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03九月讀書.JPG  

103年8~12月[安寧生死與人文療遇]讀書會,要讀9本書,這是第3,4本。

閱讀《春草年年綠:你不能不知道的安寧緩和醫療》和《聽診器與念珠:安寧病房裡的宗教師》兩本書的心得

1.《春草年年綠:你不能不知道的安寧緩和醫療》 作者:邱泰源。 大塊文化 2011/11/29出版

2.《聽診器與念珠:安寧病房裡的宗教師》 作者:姚建安。 大塊文化2012/01/09出版

10309-1.JPG 10309-1全書展開.JPG  

   《春草年年綠:你不能不知道的安寧緩和醫療》這本書,有陳榮基董事長寫的<花開花謝,生命永續>;孫效智教授寫的<生死大事,每個人都必須預做的準備>兩篇序和作者的自序<善終是願景,是末期病人應有的權利>。全書有四章節,每一章節有5個故事,每個故事結束後都有作者的—安寧心語—,我認為它是故事與安寧療護的橋樑,讓讀者在讀完故事,看過它後,會對安寧療護有更深廣的認識。最後有兩個【附錄】:「通過安寧住院認證單位」和「通過安寧居家認證單位」。

    讀完書,我覺得這本書要讓我們知道的是:「本書乃凝集安寧緩和醫療團隊多年來本土照護經驗,以實例呈現,再加以專業說明分享。每個實例都是一齣可歌可泣的生命故事,希望藉由這些生命故事,帶給大家感動,增進正面生命意義的體認與健康生死觀的建立,同時能對安寧緩和醫療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與了解。期望更多末期病人與家屬,有機會接受安寧緩醫療照顧,畢竟善終是願景,更是每位病人應有的權利!」(p.10,16)

    陳榮基董事長在序裡有一段話,對大家都很重要:「當生命面對醫療極限,腫瘤科醫師其實可以適時的告訴病人及家屬:『此時治療的方向,應轉為生活品質的提升。安寧病房的團隊,完全是依據要給末期病人跟家屬所需要完整的照護而組成,他們有良好的緩和醫療訓練,特別是針對在症狀控制與醫療決策方面,有很實質幫助。最重要的是,安寧病房對於照護的病人,會對他們提供量身訂做的個別化照顧。對維護病人的尊嚴,疾病症狀控制,有非常獨到的幫助。』」(p.10)

第一章<末期病人的生活品質>---「舒適感的最大化」與「痛苦的最小化」

1.<我,回不去了>,寫一位肝癌病人的故事。

【安寧心語】由這個故事讓大家「認識安寧緩和醫療」。

2.<一種進行式>,寫一位鼻咽癌病人的故事。讀它,我才知道鼻咽癌至少有三種難以忍受疼痛的因素,就是本身腫瘤的疼痛、神經痛和骨頭痛。

【安寧心語】寫「由疼痛控制,到悲傷輔導」。我這也才知道: 病人進來安寧病房,疼痛即使是偏向重度,三天到一個禮拜之內,醫師必須將疼痛降至輕度,這是安寧病房應具備的基本技能。

3.<畫裡乾坤>,一位得卵巢癌的年輕媽媽,從診斷到過世,只有三個月。「藉由藝術療育老師的幫忙,阿媛嘗試過蠟筆、水彩、拼布、水墨等種種媒材創作。阿媛做拼布包送給小女兒和母親、和女兒及先生一起描彼此的手印,畫出一張『大手牽小手』的全家福。在一次次的創作當中,阿媛心思不再綑綁在疾病上打轉、一直鑽牛角尖,拋開自己的憂鬱焦慮,讓心情得到最好的釋放;創作的過程,讓阿媛和家人有了難忘與親密的互動。」(p.46) 這故事讓我想到許禮安醫師寫的《人生,求個安寧並不難》裡<織毛線衣陪兒子長大>的阿純,故事裡就有自發的「生命回顧」;個別化的「藝術治療」和獨特的「音樂治療」。

【安寧心語】寫出了「團隊關懷與輔助療法」,回應這個故事。

4.<不要規定我>,得鼻咽癌的病人跟癌症共存奮鬥九年後,覺得治療效果有限,簽了不施行心肺復甦意願書(DNR),並開始交代身後事的安排處理,且希望在家往生,但照顧他的家人緊張了,不知如何「居家」照顧。經過安寧團隊的溝通、協助,病人達成心願,圓滿了。

