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永不落 封面  生命永不落  

   108 年1~6月[自在老化 .長照安寧]讀書會, 要讀6本書, 這是二月讀的書。

閱讀《生命永不落---一個心理醫師追尋老化意義的旅程》心得
    馬克‧艾格洛寧(Marc E.Agronin)/著。 陳秋萍/譯。
           遠流2012年10月1日初版一刷。

    讀完這本書,書的封底有這些話,我覺得是本書的重點:
每一個老人都曾經年輕過。面對「老」,我們有太多恐懼。當我們親眼目睹老化可能帶來的失去,我們該如何好好過日子?我們想知道,要怎麼做,才能安享晚年?即使日漸老去,也希望老得快樂,老得健康,老得沒負擔。
本書作者馬克•艾格洛寧在被稱為「上帝候客室」的安養院,擔任老年精神專科醫生十餘年,他曾經接觸過許多老年人,陪伴著他們度過許多生命的兩難時刻,對於我們遍尋不找的答案,他有許多經驗分享,在他的筆下,完整呈現老年生活的「生命意義」,不只是智性的增長,還包括情感上的和諧、正義感與目的感,甚至包括與更大的「整體」連結,例如自然、靈性與愛。
目錄
推薦序 正向面對老化 簡靜惠
推薦序 老年這條路要怎麼走 劉秀枝
致讀者
自序 平衡的老化觀點
第一部 老化是什麼?
天堂不能等
我一定會老
等好久才死?
第二部 巡訪老年
以撒、艾瑞克與伊薩克
安娜貝、巴托比與被老化當掉的醫師
醃過的舊腦袋
蝨子為患
奇怪但真實的道森‧達文西病例
第三部 記憶
如果我忘了你
勉強算是學者
團結就是力量
老兵
虛假與固化的記憶
第四部 智慧
長老
失親
只是言語
騙子,騙子
四的法則
第五部 百萬光芒
最後一幕
修補好了
火的教訓
女裁縫師

後記 在人生的最後一幕
致謝
延伸閱讀
附註
出處
…………………………………………………………………………………………
    在作者的自序 <平衡的老化觀點> 中,點出這本書的內容精要:
我的工作是照料所有因老化而有的病痛。但是,就像我最早是在艾絲特,後來又從數不盡的其他人身上學到的,真正的老化標準並不是單方面;老化的問題一定要依據它應許的狀況來權衡輕重。在我身為老年精神科醫師的工作中,我學到老化等於生命力、智慧、創造力、靈性,最後還有,希望。
在這本書,我的使命是提出比較平衡的老化觀點。我的興趣只在於,透過我病人的生命,誠實探討老人的經驗。
我一開始先在第一部,就目前科學上的瞭解、以及心理學上的想像和經驗,定義老化過程。
第二部算是醫學上的一趟巡房,我描述幾個最難忘的病人老化的過程。這些案例的生命故事雖然不盡相同,卻清楚說明老化之所以是這麼大的挑戰,而且也讓我們愈來愈接近生命的終點,是因為在身體、心理和社會三方面有哪些不可避免的改變。每個故事,也以它自己的方式,展現出很多老化的可能性,不但改變身體和腦部的老化方式,也改變我們對老化本身的體驗。
第三部探討記憶在老年的角色變遷,敘述一些令人驚訝的故事,可以看到面對記憶喪失,生命是如何不屈不撓、甚至更加茁壯。
第四部看到的是智慧的意義與發展,以及我們的老人家 還有這些老人的照顧者 如何運用它。在這兩部,我特別在幾位智者身上著墨,因為他們證明所有關於老化的正確見解真實不虛。
第五部,我把老化的討論延伸到生命的邊境,探索某些從老人身上學到的教訓,如何當作我們每一個人的燈塔,指引我們前往同樣的海域。這些教訓應許的不是老化的終結,而是一個新的開始,就算我們繼續變老。(p.28-29)
    看完書,覺得 劉秀枝/國立陽明大學兼任教授、台北榮總特約醫師 寫的推薦序<老年這條路要怎麼走>,深得我心,我想藉用它來當我的讀書心得之一:
    作者馬克‧艾格洛寧是資深的美國老年精神專科醫師,在「邁阿密猶太健康系統」的安養中心行醫,其病人平均年齡將近一百歲,最年輕的病人是62歲。他把十四年來照護老年人的臨床經驗、老年醫學知識和所悟出人生哲理融會貫通,並以不同病人的生命故事來貫穿全書,讓讀者跟著作者,由老化的觀點、巡訪老年、記憶褪色、智慧圓融,最後走到生命的邊境。
    每一個生物都會老化,既無法改變也無法逃脫,老化等於變化,而變化的度量衡是時間。要逆轉任何東西的老化,就得逆轉時間,但我們做不到,所以我們一定會老。老化不是一種疾病,所以不能治癒。不過,老化也受到個人身體狀況、個人資源、生活方式、文化環境及情緒壓力等影響,而這些是可以憑自己的努力為老化過程帶來改變和意義。而且,成功的老化不是完美記憶和認知功能的維持,而是「持續的快樂能力」和良好的人際互動,這其中包含了寬恕、感恩和慈悲。
    本書的內容非常豐富,既闡述老化的正面意義,但也不諱言老化所伴隨的疾病,尤其是憂鬱、譫妄、失智,還有貧困所帶來的苦痛。「醃過的舊腦袋」敘述的是75歲的桑莫希爾先生一顆被多年酗酒給醃漬過的舊腦袋,讓他癲癇發作、失智、躁鬱,經過長期、耐心的治療,包括參加戒酒匿名會、診間諮商和藥物治療,慢慢回復到能過正常生活。
    雖然書中每位病人的生命故事不見得都治療成功,病痛也不一定找到原因,但都發人深省,有時更是考驗醫師的生活智慧。例如安養中心的護士請艾格洛寧醫師給90歲的奈斯特太太吃點藥,因為她有精神病,說她的房間爬滿了蟲子,連她的衣服和皮膚都有。剛奈斯特太太來看診時,她描述黑色蟲子怎樣從報紙爬出來,布滿整個房間的樣子,讓艾格洛寧醫師聯想到「寄生蟲妄想症」,考慮開立抗精神病藥物,但心中仍有點疑慮,因而打電話請奈斯特太太的女兒去檢查她的房間,果然房間裡到處都是螞蟻,是衝著一包打開的糖果而來的。幸好這次要找的是除蟲業者,而不是老年精神科醫師。
(註:這個故事寫在第三部「記憶」的<虛假與固化的記憶>中, P.197~199)
    艾格洛寧醫師從年輕時就選擇了老年醫學,而且是老年精神科,他長期照護安養中心的老人,甚至有人稱他工作的場所是「上帝的候客室」,但他以一個年輕的觀察者同時也是醫者,從中學到了老年的圓融智慧、老化所帶來的病痛困境及因應之道,在書中和廣大的讀者分享,作為每個人將來老化的燈塔,讓曾經從事老年神經醫學工作的我深有同感,因而很樂意推薦這本好書。(p.11~13)
    這本書有許多許多艾格洛寧醫師診治病人的故事,誠如作家薇薇夫人推薦所言:
「老化的人生依然有愛,有恨,有希望,有創造力,而且更成熟更有智慧。書中真實的故事讀了會噴淚而笑,老可以很精采,不是退化腐朽。這本書鼓舞並感動了我。」
    我也想跟大家分享幾個我很感動的故事:
第四部「智慧」的<四的法則>:
法則一:你需要什麼,就要。要不到,就尖叫。
    艾格洛寧醫師想到他的病人阿妮塔。他要阿妮塔不能對護士尖叫。阿妮塔盯著他說:「聽著,艾格洛寧醫師,你不了解我做的事,我可是這方面的專家,如果我不尖叫,他們就不會來幫我。」
    作者寫著:繁忙的安養院裡頭,護士工作很辛苦,沒辦法每一次一有院民按鈴求助,就把事情丟著,馬上跑去。有時候,尖叫的確比輕聲細語有效。阿妮塔活在當下。她有輕微的認知障礙,而且非常衝動。現年88歲,不得不以輪椅代步,喪夫,臀部有個很大的褥瘡讓她痛苦萬分,什麼三思而後行的態度全都不見蹤影了。她有話直說,如果急著排便而她需要協助,你一定會知道。
法則二:你頭上的每一根頭髮,對我都很重要。
    如果你想想年幼的孩子對他們的父母而言有多寶貝,那麼他們溺愛孩子,為每一字、每一根新長的頭髮和牙齒讚嘆不已的時候,沒有人會覺得驚訝。這樣說來,當老人家基本上做的是同樣的事,為什麼我們會這麼意外?
