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死前活一次.jpg 98年[生死學讀書分享會]共讀了12本書,這是第1本.

   98年1月到12月,每月的第四個星期四下午2:00~5:00,我在張啟華文化藝術基金會參加由許禮安醫師主持的「生死學讀書分享會」。其活動緣起與目的是:「一直都透過閱讀吸取精神養分與建築夢想世界,過去曾在安寧病房主辦過生死學讀書會,最近參加法鼓山高雄紫雲寺的好書分享會,因此構想透過閱讀生死學的書籍,分享對生命與死亡的觀點。」那我參加的目的是藉由讀書會來重新認識生死,並治療、舒緩我喪失摯愛之痛。

    每月讀一本書,分享時大家熱烈參與討論。我讀了12本,除了九月的「我們人類」沒寫心得報告外,我寫了11篇心得報告當「教學回饋單」。

閱讀「死前活一次」心得

Beate Lakotta/著,Walter Schels/攝影,王威/譯

大塊文化,2008年6月初版

一、讀書習慣

    我的讀書習慣是從第一頁看到最後一頁,很少看目錄後跳著閱讀。所以我遇到看不懂的導讀就有窒礙難行之感,一直讀不下去!直到看到第一個記錄故事後,才有水到渠成的舒暢感!

二、導讀

     一直看不懂「活人意識的無知」,但穿著母娘青衣的阿婆,她用堅定的信仰來克制痛苦,讓我有同理心,並且懂她。教授是說「在場的我們,感到不可思議的安慰。為何我懂她?因為我也有堅定的信仰,我也可以為了先夫的病,勤練氣功、參加佛教的法會、點光明燈,所有的念佛功德都迴向給他。

三、印象深刻的病患

9.「至少她來過這個世界」---艾米拉∙桑∙巴斯蒂安 (P.93)

   她才17個月,生於2002年10月18日,在2004年3月23日,病逝於家中。

「艾米拉」名字的含義是---永生 (P.102)

她的照片讓我感動,小小的生命也知道要珍惜來到這個世界的機會。

18.「對不起,我得了癌症」---亞尼克∙伯菲德 (P.179)

   他才6歲,生於1997年7月23日,在2004年1月11日,病逝於德國漢堡市艾本多夫大學醫院。

     絲珂∙伯菲德 (P.179)

   30歲,生於1973年4月12日,在2004年2月5日,病逝於德國漢堡市艾本多夫大學醫院。

     絲珂伯菲德比她兒子亞尼克多活了25天。 (P.189)

母子都罹患癌症!6歲的亞尼克(就是封面那個小孩),當別人對他的緩慢有所抱怨時,他會說「對不起,我得了癌症!」,真是讓人不捨哪!媽媽絲珂為了保護她那6歲的兒子亞尼克,強忍著悲痛,苟延殘喘地多活25天,更是讓人心酸!

23.「精心設計剩下的時間」---貝菠∙譚普林 (P.223)

   65歲,生於1938年9月7日,在2004年3月19日,病逝於德國漢堡市斯努斯關懷醫院。

 譚普林太太過世後幾天的一個早晨,在早餐桌上,菲利斯對爸爸媽媽說,外婆在夜裡來看他了,她告訴他,她很愛他。後來的幾個夜晚,外婆在他的夢裡透過窗戶看著他,雖然菲利斯仍然很傷心,但是她很高興外婆走的時候,自己陪在她身邊。『我們過幾天還會去臨終關懷醫院嗎?』菲利斯問,『我喜歡去那裡』。」 ( P.232)

菲利斯的感覺就是我的感覺。我告訴先夫,我和孩子們都愛他!我也好希望他能到我的夢裡來,夜晚我會祈禱他在我的夢裡透過窗戶來看我。我很慶幸能陪他走到生命的盡頭,當然我也勇敢的走出傷痛,歡喜到安寧病房當志工。

四、很有感覺的話

在封底的編輯筆記:

 我和多數人一樣,期待可以選擇死亡的方式:死於一種『不要拖太久』、『沒有太多痛苦』的疾病;在即將告別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被我所愛的人與事圍繞,我們共享死亡時刻的奇特與神聖。

我也是這多數人之一,期待可以選擇我想選擇的死亡方式,但我更相信冥冥之中自會有安排,「人定勝天」是句安慰的話,不可能!我曾經告訴羅玉岱醫師,我希望先夫能在睡夢中安詳而逝,沒有太多痛苦;不要拖太久,是捨不得彼此的痛與苦!被所愛的人與事圍繞,是一件何等幸福的事!先夫有福報,他都圓滿了。

 我已經開始建構這個希望,那就是:真誠與仁慈地過活,讓我的生命對某些人產生意義;在我死後,他們因為對我的回憶而感到溫暖。

這也是我的希望---「真誠與仁慈地過活」。我和先夫也嚮往這個希望---「人的一生有許多回憶,只願你的追憶有個我。」而這個追憶是暖暖在心頭的~~~

                            甜甜 寫於98年元月22日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閱讀「死前活一次」心得
    全站熱搜

    甜甜夫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