【安寧心語】為這個故事寫出了「尊重與居家療護」。

5.<給了病人,也分給了家屬>,說一位肺癌轉移到肝臟的女病人的故事。其中主治醫師跟病人的外籍丈夫說:「陪伴之外,肢體的互動很重要! 比如幫她按摩,常牽牽她的手,親親她的臉頰、額頭都可以,就像疼惜一個小嬰兒般,這些肌膚之親的撫慰,對病人來說是很大的鼓舞力量,有滿滿愛的憐惜。」(p.59) 半個月前,我跟好友做臨終告別,她正彌留中,我告訴她,我是誰,她知道;告別後,我抱抱她並在她的額頭上親了一下,她的身體告訴我,她收到了。

【安寧心語】寫「末期病人與家屬的避風港」,這避風港就是安寧緩和醫療。

第二章<什麼是安寧緩和醫療>---「以病人為尊」的症狀控制

1.<弦外之音>,是一位舌癌病人的故事,病人一心想求「安樂死」來解脫痛苦。作者說:「終止生命的要求,經常是在這樣的脈絡下被患者提出,是病人在他有限的因應思考內,所能想到的最後辦法。這也是安寧病房常常需要面對的課題:當病患處在某種極大的痛苦裡,找不到情緒出口時,一定要想辦法,幫忙拉他一把!」(p.69)

【安寧心語】寫出「安寧緩和醫療避免安樂死的困境」。

2.<淨身>,寫兩位病人洗頭和洗澡的故事。213床的病人太太答應要帶他下樓去洗頭,但是病人突然大喘,太太以為病人快要死了;醫師趕到,冷靜地告訴家屬這是大多數末期病人在臨終的過程會出現的症狀:「心跳會先變快、變不規則、最後會變慢,呼吸會因為缺氧、張口呼吸、呼吸變淺變快,看起來很喘;嘴唇會因為缺氧,蒼白甚至發紫、也會因大腦缺氧,導致每次呼吸吞吐之間,出現越來越長的間隔。」但是病人的太太一定要讓先生洗頭,當下護理師安撫家屬,並幫病人在床上用三分鐘洗、吹好頭,大夥兒忍不住一直禱告:「拜託,千萬別斷氣呀!」果真禱告成功。

    隔沒幾天,217床的病人,大聲噫噫嗚嗚的把好幾位志工趕出房間…原來他太太為了要給先生一個驚喜,要讓志工幫他洗澡,卻沒告訴他。病人在睡夢中,聽到有人要幫他洗澡,以為他的時間到了,該洗淨上路了! 他想:「我還很好,我還沒有要死,不要移動我,沒看到我還好好的嗎? 我大聲喊著、吼叫著,怎麼沒有人聽到? 喔,因為該死的氣切,讓我發不出聲音……筆記本呢? 我要寫字、停下來、我想寫字、不要碰我、滾開、不要碰我!」後來他找到簿子趕緊寫下:我是不是快死了? 站在一旁的宗教師頓時恍然大悟:「原來吳先生是一下子看到這麼多人在身旁,我也在場,誤以為這次洗澡,是臨終前最後的淨身。」聽宗教師這麼說,病人才長吁了一口氣,瞪了身旁的太太一眼,在筆記本上慢慢寫下: 病人也有人權,任何事,做決定前要先問我!

【安寧心語】寫的是「病人自主與心願完成。」

3.<疼痛控制>,是10歲小杰的故事。安寧團隊為了幫小杰完成心願,帶他登上台北新光三越45樓看夜景。他們先到美食街,再逛幾個樓層,才準備搭電梯到45樓。這中間他必須服用嗎啡溶液以止痛,他看著說:「我又要服毒了。」主治醫師聽了,馬上蹲下來握著小杰的手說:「小杰,這個不是毒藥,是幫你止痛最好的藥。」經過主治醫師細心溫和的說明,小杰才明白:嗎啡早期的應用,是在第二是世界大戰時,軍醫經常替傷兵注射來減輕疼痛。對於戰場上的傷兵與癌症疼痛的病人,嗎啡是最好的朋友。