    艾格習慣幫95歲的母親量體溫到小數點以下第一位,既不信任護士站的體溫計(因此惹火了安養院內的護士),也不相信醫療人員的判斷。照醫生的說法,正常體溫是攝氏37度,但隨著一天時間與測量方法的不同而有變化。照艾格的說法,他母親的正常體溫範圍介於攝氏36.1到36.7之間,只要超過這個範圍,根據他的經驗,就是發燒,需要做身體檢查。
有一天,艾格與他母親的醫師起了爭執。原因是,兩天以來艾格紀錄母親的體溫都是37.1度,他很恐慌,要求為母親照胸部X光,還要做尿液、唾液和血液培養。
    艾格洛寧醫師做了調解後,X光照了,結果顯示病人有喘鳴型的肺炎,除了艾格,每個人都很驚訝。他想到第二法則:對艾格來說,重要的不是她的頭髮,而是體溫的每一個小數點以下第一位。沒有人比他更瞭解她,更關心她。他的觀察心得和要求,對醫生和護士來說,可能是個負擔,也可能挑戰他們的臨床判斷力,但是,那都是出自一股愛與保護的強烈感覺。
法則三:不管你是什麼模樣,在我眼中你很可愛。
    喬治愛著結婚40年、生了5個小孩的瑪塔,深深愛著。瑪塔經歷一次大中風,喬治要求醫生:「盡全力讓她醒過來。」住院幾週之後,她被轉到長期呼吸器照護病房。瑪塔一動也不動躺在床上,眼瞼偶爾震動一下,喬治解讀那是某種形式的溝通。大部分的日子,喬治都在瑪塔身邊徘徊,撫著她的頭髮說:「妳好美,我的愛。」這裡是第三條法則的一幅情景:瑪塔這個人,毫無知覺地躺在床上,包著尿布,散發體液的臭味,周邊圍繞著管子、儀器和幫浦 但是,在她的真愛看來,依然可愛。
法則四:不管你做什麼,我依然愛你。
    雪莉有病態的肥胖問題,只能以輪椅代步,還有輕度失智,而且尖酸刻薄。她要什麼都不用說的,而是先尖叫、咒罵,然後,如果沒有立刻滿足她,她就試圖或捏或咬。晚上,她沒什麼特別的原因,也會把邦妮叫起來,大吼大叫,要女兒到她的房間來。
艾格洛寧醫師用藥讓雪莉慢下來,但無法阻止她暴衝。
    當他們最後一次見面,雪莉相當鎮靜。她否認自己的行為, 堅稱她女兒說謊。醫生拿雪莉的行為描述,對照她漂漂亮亮、整整齊齊的外表,問她過去的工作,她遠期記憶完好無缺,描述年輕時當模特兒、演員和歌手的生活。「是真的,」邦妮告訴我,注視她的母親,目光充滿愛:「你歌唱得真好,寶貝。」雪莉沐浴在愛中,但片刻之後又嗆回來:「妳是我姊姊,是不是?」邦妮毫不質疑立刻回答:「不是,記得吧,寶貝,我是你女兒,邦妮。」雪莉不相信,事實上,她看起來一副很厭惡的樣子。
    醫生一邊聽著一長串的問題行為,一邊直視雪莉。她會意地笑一笑,然後坦承:「因為我的母親從來不注意我,所以我一定要那樣才行。」這是神智清醒又誠實的時刻,但稍縱即逝。不過,我瞭解到:第一法則與第四法則交錯在一起。雪莉想要她的母親,邦妮也是。
    艾格洛寧醫師寫道:「這四個法則對我們而言,代表親子之間的連結,而且我學到,它們不是停留在四歲,孩子可能現在60歲,父母85歲,但這些法則仍然適用。有些法則隨著人或環境的不同而改變,有些則不可違背。在安養院我一天到晚看到這種事,只不過現在親子的角色對調而已。有時候是年紀較大的配偶、兄姐、或是姪子、姪女,來填補空缺。
