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生死學中學生死.jpg100年[百年生死安寧讀書會]共讀12本書,這是第一本.

一直都透過廣泛閱讀來吸取精神養分與建構夢想世界,許禮安醫師曾在安寧病房主辦生死學讀書會.100年(2011年)適逢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所以稱為[百年生死安寧]讀書會,期望透過閱讀相關書籍分享對生死學與安寧療護的觀點.從1月到12月,每個月的第四個星期二,下午2:00~5:00,我會到基金會來讀書,聽書,並做分享與討論.

閱讀「生死學中學生死」心得

辜琮瑜 著    法鼓文化。 2010年7月出版。

    民國一百年禮安醫師主持的讀書會,第一本書就要我們學「生死」。剛看這本書時覺得有點深奧講理論,後來漸漸有例子說明,再來有些熟悉了,原來是有些話在禮安醫師的課堂上聽過耶!到後面的悲傷處理、安寧療護、緩和醫療、臨終病人的瀕死歷程等等,就越明瞭,我認為「懂」它了。難怪禮安醫師會一直鼓勵我說不會很難啦,余德慧教授的書會比較難讀。剛開始讀這本書是比較不用心,因為我的心都被那隻「預知生死的貓」所吸引了。

    楊定一先生的推薦序中說:「從本書的內容深度與架構的細緻,都可看出作者的用心規畫…」(p.5),我從作者的自序---「心靈導師的最後一堂生死課」可以看出來。作者的生死課題以聖嚴法師的教誨為中心,用法師的辭世偈「無事忙中老,空裡有哭笑,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作為法師對生死課的叮嚀;接著用「面對生命、接受無常、處理死亡、放下身後」一一說明法師對大眾生死課題的點醒以及法師一生具體的實踐;最後用法師的「寂滅為樂」為生死課題劃下圓滿的句點。

    本書有十五章。第一章「生死學中學生死」:生死學可以「練習面對恐懼」「練習面對未知」「勇於面對內在的失落與哀傷」「看到別人如何看待死亡、對待死亡」(p.29)。在書的封面有一段白色字,我很有感覺,原來是作者對生死學的看待:如果以一條線來譬喻,把兩端設定為生與死,重點不在兩邊,而是在中間這一段,我們要學的是如何好好地活、好好地生。」(p.33)去年初有朋友問我在忙什麼?我總是回答:「忙著過生活!」我想許多事要「好好地」是要學習的,它是要靠生活經驗的累積來「修行」。在36頁有一段話:可是進入後半段時,瀕臨死亡的人已經沒有辦法思惟,…這時彼此都會很孤獨,你講的話他聽不懂,他講的東西你沒有辦法產生共鳴,…你很想為他做些什麼,可是做不到,他很想傳遞些什麼,但卻講不清楚,或甚至沒辦法表達,…這正是先夫住安寧病房後半段的寫照。

    第二章「思索生死三大事」:一是「生從何來」,二是「死往何去」,三為「應做何事」。作者認為它們都是屬於假設性的討論。我在此學到尊重、包容彼此之間的不同之處,就可以活出比較自在的生命情境。」(p.65)

    第三章「死亡的恐懼」:死亡會用什麼形式出現?這條路會怎麼走?沒有人知道。「他會用什麼方式向我和孩子道別呢?」在先夫的病床前我不斷地思索這個問題,這是對未知的恐懼。對於死亡,大家都會想「好好的死去」,但是準備的時間永遠都覺得不夠,我同意作者說的:在死亡面前,我們沒有主控權。」(p.70)會怎麼死,似乎冥冥之中早有定數。在這章最後作者列舉29個恐懼,要讀者試著去勾選10個最嚴重的。我先選了7個是:4.密閉空間。8.黑暗。10.犯錯。12.失去控制。14.變得精神異常。24.從高樓往下看。29.蠕動的爬蟲;重看後又加上16.被別人碰觸。19.在陌生的地方。25.陌生人。

    第四章「死亡的覺察」:作者說:如果意識到死亡,我們對時間的安排與規劃也許會不一樣。」(p.87)「生命是無常的,沒有保證,再周全的準備,還是有可能出現始料未及的結果。」(p.90)當我們意識到死亡時,是會喚起「把握珍惜」的心,對我們想要做的事會以更積極的態度去實踐它。察覺死亡可以讓我們體會生命沒辦法拖延、了解自己只能活在當下、激發我們思考,自己到底擁有什麼?所以更讓我學到「人生無常,把握當下,珍惜擁有」。