作者在【安寧心語】寫下「嗎啡有罪嗎」。他說:用得適當,嗎啡絕對是良藥。

4.<好喘好喘>,寫末期病人瀕死的過程,由於各個器官的功能都漸漸衰退,因此自然呈現呼吸比較急促的現象。這裡有講到臨終喉鳴聲。

【安寧心語】寫的是「呼吸困難與喉鳴,不再是夢魘」。

5.<清倉>,寫一位年近八十的肺癌末期老太太的故事。她,氣度雍容優雅;但隨著病魔折騰,她意識變得模糊,有時醫護人員進病房做些診治時,她會口出髒話甚至暴力傾向。讓家屬覺得相當難堪,急著向醫護人員道歉賠不是。

    經過會談了解,主治醫師向家屬說明:「老太太之所以會在神智不清時,呈現講粗話的現象,不是因為沒有修養,而是她一生中的一些隱忍,被她深藏壓抑在腦海裡。現在因為生病,腦皮質功能退化,控制的能力已經喪失,因此腦部深沉的不快記憶,有如電訊般的發放,所以這是她一生含辛茹苦的一種發洩。」(p.100~101)

在【安寧心語】寫的「譫妄照顧與尊嚴維護」裡有詳細的說明。腦皮質退化所產生出來的現象,不正也可能是病人長年壓抑、不為人知的人生痛苦經歷累積嗎? 我們怎麼可以「瘋了」,一語輕蔑帶過呢?

第三章<處處是好處>---肯定生命,死亡是一種自然的過程

1.<幫嬰穿衣服>,小嬰兒出生八個多月,體重卻只有六公斤。出生之後,小嬰兒也沒有回過家,連正式的名字也沒有,大家就叫他「寶貝貝」。在加護病房,寶貝貝每一口氣都喘很辛苦,父母親不捨、不放手;安寧共同照護團隊接獲照護後,宗教師對這對父母的溫柔勸說,終於,寶貝貝穿著媽媽換上的漂亮衣服去當小天使了。

【安寧心語】寫著「宗教智慧與父母的放下」。有一段話如此說:「任何一個小孩因重病而往生,相信對於父母及至親都是相當痛苦的事情,也是安寧照顧常常需要面對的課題。安寧緩和醫療的照顧,除了提供症狀控制解除外,很重要的就是要顧及家屬對死亡的接受度。如果父母對死亡接受度沒有提升,他們會無法割捨、無法放下即將往生的小孩;因此常常會有過度治療,造成延長死亡過程,讓小孩備受痛苦的現象。」(p.113)

2.<妳都會愛我嗎>,寫一個罹患神經母細胞瘤,骨轉移的5歲俊秀小男孩軒軒的故事。有安寧病房團隊的陪伴,軒軒終於放心地跟媽媽說:「不管我睡一大覺起來變什麼,你都一樣要愛我喔!」有愛,就會讓親愛的家人放心的。

【安寧心語】說的是「談生論死與幽谷伴行」。病人到最後,他們只期望:「不要在這麼惶恐的時候,被拋棄! 請多陪陪我,那怕什麼都不必說、什麼都不必做,就在身邊陪著我就好!」

3.<十七歲的旅行>,寫一個17歲,不到18歲的陽光男孩,罹患惡性骨肉瘤的故事。

【安寧心語】也寫出和故事相關的「安寧精神:熱愛生命」。安寧照護非常熱愛生命,更珍惜生命最後的每一天。安寧照顧絕對不去縮短病人的生命,更反對「安樂死」!為什麼會有安樂死? 就是因為末期病人沒有照顧好,病人痛苦,就會想早點結束生命。如果我們讓末期病人活得很好,病人才不會動輒想要安樂死。

