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沉重心情,看悲傷關懷!

    下午我稍微提早去上課,想去抱抱禮安醫師,因為他的研究所老師余德慧教授在7日晚上仙逝了。我知道他很哀痛。

    很巧的是,今天上的看影片學安寧療護第九講是「愛的代價---悲傷關懷」。內容有:一、我要怎麼幫助那些失去所愛的人?二、悲傷的出口。三、關於愛與悲傷---「道別之後」。四、小安的今生今世。五、悲傷需要治療嗎?六、看不見不代表不存在。七、因為有愛所以悲傷。八、回到看不見的存在裡,相聚相愛。九、本土化的悲傷關懷:這裡有提到台灣的「牽亡」和「觀落陰」,是「喪親者想再見亡者一面,再聞亡者聲音的悲傷心理」,這不就是人之常情嗎?我認同。

我們每個人的桌上都有一張老師寫的《記念恩師余德慧教授》文章。上課時老師照例先說近期的活動,然後在一片漆黑中,我們看影片做悲傷關懷,在這安全的環境中,我們每個人有自己的悲傷在釋放。專注影片也釋放悲傷,依稀記得老師說:「余德慧教授說,人活在關係中,也死在關係中。」冥冥之中,教授讓我們要更懂得釋放悲傷,關懷活著的人。

老師先播放「最後的禮物」---愛的代價(安寧療護的悲傷輔導)。首先是訪問遭逢母喪的小姐,再來是喪夫的護理老師、喪妻的先生以及兩年內遭父母雙亡的年輕先生;而亡者都是癌症病人。這裡面有三位「輔導人」出現(老師說安寧的悲傷,應該是關懷和陪伴,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輔導。)一位是馬偕醫院的安寧療護中心的蘇絢慧社工師,一位是心理諮詢師顏美玲,另一位是康泰醫療基金會董事長張達人

小姐哭著說對媽媽的不捨,最難過的是要渡過第一個沒有媽媽陪伴的生日。在照顧生病的媽媽時,每天經過殯儀館,就已經認為在做「預習死亡」了。

每一段刻骨銘心的開始」,護理老師訴說著她喪夫的悲慟。當她得知先生罹患白血病時,孩子稚嫩,全家抱著大哭。(而我是獨自蒙被飲泣,當時我兒子虛歲三歲,女兒虛歲兩歲)她用文字來表達恐懼:「那些個晚上,每每都被你痛苦的呻吟聲驚醒,知道你是強忍著;但我卻難敵那~~~面對死亡的恐懼。」喪夫後的無窮盡思念爬滿格子:「思念,是愛的代價,為悲傷尋求一個出口,讓它成為我們繼續的泉源。」我的恐懼和思念跟她一樣,但是我的小孩已經長大成人,有謀生能力時,先夫才去世;而她卻要帶著兩個稚齡的兒子,成為單親媽媽。她還要為自己的悲傷,花錢去讓人做悲傷輔導,我卻在禮安醫師的基金會,找到一個安全的悲傷釋放與關懷,我何其有幸哪!

成為鰥夫的先生,與太太結縭20餘年,孩子們都有好事業,心疼正要享福的太太離世而哭泣不已,他說恨不得生病的是自己。

兩年內受到父母因癌症而相繼過世嚴重打擊的先生,20多歲就成為孤兒。(父母雙亡就是孤兒哪!)他說20幾年來就是一直和父母生活著,也沒有要想去認識女朋友。所以在那段時間,他過得渾渾噩噩,用嘻嘻哈哈來強忍悲傷,心裡是很痛很痛的,好在他去求助於馬偕醫院安寧療護中心的蘇絢慧社工師。

社工師說:「家人的逝去,會讓家屬有無力感、不捨、悲傷和悲痛。家人在住院時,他們常常會想我的親人會不會好一點了?會不會不痛了?所以安寧療護的悲傷輔導,從住院中的病人的家屬就要開始了。」

張達人董事長是醫生,他說:「親人過世是一種壓力,家屬會覺得混亂、麻痺感,所以生活次序、環境都要去調適。」

心理諮詢師顏美玲說:「悲傷的發洩是必備的。悲傷的你就是承認,你對他思念上的悲傷。…你把親人的好寫下來,然後反思自己的人生是個怎樣的人生?把對生命的珍惜,化悲痛為力量,好好過日子,這是給死去的親人最大的安慰和祝福。」最後蘇絢慧社工師說:「去談,找專業的機構去談,把心裡積壓的東西說出來,重新找到力量,去過生活。」我覺得親人的逝去,我們是會悲傷的,因為有愛;而好好地過日子,則是給彼此最大的安慰和祝福。

第二節看「爺爺…天使來了喔!」影片,它是心蓮病房的宣導影片,家屬有授權可以播出的。一群小孩在志工的引導下,對即將臨終的爺爺寫上、畫上祝福的話和畫,並心平氣和地練習助念,希望爺爺在聲音、畫畫裡,去找小天使。看完,我們討論影片中的一個問題:「送行時,必須要是快樂的嗎?」大家有許多看法,我們也學會尊重。我是認為要祝福他一路好走!

