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0311-1.JPG     10311-2  

103年8~12月[安寧生死與人文療遇]讀書會,要讀9本書,這是第7,8本。

閱讀《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2:

     給愛的人沒煩惱  被愛的人沒痛苦》心得

 1.《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一位加護病房醫師的善終宣言

     作者:陳秀丹。  三采文化  2010年12月5日發行

 2.《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2:給愛的人沒煩惱  被愛的人沒痛苦

     作者:陳秀丹。  三采文化  2014年1月4日發行

    陳秀丹醫師是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專長是胸腔及重症醫療、高壓氧治療、末期病人的緩和醫療。

    閱讀完這兩本陳秀丹醫師「俠骨柔情」地為病人爭取生命最後的尊嚴,跟家屬溝通再溝通的大作,一幕幕病人「好走」的畫面現在眼前,覺得她真是功德無量啊!我很認同推薦序說的,這兩本書是社會大眾和醫護師生都要看的書。我更希望為政者和立法諸公也能好好看這兩本書,讓「安寧緩和療護」的立法更周延,對生命末期的醫療問題更認真看待。

就如作者在《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的序所言:「期盼所有的醫療人員、法律制定者、社會上的每一個人,認真看待生命末期的醫療問題,就維生設備的不給予和撤除做深度的了解,以期改善現況,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以保有醫療的核心價值---尊重自主、行善與不傷害,讓有限的醫療資源得以合理地分配。」(p.27)

在《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2:給愛的人沒煩惱  被愛的人沒痛苦》作者序所寫的:「期盼有良善的法律可以保護醫療的專業判斷與執行、嚴懲醫療暴力事件,讓醫護人員在執行正當的醫療行為時,可以免除不必要的壓力與痛苦,這樣才能避免做出違背醫療倫理、不符合病人最大福祉的『殘酷醫療』。

醫療資源有限,國家更應該重視預防保健、宣導健康的生活態度與行為;健保給付要合理,杜絕糟蹋生命尊嚴的無效醫療,生命必須是真實的,喜樂的活,尊嚴的死,死得恰恰好,不會太早,也不會太晚,這才是圓滿的人生。」(p.40)

 10311-1全書展開.JPG  

        《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

    本書→【各界佳評】有17篇,【具名推薦】有3位,還有6篇【推薦序】,加上一篇【作者序】。書腰上斗大的字:「你一定不知道他有多痛,才以為強留住他是一種愛……」,看到「他有多痛」,我又陷入喪親的傷慟。

楊志良署長的【推薦序】---<生命,要有意義;死亡,要有尊嚴>,他說:「這本書可引發您深切的思維:處在健康的歲月裡,必須努力珍惜一切,面臨生命的終點時,必須懂得如何放下。」(p.12)

趙可式教授的【推薦序】---<醫師說故事>,她說:希望本書能廣為宣傳,人人都要讀,以便「總有一天等到我」時,能享有善終的權力。(p.15)

唐高駿院長的【推薦序】---<最圓滿的結果>,他說:陳醫師是一位盡責有愛心的醫師,同時也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本著大悲情懷在與死神戰鬥最慘烈的戰場,推行著善終的觀念。我支持她。(p.17)

周穎政所長的【推薦序】---<一堂寶貴的「生命教育」課>,他說:這裡每篇故事都涵括了秀丹醫師對病人的愛心、耐心與溫情,除了能讓一般大眾好好上一堂「生命教育」外,更適合醫護領域的人員閱讀,並教育他們重視醫療倫理。(p.19)

戴永輝董事長的【推薦序】---<讓愛真誠流動>,他寫著:「願本書作者陳秀丹醫師的努力,能喚來社會更為廣大的共鳴,讓這社會能減少許多不必要的遺憾;…也祝福每個看過這本書的人,更懂得為自己、為自己摯愛的親人,義無反顧地緊握住每一個當下的真愛。」(p.21)

《靈界的譯者》作者索菲亞的【推薦序】---<別在慌張中留下遺憾>,寫著:「陳醫師分享給我們的故事,也很可能會是你我家庭未來將會面對的,我們不該錯過思考生命中最終的功課。透過本書誠懇的分享與呼籲,希望能喚起讀者再次思考生命的真諦,讓我們的人生不要有本來可以避免的遺憾。」(p.23)

[作者序]---<宣揚愛的故事, 推廣善終的理念>,寫道:

記得還是住院醫師時, 我的恩師王家弘主任的老師翁仁田教授從美國回台演講,他說:「如果預期這個新生兒七日後會死,請你現在讓他死。」此話一出,在場的醫師與呼吸治療師馬上安靜下來,一位畢生致力於新生兒呼吸照護的學者專家, 他發明了新生兒的非侵入性呼吸器,由他口中說出這樣讓人動容的話語,他的內心一定是感受到生命的有限與醫療的極限。是多麼大的愛,讓這位老教授語重心長地說出內心真誠的吶喊---他不希望小小的生命受折磨。(p.24)

維持生命是要花錢的,即使錢不是問題, 病人生活的品質與尊嚴、家屬面對罹病親人內心的煎熬,更不是錢所能衡量。很不幸,窮困與疾病常常相互伴隨,在台灣,常有「一人住院,全家跑醫院」的情況。護理之家的住民,很多是意識不清、身上有著氣切管、鼻胃管、導尿管,甚至患有多處褥瘡的可憐人。呼吸照護病房更是人間煉獄,病人四肢攣縮變形、舌頭吐出、口水、痰液沾濕胸前,終日躺在病床上使用呼吸器;我不知道病人為誰辛苦,醫療人員為誰忙? 是什麼樣的醫療制度、什麼樣的家屬與社會價值觀,讓這類病人平白受苦,而社會大眾也間接受到拖累。行醫多年,我不願做凌遲病人、延長病人痛苦的那隻手,也要呼籲社會大眾:立法保障醫師可以名正言順地捍衛病人最大的利益,醫師有權利也有義務要保障病人的生活品質與尊嚴,善終是醫療人員和家屬送給末期病人最大的禮物與承諾。(p.24~25)

好好地活在當下、認真地過每一天,該工作就工作,該享樂就享樂,該說「我愛你」、「謝謝你」請不要猶豫、不要吝惜。人生無常,好好地對待周邊的人,就好像明天就要別離一樣。如果凡事說明白講清楚,事先做好往生的準備,當死亡到來時,就不會怨恨與害怕。家屬也才能依據往生者生前的意願,做最適當的安排,家人溫馨地陪伴臨終者,讓他較沒有痛苦地走,這是對往生者無限的關懷與祝福。死亡不是消失,而是另一種方式的存在,至少往生者的愛永遠存在愛他的人心目中

認真地看待死亡這件事,從死亡的過程中學習人生的道理,這將使得活著的人, 活得更好,而往生者的死亡也才更有意義。(p.26)

書中,許許多多的病人用他的生命來教導我們知道人生的道理,分成四大章。第一章「生命的最後一天,你希望有誰陪伴?」有5篇故事;第二章「愛他,所以決定讓他走」有8篇故事;第三章「無效的醫療,不要再延伸」有7篇故事;第四章「醫師不只要救人,也要讓病人保有善終的權益」有8篇故事。最後的附錄「關於人生最後一件大事,你不能不知道的常識」有三篇: <你不知道的醫療真相>、<認識安寧療護>、<追求善終的準備>。還有【後記】---來自紐西蘭的祝福。

本書作者說的生命故事先從她自己的母親和父親說起,她怎麼用自己的醫療專業與無比的孝愛協助父母安詳善終。之後的故事穿插著許多不能善終的案例,尤其是經過急救後變成植物人,插上人工呼吸器躺在「呼吸照護病房」,數年或數十年的病人,真的是如同人間煉獄般折磨痛苦,所以才有家屬怨恨醫師當初為何要救病人?讓我想到上個月讀書會讀的《夕陽山外山(生死迷藏2)》,蓮花基金會陳榮基董事長在推薦序所提的:「有位末期疾病的老先生,已經簽署 DNR意願書,在呼吸困難時,匆忙緊張中被女兒送到急診室,急診醫師劈頭就說:『插不插管? 不插會死!』做女兒的一時緊張,心想如果不插管,不就等於是她讓父親就此死掉的嗎? 因此回答:『插!』接下去看到父親被插管接呼吸器,在加護病房中一週,受盡痛苦而後往生,久久哀怨悔恨,傷心自責。

