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081022讀1.JPG   1081022讀1封面封底.JPG

         108年8~12月[久病慢痛 . 樂活安寧]讀書會,10月要讀兩本書,這是第一本 。

閱讀《當爸媽過了65歲:你一定要知道的醫療、長照、財務、法律知識》心得

                 康哲偉/著。 先覺201511月出版

目次

<推薦序一本最豐富實用的知老參考書   王崇仁

<推薦序不因照顧長輩,而失去本來的自己   廖修譽

<自序>    你要倉皇的摸索,還是優雅的預習?

<前言>    學校不教,公司不管,一堂最重要的人生必修課

PART 1 當爸媽過了65

<1> 如何讓年長者保持健康的身心?

<2> 為財務做準備

<3> 認識安養機構

<4> 避免身後繼承糾紛

<5> 預防終末期可能產生的相關問題

PART 2 當爸媽無法自理生活

<6> 如何確認失能程度?

<7> 失智症如何確認?

<8> 主要照顧者的準備

<9> 外籍看護該如何申請?

<10> 尋找適合的照護機構

<11> 失智長輩的照顧方式

PART 3 當爸媽判斷能力不足

<12> 利用監護與輔助宣告制度

PART 4 防患未然,老當益壯

<13> 預防失智症的方法

<14> 認識老年精神疾病

<15> 預防肌力衰退

<16> 如何保命防「跌」?

<17> 如何延緩視力減退?

<18> 如何強化骨骼關節?

<19> 召開家庭會議

<後記>    願老後的每天,如過歡欣耶誕

    在<作者簡介><自序>中,看出作者寫這本書的因緣與期望:

         在邁入中年,全力拼搏事業之際,卻遭逢父親意外跌倒,短短一年,時年七十九歲的父親由健步如飛,到二度跌倒臥床,全職照顧的母親也因心神、體力不繼出了車禍,於是家人分工、醫療、財務、看護與法律等問題紛沓而至,接二連三的骨牌效應,讓他心力交瘁、生活秩序大亂。  <作者簡介>

         我們都會老。但關於「老」,我們知道的太少,準備的也太少。我永遠忘不了父親過世前,那段混亂的日子。

         某日父親在公園跌倒,摔斷了髖關節(大腿與骨盆相接的關節),接連引發的骨牌效應,讓我們在其生命的最終章,經歷了一次刻骨銘心的學習之旅。

         而後母親也因得兼顧父親與高齡90的外婆而蠟燭兩頭燒,某天在趕赴安養院探視外婆的路上,不慎被一輛摩托車撞飛,自己也成了病人。

         老天的考驗一波接著一波,對步入中年的我而言,這些事情不僅想都沒想過,更是件件緊急又棘手,幸好有家人接力支援,以及從醫的姐夫全程相助,否則龐大的照護人力與支出,諸多病症及生死關頭的決斷,絕非ㄧ個小小上班族所能招架。

          過了一年,母親逐漸康復,父親卻因長期臥床引起併發症,過程中幾經慌亂,但從醫護人員口中,網路、臉書的查詢,以及那些與父親短暫同房的病友身上,至少學會如何與疾病面對與共處。雖然在眾人努力之下父親還是沒能離開病房,但關於「老」這件事,有了更加切身的認識與體會。

          苦難,常常是化了妝的祝福。在父親逝去後,我決定以自身從無到有的經歷為出發點,企畫這本給上班族看的「知老小百科」。全書以六十五歲退休年齡為基準,將年長者的晚年分為「身體健康」「身體無法自主」「判斷能力不足」三階段,並以「健康維持」「財務」「法律」「照顧」「機構」等層面,逐一釐清每個階段可能產生的疑問,並從「根本預防」的角度,探討如何擺脫老年惱人的疾病,與做好照顧前的準備。

         我用了一年的時間,採訪老年醫學專科醫師、律師、安養機構負責人、跨國人力仲介公司、保險公司、投資顧問公司等,並蒐集相關報導、報告、論文,才有這本書的誕生。

          當然,這本書的每個篇章不會是最終的解答,而只是一個開端,引領你敞開「知老」之門,掌握每個階段的關鍵。因為,「老」是一門深奧與複雜的學問,在單向的時間高速公路上,你得先問自己:要的是倉皇的摸索,還是優雅的預習? (<自序> 017020)

          作者為何用「當爸媽過了65:你一定要知道的醫療、長照、財務、法律知識」來當書名,讀完書,我覺得在作者的 <前言> 學校不教,公司不管,一堂最重要的人生必修課」裡說明得很清楚:

<六十五歲的意義>

         或許你從來沒想過爸媽有一天會老,但當他們跨過65歲大關,代表他們的人生正悄悄地進入另一個階段。

         首先,65歲,是法定的退休年齡,無論健康條件如何,大部分的人會在此時告別職場。突然賦閒下來,在經濟條件、角色適應、生活節奏、人際互動,以及身心狀況,都會產生新的壓力與變化,若計算平均壽命,退休後的生涯至少還有二十年以上。因此,該如何調適與規畫,將影響人生下半場的生活品質。

