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生死學的總結

    下午2點到基金會上【安寧療護與生命關懷】學程~~~101年2-6月「生死學與生命關懷」課程的第十七講「朝死而生的生死學」。內容有:第一節「生死學的威脅與展望」、第二節「生死學向何處去」、第三節「朝死而生的生死學」、第四節「安寧療護的生死遺囑」,三篇附錄---1.「怎樣生,就怎樣死」作者:李家同。2.「假如我有九條命」作者:陳幸蕙。3.護理系(乎你死)。(資料來源:網路)

    第一節「生死學的威脅與展望」

    民國90年度起,政府每年以四千萬的預算,連續四年提倡生命教育,並訂民國90年為「生命教育年」,於是「生死學」頓時成為顯學,但也陷入其他學科來搶食大餅的威脅。

一、生死學的威脅與對策:

    有人的地方就有生死,有事的發生就需要管理,生死學的優勢在於它的切身性質,最佳類此正是管理學。哲學、宗教學、心理學、社會科學等理論學科,以及教育學、輔導學、護理學、社會工作學等實務學科佔了上風,生死學如果無法推陳出新,那前景就黯淡無光了。

    生死學可以有雙面戰法:在理論方面向哲學靠攏,因為哲學在新世紀的角色定位是「科際整合之學」;在實務方面應該朝生死管理發揮,此為生命教育另一主題,也就是殯葬禮儀。

    生死管理可說是生死學真正利基所在,生死問題和所有人都息息相關,它和管理學一樣是必須承上啟下的實務學問。而生死學涉足的四項專業實務中,生死教育、生死關懷、生死輔導三門,已分別納入教育、醫護、輔導等領域深耕開發,唯有以殯葬管理為主的生死管理乏人問津,可視為生死學必須接手之起點

二、生死學的展望:

(一)本土紮根:臺灣本土生死學,必融合西方死亡學與中國哲學宗教,而中國哲學與宗教源自於漢民族文化,其中佛教思想和信仰是由西土印度傳入。生死學在本土紮根的一種可行方案,是以中國哲學和宗教思想處理重大的生死反思。

    傅偉勳曾提出生、愛、死「生死學三部曲」的構想:以「愛」的表現貫穿生與死的生死探討,即從「死亡學」轉到「生命學」,面對死的挑戰,重新肯定每一單獨實存的生命尊嚴與價值意義,而以「愛」的教育幫助每一單獨實存建立健全有益的生死觀與生死智慧。

(二)國際接軌:本土的生死學要發揚光大,需要與國際接軌,也就是和華人社會及西方國家進行學術交流與教育機會。

    1987年死亡學者Arthur Carr提出死亡學12項原則與總結原則:

1.「未知死,焉知生?」瞭解死亡方能對生命與生活擁有完整健全的看法。

2.死亡與臨終議題不能也不應視為禁忌。

3.死亡教育不可或缺。

4.死亡教育應該持「多學科途徑」。

5.臨終病人的人權應予尊重。

6.照顧的最終理想應為尊嚴往生。

7.尊嚴往生最好在開放溝通的氣氛中完成。

8.悲傷是喪失摯愛後的正常反應。

9.哀慟中的人應予尊重。

10.雖然哀慟屬於正常反應,但其間暫時產生的身心症狀仍不能忽視。

11.特別嚴重的哀慟反應,需給予專業照顧。

12.好的生死關懷來自好的醫療照護。

第12項原則,是家屬我,在聖功醫院安寧病房所能感受到的。)

總結原則:死亡學既是一種藝術,也是一門科學。做為藝術,它強調對死亡、臨終和哀慟採取各種「人本途徑」。做為科學,它強調對死亡進行系統研究與正規教育

(三)永續發展:生死學想要永續發展,定位在各門專業實務上較有可能實現。它永續發展的動力來自本土紮根與國際接軌,本土紮根的重點在生命教育,國際接軌的重點在於理論深化,此二者推廣的方式則是教育合作。

    若能將臺灣生死學擴充成為華人生死學,其影響將更為深遠。生死學不必像自然科學一般放諸四海而皆準,而是像人文學與社會科學這般深具本土實踐和文化關懷的特質。

    第二節「生死學向何處去」

一、生命必然落入底線而進入的締念:

    生死學的基本態度之一是:人本來就應該活在「世界」裡。它只是告訴我們,萬一面臨一些沒辦法被期待、突然斷裂的事情,當人跌落深淵的時候,生死學的知識就發生作用,而且對你產生幫助。

    譬如很多人被寵慣了,踩在雲端,但其實被寵不是實在的,那是恩賜的,有一天從雲端摔下來了,才知道不寵才是活著的底線。也就是說人的身體在健康時,其實是在被恩賜祝福的狀態,但真正的情況是,人終將掉落到底線,最後會決斷性地進入一種諦念的狀態

老師說身體的租約,何時到期,只有老天爺知道,由祂決定。並要讓我們常想:在死亡之前,如何活出有意義的生命!另外我去查「諦念」的意思,網路有人引余德慧教授的詮釋是:斷念、死心,或者是斷念後所呈現轉化成「不再抵抗命運」的從容態度。)

二、生死學將引領我們走向何方?