身為醫師,有時候我很驚訝,這些照顧者怎麼變得這麼情緒化或不理智。但在那些時刻,我必須當下察覺我自己,檢視這個關係,並且記住這些法則。如果我能夠同理他們自己四的法則、五的法則或八十五的法則,就能夠以關懷的方式介入。我最衷心的希望是,如果我自己的寶貝孩子,在很久以後的未來,有一天就是躺在安養院床上的那個人,我照顧他的那一隻手只是過往記憶而已,但願那裡會有別人庇護著他 有時為了照顧他而有其必要,怎麼情緒化、怎麼不理智,都隨他去吧。(p.245-252)
    真是一位仁慈的醫生,他的最衷心希望,也是我的最衷心希望!
第五部「百萬光芒」的<修補好了> :
    這是一個因艾格洛寧醫師「追根究柢」,並積極爭取正確治療而讓病人痊癒的感人故事。
「根據傳說,當死亡天使從天而降,帶走人間一個靈魂時,他站在垂死之人的床頭,從劍鞘裡拔出劍來,為最後一刻做準備。但是調解人亞倫(Aaron),摩西的兄長,由於正直而倖免。上帝自己親吻了亞倫的靈魂,將他帶到天堂。
我的病人亞隆躺在醫院病床上,看到一個奇怪的異象。一個人影從暗處出現,準備攻擊。儘管身體衰弱,亞隆仍然使盡力氣,往那個鬼影般的侵入者揮了一拳,與之搏鬥,擊退了它。隔天醒來,就被推進手術室。」(p.264)
故事:一個月前,艾格洛寧醫師正準備前往波士頓演講,接到亞隆的媳婦想聽聽對於公公病狀的第二個意見。亞隆是奧許維茲集中營的倖存者,現年84歲,最近被診斷有阿茲海默症,惡化的速度很快。
睽違將近14年,艾格洛寧醫師回到當精神科住院醫師的地方,發表一場演講,主題是晚年的性格發展。演講中,他談到性格雖然好像早年就已定型。但其實還是有很大的潛力,可隨著時間做正面的改變,而且在面對老年的壓力時,也能夠調適,甚至返老還童。然而,在治療老人的臨床工作中,還是有習慣反面的風險存在:把持續不斷的衰退當成是命運,把過去看做是幻想。他說,「結果,我與亞隆的交會,正好說明了這種態度潛在的悲慘後果。」(p.265)
險因誤診死亡的亞隆
    亞隆由他的長子陪同前來看診,他拖著腳走進診間的速度非常慢,彷彿腳上穿著很重的鞋子,像磁鐵一樣被地板吸住。臉上的表情很迷惘,而且除了幾個混雜英語、希伯來語和意第緒的句子以外,幾乎無法講話。他兒子說,四個月前,亞隆都還自己開車,活動自如。家人很擔心他的機能一夕之間驟變,也很氣他的主治醫師不肯批准腦部掃描,理由是那會改變阿茲海默症的診斷或控制,叫亞隆去看一位神經科醫師,醫師診斷他有憂鬱症,開始給他吃抗憂鬱劑。
    「老實說,才幾分鐘我就發覺,這種臨床狀況看來絕非阿茲海默症,而是一種進展很快的神經障礙,一定要立刻治療。」(p.266)
艾格洛寧醫師認為亞隆變慢的步態,與臨床狀況剛好吻合,但是他的語言功能障礙就沒有。另外他覺得另一個可能性是一種相當罕見但經常被誤診的狀況,稱為「常壓性水腦症」(簡稱NPH),它會產生典型的三合一症狀 漸發性失智症、步態不穩與尿失禁。步態不穩看起來很像亞隆走路的樣子,但是亞隆的語言功能障礙與臨床狀況不符。
    「亞隆被診斷是阿茲海默症,但那是一種發展緩慢的腦部疾病,在很多年間逐漸改變,不是短短幾個月。亞隆有別的問題,唯有做一次腦部掃描才看得到。」(p.267)艾格洛寧醫師開始打電話找可以授權保險公司同意掃描的醫師,醫師不回電,他終於找到保險公司的一名主管,主管發了慈悲心,同意他們去造影中心掃描。