老師給我們三個學習的方向:「尊重的本性」→尊重孩子;「觀念的問題」→人的想法,所有的問題之可行與否,就在於當事人的想法。你認為百無禁忌,就OK!第三就是「健康時,做死亡的練習」。

    再來看「蒐藏生命風景---看見希望」。主持人吳若權先生訪問台大6A病房王浴護理長,主題是「看見希望/遺族陪伴」,在此我們一起來學習深刻的生命歷程。

一開始她用經驗告訴我們,病人往生後,家屬的哀痛有幾個層面:一是「情緒」,他們不能接受親人的往生;另一是「生氣」,氣旁邊的醫護人員,氣病人,甚至氣自己,沒有盡到力;再來是「無法感受親人已經離去了」。她分享自己的例子,在要幫媽媽做「三七」的那天,路過零食店就走進去買媽媽喜歡吃的零食,結帳後才突然發現當天要處理的「大事」(據我所知做三七是「女兒旬」),走回家的路上,她大哭一場,長達一小時。先父去世後,過年圍爐,我們回家陪媽媽,也在桌上擺一付碗筷請爸爸一起來圍爐(影片有提到,無法感受親人已經離去了,有一段好長的時間會幫逝去的家人擺碗筷);我甚至有一次在課堂上,因為使用冷氣的情境,一時悲從中來大哭一場,嚇壞我的小學生(對不起,乖寶貝們!)。

主持人請問她,通常家屬處理哀傷的方式有哪些?她說通常家屬會自己一個人去處理;而最好的方法是能夠他說有人聽;有的是用「作夢」做為連結,沒夢到的,有人就會去「觀落陰」,來知道死去的親人過得好不好!吳若權說有一次他在過馬路時,突然想起去世的爸爸,也悲從中來地大哭起來!先夫離世的第一年,我騎機車在路上,也會不自主地哼一些思念的歌,等紅綠燈時我常常邊唱邊哭,通常旁邊都沒有人!

護理長說,安寧團隊協助家屬走過一段悲傷的歷程,有三個方向:第一是病人得重病時,家屬的照顧就要開始了。我們要努力照顧病人,讓病人沒有痛苦;也教家屬如何照顧病人,讓家屬覺得已經盡力,那病人往生後,家屬也就會釋懷。第二是病人在臨終階段時,要教家屬如何去陪伴病人,並做四道:道愛、道謝、道歉、道別。(我在聖方濟陪伴親人,安寧團隊有教我如何、何時去做四道,讓我無憾!)第三就是病人往生後,我們對家屬的陪伴,讓他們的情緒找到出口,讓家屬重新過自己的生活。「那要如何協助病人和家屬的情緒或是仇恨呢?」主持人問。她說這個情緒在事前就要處理好,往後的處理會加倍困難。有些家屬的表現就是一種連結,她說有位年輕的太太在喪夫後,還是跟不喜歡她的婆婆住在一起,通常大家都會認為先生沒了,婆婆又不喜歡,那乾脆就搬離開,反正也沒小孩;但這位年輕太太認為「被婆婆罵,表示先生還在!王浴護理長說,我們要讓她有自己的方式和腳步,給她一些時間和空間來釋放悲傷,我們就陪伴她,關心她。還有人看照片來做思念,你把照片全收起來,會讓哀傷的人「一無所有」!好個一無所有!真的就會是這種感覺。到現在已經四年了,我還沒整理先夫的「遺物」,包括擺好他的寢具,如同擺好碗筷一般。)所以主持人說:「哀傷的連結,有時候是情緒的舒解,不要一直去壓抑這個情緒,自然地走出悲傷的幽谷,重回他人生的軌道裡面。」最後王浴護理長說:「悲傷的歷程有點像減過敏,這個東西讓你很痛苦,可是你一次一次地回顧,你會整理;在這個整理的過程裡面,你就會放下一點,放下一點,最後你就可以放下了。」這時主持人說出歸納,就是:「慢慢的學習,緩緩的放下。」所以我學到了:哀傷是可以被理解,同時也是可以被解決跟處理的。

討論時,老師和我們都覺得王浴護理長說得真好。我覺得她就是安寧病房的護理長,身在其中,有慈悲心的人對生命關懷就會做得好。

甜甜寫於101年9月12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甜甜夫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