         其次,65歲,也是身體機能走下坡的分水嶺,醫學臨床統計顯示,6069歲是各種疾病好發的高峰期,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冠狀動脈心臟病、白內障、慢性支氣管炎及癌症等。另外,容易與老化混淆的失智症,65歲盛行率大約占5%,且每增加五歲,罹患的機率就增加一倍。而且65歲以上的人亦是跌倒死亡的最高危險群,因此事前預防與保健變得更為重要。

         根據中央健康保險署統計,過去十年,健保醫療費用大幅成長,65歲以上的老人就佔了六成,這意味著中高齡階段,日常生活消費看似縮減,但個人健康醫療相關支出卻節節上升。想要陪伴父母度過愉快的銀髮歲月,在財務、保險、醫療保障等規畫,是否能夠發揮「未雨綢繆」的功用,將是此一階段極為重要的功課。

         雖說大家愈來愈長壽,65歲以後還有很長的日子可以好好享受,不過,根據台灣死亡人口的統計,七O年代以後,隨著人口老化,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死亡占比持續增加,到了民國102年更高達69.1%,未來還可能突破七成大關,成為國人死亡人統計數據的最主要來源。

         依此數據的演進來看,不僅代表台灣社會的轉型,凸顯人口老化問題的嚴重,提醒所有人一件事,那就是一旦過了65歲,代表自己將邁入死亡高危險群的「地雷區」,而愈早意識到如何預防、早期偵測、延緩慢性或重大疾病的惡化,就愈能隨著長壽的趨勢,健健康康地享受人生。(023025頁)

         另外在<照顧父母,為未來的自己做準備>這裡,作者讓我們在照顧父母時, 做一個心態的改變,讓我們好好照顧父母之餘,也為自己的「老」預作準備:

    雖說養育之恩大過天,照顧年老的父母乃天經地義之事,但若父母久病,照顧者辭去工作隨侍在側,除了面對身體勞累、金錢壓力外,還必須長期承受患者因情緒波動所帶來的言語或肢體之傷害,因此長期照顧父母,很少人能真的無怨無悔的。

          但在過程中,若能把心態由「照顧父母」,轉換成「為自己準備」,或許能夠緩解一些憂鬱與怨懟。因為,當我們覺得是在替自己準備,我們的思考角度會從「無盡付出」變成「測試理解」,所以對父母的照顧,會抱著實驗精神,試著從不斷互動與調整中獲得啟發,包括回溯父母的性格,過去親子相處的模式,找到成功的因應策略,並檢視自己的生活,發現自己的脆弱,審視夢想與計劃,從而調整自己未來的方向。

         在照顧的過程中,由於接觸到大量疾病、醫療資源、照護技巧、協助機構、財務規畫等知識,一旦懂得嫻熟運用,當自己走到類似階段時,便能提早發現病徵,或是做好相關準備,與可能的照顧者討論,尋覓妥適的照顧方式,自己安排老年生活,降低子女的壓力與負擔。(028029頁)

         作者希望藉由此書,給廣大上班族一些建議與提醒,並帶領讀者預覽老後的風景,知老、惜老,然後護老。在<後記> 願老後的每天,如過歡欣耶誕 :

        「邁入中年之際,當自己開始有了初老徵狀,爸媽總是身先士卒的,以病痛或逝去,為我們鍛造一面面鏡子。原以為爸媽藉此要我們反哺,實則警示我們提前準備,為自己的將來鋪路。

          平心而論,這本書該說是我的父親以肉身起草的,他以短短一年的苦難,為我身歷其境地示範了一堂堂的生命寫作,而後交棒於我,接續代筆完成。每一個章節,每一個段落,都有他的身影與聲息前引,何其有幸,我能一路陪伴與觀看,才得以預先流覽老後的風景,知老、惜老,而後護老。

          這是一本送給我父親的書,也是我父親送給各位的一本書,書裡沒有深不可測的智慧,只有親自遭遇過而留下,的結晶,希望在照顧長輩的路上,能獻上棉薄之力,也期待無論是年輕或中年的讀者,都能將此書視為一本身體的使用手冊、預約未來幸福生活的導讀本。」(237238)

         這真是一本豐富實用的知老參考書,第3章讓我「認識安養機構」,第4章讓我知道「爭奪家產,不是有錢人的專利」、「未立遺囑可能產生的六種困擾:覺得不公平、財產難以分割、財產範圍的認知落差、口頭約定難落實、無法自由支配財產、難以區分財產與債務範圍」, 第5章有介紹安寧緩和醫療。第二部分(611)和第四部分(1319),有很多醫學資訊和防患未然讓身體老當益壯的方法。

      甜甜 整理讀書重點 完成於1081021

arrow
arrow

    甜甜夫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