    生死學有雙重目的:第一目的是讓我們瞭解自身的活著是如何被分析、被觀看、被瞭解,我們用什麼方式活著;第二目的是試圖引導我們瞭解另一種活著的方式,而使得生命獲得更大的觀念,讓「我的死亡」變成一種「存在」。也就是打破以自我為中心的「我的存在」,使得人能夠包含於一個更大的存在體裡,此時「存在」本身並不限制在個人的自我上。

    生死學提供我們一種更寬廣存在的基礎,越是瞭解到這個基礎,就越明白原來現在的活著是一種疑問,它不再是一種理所當然,因此願意對「活著」這個更大的基礎進行探討,這是生死學最後的目標。

    第三節「朝死而生的生死學」

一、兩頭落空?

    生死學這門課程所要探討的是融合「生命教育」與「死亡教育」的精髓,悠遊於生死之間的廣義「生死學」與「生死教育」。收穫如何是由我們自己決定的。

二、朝死而生:

    「生死學」應該是朝死而生的學問,時時可死卻又步步求生,因為有死亡而珍惜生命的可貴,以終點為標準,重新看待事物,世界會從此大不同。

    第四節「安寧療護的生死遺囑」:

這一節都是老師寫的遺囑,也是生死學必寫的作業

一、最後的許諾~~~預立遺囑

    整肅「遺」容~~物盡其用~~葬禮儀式~~處世終告。

二、安的三十七足歲遺囑

三、呼吸急重症(SARS)之預立遺囑

四、死神逼近醫護人員

五、堅持不滅的一盞小小燭光

附錄---

1.「怎樣生,就怎樣死」,作者李家同教授在文章最後一段寫著:「我們每個人都要面對死亡的,在死以前,我們每個人都要被迫看一場紀錄片,紀錄片裡會詳盡記下我們的一生,如果我們一生都在行善,如果我們一生都在使別人快樂,我們當然會平安滿足的說,我這一輩子活得有意義,我可以走了。我們怎麼樣生,也就會怎麼樣死。『生死』就是這麼簡單。」

「假如我有九條命」,作者陳幸蕙。她提到余光中教授的《假如我有九條命》文章,余教授要如何「規畫」這九條命!作者也談到自己對有九條命的規畫。她寫到:「透過『九條命』的狂想、異想或綺想,在許多時候,生命深層的渴望與大夢、我們心目中的『理想人生』,乃至於當下現實的缺憾、不足與未完成,便如是明晰浮現了。那應是我們撥雲見日、與自己深情相遇,且重新確認、凝視生命初衷的練習與遊戲吧!交織著淚光與微笑,假如我有九條命,其實,是一個永遠沒有所謂完成式的假說與命題。」

至於最後的「護理系(乎你死)」,是在博君一笑,讓大家知道台語發音的重要!

    好,課程完畢!老師播放兩則有屍體畫面,卻沒打「馬賽克」的投影片。一是「舉世聞名的恆河晨浴」(有許多在恆河火葬沒燒完全的屍體,飄浮在恆河上,這是他們的禮俗呢!)另一個是「震撼人心的天葬」(西藏的天葬)。老師說看了會做惡夢的請閉上眼睛。我看完覺得很震撼!還好我們的火葬,燒好後會把骨灰放到甕裡保存完整。賣骨灰罈的店家會跟你說,這是要放永久的,所以要挑個好的、耐用的。不過如果我生在印度西藏,就得接受這種禮俗與傳統。最主要是活著的時候要珍惜生時,死後,就任人宰割了,怎麼葬,都可以啦!

    第3個是「關於``糊塗``的研究」。第4個是「你知道我是誰嗎?」是大自然給人類的一封信。第5個投影片是「多年以前到多年以後」,是說人生的歷練,有智慧的人就是會把大多數人的歷練寫出來,讓人省思。最後播「綠島」風光,配上綠島小夜曲這首膾炙人口的音樂,時光彷彿回到從前唱這首歌的年輕時代。

    來到我們的討論時間,今天還有學員沒輪到自我介紹,她們就自告奮勇地介紹來基金會這個福田的耕耘與收穫,大家都好愛這個學習園地。有一位學員還把老師說是瓊瑤筆下「不食人間煙火」的男主角呢!頓時教室充滿認同的歡笑聲。

甜甜寫於101年6月6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甜甜夫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