4.<三分之一的進進出出>,一個年輕得胰臟癌的女孩的故事。她往生時是24歲,她爸爸很感慨:「這孩子9歲開始發病,最後八年在安寧病房進進出出。等於她短短一生有三分之二是在生病,最後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安寧病房來來回回。」作者寫說:「她是一個奇蹟,進出安寧病房八年多的病人,是很少見的。每次進出,大家都好擔心她熬不熬得過? 好在她的疾病進展較慢,而安寧團隊的照護,讓她的生命力更加旺盛,她邊生病邊念書,一樣可以考上大學。直到大三時,主治醫師才好言相勸:『怡宜,如果體力真的撐不下去,就不要勉強,先修養一下再說吧!』…她從不吝嗇表達她豐沛的情感,她可以很自然地告訴大家:『我很愛你們!』從怡宜的身上,我們也學到很多珍貴的赤子心懷。」(p.135) 我的親人從發病到逝世,總共23 年多,主治醫師說得癌雖然不幸,但他的癌比較溫吞,這是不幸中的大幸,要跟它(癌)和平共處啦! 以前我不知道,現在上禮安醫師的安寧療護課才知道這是「帶病生活」。

【安寧心語】用「心願完成,生死兩相安」來對應這個故事。

5.<家人在哪裡,家就在哪裡>,寫一位肝癌病人的故事。在家人和安寧團隊的關懷與陪伴照護後,病人終於放心、滿意來面對。文章寫到:有天醫療團隊試探性的問黃董:「最後會希望在醫院? 還是回家走?」 黃董安心滿意地回說:「家人在哪裡,家,就在哪裡……」

對這個故事【安寧心語】是用「營養針,愛之適足以害之」,來讓我們認識安寧療護的照護。同時讓我們知道:家庭會議在安寧病房的照顧過程相當重要。住進病房時當然要召開,發現有些事情要溝通則再開。安寧緩和醫療照顧過程,常常要溝通,即便不是和病人家屬,安寧團隊本身每日也都需要開小組會議,追蹤討論病人的病情變化,並做出適當的醫療決策。

第四章<人生的來自來去自去>---走過青山綠水,白草紅葉花黃之後

1.<搭上線>,寫一位年近七十的舌癌病人的故事。他被同住在腫瘤病房的「鄰居」往生嚇到,不得已才住進他認為「去等死」的安寧病房;從不友善到認同,安寧團隊發揮安寧精神,尤其是病人出院做居家療護時,居家護理師的悉心照護與溝通,讓他卸下心防,更了解安寧團隊可提供給他的末期照護。他竟然主動寫字條給居家護理師:「臨終時,希望能在醫院安寧病房,讓醫護人員幫助下,減少痛苦的離開。」邱醫師寫道:安寧團隊與病人溝通是否能「搭上線」,有時可以善加創造機會,有時得要把握機會,就像在居家療護期間,「家」是病人最自在與放鬆的地方,往往也是居家療護能夠更「貼近」病人與「懂」病人,而可善加運用的好機會。

【安寧心語】寫的是「安寧團隊,全力預防病人受苦」。

2.<體溫>,故事的主角淑芬,丈夫過世後就開始有憂鬱症。她先生癌末住院,在一般病房,因照顧一星期都沒回家休息,就請看護照顧一下,回家想好好睡一覺,才躺上床沒幾分鐘,醫院來電通知病人情況急轉直下。等她和女兒奔進病房,生命跡象偵測器已經被撤除,她先生已在20分鐘前過世了!

    當天,兒子幫父親換衣服,大體移回家,進行後事安排。沒想到,大體移回家數小時,淑珍不捨地撫摸著先生的臉龐,發現仍有餘溫! 淑珍驚嚇壞了:「我並沒有親眼看到心電圖變一直線,他走的時候沒有一個親人在身邊,難道只是一時間的休克? 沒被發現? 沒救回來? 還是家人包裹大體時疏忽了,才悶死他的? 為什麼人都往生了數小時之後,仍有溫度?」自責、愧疚、極度的不解日夜逼迫著她。心理醫師跟她解釋休克,並說醫生不可能把休克判讀成死亡。

    直到淑珍輾轉找到作者邱醫師,她這個心結才算是稍稍解開,邱醫師說:「其實很多人是這樣子,尤其是善終的時候,當人過世時,身體的細胞還在慢慢的代謝、慢慢的分解,所以還有熱量的產生,需要慢慢散溫出來,隨著細胞分解結束,體溫才慢慢下降,然後才逐漸冷掉。就好比像機器一關掉,熱也不會馬上散去一樣。」淑珍總算點頭認同。(p.161)

我的親人在安寧病房逝世後有停留八小時助念,然後大體再移至殯儀館冰存,處理完後我們回醫院整理;在整理病床時不捨地撫摸,我發現在床中間往上的地方是有餘溫,小妹告訴我說,姊夫在六道輪迴是往上的,是好的。我當然是相信,只因為他是我的摯愛啊!