如果當時急診醫師能夠在評估病情後,告訴家屬:『爸爸的病況,如果不插管,可能很快呼吸衰竭而死。如果插管,可以再拖延幾天,但是因為他本身的末期疾病,不會好起來,過幾天還是會死亡。他本人已經表示要DNR,我們是否可尊重他的意願,不要插管,協助他安詳往生?』家屬應該會做最好的抉擇,大家陪伴病人,減少他的痛苦。當病人能夠安詳往生時,家屬的難過應會大大的減少。」

如同阿丹醫師在第一章寫自己父親的故事---<放下重擔的父親>,最後一段說:人生就像旅遊,這個旅程結束了,就要換另一個行程。往生過程,家人親友的陪伴, 就像要出遠門搭飛機,有親朋好友來送行,溫馨的祝福即使依依不捨,也會讓飛機上的人感到關愛滿盈,即便獨行也不覺得孤單。我父母親生命中的最後一天,是在他們深愛的子女家中度過,有心愛的子孫環繞,有親朋好友的陪伴。而我的子女也在這個過程中,學到了愛與尊重。(p.66)

我想分享第二章的<特種部隊英雄的感慨>,(p.86~90)。這位英雄和阿丹醫師們參加社區安寧療護宣導活動。他曾經在特種部隊服役,期間被派到國外參與作戰,目睹一位戰友中彈,穿腸破肚、血肉模糊,一旁的戰友不忍他的痛苦,就朝這位受傷戰友的心臟補一槍,協助他早點解脫。這位英雄說:「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啊!沒有人會懷疑,這就是戰場中偉大的同胞愛。」經歷戰爭的可怕與無情,他回國後就辦理退役,到宜蘭醫院應徵工作,是在急診室處理文書工作。但他說在醫院工作的所見所聞,讓他對目前的急救醫療行為感到失望,因為這不是他心目中的醫療方式。

他說:「在作戰時,看到同伴受傷無法救治時,我們會選擇幫隊友早點結束生命, 讓他好好地走,免得受苦。但是在醫院的急診室和加護病房裡,卻常常上演著醫生和護理人員對著明知已經是無法醫治的病人,強壓心臟、電擊、插管,有時急救很久,甚至看到胸部焦黑、肋骨斷裂、牙齒脫落、嘴巴流血,整間急救室瀰漫著燒焦味,本來可以安詳辭世的人,卻要被急救成慘不忍睹的恐怖模樣。醫療怎麼可以是這樣呢?醫院不是應該盡力幫助病人解除痛苦嗎?怎麼可以這樣增加病人的痛苦、延長病人的死亡時間? 我認為這是在凌遲臨終的病人,這樣的醫療好殘忍。」

阿丹醫師也聯想到她看過一部電影的情節:女主角非常疼愛她那高大、聰明靈巧、毛色烏黑亮麗的馬兒;常幫牠擦身體、刷毛,親暱地對著馬兒說話,深情地擁抱牠。(這跟我們對親愛的家人是一樣的呀!) 後來,有一次的高牆跳躍時,馬兒一時失蹄,重重地跌落倒地,瞬間聽到女主角的慘叫聲及馬兒的哀鳴聲;過了一會,女主角已經從地上站起來,可是她的馬兒卻仍然躺在地上痛苦地呻吟,不論主人如何呼喊、撫拍,馬兒依舊躺著無法動彈。主人難過地抱著馬兒,親吻著牠,然後從腰間拿起槍,朝牠開了一槍,馬兒死了!女主角再度深情擁抱她的馬兒,痛哭流涕哀傷不已。……

文章最後,阿丹醫師寫著:我們並不是鼓勵安樂死,也不是縮短生命的劊子手,只是希望尊重生命,讓臨終的人依循著大自然的節奏,安詳自然地離去,不要刻意去加工做無謂的急救,徒增痛苦。就如這位特種部隊的英雄說的:「愛他,所以才決定讓他走」。

本書的附錄有三,我想分享第236頁的<追求善終的準備>,抄錄如下:

1.努力地過好每一天,珍惜與家人的相處時光。

2.善待自己的身體。

3.做人生的規劃。

4.預立醫囑:為求慎重,可以預立醫療委任代理人,並以書面載明委任意旨,於自己   無法表達意願時,由代理人代為簽屬,為自己做重要的醫療決定,例如是否要急救插管等,有萬全的準備,將來才不會臨時手忙腳亂,死得安心,親人無憾。也可以在健保IC卡上加註「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未來病危時就可免除不必要的急救措施;若心意改變,事後還是可以撤銷加註。有意簽署意願書可洽安寧照顧協會(02)28081585預立安寧意願,不但可讓人安詳往生,也能節省不必要的醫療花費。