    隔天早上,做了掃描之後1小時,放射科醫師打電話來告訴艾格洛寧醫師,亞隆的左額葉有一個很大的囊腫,旁邊還有一顆腫瘤,導致他的整個腦部偏離中線兩公分。這時候臨床症狀就很有道理了,因為這個大腫塊壓迫到他腦部的語言中心和一條控制動作的腦組織。亞隆必須找神經外科會診了。
    「花了幾天時間才幫亞隆找到一位神經外科醫師,從我們首次見面之後大約10天,他住院接受腦部手術,打算做囊腫引流,並且盡可能切除連在一起的腫瘤。雖然在手術前一晚,他見到一個影子似的陌生訪客來到他的床邊,似乎不太吉利,但亞隆的解讀很不一樣,他擊敗入侵者的力量和自信,讓他感覺很有勇氣。結果,囊腫的引流很順利,腫瘤也從它所在的腦部上方完全切除。那是一顆良性的增生物,亞隆的病治好了。」(p.269)
    手術過後三周,亞隆本人開車帶著兩個兒子一起到艾格洛寧醫師的辦公室來謝謝他。亞隆大步走進醫師辦公室,步態穩定、正常。他兩手環抱醫師,眼中帶淚跟醫師道謝。醫師很佩服他,邀他坐下來聊一個小時,一面記錄他的生命史。亞隆操著完美流暢的英語,巨細靡遺詳述他的人生,包括他在奧許維茲死裡逃生的事。講述自己在大屠殺期間的經歷,亞隆當然會升起一股很大的悲傷,但是那天他的傷口稍微縫合了,因為有機會與人分享他生命中一個如史詩般、決定性的故事,展現他面臨必死無疑的勇敢和信心,而暫時修補好了。傾聽時,醫師感覺自己也被修補好了,一方面為他的復原感到驚奇,一方面看到醫師的年長病人在差點死掉之後,機能又回復以前的狀態,讓醫師興奮又激動。
    那亞隆究竟有什麼善行值得這種奇蹟般的療癒?艾格洛寧醫師說,「亞隆曾經在年輕時,在特拉維夫城外救了一個險被大毒蛇咬到的小女孩,自己的腳踝卻被大毒蛇咬了一口,在醫院病懨懨痛苦了幾個禮拜,才完全恢復。猶太法典(Talmud)有個教誨是,救了一條命,等於救了全世界。亞隆冒著失去性命的危險,挽救了一個生命。光是這點,他就應該得到療癒。」(p.270-271)
    亞隆復原之後將近一年,他邀請艾格洛寧醫師參加慶祝他85歲生日的慶生會。艾格洛寧醫師說他特別破例參加,他說:「我當了這麼久的醫生,從來不曾親眼見過這麼令人驚奇的復原,可說是絕處逢生。至今我還是非常驚訝,亞隆不只是療癒,而且似乎比以前更好,彷彿時鐘的指針被人倒轉了幾格似的。看到亞隆坐在桌子的座位上,親友環繞,一身喜氣洋洋,還有自己在這樣快樂的場合受到款待,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奇妙的經驗。」(p.271)
    最後艾格洛寧醫師寫道:「並非每個老人都有這麼快樂的結局。很多時候,能做的只有一丁點,而結果似乎也很不幸。但這並不表示,我們非放棄不可,任由命運擺布。有時候,光是活著,就能挽救性命,只要我們的存在裡充滿一種承諾和關懷的感覺。也有些時候,就像亞隆,我們想要某人恢復健康的欲望,能夠幫忙我們採取重要的步驟,確實達成目標。畢竟,我們深深地希望自己、自己愛的人身心健康、生活無虞。對所有的老人家,我們的希望也應該是如此。」(p.272)
