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臨終者的孤寂.jpg  100年[百年生死安寧讀書會]共讀12本書,這是第九本.

閱讀「臨終者的孤寂」心得

愛里亞斯(Norbert Ellas) 著;鄭義愷 譯

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2008年8月 一版

    這本可以放在醫師袍口袋或大衣口袋的書,長18.3公分,寬11.3公分,高1公分,共221頁。內容有:

一、引---臨終的社會性死亡議題。        曾煥棠

二、序---「現在,我是個老人了!」      魏書娥

三、譯序。                            鄭義愷

四、導讀---大師˙小書˙大學問。        孫中興

五、臨終者的孤寂                     (作者撰)

六、附錄---衰老與瀕死:一些社會問題   (作者撰)

七、跋---一種慧命的延伸。              釋證嚴

八、延伸閱讀。

          從「引」看到五的正文時,一路「走」來有點想放棄,「社會學」我實在沒什麼興趣,就去聽禮安醫師說書吧!上「樂齡學習」課時,禮安醫師給我一些鼓勵,我就再拾起「好學不倦」的精神,把書看完,一探究竟。看完這本版面小,字體也超小的書,直覺得真是「山窮水盡」,最後看到證嚴上人的「跋---一種慧命的延伸」,身心才「柳暗花明」地豁然開朗了起來,我懂了!

    再看第二遍時,終於了解教授的「引」,列十二項重點,是本書的指引;教授的「序」說明這本書是「死亡社會學」經典的入門作品;鄭義愷先生的「譯序」雖對作者的論點有所批評,但也感動作者支持臨終關懷的主張,並說作者「勉力指明了死亡這一人類的永恆課題在現代社會環境下的特殊形象,…他仍然讓我們意識到了解決當前的問題的社會方向座落何處。」(p.33)教授的「導讀」說明,如果我們願意換個不同的角度來看的話,也許有機會發現愛里亞斯這位社會學理論大師對生死大哉問的議題上的善言。「我們可以說,這是一位社會學大師用生命寫的書。」(p.37)完成這本書的動力是「來自他的高齡的親身經歷。」(p.39)

         看完兩遍後,我要感謝孫中興教授的「導讀」。它讓我更清楚作者要告訴我們的事,「他在書中所說的臨終者的『孤寂』,其實就是現成西方高度發展國家將臨終者和他熟悉的生活世界和社會網絡關係隔絕,並且將他們錯置在一群陌生人之中的這種作為和制度,就是缺乏了『人是生活在人群中』的這種基本的『形態』概念。」(p.41)作者對老人去住安養院也是一樣的看法;「愛里亞斯語重心長地期盼:對臨終者的照護,千萬不要再『見病不見人』。這也是許多有醫療院所經驗的臨終者家屬所能感同身受的呼籲。」(p.43)就是要大家用愛心來關懷病人。想要更懂得這本書,教授的「導讀」您一定要看仔細。

    作者的本文有十六篇,附錄有八篇,節錄我的收穫如下:

一、「任何生命,包括我們所愛的人和自己的生命都終會結束。」(p.47)「衰朽本身就已經常將老去者和生者隔離開來了。他們孤立無援,正因大限將至。」(p.48)「死亡的社會問題之所以特別難以克服,是因為生者發現他們難以設身處地為臨終者著想。」(p.51)

二、「當代對待死亡的態度大體說來就是將葬禮的計畫留待晚年處理---如果真的有處理的話。」(p.60)

四、「甚至今日的醫療技術也尚未進展到足以讓所有的人毫無痛苦地死去。不過它確實有所進展,已能讓許多人更為平靜地死去。」(p.70)「過去真正不時為臨終者帶來安慰和幫助的,乃是其他人的陪伴。但這取決於陪伴者的態度。」(p.72)

六、「今日則不再如此。在人類歷史上,臨終者從未如此衛生地從生者的視野中消逝,退居於社會生活之幕後;人類屍體也從未如此無惡臭地、以如此完美的技術自太平間移送至墳墓中。」(p.88)

七、「生者在臨終者面前也變得不知所措。他們經常不知道該說什麼。」(p.89)「當今陪伴在臨終者身旁的人們經常不再能夠表明自己的感情和溫柔,以便支持或安慰他們。他們發現難以緊握或撫摩臨終者的手,以便讓他們感到自己依舊與生者們緊緊相屬或者被生者所照護。文明化為強烈、自發的情感表現帶來了過多的禁忌,這也經常綁住了人們的舌頭和雙手。」(p.98~99)「不過正如親密的人們每一次告別一樣,表現出毫不退減的感情對於終究要離開的人而言也許是最大的幫助---暫且不考慮對身體病痛的減緩,這同樣是尚存者能夠帶給他們的幫助。」(p.99)

十二、「我們知道死亡無可避免,我們卻努力藉助醫療和保險來延遲它,並期待有一天會成功。」(p.132)

附錄一、「我們很難想像,自己充滿活力和快樂的身體竟有可能變得遲鈍、疲憊而笨拙。」(p.173)

附錄二、「老年人離開了舊有的生活並和陌生人共處,意味著個人的孤寂。」(p.181)「是故,許多養老院可說是孤寂之荒原。」(p.182)

附錄五、「當我們試圖進一步擴張人對老化和死亡過程的控制時,我們現在似乎就遇到了一個不可逾越的瓶頸。這事實提醒我們,人面對自然宇宙的能耐總是有極限的。」(p.188)

附錄八、「我們對臨終者的關心經常不及我們對他們器官狀況的關心。」(p.208)

          教授的「導讀」中有提到「愛里亞斯在書中並沒有提到改進之道,不過,不是已經有許多人做出不少的努力嗎?看看最近幾年的『安寧病房』、『臨終照護』、『生死學』等概念的出現和逐漸落實,可見這不是一個人或一個國家的議題,這是所有人類共同要面對的議題。」(p.43)證嚴上人為這本書寫的「跋」中,就有介紹慈濟的「心蓮病房」,它是安寧病房,為生命末期的病人提供一個舒適的空間和專門的照護,可讓病人安然地走完人生。上人也告訴我們:「其實死的本身並不苦,苦的是難捨的心,那分生離死別的心靈之苦。」(p.209)「看開生死,並非悲觀,而是積極樂觀;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及時去做;也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什麼都滿足。」(p.211)所以在「盡人事」之後,就一切「聽天命」。人生如舞臺,自己的戲演完後,就必須鞠躬下臺。「世緣盡,留不住,捨不得也要去,再煩惱也回不來。」(p.214)面對失去至親,在哀痛之際,我學會轉悲傷與不捨為「祝福」,祝福往生者往善處,多為他們做遺愛人間的好事。

    禮安醫師曾說過每個人的死法都不一樣。我並不怕死,就怕病來磨。我一直都相信時間到,人就會死,和眾生一樣求善終,但願能圓「壽終正寢」之美夢。

    甜甜 寫於100年9月26日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閱讀「臨終者的孤寂」心得
    全站熱搜

    甜甜夫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