5.預立遺囑,不僅錢財要分配,情感也要有所交代。

             10311-2全書展開  

《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2:給愛的人沒煩惱 被愛的人沒痛苦》

    本書共有18篇[推薦序],8位【具名推薦】,[作者序]一篇,故事分四章:第一章「真愛無限,無憾就好」,有8篇。第二章「醫療不是萬能,因為生命有極限」有5篇。第三章「人生無常,能捨才能得」有6篇。第四章「不當醫療給付,病人有家歸不得」有7篇。最後有兩個附錄。

趙可式教授的序寫說:「秀丹醫師的故事讓人們醒悟:『我們常以最殘忍的方式來對待最疼惜我們的人』,這位醫師作家用深刻的觀察描摹及捕捉了善終與善別的真諦,是所有願意學習臨終醫療者的必讀書。」(p.3)上面那句讓人醒悟的話,是出現在本書第二章的<離情依依,親情難捨的患者>(p.136~145)這個故事中,阿丹醫師在最後說了這句話,並且說「為人子女,這個案例值得省思。」

陳榮基董事長寫:秀丹醫師告訴我們:「珍愛無限,無憾就好。醫療不是萬能, 因為生命有極限。人生無常,能捨才能得。」不要因為「不當醫療給付」,讓「病人有家歸不得。」作為家屬,不要認為沒有讓醫生搶救到底,是不孝,應該是要協助你的親人,勇敢面對末期疾病,讓醫療人員以安寧緩和醫療,協助病人安詳往生。(p.5)

監察委員黃煌雄的序---<那股凜然之氣>寫道:「貫穿全書最令人感動的,還是有如九月四日那場研討會上,陳醫師所展現的那股凜然之氣,這是本書的核心精神。」(p.8) 看書裡的故事,陳醫師和家屬溝通時那股凜然之氣,也充滿在我的眼前。

江綺雯說:她,用心與淚,寫了這本人人都應該一讀的好書!(p.13)

賴允亮醫師說:「秀丹醫師也點出現今台灣醫療制度的浮濫,對於無效醫療並沒有良好的規範與限制,使得全民買單龐大的支出費用,健保給付的方式,也使專業執行者可以從無效又無益於病人的處置中獲得績效,而再次使更多病人經歷無所不用其極的醫療處置。」(p.15)

南華大學教授釋慧開學術副校長說:面對親人的末期疾病與臨終,家屬最需要做的,也是病人最需要得到的,就是「陪伴」,而非一味地急救。肉體的生命有其極限,而靈性的生命是無限而永續的,當肉體的一期生命即將落幕時,正是開啟靈性生命跨越時空,進入下一期生命關鍵時刻。如果希望病人能夠善終,在最後階段家人的親情陪伴才是當務之急,醫療措施的不當干預反而是一種嚴重的阻礙與破壞,事後往往帶給家人無盡的悔恨與遺憾。(p.17)

田秋堇立委在經歷父親的住院、插管、氣切後,身體一吋一吋的死去,她為這本書寫推薦序---<莫讓生死兩不安,但願早點認識阿丹醫師>,寫著:「他在黑暗中,連回應我的力氣也沒有。還要日夜不斷承受各種插管、抽痰的痛苦,讓我萬分心碎,如果我早一點認識阿丹醫師就好了。」(p.21)後來她的母親跟她說千萬不要給她氣切,父親為她們上了寶貴的一堂課,至少以後她和母親都不會承受父親所遭遇的痛苦。她的父親死後火化,撿骨師說因為吃太多的藥,骨頭呈現斑駁的粉紅色和淺綠色,她說:「他生前經歷的那些無效醫療,甚至深達他的骨頭。」她在立法院有積極修訂「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但是為何也不積極修訂或立法保障醫師可以名正言順地捍衛病人最大的利益? 阿丹醫師在作者序有提到:期盼有良善的法律可以保護醫療的專業判斷與執行、嚴懲醫療暴力事件,讓醫護人員在執行正當的醫療行為時,可以免除不必要的壓力與痛苦。」

門諾醫院暨相關事業機構黃勝雄執行長說:「臨床醫師都需看的一本書。…我讀著這本書就像看到陳醫師一樣的親切,那麼充滿本土口味的『和藹』和『關懷』。」(p.28)