    第五章「死亡的練習」:生活當中處處都是覺察死亡的機會,它不是讓已經活得很辛苦的人們去自尋苦惱,而是為了讓人隨時觀照生命的無常、危脆,進而珍惜每一個階段的意義與價值,從而好好活在每一個當下。」(p.104~105)那到哪裡去練習死亡呢?作者提出八項,第一,為自己寫訃文,簡介自己。第二,寫你對自己生命長度的感受。也許有人期望長度可以拉長,但,真的可以嗎?第三,出局練習,明日復明日,也許那個明日還未到,生命就被打斷了!第四,引導想像自己的死亡,要很仔細的想這件事是如何發生的。第五,寫下「死亡劇本」。第六,扮演老人的生活。第七,與自己的死亡相遇---拜訪墓園。第八,與垂死者互動。我現在在安寧病房就是在做第八項的學習。

    第六章「無常與變化」: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關係永不改變。即便改變的過程會摔跤,會走錯路或走岔了路,但同時也帶來機會與豐富的可能性。

    第七章「中西哲學與宗教的生死觀」:新生命誕生,我們都會祝福;死亡時,也同樣給予祝福,」(p.156)死亡給予祝福是我在聖功醫院學到的。人都期待好生,最終則求一個好死。」(p.156)除了好生好死外,我還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第八章「死後的世界」:我在「肯定輪迴者的觀點」看到《西藏生死書》中對中陰階段有極為詳細的闡釋,(在第195頁),說明人死後49天當中可能遭遇的種種狀態。先夫往生時第一個助念團就送一張要我們家人幫亡者在中陰身時期所唸的「提醒」(助念)。49天中,我們常常為他複誦、持誦,要幫他在這個旅程中有一個比較清晰的指引。因為我們對死後的世界未知,希望親人能安全的到達西方極樂世界。

    第九章「前生今世的生死謎底」:佛教相信輪迴、轉世,所以佛法以「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來理解前生今世生死之謎。

    第十章「死亡與失落」:失落是源自「失去」而來的情緒或感受,我們的生活當中常常有失去的經驗,死亡是相對嚴重的失去。如果逝者與家人都能真正把死亡當作一種解脫痛苦的機會,…甚至能以祝福的心送逝者上路,也許是否哭泣就不會是大問題了。」(p.240)彼此祝福,我們家人就是這樣走出來的。但是喪親之痛的修補,真的會是長期的歷程。

    第十一章「悲傷處理」:走出悲傷的第一步是要認清楚逝者已矣。再來要表達那個悲傷的感受,試著去寫、去說,即使是自言自語也無妨,我會邊騎車邊唱歌。自己做好調適與準備當然就可以跟彼得˙巴頓一樣---微笑,跟世界說再見;有錢的話,還可以找朋友「一路玩到掛」!

    第十二章「安寧療護與緩和醫療」:我是安寧志工,這一章應該要熟悉它,更要以感恩的心看待在安寧所有的因緣。

    第十三章「臨終病人的瀕死歷程」:這章的取材來自於余德慧教授的《臨終心理與陪伴研究》一書,我們三月要分享它,現在作者已幫我們做導讀,真好!禮安醫師也告訴過我們,在安寧病房做陪伴,是要讓我們的靈魂如何與病人的靈魂相見,才叫做靈性陪伴。

    第十四章「安樂死」:提到安樂死,在臺灣就會想到王曉民。反對、支持安樂死的各有其觀點。生命,不是你想要怎樣就可以怎樣的,它有它運作的旋律、節奏。該要走的時候,老天爺可是一刻都不會讓你停留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當了47年的植物人,終究也有走完人生的時候。

    第十五章「死亡與告別」:人能預立遺囑,會讓親愛的家人更愛你,因為它可以讓人「生死兩相安」。告別就是交代,況且遺囑可以讓人的生命意義、目標、方向,達自我觀照的目的。這章的臨終詩偈和墓誌銘選得很好,尤其是最後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瀟灑灑脫,猶如錢財,生不帶來,死也不能帶去啊!黃泉路上各獨行,任誰也不能相伴行。

   讀完這本書,我覺得:生與死就要學習聖嚴法師的豁達,「面對」生時的環境,死時的機緣;「接受」生來、死去;「處理」生活和臨終;最後要自然的「放下」一切。雖然這個學習很難,吾心嚮往之,就像我一定要去西方極樂世界一樣。阿彌陀佛!

       甜甜 寫於100年元月25日

arrow
arrow

    甜甜夫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