在我們醫院的安寧病房,有一位三十多歲的女病人走了,媽媽用淒厲的哭聲一直問醫師說:「醫師,妳確定嗎? 妳一定要確定呀! 我女兒被送到殯儀館冰存,萬一她又活過來,那怎麼辦呢? ……」,所以我一直覺得要助念或停八小時,我自己的經驗是助念時可以把心安定住。

【安寧心語】為這個故事寫下「器官衰竭與四大分解」。

3.<油桐花開>,寫兩個同年同月生的年輕人,一個是大腸癌病人,一個是住院醫師;他們相遇相惜,卻又很快的、各自踏上自己的旅途……

    年輕住院醫師為了承諾病人與家屬的心願,讓病人活著的時候盡量減輕痛苦。於是在師長們傾囊相授下,他學會了在生命末期時,不要過度給予靜脈點滴以免全身浮腫;不必為了末期階段出現的生理變化,而不斷給予抽血;不必迴避或閃躲病人的任何問題,也不必給予敷衍或虛幻的保證

    油桐花謝了,年輕住院醫師將往另一個科別的病房。臨行前一天,病人一直在昏睡中。下班前,夜好深,住院醫師坐在病床邊,輕聲告別:「你是一個很勇敢的人!謝謝你在這段時間,對我的信任,照顧你的過程,對我來說是很可貴的經驗,對未來行醫之路,有重大的意義。明天要換單位了,先來跟你說再見,希望你能繼續保持身心的穩定。未來,雖然無法在身邊照顧你,但對你的祝福不會就此結束;致廷,謝謝你!」

【安寧心語】愛的叮嚀是「真愛,就是給他最好的末期照顧」。

4.<這樣的人生,你們能理解嗎>,是一位56歲的大學教授和一位37歲肺癌末期病人的故事。她們住同一病房,兩人的一生,算頗有學養成就,但到了生死關頭,好像也派不上用場,誰能告訴她們,什麼才是「人」可以依靠的? 什麼才是經得起考驗的「生死」之道?

    安寧病房的宗教師建議她們,選擇自己信奉的宗教,把不安的心,交託給信仰。對臨終病人而言,建立信仰,不論是佛教的皈依、基督教的受洗、或是天主教、回教……任何宗教,都會有正確理解生命的方法,是擺脫身心困頓最積極、最有效的方法。

【安寧心語】為大家寫上:「如何心安? 萬緣放下」。

5.<終點線>,一位85歲大腸癌病人的故事。他在居家護理師的協助家人照護下,在家壽終正寢。文章最後寫著:其實只要能先和醫院的安寧團隊有所聯繫,理解臨終所面臨的狀況,加上居家團隊的訪視提供照護,「在家往生」的願望,是不難被圓滿的!

【安寧心語】寫的是「最後圓滿到來生」。

 

10309-2.JPG 10309-2全書展開.JPG  

   《聽診器與念珠:安寧病房裡的宗教師》一書,有六篇序:

<佛珠與聽診器結合,人性化的醫療>/陳榮基;

<聽診器與念珠>/陳慶餘;

<圓滿的最後二十分,靠宗教智慧>/邱泰源;

<人性的關懷,是醫學之本>/黃勝堅;

<佛法在臨終關懷的應用>/惠敏法師;

<慈悲無障礙>/姚建安。

三篇導讀:

<在生命轉彎處,我們看見您>/王浴;

<當面臨死亡,如果我們心中有力量>/宗惇法師;

<那一口痰>/德嘉法師。

全書有六章,第一章:死亡恐懼。第二章:不捨。第三章:心願未了。第四章:自我尊嚴的傷害。第五章:自我放棄。第六章:對安寧緩和醫療認識不清。每章節各有三個安寧團隊宗教師對病人和家屬,用慈悲與智慧來開示的故事,就如封面所寫「18種感動,看到宗教的生命智慧,釋放出人生最後的圓滿。」

    看完這本書,它要讓我們知道什麼呢?