台灣安寧緩和護理學會蘇逸玲理事長寫道:「陳醫師不斷叮嚀我們應當機立斷,語帶祥和,最終目的就是不希望家屬日後有無盡的悔恨。唯有在醫療的前提下,向家屬解說病情,透過溝通讓家屬明白實際的狀況,分析利害得失,才不至於讓病人白白受罪,不得善終。」(p.30)

    [作者序]---<人生最大的承擔是回歸愛的本質,做該做的事>,阿丹醫師寫道:「真正的愛是無私的、是喜悅的,給愛的人沒煩惱,被愛的人沒有痛苦。放下心中的疑惑,回歸事物的本質,將會發現原來我們追尋的這份愛,無處不在;而人生最大的承擔是回歸愛的本質,做該做的事。」這些話,讓我想到第一章「真愛無限,無憾就好」的<不一樣的端午節>故事。阿丹醫師寫著:「在這個端午節送走這兩位可愛的老朋友,雖然很不捨,但我心裡是充滿感激的,感謝他們告訴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愛』和『付出』,因為愛,讓遠在澳洲的兒孫在最短的時間內奔回台灣,避免老先生多受苦。因為愛,讓老阿嬤在肺功能很差得時候,還能夠談笑風生,認真、認命地過生活。因為愛讓大家知道該放手了,生命的意義其實不在於時間的長短,而在於內容是否豐富。」(p.94)

這本書不只有26個故事,有些血淚故事,也會讓阿丹醫師再想到另一個故事,或者是可以拿來互相對照,或是處理的方向不同會有不同的結果。如第四章的<同樣是嵌入性疝氣,治療過程大不同>,寫一位86歲的台灣阿霞阿嬤和76歲的紐西蘭爺爺生病的故事。同樣是疝氣,紐西蘭的爺爺不開刀,採保守的治療,他相對是比較幸福的,因為他人生的最後幾天沒有使用呼吸器,肚子也沒有挨一刀;台灣的阿霞阿嬤,近期就會因末期的膽道癌而結束生命,只因為死前有了這個嵌入性疝氣發生,被增加了開刀的疼痛,這在先進的國家是不會發生的,但在台灣的醫療卻很常見。

書中每一個病人的生命故事,透過阿丹醫師的心和筆,讓我們學到一些人生的道理,也看到無效醫療讓病人苟延殘喘以及浪費社會寶貴的資源,但我看到了安寧療護陪伴的美好。我好想每個故事都分享,但是「百聞不如一見」,我的心得不見得跟你「心有戚戚焉」,您翻書閱讀,就會有自己的感動,以及和作者、故事人物的心靈溝通。

我就分享第四章的 <我要回家>: (p.202~207)

在一個很偶然的機會,有人告訴我某一所知名醫學中心的一個案例。一個五十幾歲的癌症患者,雖然經過開刀、化療一連串的治療,很不幸的癌細胞還是不斷的擴展,擴散到右胸腔且占據了三分之二的肺部。當這位病人非常喘時,家人送她到這所醫學中心,她在急診室裡被插上了氣管內管,並會診胸腔外科醫師,當天做了一件非常恐怖的決定,就是將這名癌末病人送進開刀房,由醫師將右邊三分之二的腫瘤切除。這是一位生命末期病人,當她被插上氣管內管的那一剎那開始,就注定了她的苦難。

她在加護病房的情況,即便事隔多年,每當我想起這個案時,我的心痛依在。她被手術後,右胸腔插了一支胸管,這是胸腔手術之後必備的,目的是導引出組織液與血水。幾天後,很不幸左邊肺部因感染而產生膿胸,因此左胸腔又被插一支胸管,可以想見這位病人,嘴巴有氣管內管,鼻子有鼻胃管,胸腔左、右兩邊各插一支胸管,雙手也插了點滴,還有一根導尿管,這是多麼痛苦與殘酷的景象啊! 但她的苦還不只這樣,主治醫師還在加護病房幫她打化療

二十幾天後,住院醫師告訴主治醫師:「病人表示我要回家」,我相信病人一定經歷了很大的痛苦,才會使盡殘存的力氣表示她要回家。

很悲哀的是,沒有人為這弱勢的病人爭取她應有的權利。過了幾天她的腎功能壞了,小便解不出來,主治醫師又開始安排她洗腎;又過了一星期後,她陷入昏迷,就這樣在加護病房裡全身插滿管子住了九十幾天之後,主治醫師居然表示:「病人呼吸器脫離有困難,所以今天要轉到呼吸照護加護病房。」

