終點,在這之前,是否該準備輕車簡從過日子?

就一個平常人而言,會煩惱的身外之物,其實不多。早一點處理完畢,剩下來的日子,有忠實的老伴和夠用的錢,大概就能輕鬆又自在地度餘生。」(p.146150)

    他把我們老人比喻成「貓頭鷹」,我覺得比喻得很好:

「剛過65歲、有點老又不太老的人,就像是『貓頭鷹』,要低調,能自食其力,又不擾人,還能成為森林守護神,也是招福、吉祥及智慧的象徵!不會成為社會的寄生蟲。世界舞台仍然是年輕人的,我們有責任從旁協助,讓他們有更好的發展空間。切忌喧賓奪主,斷了孩子們的發展。畢竟貓頭鷹從來就不是喜歡強出頭的鳥類。」(p.152153)

最後他說:「現代人未婚比例越來越高,無論結婚與否,與「世人緊密的連結」,應該列為老人優先選擇的生活項目。這種連結可以是自己的親人,有共同信仰的教友,甚至於相處得來的朋友。」(p.162)

[:覺得這個建議很好! 親人、教友、朋友,我都有!]

第七章 大象的墓地、楢山節考、做七與告別

    這章是寫各種壽終葬禮的方式。其中有介紹生前契約,我和先夫都有用保險連結生前契約。先夫過世時,禮儀公司履行契約上的約定,提供殯葬禮儀的服務,讓家人在悲傷之餘,不須煩惱處理喪事的事宜,的確給喪家帶來相當的便利。

[:一直很感謝幫先夫處理喪葬事宜的禮儀公司,我們是有準備的。]

第八章 長命百歲 不如品質九九?

    作者說:能自我健康管理,是老人追求良好的生活品質的第一步。根據衛生福利部102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55歲以上的長者對老年生活的期望,主要以「身體健康的生活」、「能與家人團圓和樂的生活」、「經濟來源無虞的生活」為較多。65歲以上老人,不分男女皆以「身體健康的生活」為最多的期望。就有無子女觀察,有子女者,期望「能與家人團圓和樂的生活」的比例第二高,無子女者,比較期望「過與自己興趣相符的生活」、「有良好居住環境的生活」及「經常外出旅遊的生活」。(p.196197)

綜合這些報告,可見人同此心,中外皆然。有兩人以上共同生活的家庭,仍然是老年人生活品質的核心,其次是身體能夠動,而且可以和他人互動。當然,有積蓄、有良好的生活環境,品質會更好。(p.208)

[有兩人以上共同生活的家庭,仍然是老年人生活品質的核心。我現在是和兒子一起生活,雖然我很希望他快快組成家庭,能「分巢」出去,讓我一個人生活,但是我發現我們還是要互相依賴生活,尤其是在3C盛行的時代!]

    作者又說:在那一刻來臨時,面對死神,人們最希望無聲無息、毫無痛苦地離開人世。於是在訃文裡,不管這個人怎麼死,我們看到的,幾乎千篇一律冠上「壽終正寢」四個字,以彰顯這個人時辰到了,也以「好死」收場。(p.209)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再長的日子,也要面臨黑夜的降臨。那一刻來臨時,希望人人都可以「壽終正寢」!(p.211)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這也是我的人生觀。我也很認同作者在這章說的「重視活的品質,遠勝過生命的長度」這句話。相信很多人都想如此,但是生命的長度似乎是老天爺在掌管的事呀!]

第九章 和衷共濟 宛如赤子

    這章講到我們從「高齡化社會」,很快走進「高齡社會」,如果有幸活到2026年,我們還有可能躬逢「超高齡社會」。作者認為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而「要善終,得要我們自己準備好,才能善終。」

9-3作者介紹榮民之家和養生村。有很詳細的說明和收費標準。

    他說:老了有地方可以住,是「老有所終」第一個要克服的問題。

9-5 終極定位:更像戰士的「慈母」

    作者介紹他像戰士的慈母,等於是為他媽媽寫的一篇小小自傳。

    「民國84年,我們兩個女兒決定到美國唸書,接著兒子也蕭規曹隨,跟著姐姐到美國讀書。英語一竅不通的母親,再次顯現她客家人隨遇而安、堅忍不拔的個性,在我二妹陪伴下,在美國ㄧ住將近20年,就近照顧孫子、女,直到孫女結婚、成家,孫子拿到博士學位,有了固定的工作,才在身體每況愈下之際,告老還鄉。」(p.237)

[這讓我想到我一位年長的親戚,她只會說HelloThank youBye Bye,三句英文問候語,在很早的年代跟著警察退休的丈夫,帶著一家兒女,遠渡重洋移民到美國,從此在美國生根、落葉。]

9-6 返璞歸真 宛如赤子

    作者寫到:就禪宗的解讀,人從出生到圓寂,應該像嬰兒一般,常保潔淨、澄明之心,自然無塵埃可惹。

    就如同史匹柏所說的:「小孩子分不清對與錯;是非對他們來說並不重要,那段歲月是完完全全的自由。」人一輩子庸庸碌碌,到頭來還是應了《紅樓夢》中「好了歌」所言的情境:「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塚ㄧ堆草沒了。」能終其一生維持赤子之心的人,無論在哪一段歲月都是完完全全的自由。生老病死能坦然以對,又何須掛慮千秋萬世世後的事?(p.240241)

    人的可貴,在能和衷共濟。無論有無信仰或歸依那一宗教,我們終究有一天要返璞歸真,能在人類大家庭中,圓其一生,親身體驗人類文明的演變,欣賞生命的樂章,也是一種福氣!(p.241。 文章最後一句話。)

[:也祈願大家能福氣滿滿! 圓滿過一生。祝福大家。]

 

                 甜甜  完成於112922

arrow
arrow

    甜甜夫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