作者姚建安說:「本書的主題是介紹臨床宗教師,因此特別節錄某些情節、場景,以凸顯宗教師的角色。但這些故事背後,都是以跨領域團隊合作為基礎,唯有病人的身、心、社會層面,都得到緩解與平安,才有辦法達成病人的善終與家屬的無憾,這才是這本書所要表達的完整面貌。」(p.29)

    書的導讀也很棒。王浴護理長為我們導讀了一個「阿雪阿嬤」的故事,她說:「為什麼阿雪願意把守護一生的寶貝,送給才認識兩天的宗教師? 為什麼白天講話還鏗鏘有力的人,半夜就萬緣放下的往生了呢?」她還說:「在生命轉彎時,宗教師讓病人及其家屬看到靈性上的困擾與難割難捨,幫忙推開這扇罣礙之門的『鑰匙』,往往就在宗教師言談間的四兩撥千金。」(p.34~35) 您來看故事,答案自會揭曉。

    宗惇法師說:「生病是一段節節敗退的歷程,從知道病情的震驚,到漫長而痛苦的治療過程,到最後連治療都無法做,從懷抱著希望,到徹底絕望。每一段失落都好痛,卻也毫不留情地在醫院天天上演。」(p.38),感謝法師說出病人和家屬的心路歷程。接著又說:「在這樣的歷程中,我們可以為受苦的病人和家屬做什麼? 如何陪伴他們,走過這一段刻骨銘心的痛楚歷程? 即使疾病已不可逆,死亡就在眼前,該如何幫助他們,看到生命的希望? 這便是臨床佛教宗教師最核心的工作。」(p.38)

    德嘉法師的導讀---<那一口痰>,寫得真好。從什麼都不懂如何對往生者開示的師父,到成為安寧病房給病人和家屬能量的臨床佛教宗教師,她一一為我們道來。

    一開始就寫道:「很多人覺得,法師什麼都該懂,懂得人的悲傷、煩惱,懂得解脫生死,開口就能叫人家放下,能夠好好跟此生道再見。」(p.49) 德嘉法師沒進入臨床之前,是常常要幫往生者開示的師父,「但老實說,當時,我真的什麼都不懂。」(p.49) 接著說出為兩位往生者開示和一位好友做臨終開示的情景,真是歷歷在目。「但講什麼呢? 從來沒有人教過我。」(p.51) 她硬逼自己說一些感覺能提供安慰的話。在一次煎豆包的機緣,宗惇法師請她來接受宗教師的培訓;培訓中,她第一次接了一口病人的痰、生平第一次親眼看到人是怎麼往生的、第一次幫往生者穿壽衣(旗袍),碰觸往生者身體;這讓她超越了恐懼:一、怕死,二、潔癖。她說:「以前的我,想的都是自己,自從開始照顧病人,想的全是病人,這個轉變,讓我好感動,好喜歡,我發現,我的心境慢慢展開了。」(p.62) 「當人充滿能量的時候,提供的就是安穩妥當的力量,病人感受得到,而且在對話中也能很快抓到關鍵,很多狀況因此出現轉圜,甚至有很大的變化。」(p.64)

    18個故事,有許多感動,故事背後蘊藏了多少的辛酸與血淚、挫折與困頓、不捨與不甘心。我要分享幾個書中的故事:

第一章「死亡恐懼」的 <當阿彌陀佛遇見耶穌基督>

    49歲的食道癌女病人,原信仰佛教,因一些原因改信基督教,也從教會的信仰得到安心;但是一直罣礙沒信守對婆婆的承諾,供奉婆婆和祖先的牌位,認為被祖先懲罰才得病。宗教師在陪她談話中,幫她想辦法解決供奉牌位的問題,兒子也願意處理這件事讓媽媽放心,她更在宗教師的帶領下,一句一句的誠心向婆婆懺悔。

    宗教師從病人的筆談中發現,原來在病人的心中有很多前塵往事的自責包袱,造成如今很深的罪惡感與惶恐。宗教師是出家法師,病人是基督徒,便權宜的勸她:「不管覺得自己有多少罪,妳都可以把所有的罪責重擔,交給慈愛的主耶穌基督,相信主耶穌基督願意為妳承擔一切,願意帶給妳平安,只要妳肯把自己真正交給祂。」病人淚流點頭,宗教師雙手合十祝福:「阿彌陀佛!」,病人神情莊重地用筆回應:「奉主耶穌基督之名,阿門!」