這位可憐的病人,轉到呼吸照護加護病房的第六天死了,終於擺脫這痛不欲生的日子。我們回顧這位病人,這一百多天的苦難,簡直是人間煉獄,從急診室被插管就是一個錯誤的開始,被送去開胸腔的手術更是最大的過錯。我曾在許多場合問不同的人,如果是您的家屬或是您自己,會主張開這種刀嗎? 結論都是:「不會」。為什麼這家醫學中心的醫師,會去幫病人開這樣的刀?

如果這是家屬的主動要求,有良知的醫師也應該告訴家屬,這種刀開了只會更痛苦,不會更好。做為一位專業的醫師絕對比病人、家屬還要清楚。癌細胞擴散這麼嚴重的末期病人是不能開刀的,癌末已經是痛苦無比了,我們不應該再去延長病人痛苦的時間,還讓痛苦的指數激增千萬倍。

這其間還為病人做化療、洗腎,這到底是什麼樣的世界,居然能存在這種慘絕人寰的醫療? 當這位苦難的病人表示要回家時,親愛的家人有沒有設身處地的為她著想? 號稱救人的醫師有沒有站在病人最大的利益做考量? 我相信照顧過她的醫師、護理人員、呼吸治療師,看到她的痛苦,內心也一定不好受。

這一百多天的苦刑是可以避免的,她無辜受罪這麼久,這麼痛苦地活著,到底是為了誰? 健保局還要為這個傷害病人的療程付出龐大的費用,全台灣有繳納健保費、所得稅的人,也都要分擔這個恐怖的整人費用,多麼的可悲啊! 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位醫師可以在這一長串折磨病人的行為中,獲得一些績效獎金,醫院也可以從健保局得到為數不少的健保費。

聽到這樣的案例,我的內心非常的悲憤。這樣的醫療行為是不應該的,就好像在快要死的人的傷口上灑鹽、壓榨,一點一點的凌虐至死。美國的胸腔醫學會早在二十幾年前就已明白的告訴其會員:「無效醫療的選項,醫師不應該提供;無效醫療的行為,醫師不能做,即使病人本身要求,醫師也必須斷然拒絕。」

台灣何時才能跟上國際腳步,讓醫師可以將神聖的醫療專業擺第一,而不會被金錢利誘、不會被不懂醫療的家屬指揮與恐嚇? 這位病人被錯誤的插管、開刀,有良心的醫師看到病人哀求要回家,理當為她撤除維生設備,立即拔管,而不是讓她被折磨了一百多天之後,才面目全非的離開人間。

我們的健保局需要好好的檢討,珍貴的醫療資源應當用在幫助病人及預防疾病,無效的醫療應該停止給付,才能有效杜絕慘無人道的醫療行為,健保才能永續經營如果是病人或家屬執意要求無效的醫療、甘願白白受苦,醫師也甘願出賣醫療倫理,那就請使用者付費,不要叫全民買單來做恐怖的事!  

這個生命故事,讓我看到阿丹醫師的凜然之氣,也為這位弱勢的病人感到不捨與悲痛;字字讀來,滴滴淚水。如果這位病人是您的家屬或是您自己,我們怎能不趕快簽DNR,在健保IC卡上加註「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未來病危時就可免除不必要的急救措施。

阿丹醫師說:「紐西蘭號稱人間仙境,是全世界排名第四安全的國家,社會福利相當好。在那裏的病人受到醫療人員真心、熱誠的對待,病人的生活品質與最大利益,是重症專責醫師最在意的事。」,我用本書的附錄二來做為讀書心得的結束。

紐西蘭重症醫師終止病人在加護病房照顧的時機:

1.當清楚知道病人即將死亡時。

2.當清楚知道這重症將在近期造成病人死亡時。

3.當清楚知道若病人存活將伴有讓人無法接受的不良生活品質時。

    透過家庭會議有效溝通,重症醫師讓生命末期的病人保有善終權,這樣當然不會產生植物人與機器人,兼顧醫療行善的本質與醫療資源的合理分配。

   甜甜 分享於103年11月25日「安寧生死與人文療遇」讀書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甜甜夫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