後記
<在人生的最後一幕>
    在人生的最後一幕,我的病人蘿絲教我什麼是持久的生命熱情。
故事:98歲的蘿絲愛上安養院同樓層的一位男人,當一個比蘿絲年輕10歲的女人搬來同一區後,男人移情別戀了。蘿絲在玩遊戲時大發了一頓脾氣,讓護士和其他院民看到她的失控、尖酸、嫉妒、好鬥。她跟艾格洛寧醫師說:「讓我死了吧」,她的家人也請醫師尊重她的意願。幾天後,她就過世了。艾格洛寧醫師說:「我希望,她帶著一起走的不是輕蔑的感覺,而是快樂一吻的最後回憶。蘿絲的最後幾天也許悲慘,展現老年所有的不幸屈辱,但是,讓我驚訝的不是逝去的生命,而是失去的愛。即使高齡98,她仍然能夠愛得這麼深,以至於為那失去的愛,心都碎了。」(p.297-298)
    在人生的最後一幕,我九十五歲的老病人娜歐蜜教我回憶有多珍貴。
故事:娜歐蜜正苦於短期記憶喪失、輕度失智、完全無法自主,而且臀部骨折也讓她無法走路。醫師在診療時,她卻費力想瞭解醫生是誰,如何減輕她的痛苦?不過,一問到她的過去,她講了很多喜愛的回憶 她最後也是最珍惜的財產 樣子看起來很平靜。艾格洛寧醫師試著問她最珍貴的回憶是什麼?她整個人突然間亮了起來,說:「我曾經跟弗雷德‧阿斯泰爾(Fred Astaire)跳過舞。」醫師說:「告訴我,和弗雷德‧阿斯泰爾跳舞是什麼感覺?」娜歐蜜似乎有那麼一刻心醉神迷,臉上蕩漾的自信,眼神充滿夢想,她似乎完全陷入回憶裡,「和弗雷德‧阿斯泰爾跳舞,嗯,就像……在天堂。」
[我查百科全書資料:
弗雷德‧阿斯泰爾(英語:Fred Astaire,1899年5月10日-1987年6月22日),本名菲德利克•奧斯特利茲(Frederick Austerlitz),是一位美國電影演員、舞者、舞台劇演員、編舞家與歌手。他在舞台與大銀幕上的演出生涯長達76年,在這段期間他參與了三十一部歌舞劇的演出。阿斯泰爾最常與琴吉‧羅傑斯一起合作,這兩人曾搭檔演出十部電影。]
    在人生的最後一幕,我的病人班傑明教我什麼是希望。
故事:我第一次見到班傑明,他的膝上抱著一個嬰兒,修長瘦削的手指輕輕地撐著嬰兒的頭和脖子。雖然眼睛瞎了,看不到下面曾孫的樣子,但是他感覺得到,驕傲之情從他臉頰上的兩行淚水流露出來。在我看來,他像一個驕傲的釀酒人,向著耀眼的陽光,捧著一串得奬的葡萄。
我可以看到班傑明與他的曾孫之間交流著希望,這份希望在嬰兒身上發展,在老人身上成熟,時時刻刻引導著他們。
    這篇文章的最前面和第300頁,作者都說到:「蘿絲、娜歐蜜、班傑明,以及很多本書描述過的人,都在提醒我,如果我們只看到老年無聲的黑暗,就會錯過生命中依然存在的百萬光芒。(p.297-300)
    本書的封底還有最後這句話:
「這是一本當我們陪伴家人老去,甚至自己日漸老化時,手邊必備的經典好書,值得我們在生命中每一個階段都拿出來閱讀、深思。」我以此作為讀書心得的結語,謝謝艾格洛寧醫師,更謝謝許禮安醫師推薦,讓我讀它。

         甜甜 完成於108年2月25日深夜

arrow
arrow

    甜甜夫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