第三章「心願未了」的<一直拜、一直拜>

    病人林小姐是四十多歲的密宗佛教信徒,為了真誠懺悔與禮佛,就做大禮拜。一直拜,一直拜,讓她兩個念國小的孩子緊張害怕到不敢靠近,先生也很困擾,就主動來請問宗教師。宗教師專業又慈悲的引導,病人改為「用心」念佛,在心裡專注默誦佛號,也恢復原本的文雅嫻靜。

    隨著病程的惡化,宗教師想如果能讓病人感受到先生、兒女三位至親的愛與祝福,對病人來說就是最好的「畢業禮物」了。宗教師就引導這三位在病房跟病人道愛和道別。……先生牽起太太的手,緊緊握在手掌心,說:「我雖然很氣妳,可是我真的很愛妳,很感謝妳! 我知道妳受了很多苦,為了我們,妳一直在拚,努力要讓身體好起來,我知道,妳已經盡力了。我雖然很氣妳不能留下來陪我、陪孩子長大,但是我真的、真的希望……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希望妳好走……孩子,我會連妳的一份,一起加倍疼惜、栽培!」(p.140~141) 讀到這裡,我跟先夫在安寧病房的「四道」情景浮現眼前;半個月前我朋友臨終時,她的先生也是如此深情款款地跟她道別,並說會好好照顧孩子,讓她們成為有用的人。

    作者說:人生最難的是生離死別,他能夠親口說出:「希望妳好走!」道盡了他的祝福;對一個臨終母親最揪心掛懷的稚子,他說出了:「我會連妳的一份,一起加倍疼惜、栽培!」讓太太一顆懸掛在幼年孩子的心,得到了安頓。林小姐潰堤的淚水中,眼神透著了然於心的安慰。(p.141)

第六章「對安寧緩和醫療認識不清」的<綁在手上的那條線>

    七十幾歲的簡奶奶生病住進病房後,兒子就辭職專心照顧。為了隨時注意媽媽的狀況,每晚睡前,他把自己的手和媽媽的手綁在一起,如果媽媽有什麼狀況,手使勁兒一扯,他就會驚醒。

    隨著媽媽的病情發展越來越不好,簡先生對醫師要求更多、頻繁的檢查,但不見得對簡奶奶的生活品質和病情有所幫助。醫療團隊開會,決定各司其職,也發現簡先生對於母親即將往生這件事,無法接受,特請宗教師來幫忙協助。

    宗教師坐在簡奶奶身邊,輕輕跟她說話,握握她的手,凝視著簡奶奶,虔誠地幫她向佛菩薩祝禱,希望菩薩保佑她母子平安。簡奶奶雖然無法言語,但表情反應是可以接受的,簡先生就卸下心防,比較不緊張了。

    宗教師說:「您有一位非常孝順、盡心照顧的兒子。自從生病以來,他每天晚上睡覺前,都把他的手和您的手綁在一起,沒有一天放開,一直綁到現在。奶奶,綁著的那條線,兒子不肯鬆開,您要鬆啊! 這條線如果不鬆開,兒子再這樣照顧下去,幾乎心力交瘁,他自己也會倒下,而您讓這條線綁著,也是很辛苦和不捨的。奶奶,您是一位媽媽,也是一個老師,要教他死亡這堂課不是嗎? 如果您放手了,他也才願意放手……」簡先生激動到眼眶噙滿淚水,終於有人同理、體諒他的心,當面讓媽媽也知道。(p.223)

    後來簡奶奶在大家充分準備、祝福的念佛聲中往生了。護理師協助做遺體護理,把簡奶奶裝扮得很漂亮,簡先生很欣慰,和宗教師一起繼續在醫院的往生室幫媽媽念佛八小時。簡先生後來逢人便提起:「安寧病房真的不是等死的地方,醫療團隊是我和媽媽的守護神,分擔、陪伴我度過最無助的日子,幫我們母子破繭而出,彼此祝福。」

 希望很多人都能看到這兩本好書,對安寧療護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甜甜 分享於103年9月23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甜甜夫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